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現青蒿素以前 古人如何對治瘧疾?

2020-12-20 騰訊網

在已有對治方法的今天,瘧疾對人類的危害已經大大降低。但在歷史長河中,將瘧疾列在蹂躪人類最長時間疾病的榜首可能都不為過。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紀,古羅馬的文學作品中,已經寫到出現了瘧疾這種周期性疾病。在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成書於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中也有對瘧疾的詳細記載。

古時人們對這種傳染疾病束手無策,甚至認為是神降於人類的災難。蘇美爾人就認為瘧疾是由瘟疫之神涅伽爾(Nergal)帶來的,古印度人則將這種傳染性和致死率極高的病稱作「疾病之王」。

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第一次攻佔羅馬這座「永恆之城」的蠻族西哥特人首領阿拉裡克、文藝復興初期的義大利大詩人但丁均死於瘧疾。在中國的史書上,瘧疾也是一名常客。漢武帝徵伐閩越時,「瘴癘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東漢馬援率八千漢軍,南徵交趾,然而「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清乾隆年間數度進擊緬甸都因瘧疾歡而受挫,有時竟會「及至未戰,士卒死者十已七八」。在宋人陳言編撰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指出了疫瘧的特點:「一歲之間,長幼相若,或染時行,變成寒熱,名曰疫瘧」。

屠呦呦的發現受益於《肘後備急方》

古代醫學無法確定傳染源,古人大多認為瘧疾是通過空氣傳播的。中國古代醫家認為瘧疾由感受瘧邪引起,以惡寒壯熱,發有定時,是多發於夏秋季為特徵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其中引起瘴瘧的瘧邪亦稱為瘴毒或瘴氣,在我國主要存在於南方,所致疾病較重,易於內犯心神及使人體陰陽極度偏盛。古羅馬人則認為,沼澤溼地中會產生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通過口鼻呼吸進入人體,引發瘧疾。義大利語中的「汙濁空氣」(mal』aria),就成了瘧疾的學名Malaria。

古人嘗試了諸多途徑對治瘧疾,但成效寥寥。羅馬名醫蓋倫根據「四體液說」提出,瘧疾是體液不平衡所導致的,採用放血和催瀉療法即可治癒。然而,瘧疾本身就會導致貧血,簡單粗暴的放血只能讓病人死得更快。傳統中醫則認為祛邪截瘧是治療瘧疾的基本原則。在診斷為瘧疾後,即可截瘧。在此基礎上,根據瘧疾證候的不同,分別結合和解表裡、清熱保津、溫陽達邪、清心開竅、化濁開竅、補益氣血等治法進行治療。

相傳起源於神農氏,在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最早明確記載了植物常山有治瘧的功效。而此次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則是受到《肘後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啟發。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瘧疾也分不同種類,除傳統病症的瘧疾,還有寒虐、溫虐、癉虐之分。乾隆年間由太醫吳謙修編的漢醫叢書《醫宗金鑑》中,記錄了「柴胡截瘧飲」一方。該方以小柴胡湯和解表裡,導邪外出;常山、檳榔祛邪截瘧;配合烏梅生津和胃,以減輕常山致吐的副作用。

而針對寒多熱少的寒虐,則有出自於《傷寒論》的「柴胡桂薑湯」。方子以柴胡、黃芩和解表裡,桂枝、乾薑、甘草溫陽達邪,天花粉、牡蠣散結軟堅,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瘧。此外,「何人飲」、「達原飲」、「截瘧散」也是中國古代醫家較為常用的藥方。

世界各地醫生的努力仍然沒有減少瘧疾的肆虐。不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只要當地氣候潮溼炎熱,瘧疾就時常發作。瘧疾不僅種類繁多,且痊癒後病人身體並不產生抗體可以免疫,重複感染瘧疾讓人們一步步走向死亡。

傳教士向康熙獻上金雞納樹

但丁在《神曲·地獄篇》中藉助瘧疾將恐懼描繪得活靈活現:猶如患三日瘧的人臨近寒顫發作時/指甲已經發白/只要一看陰涼兒就渾身打戰/我聽到他對我說的話時就變得這樣/但是羞恥心向我發出他的威脅/這羞恥心使僕人在英明的主人面前變得勇敢。

16世紀開始,隨著新航路開闢,歐洲國家紛紛踏上殖民擴張的進程,當他們腳踩上陌生的熱帶土地時,首先就要面對瘧疾的爪牙。1630年,秘魯總督欽瓊(Chinchón)伯爵的妻子在利馬逗留時患上瘧疾,藥石罔效,眼看就要客死異鄉。幸運的是,伯爵妻子的保健醫生當地的印第安土著會用一種樹皮治療瘧疾,當地人稱之為「生命之樹」。用該樹樹皮熬藥湯後,伯爵夫人最終痊癒。該樹後被命名為金雞納樹(Cinchona)。

康熙帝也曾受益於此,1693年康熙患瘧疾久治不愈,傳教士獻上金雞納樹提煉出的藥物,康熙很快被治癒。由此金雞納樹的特效藥也在中國傳播開來。《本草綱目拾遺》中記錄「……治瘧。澳番(指澳門葡人)相傳。不論何瘧,用金雞勒……一服即愈」。

但金雞納樹並非根本良藥。一是因為種植難度,金雞納樹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不可能普遍栽種;二則是金雞納樹本身有著嚴重的副作用,病人容易出現腹瀉、哮喘、耳鳴、急性溶血。即使治癒了瘧疾,它可能會給病人帶來比瘧疾更致命的副作用。

雖然後有法國醫生Pierre Pelletier和Joseph Caventou在1820年提純出了樹皮中的有效抗瘧成分——奎寧,但人們依然在探究瘧疾的根本發病原因。

1717年,義大利醫生喬瓦尼·馮裡亞·蘭錫西最先指出,瘧疾總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溼沼澤地區,而在排水之後就會一度絕跡,這一現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許就是蚊子傳播的。1888年,法國軍醫拉佛朗在非洲瘧疾患者血液的紅細胞中發現瘧原蟲。1897年,英國生物學家羅斯(Ronald ross)在印度發現按蚊體內瘧原蟲的合子,並闡明了人體內與蚊體內瘧原蟲的發育史以及瘧疾的傳播方式,羅斯因此獲得190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相關焦點

  • 有了青蒿素 離徹底消滅瘧疾那天還遠嗎?
    她發現,青蒿素提取方法不同,藥效會有很大差異,而此後,她探索出的提取得到青蒿素的方法被認為是當時發現青蒿素的關鍵所在。2015年10月8日,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也正是因為她在抗瘧新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貢獻。
  • 1700年前江蘇人葛洪 就有記載青蒿素治瘧疾藥方
    在國人歡呼這一激動人心的成就時,如果翻開塵封的史冊,可以發現青蒿素的發現也和江蘇有著一段段「不解之緣」。1700多年前青蒿素的藥用功能已被江蘇人記錄並運用2015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新聞發布會上放映的幻燈片裡,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醫藥典籍的圖片,並且將其列為青蒿素被發現的源頭。
  • 非洲首次發現抗青蒿素瘧疾突變
    惡性瘧疾是由惡性瘧原蟲在人紅細胞內不斷增殖引起的,在青蒿素發現以前,氯喹是有效的抗瘧藥物,然而,由於長期大量使用氯喹,導致部分瘧原蟲產生了耐藥性,氯喹的抗瘧疾療效也急劇下降,1980年代,非洲因氯喹失效每年導致上百萬兒童因瘧疾死亡。
  • 受《肘後備急方》啟迪而生的抗瘧藥——青蒿素
    瘧疾俗稱「打擺子」,是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猖獗流行的寄生蟲病,藉助蚊蟲叮咬傳播瘧原蟲,曾奪走成千上萬人的寶貴生命。抗瘧藥物的來源15世紀初,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發現了金雞納樹的樹皮能治瘧疾,他們將樹皮剝下,晾乾後研成粉末,用水攪拌均勻灌下治療瘧疾,極有良效。
  • 揭秘發現青蒿素的神秘「523任務」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一個被命名為「523」的瘧疾防治科研項目。那個科研團隊,包括中國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失敗與成功交織出青蒿素的曲折探索過程,每一次突破和發現,都凝聚著眾多科研人員的智慧和心血。那些知道或不知道名字的人們,同樣該被歷史銘記。
  • 非洲首次發現「耐青蒿素的瘧疾」,已傳播開來
    《2019年世界瘧疾報告》:我們不太可能在2030年前實現全球消滅瘧疾。也沒有證據顯示,我們能利用現有工具在2050年前消滅瘧疾。 對青蒿素耐藥的瘧原蟲,又侵佔一城。
  • 瘧疾是一種什麼病?為何她能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是如何被發現的
    瘧疾是一種什麼病?為何她能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是如何被發現的?她是中國女科學家,她使全球數百萬瘧疾患者免於死亡,2015年10月10日23點30分,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其中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屠呦呦,因其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得瘧疾患者死亡率顯著降低。
  • 講述| 我的青蒿素故事(中)
    新華網北京10月6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對瘧疾等寄生蟲病機理和治療的研究成果。這份諾獎,屠呦呦分享一半,「以表彰她對治療瘧疾新藥的發現」。
  • 除了抗瘧疾外,青蒿素還有神奇的新作用
    2017年1月1日/生物谷BIOON/---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及國外另外兩位科學家因發現抵禦寄生蟲感染的新型療法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可以抵禦瘧疾感染而獲得諾貝爾獎。最近國內外學者陸續發現青蒿素具有殺蟲、免疫抑制等多種藥理作用。
  • 受《肘後備急方》啟迪而生的抗瘧藥——青蒿素
    瘧疾俗稱「打擺子」,是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猖獗流行的寄生蟲病,藉助蚊蟲叮咬傳播瘧原蟲,曾奪走成千上萬人的寶貴生命。抗瘧藥物的來源15世紀初,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發現了金雞納樹的樹皮能治瘧疾,他們將樹皮剝下,晾乾後研成粉末,用水攪拌均勻灌下治療瘧疾,極有良效。
  • 新冠之外,還有個每年發病1.5億人的傳染病——瘧疾
    咱們聊聊瘧疾和青蒿素。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2015年中國科學界最大的一個新聞就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物和醫學獎,這也是中國人首次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她獲獎的理由是她發明了青蒿素,而且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什麼是瘧疾?要了解青蒿素,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瘧疾。
  • 「523任務」與青蒿素發現的歷史探究
    中科院微信公眾號 @中科院之聲 9日轉載《自然辯證法通訊》文章《「523任務」與青蒿素發現的歷史探究》,介紹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來龍去脈。 摘要 青蒿素的發現是在一個相當複雜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完成的。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有關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成果的評價存在著諸多爭議。
  • 關於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四點疑問
    在屠呦呦之前,一共有過三個與瘧疾相關的諾獎,分別是:一、1902年,發現瘧疾經由蚊蟲傳播的英國軍醫官羅斯(Ronald Ross);二、1907年,發現瘧疾病原體是血液中的瘧原蟲的萊佛蘭(Alphonse Laveran);三、1948年,發現DDT是滅蚊良藥的瑞士化學家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
  • 瞭望丨青蒿素:惠澤人類
    ◇在青蒿素問世和推廣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億人感染瘧疾,療效快、副作用小、價格低廉的青蒿素的出現,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  ◇「未來我們要把青蒿素研發做透,把論文變成藥,讓藥治得了病,讓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類。」
  • 「中國神藥」青蒿素在非洲拯救百萬生命
    其中,屠呦呦作為抗瘧疾「中國神藥」青蒿素的主要發現者分享了這份諾獎的一半。瘧疾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一大頑敵,與愛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在青蒿素問世和推廣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億人次感染瘧疾,至少有100萬人死於此病。感染和死亡者主要集中在相對貧窮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很多病人死亡,只是因為他們用不起昂貴的傳統抗瘧藥物。
  • 《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屠呦呦演講全文
    青蒿素引起世界關注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在北京聯合召開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第四次會議,有關青蒿素及其臨床應用的一系列報告在會上引發熱烈反響。我的報告是「青蒿素的化學研究」。上世紀80年代,數千例中國的瘧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療。聽完這段介紹,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一段普通的藥物發現過程。
  • 瘧疾的科學發現之旅,您了解嗎?
    瘧疾認知歷程古代人把瘧疾的症狀歸因於超自然的影響:是由邪惡的靈魂、憤怒的神靈或巫師的魔法引起的。公元前800年,印度醫神Dhanvantari發現,蚊子叮咬會引起發熱、寒顫等症狀。公元前400年,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是第一個瘧疾學家,他發現瘧疾所引起的發熱症狀是有周期性的,並將其分類為:每日熱、間日熱和三日熱,還發現發熱總是發生在一年中的特定時期並和病人的住所相關。
  • 葛洪與青蒿素
    一本可以常備在肘後的應急書  「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屠呦呦說。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為了尋找治療瘧疾的方法,屠呦呦與同事一起查閱了大量藥方,發現青蒿提取物有明顯的抗瘧效果,對鼠瘧原蟲曾有過60%-80%的抑制率。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 「四史」關鍵詞|一輩子專注青蒿素研究的屠呦呦是如何做的?
    屠呦呦獲獎的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她設計出一套提純方法製成青蒿素,這種活性藥物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第一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科學家。
  • 青蒿素等帶給中醫專家的思考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的辦公電腦內,記者看到了《肘後備急方》中關於如何治瘧的文字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這一記載,只是提到的不僅有青蒿,還有黃花蒿,並要「新鮮的或陰乾後研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