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旅行
"活著,是一場盛大莊嚴的旅行"
尼泊爾以「節日之邦」著稱於世,幾乎每隔幾天就有一個節日,有時甚至一個節日接著一個節日,其節日之多,世所少見。尼泊爾全國節日300多個,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像尼泊爾一樣,為了了節慶而停止日常工作,尼泊爾人幾乎每年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準備節日活動。尼泊爾的大多數節日源自對各種神靈的崇拜,政府規定放假的節日有50多個,任何一個旅遊者都可以通過參加不同節日感受尼泊爾的宗教文化和傳統風俗。
大車節(又稱紅觀音雨神節或大祭,Rato Machhindranath)是在尼泊爾古都帕坦舉行的,祈求風調雨順,稻穀豐收的長達一個月的節日,是尼泊爾諸多主要節日中耗時最長的,也是帕坦最隆重盛大的慶典。
註:另外一個古都巴德崗的「捕魚節」會持續半年,但重要性遠不如紅觀音節。
節日通常在尼泊爾新年第一個月Baisakh中舉行,一般在被稱為「無盡繁榮的第三天」的印度教傳統春季節日Akshayya Tritiya前後舉行,是加德滿都谷地原住民紐瓦麗人的盛大節日。
Akshayya Tritiya是象徵幸運和神聖的黃道吉日,它會帶來了好運和勝利,非常適合舉辦婚禮、慶典或者投資公司、購買房產黃金等,代表一切完美的開端。這是尼泊爾風俗裡一年中最吉祥的日子之一。
節日前兩天傍晚,祭司將紅雨神像請入戰車
人們會組裝高20米,直徑4.5米的巨大戰車,用人力拖拉,環繞帕坦古城遊行,以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紅觀音雨神大祭不僅僅意味著尼泊爾雨季即將來臨,不少人帕坦人更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新年儀式。同時,這座宏偉的大車也是節日名字的由來。
2018年的紅觀音雨神節從4月19日下午正式在帕坦Pulchowk開始,5月中旬前遊客訪問帕坦杜巴廣場周邊,幾乎都能看到這座高聳的戰車。
節日背景
麥群卓拿(Machhindranath)是印度教中的豐收雨神,被認為是三大主神之一溼婆的化身,在佛教中,他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顯現。據信,漢傳佛教中觀音菩薩遍灑甘霖的形象與雨神崇拜不無關聯。
大祭上的紅麥群卓拿形象
傳說中麥群卓拿出生在大兇之日,他的父母怕被他禍及家人,就將其投入大洋之中。此時,大魚忽然現身將嬰兒吞入肚中,小麥群卓拿在魚腹中安穩長大。但大魚遊至海洋深處的時候,偶遇溼婆神正在向他的妻子帕爾瓦蒂傳授瑜伽的秘密。在得到大神的傳授後,麥群卓拿開始在魚肚中修煉瑜伽,經過十二年苦行,他終於成為一位偉大的瑜伽士和聖人。因為是在魚腹中成長,他的名字意為「魚神」。
而在數百年前,麥群卓拿的弟子,聖人喬羅迦陀蒞臨帕坦。他沒有表露自己的神通,因而受到當地貴族的輕慢,甚至沒有得到供養。作為懲罰,喬羅迦陀用神通召集帕坦的龍神Nag至他坐下聽課。龍神們因為聽課入迷,忘記了自己降雨的職責,於是帕坦大旱,顆粒無收。正在眾人束手無策的時候,大祭司向時任國王Narendra Dev建議從印度阿薩姆邦請來喬羅迦陀的導師麥群卓拿。
當喬羅迦陀得知他的老師來到帕坦的時候,連忙停止說法,準備起身去拜謁。這時諸龍神才如夢初起,飛往天空行雲布雨。帕坦大旱終於結束,谷地迎來豐收。
拉車人與國家衛隊
為了感恩麥群卓拿拯救帕坦眾生,人們決定將他的神像放在大車上遊行祭典以祈求風調雨順。這就是Rato Machhindranath的由來,Rato是紅色的意思,不僅是因為這座殊勝神像通體紅色,也是為了和其他城市的麥群卓拿大祭區別開來。
盛裝參加大祭的紐瓦麗人
史料記載,帕坦的大車節始於公元879年李查維王朝Narendra Dev國王時期。
漫長慶典
紅觀音雨神大祭在每年超日王歷中的Baisakh月,既尼泊爾新年後第一個月內舉行。
日期取決於祭司們佔星的結果,與這個節日有關的一切甚至最細微的枝節都必須符合星相的運行。節日正式開始於母牛祭(Gai Daan),人們會宰殺一隻母牛血祭神靈,再把牛腸掛在戰車上面。然後在位於帕坦杜巴廣場南部Lagankhel的紅麥群卓拿神廟為神像沐浴,保存到吉日再將神像送上戰車。
掛著牛腸的恐怖神巴伊拉布面具是戰車頭部
同時,帕坦紐瓦麗社區不同家族的聚集在Pulchowk,建造巨大的戰車來安置神靈。建設時需要嚴格傳統的行為準則,具體到每個部件的尺寸和材料。美麗笨重的戰車呈現出吉婆娑山的形態(溼婆的修煉之地),供奉著紅麥群卓拿與其他印度教佛教的神靈,用兩根結實的長藤捆綁支撐,依靠四個實木輪子被拉動,以便在繞城遊行時保持平衡。
註:在尼泊爾紐瓦麗人裡面,佛教印度教的神靈幾乎是通用的。
爬到高處修建戰車的紐瓦麗人
遊行會在雨季開始前舉行,節日開始時慣例都會因為季風下雨——這是麥群卓拿的賜福,屬於大吉之兆。數百人在軍警的護衛下,拉著數噸的戰車從Pulchowk開始,耗時一月經Natole,Gabahal, Mangal Bazaar, Sundhara, Lagankhel, Kumaripati等地環繞帕坦古城,最後在Jawalakhel結束。
人們在節日第一天拉動戰車
整個遊行過程中,軍警和國家衛隊會護送,人們圍繞戰車祭祀、朝拜和歡呼,祭司會送車頂扔下供品,拿到者十分吉祥。每當戰車停留的時候,就會自發形成一處聖地,信眾們會舉行各種儀式祈福。
參加祭拜的當地民眾
除了20米高的麥群卓拿大車,還有一輛較小的戰車伴行。小車主要由小男孩們來拉動,供奉的神靈Minanath來自明納寺,印度教徒認為他也是溼婆神的化身,佛教徒則認為是觀音菩薩的憤怒化身馬頭明王。這些小小男孩們會興高採烈地拉著車,認真負責地監督儀式,當作一次有趣難得的遊戲。大車和小車會在紅觀音雨神大祭第一天在Natole相會,然後攜手並進。
小戰的祭司、神像、車頭和兩車相會
大車節幾乎是尼泊爾主要節日中耗時最長的,節日中又包含數個慶典,臨近結束時的大典被稱為Bhoto Jatra。
它通常在戰車至Jawalakhel停留四天後舉行,但具體日期要有佔星師決定。在典禮上,祭司會展示鑲滿寶石的黑色馬甲,向神麥群卓拿祈求祝福,以保佑帕坦風調雨順得豐收。
寶石馬甲的民間傳說:
為了感激一位帕坦農民治癒龍族女王的眼疾,龍族Karkot Naga贈給他一件神奇的寶石黑馬甲。但是可憐的農民在得到不久後,馬甲就被人偷走。後來,在他參加Bhoto Jatra的時候,發現有個人身穿一樣的馬甲,農民上前爭執並演化成爭鬥。
這時,同樣參加慶典的龍神現身,因為無法判定馬甲的歸屬權,他決定將馬甲供養給麥群卓拿神,將祝福送給所有人。在Bhoto Jatra上面展示寶石黑馬甲,就是為了向世人證明它得到妥善保管。
Bhoto Jatra是帕坦最隆重的慶典之一,庫瑪麗活女神和尼泊爾總統、總理都會出席觀禮。
在Bhoto Jatra之後,戰車會回到Pulchowk被拆除,紅麥群卓拿的神像會被帶到村莊布加馬提(Bungamati)的廣場神廟放置。在半年之後,再擇吉日重新回到帕坦的紅麥群卓拿神廟。通常戰車都在Pulchowk被拆除,但每隔十二年一次,會被送到布加馬提拆除。
上一次十二年大祭是在2015年。
與尼泊爾國運息息相關
身處尼泊爾這個眾神雲集的國度,你很難不迷信。圍繞大車節,歷史上真真切切地發生過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戰車上的祭司賜福和展示法器
拿筆者親歷的來說,17年的雨神大祭開始以後,季風馬上就給加德滿都谷地帶來暴雨,隨後幾天反而豔陽高照。最神奇的是在節日第二天,傳統上會由一位紐瓦麗高齡婦女「人瑞」參與祝福。我當時在現場,那時帕坦萬裡無雲,但在儀式開始時,天空中忽然開始在戰車區域下雨,儀式結束後又立刻放晴。時間間隔不過短短10分鐘。
報紙上報導季風來襲,紐瓦麗「人瑞」和儀式下雨
更重要地是,紅麥群卓拿戰車遊行是否順利,被認為和尼泊爾的國運息息相關。大車的任何損毀破壞,都會帶來災難,這點在史書上皆有明證。
歷史學家考證,在公元1680年,紅麥群卓拿神像臉上的油漆突然脫落,當天尼泊爾馬拉王朝國王Nipendra駕崩;1817年的油漆突然脫落帶來加德滿都地震;2000年,戰車頂部尖頂掉入人群,隨後發生震驚世界的王室慘案。
2015年,在紅麥群卓拿戰車支架脫落後,尼泊爾4.25大地震摧毀了加德滿都谷地。
看來,尼泊爾人民一定要照顧好這座殊勝莊嚴的戰車,以護佑眾生安康吉祥。
站在樓臺上,看著高過屋頂的戰車被數百人竭盡全力又興奮虔誠地拖拉著,是一種奇妙地感覺。伴著民樂國歌,衛兵信徒,這座被藤蔓捆綁,裝飾滿國旗松柏,金色神廟中安放諸神的大車搖搖欲墜,卻會為加德滿都谷地帶來豐收和雨水。
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
聯 系方式
註: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歡迎原作者與我們聯繫。
長按關注尼泊爾旅行,留下幸福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