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一種常見的野草叫做薴麻,美其名曰:「中國草」,有一次去菜園子除草,有緣認識了薴麻這種植物,剛開始不清楚,只認為是普通的野草,於是三下五除二割了一大片下來,後來才知道那是奶奶種的薴麻,說是有用的,才知道闖禍了。
後來才漸漸認識薴麻,在我國薴麻的種植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曾是中國古代人纖維織物的主要來源,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薴麻為多少人帶去了溫暖,同時也孕育出中國織物界不朽的文明,因為薴麻在中國的產量驚人,而被譽為「中國草」。
薴麻高在半米左右,全身上下長滿白色細小的毛,葉片寬大,一顆由下而上長互生葉,置頂成束,薴麻營養豐富,也可用於動物的飼料。
薴麻做成的衣服相比於一般的織物,不利於細菌繁殖,所以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薴麻內具有獨特的超微纖維結構,可以吸附空氣中的甲醛等有害物質,而經過晾曬又會揮發掉,顯得異常的神奇,此外還有吸汗透氣,耐磨損等優良特點。
手工織物「夏布」,就是用薴麻紡織成的,之所以被稱為夏布,是因為這種織物經常用於夏令服還有作為蚊帳使用,夏布的製作過程繁瑣耗時,全過程純手工完成,織出來的布「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曾被歷代官員作為貢品,僅皇室宗親或者達官顯貴之輩方能享用的珍貴之物。
由於古代機器不發達,薴麻是全人工製作的,而薴麻的每一步製作過程都有其特有的名字,例如:第一步薴麻成熟後採摘薴麻叫作「劈薴」,然後將採好的薴麻莖幹捆綁起來,泡在水裡叫「漚麻」,接下來分段並撕掉莖皮又叫「做薴」……這樣只需記住簡單的代名詞就知道大概步驟了,既方便傳達,又便於記憶,足見勞動人民的智慧博大精深,同時也證明了薴麻在民間的歷史悠久才能形成這樣獨有的叫法。
如今自動化的機器,早已取代了手工製作,然而歷史遺留下來的文明,總有它值得珍藏的價值,不忘歷史,不忘感恩先輩們的付出,才有今天美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