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整個歐洲因為債務問題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時,冰島,這個曾經在2008年瀕臨破產的國家,讓全世界看到了他們金融體系和經濟的重生。
「絕望的冰島打破常規,當其他國家都在以公眾利益為代價救助金融業時,冰島卻讓本國的銀行破產,並擴大了社會保障體系;當其他國家都糾結於努力安撫國際投資者時,冰島對其資本流動施加了臨時的管控,為自己贏得了更多迴旋餘地。」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上評論道。
浴火重生的冰島,是否能夠給全歐洲帶來啟發?
重振傳統漁業
37歲的冰島人帕爾森的水產品加工廠十分忙碌,幾天前,他凌晨4點鐘就到了工廠,將12噸鱈魚運到加工間。工廠的工人將對這些魚進行捆綁、切割和壓制等處理,以便裝到貨櫃裡運往國外。
在嗡嗡作響的廠房裡,鱈魚在機械設備間穿梭著。站在明亮的操作臺前,工人們熟練地剁掉魚頭,去除魚骨,切割著魚片。帕爾森工廠紅火的漁業生意甚至吸引來了波蘭工人。帕爾森說:「每間房子都滿了,因為我們能夠提供很多的工作崗位。」
誰也無法想像,就在幾年前,這個國家還是陷入了一片危機之中,人們擔心隨時有一天會全民破產。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漁業成為了冰島一直以來的支柱產業。冰島經濟主要依靠海洋漁業。漁業提供冰島60%的出口收入,僱用了8%的勞工人口。
不過在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這個國家可不是這種情況。那時的冰島高樓林立,高檔餐館大量出現在新的金融中心,貨幣冰島克朗走勢堅挺,貿易逆差大幅上升。冰島人驚喜地發現,從事銀行業能夠讓自己躋身全球最富有人士的行列。許人們享受著高標準生活,進口的外國奢侈品賣得很便宜。他們用低息貸款購買了高檔汽車,各類外幣債務的規模節節攀升。
金融業呈現一派繁榮假象,金融業產值是國內生產總值的九倍。當時冰島人認為,只要從事金融業就能獲得巨額財富,於是他們也放棄了傳統的再捕魚。據統計,這個國家漁業人口在2000年還有有1.3萬人,到2008年金融海嘯前夕,卻不到7000人了。
經濟危機發生一年後,整個冰島的失業率和進口商品價格都在不斷上升,零售業低迷。對於除了魚之外幾乎一切都要靠進口的冰島來說,克朗的重挫造成汽車、食品、家具等商品價格飛漲。冰島家庭負債翻了一番。
面對民眾用他們特有的方式來渡過危機,他們幾乎在一夜之間又回到了漁業的時代。
此時,冰島首相親自向國民發表講話,說他們可能必須回頭向土地和大海要資源。漁民們相信政府會提高鱈魚捕撈配額來推動經濟。
由於物價上漲,冰島人轉而購買國內產品,人們也開始重視傳統的漁業,這大大提高了就業率。危機過去,冰島的漁業、清潔能源和旅遊等支柱產業又重新為經濟復甦注入活力,2011年,冰島經濟增長2.5%,比歐元區的經濟增長還要快。
國內的建築業也再次興盛起來,在首都雷克雅未克,由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參與設計的哈爾帕音樂廳和會議中心已經投入使用,在它旁邊還有一個巨大的建築工地,不久後將建起一個豪華的海濱酒店。
放任銀行倒閉
事實上,2008年的金融海嘯,冰島是歐洲第一個受到重創的國家,當時的冰島處境類似於現在的希臘和西班牙。金融危機一爆發,這個國家被國家龐大的銀行系統拖垮。國內三大銀行所欠債務高達610億美元,政府出現財務困境,失業率高漲,失望的年輕人出走海外,剩下的憤怒的民眾,則上街遊行,抗議政府監管不力。
面對危機,冰島政府緊急通過立法,採取了破釜沉舟的改革措施。
和現在的歐洲國家急於救助銀行不一樣,冰島並沒有使用納稅人的錢來解決銀行危機,反而讓金融機構來接手。國內三大銀行的存款和資產也轉移到新的銀行,確保新銀行的流動性,海外的業務則讓它自行破產,如此一來,民間的外債負擔減輕,嚴格的金融管制也防止了大量資金外流,穩定了整個市場的信心。
冰島銀行分析師班特森說:「從冰島的危機處理學到的教訓是,應儘可能避免讓納稅人和政府承擔金融危機損失。」雖然當時冰島政府是被迫讓銀行倒閉,因為銀行的規模太大,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救,但從結果論,不救是對的。
由於採取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短短幾年的時間,冰島的經濟狀況已經由衰退轉為復甦。按照數據,2011年第三季度冰島GDP增長了1.2%。冰島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由最高點的18%回落到4.5%。相比之下,希臘、西班牙等國家還深陷泥潭。
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及時救助,也為這個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喘息機會。冰島在獲得22億美元援助的第一年,不實行過度緊縮財政,反而增加社會福利,讓全民持續消費支出,這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經濟,緩解了衰退帶來的不利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冰島首席特使扎哈洛娃(DariaV.Zakharova)表示,冰島在接受援助資金後取得了驚人的強勁復甦,為當前危機受困國提供了關鍵性的範例。她還表示,IMF對冰島經濟增長前景看法樂觀,尤其是今年和明年的增長局面將非常廣泛。
在IMF看來,冰島政府堅守援助條款承諾,將救援成本分攤給債權人而非納稅人,維持福利系統以保護失業人口免受貧窮,這些政策幫助促進該國從經濟崩潰實現復甦。
冰島的銀行業在應對經濟危機時比其他發達國家更為自如,由於國內三大行紛紛破產,成千上萬的儲戶把大量資金帶到了小銀行裡。與此同時,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向冰島銀行慷慨解囊,投入大筆資金。一時間,這個國家的眾多小型銀行有了很大的擴張。
與此同時,由於在金融海嘯中,冰島貨幣克朗對歐元貶值80%,兌美元貶值近半,以往的貿易逆差也轉為了順差。儘管貨幣貶值引發了通貨膨脹,但這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冰島國內各種產業,特別是大型漁業的發展。尤其是,貶值為出口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旅遊業、低碳能源、創意產業、高科技和知識產業如今享受著非常有利的競爭條件。
無法推廣的經驗
儘管冰島的狀況令人鼓舞,但在大部分分析看來,這個模式無法套用到歐洲其他國家。
冰島財政部長Sigfusson說:「當大家把冰島與其他歐債國家相提並論時,應該要謹慎些,那時冰島沒有能力拯救銀行。冰島應該謙虛,避免對其他國家提出建議,尤其是在銀行業方面。」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國家的總人口僅有32萬人。
相較於愛爾蘭等其他歐元區國家,冰島納稅人的債務負擔更小。2008年愛爾蘭政府決定擔保金融體系,此舉讓其在歐元區的銀行業危機中嘗到苦果。並沒有加入歐元區的冰島則讓倒閉的銀行業者自己背債。不過,這個問題一旦放到範圍更大國家更多的歐元區,就變得難以解決。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對此表示樂觀,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教授喬恩就認為,幫助冰島擺脫債務危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冰島政府將狀況描繪得如此良好,其中有一定的既得利益因素存在。「當我聽到人們說『一切都變好了』的時候,我知道,這完全是受到了公關部門的蠱惑。」丹尼爾松說,「政府的確讓經濟狀況得以穩定,也讓這個國家從深深的債務泥潭中脫身,但尚未尋找到一條有效的途徑來確保冰島未來的繁榮發展。」
冰島銀行分析師班特森分析認為:「冰島是由規模過大的銀行引發危機,而希臘和義大利則是政府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再波及歐洲銀行業。冰島政府在危機前的財務健全。」
「2008年秋天,全世界見證了冰島金融體系的死亡。但冰島對銀行業和儲戶保障的處理方式,以及其他的努力,促進了冰島經濟的好轉。冰島付出高昂代價買來的教訓,如今也能為歐洲的領導人提供借鑑。」對此,冰島漁業、農業和經濟事務部長斯泰因格裡米爾·西格富松表示。
「我們曾有相當複雜的經歷,也一度成為全球關注的中心。或許需要20年或更久的時間,才可以從在全世界面前被矚目所帶來的壓力和恥辱感中徹底解脫出來。事實證明,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是整個危機的縮影。」一名冰島民眾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