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

2020-12-12 喵喵娛樂風

聖·索菲亞教堂(英語:Saint Sophia Cathedral)坐落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索菲亞廣場,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為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198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一類保護建築;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聖·索菲亞教堂內部現作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博物館」使用。

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英語:Saint Sophia Cathedral in Harbin;俄語:Софийский собор в Харбине)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透籠街59號,是一座典型的拜佔庭式東正教教堂,設計者為俄國建築設計師科亞西科夫。整座教為庭式建築,中央一座主體建築有個標準的大穹窿,紅碑結構,巍峨寬敞。

通高53.35米,佔地面積721平方米。教堂平面設計為東西向拉丁十字,牆體全部採用清水紅磚,上冠巨大飽滿的洋蔥頭穹頂,統率著四翼大小不同的帳蓬頂,形成主從式的布局,錯落有致。四個樓層之間有樓梯相連,前後左右有四個門出入。正門頂部為鐘樓,7座響銅鑄制的樂鍾恰好是7個音符,由訓練有素的敲鐘人手腳並用,敲打出抑揚頓挫的鐘聲相聞久遠聲傳阿城。

聖·索菲亞教堂內部現現作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博物館(Harbin Architectural Art Gallery)」對公眾開放,《哈爾濱城市建設規劃展》在館內展出,共分「歷史名城」、「建設歷程」、「規劃明天」三個部分,系統展示了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現代化大都市嬗變歷程,以及城市未來發展前景。

變歷程,以及城市未來發展前景。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建設工程於2001年7月1日竣工對外開放,地下展館總建築面積3972平方,是哈市首次建設的現代化展館,共分展覽、演示、接待、辦公、沙盤控制、展品貯備等六個區域。位於展館中央的是1:600的哈爾濱城市建設規劃沙盤,總面積396平方米,表現市區面積142.56平方公裡,涵蓋了南崗區、道裏區、道外區、動力區、香坊區五個行政區域。

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佔庭風格建築。大家喜歡這個教堂嗎?

相關焦點

  • 一個拜佔庭風格教堂,見證了一座城的成長,如今成為這座城的象徵
    其中索菲亞教堂是它的代表性建築之一,是哈爾濱的象徵。2019年4月18日,連日陰雨過後,哈爾濱城區現天藍雲白的水晶天,聖索菲亞教堂廣場上,柳綠桃紅,春光明媚,令人流連忘返。聖索菲亞教堂是遠東最大的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為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1907年。公元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通車,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也侵入了哈爾濱。
  • 關於拜佔庭建築風格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而這個坐擁歐亞大陸節點,地中海和黑海交接之處的帝國,就是拜佔庭建築的誕生國。聖·索菲亞教堂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最初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中東鐵路時修建的一座隨軍教堂。同年,俄國茶商伊·費·赤斯嘉科夫出資,以隨軍教堂為基礎,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結構教堂。1911年,木牆外部砌了一層磚牆,形成了磚木結構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聖·索菲亞教堂第二次重建,歷時9年,於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 走進東正教教堂,解讀拜佔庭聖像
    歐洲語言化、文化、藝術和歷史本來就錯綜複雜,很多人還沒有搞明白歐洲諸多帝國留下的歷史古蹟,以及義大利文藝復興後出現的那麼多風格的藝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如:羅馬、洛可可、巴洛克、哥特等風格的教堂和建築比比皆是;如今在往東參觀遊覽的時候又碰到了另外一個對歐洲歷史來說非常重要的話題:拜佔庭帝國和東正教。西歐和東歐的教堂怎麼不一樣啊?很多人可能會這樣問。
  • 哈站北廣場跟索菲亞教堂被稱為姐妹,始建於1907年的聖伊維爾教堂
    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工廠胡同7-4號(哈爾濱火車站北廣場)的聖伊維爾教堂,始建於1907年6月9日,跟哈爾濱地標建築索菲亞同年建造,於1908年建造完成,現為哈爾濱市二類文物保護建築。教堂原為駐哈爾濱俄國外阿穆爾軍區的軍用東正教教堂,設計師德尼索夫,為雅羅斯拉夫(波)式球型尖塔教堂,磚木結構,折中主義建築風格。建築最具特點的就是七個洋蔥頭造型,七個洋蔥頭象徵七項聖事,七大聖事又稱七聖禮,包括:洗禮聖事、堅振聖事、聖體聖事、懺悔聖事、病人傅油聖事、聖秩聖事、婚姻聖事。
  • 關於拜佔庭建築風格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而這個坐擁歐亞大陸節點,地中海和黑海交接之處的帝國,就是拜佔庭建築的誕生國。聖·索菲亞教堂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最初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中東鐵路時修建的一座隨軍教堂。同年,俄國茶商伊·費·赤斯嘉科夫出資,以隨軍教堂為基礎,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結構教堂。1911年,木牆外部砌了一層磚牆,形成了磚木結構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聖·索菲亞教堂第二次重建,歷時9年,於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 遺失的教堂——中東鐵路沿線東正教教堂舊址(多圖)
    康熙皇帝把北京胡家圈胡同內一所關帝廟,賜給「俄羅斯百人隊」作為臨時教堂,在北京的這批俄羅斯人就開始有宗教活動場所了,這是中國有東正教的開端。公元1727年,中俄訂立了《恰克圖界約》,該條約還允許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北京建立新教堂。此後,俄羅斯東正教會在中國的傳教逐漸合法化。但是在清朝二百年間,東正教雖然「打開了中國之窗」,可在中國的信徒和教堂極少。
  • 哈站北廣場跟索菲亞被稱為姐妹,始建於1907年的聖伊維爾教堂
    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工廠胡同7-4號(哈爾濱火車站北廣場)的聖伊維爾教堂,始建於1907年6月9日,跟哈爾濱地標建築索菲亞同年建造,於1908年建造完成,現為哈爾濱市二類文物保護建築。(波)式球型尖塔教堂,磚木結構,折中主義建築風格。
  • 帶你認清東正教的教堂
    這次哈俄之旅讓我粗淺地釐清了東正教的一些知識,我們先由外而內來簡單介紹。先從教堂外觀說起吧。  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潘菲洛夫公園正中間的澤恩科夫大教堂,就是一座俄羅斯風格的東正教教堂,木結構建築,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始建於1907年沙俄時代,是阿拉木圖1911年大地震後僅存的建築。
  • 坐落於東方的百年西方教堂–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要說這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就是坐落於市道裏區索菲亞廣場的聖·索菲亞教堂聖·索菲亞教堂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聖·索菲亞教堂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最初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中東鐵路時修建的一座隨軍教堂。
  • 喀山教堂採用俄羅斯拜佔庭的裝飾風格,在俄羅斯教堂中排名第三
    喀山教堂採用俄羅斯拜佔庭的裝飾風格,是由許多當時著名的聖像畫家,銀匠,鍍金匠和雕刻家共同完成。喀山聖母教堂是伊爾庫茨克最漂亮的教堂,在俄羅斯教堂中排名第三。伊爾庫茨克喀山大教堂坐落在市區,是伊爾庫茨克唯一的一座東正教教堂,是伊爾庫茨克乃至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最為華美的教堂。
  • 最著名的洋蔥頭 中國保存最完整拜佔庭建築 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Saint Sophia Cathedral)坐落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索菲亞廣場,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是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同時也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重要遺蹟。
  • 坐落於東方的百年西方教堂–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要說這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就是坐落於市道裏區索菲亞廣場的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喀山教堂採用俄羅斯拜佔庭的裝飾風格,在俄羅斯教堂中排名第三
    喀山教堂採用俄羅斯拜佔庭的裝飾風格,是由許多當時著名的聖像畫家,銀匠,鍍金匠和雕刻家共同完成。喀山聖母教堂是伊爾庫茨克最漂亮的教堂,在俄羅斯教堂中排名第三。伊爾庫茨克喀山大教堂坐落在市區,是伊爾庫茨克唯一的一座東正教教堂,是伊爾庫茨克乃至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最為華美的教堂。
  • 哈爾濱索菲亞大教堂:東北最大的教堂
    哈爾濱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教堂)坐落在哈爾濱市道裏區索菲亞廣場,始建於1907年,為一座歐洲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是哈爾濱市的標誌性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出行哈爾濱必有參觀的一處建築景觀!
  • 隱藏在鬧市區的教堂。是哈爾濱最有名的教堂。讓我們去看看
    到哈爾濱旅遊,聖索菲亞教堂是必打卡之地,這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為哈爾濱的地標性建築之一。洋蔥頭穹頂,統率著四翼大小不同的帳蓬頂,形成主從式的布局,錯落有致。因此「帳篷頂」、「洋蔥頭」造型是教堂的標誌。
  • 哈爾濱經典大教堂
    原貌為於伏爾加莊園內按原比例原結構重建,和歷史中的尼古拉一樣,沒有使用一根鋼釘,儘可能還原了原貌聖·索菲亞教堂聖·索菲亞教堂始建於1907年,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入駐哈爾濱,為軍中宗教儀式需要,建立了一座木結構簡易教堂,該師團撤離後,師團長將教堂捐贈給當地的俄羅斯東正教徒
  • 哈爾濱——索菲亞教堂
    來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哈爾濱——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英語:Saint Sophia Cathedral)坐落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索菲亞廣場,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為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
  • 在哈爾濱的建築裡,拜佔庭和巴洛克風格隨處可見,你知道原因嗎?
    哈爾濱的中央大街是在19世紀建成的,擁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街道寬敞明亮,地面鋪設長方形的規整石塊,慢慢發展至今,街道兩旁已是各種商鋪、休閒小區,成為哈爾濱人們休息、娛樂、購物的聚集處。作為對俄合作中心的城市、第一條亞歐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這座城市的接納度實在讓人讚嘆,最直接的表現就在這些充滿美感和歷史氣息的建築中。哈爾濱的建築在中國風的底蘊下融入了拜佔庭、巴洛克等風格的元素,再加上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文化氛圍的促進,所以這裡的建築便融合了幾種文化的風格。
  • Byzantine Style / 拜佔庭風格
    這兩個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會在公元589年也分裂開來,原西羅馬帝國的教會發展成為今天的天主教,而東羅馬帝國的教會自認為是正教,由於位於東方,故又稱東正教。東正教不像天主教一樣重視聖壇的神秘儀式,而是宣揚信徒間的親密一致,集中式形式的教堂由於內部空間的向心性便於聖壇與信徒的接近,更符合東正教的要求。
  • 東正教教堂建築特色
    在炮塔的頂部有洋蔥形狀的圓屋頂,這是俄國東正教教堂特有的特徵。這個形狀提醒著信徒們蠟燭的火焰,而這火焰會燃燒到天堂。在拜佔庭教堂裡,內部的陳設和布置,通常有一屏風將至聖所與教堂中殿隔開。祭壇前方有一大門,兩邊各有一東正教教堂小門。門和屏風上繪有精緻的聖經故事、人物、天使長等聖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