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外地遊客來說,德勝門是一個重要的所在,因為從城內開往昌平的公交車都是以德勝門為始發站,想坐公交車前往八達嶺和十三陵就要從這裡開始坐,而始發各車的站臺就在德勝門箭樓之下。我雖然經常從這裡路過,但登城還是第一次。
箭樓北側就是公交場站
入口
復建的真武廟
現在的德勝門箭樓也是古錢幣博物館,可以購票或者憑北京市博物館通票進入。院子很窄,箭樓下面就是一組仿古建築,確切地說是復建的真武廟,這裡也是古錢幣的展廳。在正殿的東側立著一塊石碑,看碑額上有大字,寫的是:「重修玄帝廟記」,但碑上並沒有字,而是刻著淺淺的橫豎道,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象棋盤。據說以前北京內城的甕城內都有廟,德勝門和安定門是真武廟,其他各門都是關帝廟,德勝門和安定門的真武廟是在城門的中軸線上,其他各門的關帝廟都是偏在一邊,正陽門還多了一座觀音廟,所謂九門十廟是也。
西側登城口
城臺上的大炮
穿過西側的院門從入城口進去,就是城磚砌成的梯道。上得城臺,眼前豁然開朗,向南是大片的舊城區,那是什剎海的方向,東西兩側是寬闊的北二環路,北面德外大街的兩側雖然有一些高樓,但距離還遠,並沒有壓迫感,站在這座近13米高的城臺上眺望,正在建設中的北京第一高樓——中國尊也在遠處清晰可見。
大炮上的銘文
城臺正中間就是箭樓,西側還擺著兩門大炮,炮口都向著城外。我仔細看了看,炮車應該是近年仿造的,炮卻是貨真價實的古炮,炮管中部還有陽刻的銘文,雖然歷久經年,有些漫漶,但還能看出主要的字來。這些文字也是從右向左豎行排列,領銜者為「欽命出鎮昌平兵部右堂劉」和「欽命總監昌宣二鎮軍門申」,時間為「庚辰歲吉旦」。兩門炮規格一樣,銘文也是一樣,既然有監軍,那肯定是明代的了,我查了一下,明代共有五個庚辰年,1400年是建文朝,1460年是天順朝,1520年是正德朝,1580年是萬曆朝,1640年是崇禎朝,西洋大炮是明代晚期引入中國的,我推測是崇禎朝的可能性比較大。
南側的大門
展室中的德勝門模型
古代兵器
樓頂的架構
箭樓的功能和城牆角樓一樣,都是純粹的軍事建築,這裡有四層箭窗,共有82個,作為主要防守方向北側是48個,東西兩側各有17個。正南面無窗,而並排有三座門,裡面布置有三層展室。一層是德勝門軍事城防文化展,內容非常豐富,從上古說起,重點是明清北京的城牆軍事布置,很多內容都是第一次看到,很有收穫。除了這些圖片說明,這裡還有很多的古代軍事實物,很可一觀。這裡遊人不多,但都看得很仔細。
從這個展覽上,我也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東西,比如,這裡有展出一些清末的照片,能看出那個時候城牆上還有很多的炮,零亂地擺著,就象我剛才在城臺上看到的兩門。再如又看到了一張民國初年的德勝門城樓的照片,上面的城樓一部分已經塌了,再看注釋,說明德勝門城樓因為年久失修,於1921年被拆除,也是北京內城九門中最先被拆除的一座城樓。
鄭孝燮先生的信
牆上掛著一張圖片,是1979年2月14日著名古建專家、全國政協委員鄭孝燮致中共中央副主席陳雲的信,內容是呼籲保留德勝門箭樓:「聽說北京即將拆除一座明代建築——德勝門箭樓。為此建議,請考慮對這類拆毀古建築的事,應迅加制止。」
鄭孝燮先生從三方面說明了建議的理由:
其一是,除著名景區外,「還需要考慮在整個城區或郊區也能適當保留一些中小型的風景文物,這些中小景物應同北京風景名勝的主體風格取得諧調或有所響應。」
其二是,德勝門箭樓是能同什剎海和鐘鼓樓呼應的重點景區,「一望就是北京風格。從整個北京城市的風景效果來看,保留它與拆掉它大不一樣。」
其三是,「拆除這座箭樓,可能是出於交通建設上的需要,但是巴黎的凱旋門並沒有因為交通的原因而拆除,這很值得我們參考。」
最後,鄭孝燮先生結合當時大家已經意識到了的白塔寺保護上的問題,提出「像德勝門箭樓的拆留問題,白塔寺附近的規劃問題,可能請有關單位組織旅遊、文物、建築、園林、交通、城市規劃等方面的領導、專家、教授座談」,聽聽他們是什麼意見。」
雖然這裡沒有展示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此信的具體回復,但實際上,在中央的直接關懷下,就在這一年,德勝門箭樓被宣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後來又晉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葺一新,成為北二環上最醒目的景觀。
透過北側箭窗看德外大街
查閱網上資料得知,鄭孝燮先生1916年生於遼寧瀋陽,「九一八事變」後在內地輾轉求學,解放後在北京從事建築設計相關工作,2017年1月24日在北京逝世。對於鄭孝燮先生的事跡,我了解不多,在他為文物保護工作做的大量工作中,除了德勝門箭樓的保留外,另一個就是平遙古城的整體保護,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現在,這些古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如這座箭樓,雖然天寒地凍,仍有人來參觀學習,感受古都文化的風味。
箭樓北側護城河
二〇一八年二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