前段時間,美國農場主倒牛奶的新聞引爆了網際網路。由於疫情影響,美國大量鮮奶出現滯銷,奶農們不得不將牛奶倒入下水道。而這一場景,跟我們中學歷史課本裡曾提到的一幕非常相像,我國網友也是紛紛以「歷史重演」來評價此事。
和哪一幕很像呢?即上世紀20到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而上次是經濟危機引起的牛奶滯銷,大農場主和資本家同樣也是傾倒牛奶,將整個密西西比河變成了「銀河」。
相信很多國人對美國農場主的做法不解,既然是經濟大蕭條,百姓大量失業,喝不上牛奶。為何農產主不將這些牛奶低價處理,或是免費發放給窮人呢?至少還能賺個口碑,為蕭條過後的生意添磚加瓦。
甚至還有人以此來援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聲稱在我國就絕對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然而,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傾倒牛奶的真正是誰。在歷史課本中,只是將這些人以「資本家」和「大農場主」一筆帶過。其實不然,課本裡指代的「資本家」是當時一些獨立的奶農。
大蕭條期間,美國大型的乳製品公司由於結成了聯盟,具有一定的自保手段,損失其實並沒有那麼慘重。反倒是這些獨立的奶農賠的血本無歸,他們的處境和貧民一樣,差別是他們手中只剩下了牛奶,卻又不能轉化成收入,一日三餐又不能喝牛奶充飢。因此,他們也只能餓著,同樣換不到生活物資。
所以,這些倒牛奶的並不是那些「何不食肉糜」的資本家,而是一樣在生存線上掙扎的美國百姓。至於他們為何要倒牛奶,原因也很簡單,即減少產能過剩帶來的危害。
供大於求導致價格走低的市場規律,想必大家都明白。而在大蕭條前夕,由於虛假繁榮,導致美國的牛奶產量一再走高,光1929一年,美國就生產了110.52億加侖牛奶。
緊接著大蕭條爆發,牛奶陷入產能過剩,價格頓時一落千丈。早前牛奶算是只有富人消費得起的奢侈品,到了大蕭條末期,100磅牛奶僅需0.99美元。這是什麼概念,打個比方,姚明的體重是300磅,你買他那麼重的牛奶,只需要花費2.97美元。
這些收益還不如奶農生產花費的成本,而在市場經濟裡還有一條基本規律,當成本大於獲得的收益,交易就沒有必要了,這也是奶農不再賣牛奶的原因。
至於他們為何不賣,也不免費或低價處理給窮人。原因在於要低價處理給窮人,就必須經過一趟交易過程,而交易過程勢必要產生交易費用,即運輸和搜尋信息的費用以及時間成本。
換句話說,這些奶農想要把牛奶分給窮人,他們並不只是損失了牛奶這麼簡單,還要額外付出更多的運輸成本。本來就已是雪上加霜的他們,又有什麼能力去支付這筆交易費用呢?
這裡還沒有算進去牛奶的儲存成本,牛奶保鮮期本來就短,每天的儲存費用無疑更加高昂。因此,放在倉庫等待危機過後再次銷售也不現實,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將其全部倒掉。
所以,所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下的倒奶事件,不過只是一場被臆想歪曲了的史實。並不是說這些農場主冷酷無情,寧願倒掉也不賣給窮人。相反,如果省去交易這個中間流程,窮人自己跑到產奶的農場購買,肯定能免費喝到飽。人心都是肉長的,並不會因社會制度不同有所差別。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我們也曾發生過倒奶事件。2015年初,由於牛奶過剩,在我國青海、山東、內蒙等地都出現了「倒奶殺牛」的現象。可見,倒不倒奶並不是社會制度所決定的,而是市場規律作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