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肘後備急方》啟迪而生的抗瘧藥——青蒿素

2020-12-20 安安科普

瘧疾俗稱「打擺子」,是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猖獗流行的寄生蟲病,藉助蚊蟲叮咬傳播瘧原蟲,曾奪走成千上萬人的寶貴生命。

抗瘧藥物的來源

15世紀初,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發現了金雞納樹的樹皮能治瘧疾,他們將樹皮剝下,晾乾後研成粉末,用水攪拌均勻灌下治療瘧疾,極有良效。因此,印第安人就嚴守「金雞納樹」的秘密,規定如果誰把這種藥的秘密洩露給外族人,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15世紀末,哥倫布先後4次出海遠航,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在帕裡亞灣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陸,發現「新大陸」。

據說在17世紀時,有一位西班牙伯爵帶著他心愛的妻子一起來到秘魯首都利馬。不幸,他的妻子染上了瘧疾,由一位印第安姑娘看護。看到她的病情日益加重,印第安姑娘決定悄悄為她治病。印第安姑娘的所做所為都被伯爵悄悄看在眼裡,伯爵認為印第安姑娘要謀害他妻子,要懲處她,她不得已講出了「金雞納樹」的秘密。等到他的妻子痊癒後,西班牙伯爵就帶著這種樹皮回到歐洲。

後來,瑞典科學家裡納尤斯對這種植物的樹皮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提取出了其中的有效成分,起名為「奎寧」,意為秘魯文字中樹皮的意思。隨著醫學上對奎寧需要量的增長,人們希望此天然藥物能以人工方法製造出來。英國化學家霍夫曼設想奎寧可能從煤油的衍生物中製造出來,結果沒有成功。直到1945年,奎寧才實現了人工合成。但瘧原蟲對奎寧、氯喹等耐藥性大,且對人體心臟的毒性大,因此,尋找廣譜、抗耐藥的抗瘧新藥的任務迫在眉睫。

我國研究發現「青蒿素」

1967年,一個聚集了全國60多個科研單位的協作項目成立,目的是找到並開發一種新型、更好的抗瘧藥。這一項工作也被稱為「523項目」,工作內容不僅包括篩查當時中國傳統藥典中的幾千種傳統方劑,同時來自上海、北京和其他地方研究小組也在化學合成方面做出大量的工作。需要這種藥物是因為當時參與越南戰爭的中國和越南人員對瘧疾的擔憂超過了對美國炸彈的恐懼,而且他們也沒辦法獲得西方抗瘧藥的治療。

青蒿為一種蒿草,又被稱為黃花蒿,遍身翠綠,形似茵陳而葉不泛白,至夏漸高五、六尺,香氣可人,秋深時節可開放細微的黃花。青蒿自古就是傳統中醫治療瘧疾的草藥,可以「截瘧」,傳統醫學使用青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但是,其中的有效成分是啥?如何有效地提取?能否加熱萃取?科學家們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1969年,屠呦呦以中國中醫研究院科研組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屠呦呦與同事一起查閱了大量藥方,她從醫藥學古籍《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之,盡服之」得到啟迪,原來古人希望青蒿以鮮榨汁飲用,提取中不能加熱。於是,她就嘗試把提取液乙醇(沸點為78度)改為低沸點的乙醚(沸點為34度),結果得到純度極好且又穩定的半萜內酯過氧化物,並命名為青蒿素,研究證明青蒿提取物可部分有效地殺死瘧原蟲。

青蒿素的作用

青蒿素主要能殺死傳播瘧疾的瘧原蟲,其破壞原蟲滋養體的膜繫結構,作用於食物泡膜、表膜、線粒體膜、核膜和內質網膜,使之呈螺紋狀或發生腫脹,核蛋白體自內質網脫落。由於食物膜發生變化,阻斷瘧原蟲攝取營養的早期階段,使瘧原蟲迅速發生胺基酸飢餓,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體外,最終內部結構瓦解而死亡。因此,青蒿素對瘧原蟲紅內期有強大的殺滅作用,能迅速控制症狀和殺滅瘧原蟲,給藥後控制症狀和原蟲轉陰時間的速度比奎寧和氯喹快,可透過血腦屏障對腦瘧有效,但對紅外期無殺滅作用。對抗氯喹、抗喹哌惡性瘧具同樣藥效。

青蒿素以片劑、油製劑、油混懸液和水混懸液口服或肌內注射給藥,能治療間日瘧、惡性瘧、抗氯喹蟲株惡性瘧、腦型瘧疾等。應用青蒿素治療,其退熱時間和瘧原蟲轉陰時間均比氯喹快。青蒿素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尤其是非洲立下汗馬功勞,已經有數百萬瘧疾患者獲得救治,為全世界數以億計的瘧疾患者帶來了重獲新生的福音。目前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複方藥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藥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藥劑列入其基本藥品目錄。

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屠呦呦與其他科研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對人類抗擊瘧疾頑疾作出了傑出貢獻,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成為我國首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藥學家,家喻戶曉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敲 黑 板

安安科普留言送票活動

將於下周一(7月13日)17:00正式結束

還沒參加的小夥伴

記得抓緊時間參加活動

贏取價值750元科普遊門票啦

活動地址↓↓↓

【留言有獎】廣東團隊發現這類藥能降低新冠病死率,你了解ta嗎?

部分圖源來自網絡

編輯 / 廣東省藥監局政務服務中心(KUN)

審稿 / 鄒宇華教授

相關焦點

  • 《肘後備急方》:記載兩個諾貝爾獎的東晉中醫經典!
    它就是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葛洪更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道家領袖的身份。他出身於江南的士族,祖父葛玄,號葛仙山。葛洪的家中素來對求道煉丹等道家學問頗有研究。因為道家這個敲門磚,葛洪漸漸的就接觸到了中醫,開始時他對其研究也僅僅局限於延年益壽的養生秘術和神仙藥方,到後來深入接觸後,他對中醫也漸漸有了濃厚的興趣。
  • 《肘後備急方》是怎樣一本書,治療瘧疾狂犬病的方法,都借鑑於此
    眾所周知,屠呦呦憑藉「青蒿素」,拯救了數千萬的人的性命,從而獲得2015年諾別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而青蒿素的提煉,就起源於一本書叫做《肘後備急方》。《肘後備急方》中,有這樣的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可以治療瘧疾,憑藉這個屠呦呦獲得靈感,成功提煉出青蒿素。
  •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產生蝴蝶效應 火了古醫書《肘後備急方》
    2015年10月7日訊,隨著屠呦呦獲諾獎的消息傳遍世界,那本神奇的古醫書《肘後備急方》也突然火爆起來,成為中醫愛好者們追逐的熱點。諾貝爾效應如今在屠呦呦身上再次顯現,只是屠呦呦是科學家,研究的青蒿素也是非常專業的東西,她發表的論文和著作本來就很少,書市上能夠買到的也就是《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可這本書也是醫學專業領域內的著作,除非專業人員,普通讀者根本無法讀懂。於是乎,新聞當中出現的另外一本書《肘後備急方》便出其不意地火了起來。
  • 屠呦呦回顧青蒿素研製經歷:靈感來自《肘後備急方》
    發現青蒿素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科研團隊的大協作有力地促進了青蒿素的研究、生產和臨床使用,解決了當時國內外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這項研究為人類健康事業奉獻了一份來自中國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的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禮物。
  • 《洪武南藏》等珍貴古籍亮相省圖 「小康」等古語出處典籍受矚目
    觀眾在四川省圖書館觀展。您看到過曾經給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靈感發現「青蒿素」的典籍《肘後備急方》是長什麼樣嗎?四川省圖書館鎮館之寶、目前世上僅存一部的明洪武間南京刻大藏經《洪武南藏》真容,您想見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你知道「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出自我國哪部古籍嗎?我國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你知道,「小康」一詞最早出現在哪部典籍嗎?
  •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卷之六》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卷之六治目赤痛暗昧刺諸病方第四十三華佗禁方。令病人自用手兩指擘所患眼,垂空咒之曰:疋疋,屋舍狹窄,不容宿客。即出也。傷寒方末,亦有眼方。姚方,目中冷淚出,毗赤癢,乳汁煎方。黃連三分,蕤仁二分,乾姜四分,以乳汁一升,漬一宿,微火煎取三合,去滓,取米大傅眥。
  • 在發現青蒿素以前 古人如何對治瘧疾?
    在宋人陳言編撰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指出了疫瘧的特點:「一歲之間,長幼相若,或染時行,變成寒熱,名曰疫瘧」。屠呦呦的發現受益於《肘後備急方》古代醫學無法確定傳染源,古人大多認為瘧疾是通過空氣傳播的。中國古代醫家認為瘧疾由感受瘧邪引起,以惡寒壯熱,發有定時,是多發於夏秋季為特徵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 免疫學鼻祖級專著《斑疹備急方》出自宋兒科專家之手
    晉朝著名藥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此疫起於東漢光武帝建武間,由外國俘虜傳到中原,所以稱其為虜瘡。天花患者病癒後臉長麻子(來源:搜狐)經過多年研究,董汲不但弄清了斑疹的發病規律,找到了一些治療的方劑,還總結出預防的方法——人痘接種法,並為此竹書立說。
  • 招多多新風口大會推薦:青蒿素產量佔全球三分之一的廣西仙草堂
    ——仙草堂青蒿素(Artemisinin),分子式為C15H22O5,相對分子質量 282.34青蒿素為無色針狀結晶,溶點為156~157 ℃ ,易溶於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於乙醇、乙醚,微溶於冷石油醚,幾乎不溶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