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勝門是明清北京城內城九門之一,是由城樓、箭樓、閘樓和甕城等組成的群體軍事防禦建築。明洪武元年(1368),大將軍徐達攻入元大都,將北垣西側門健德門改為德勝門,並在北垣南五裡新築土城垣,作為防止元軍反攻的第二道防線,洪武四年(1371年)廢元大都北垣,將新筑北垣加寬加高,開兩門,西側門仍稱德勝門,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修建了包括德勝門在內的內城九門的城樓、箭樓、角樓、橋閘。
德勝門是京師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所以德勝門素有軍門之稱,明代永樂皇帝北徵、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鎮壓大、小和卓叛亂都是出師德勝門。德勝門正面迎擊來自北方的軍事入侵,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陣地,這裡曾經發生過著名的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又稱京師保衛戰、明京師保衛戰、北京之戰、明保衛京師之戰,是指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書于謙領導下開始的一場首都保衛戰。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朝著名的廢物皇帝朱祁鎮,偏信大太監王振御駕親診瓦剌,八月十六日,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英宗被俘,危急之時,京城大官富戶紛紛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張南遷,只有于謙、陳循、王直堅決反對,主張保衛京師為天下根本。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九月六日朱祁鈺即帝位,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也先挾明英宗要挾明廷之計不逞,在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于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最終取得了勝利,保衛了明王朝與漢民族。
此後,德勝門歷經修繕,清亡以後,1915年德勝門甕城和閘樓被拆除,1921年德勝門城樓被拆除,僅存箭樓,箭樓雄踞於12.6米高的城臺之上,灰筒瓦綠剪邊重簷歇山頂,面闊七間,後出抱廈五間,樓連臺通高31.9米。對外的三面牆體上下共設四排箭窗,總計82孔。1980年國家對德勝門箭樓進行了修繕,1982年竣工,並成立德勝門文物保管所,對外開放,1992年恢復甕城內的真武廟,如今作為展覽場地。
如今這裡是北京錢幣展覽館,門票20元,樓下是錢幣展覽,樓上是德勝門歷史展覽。德勝門自古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樞紐,如今它是京藏高速的起點,連接著北京的北部地區,因為附近有地鐵車輛工廠,積水潭地鐵站也是北京最早開通的地鐵換乘大站,去往八達嶺長城的公交也在這裡坐。
這座城樓還有很多故事,具體的大家可以讀下面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