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的滋養潤澤,天地靈氣的蒸騰沉澱,日月精華的凝聚結晶……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榮辱得失,人生千般滋味、萬種風情,舌尖慢慢細品、心間恆久留存……這便是美食帶給人類的享受!
鹽津美食,帶著鹽津美女的靈秀絕倫、風情纏綿,別有一番滋味……
「文化給享受添上翅膀」,有人說過,西洋文化是兩性文化,中國文化是飲食文化。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宋代的蘇東坡有《菜羹賦》、《老饕賦》等文行世,至今與杭州的山明水秀一樣馳名的杭州菜中還有「東坡肉」這道美餚,明代的楊慎、清代的曹雪芹、袁枚、李伯元等,也無一不對飲食文化有精深研究,留下了無數的美味故事,映射著曲折蜿蜒的人生經歷。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無論有巧手匠心烹珍饈環繞的達官貴胄、名流雅士還是僅一日清淡三餐果腹的平民百姓、凡夫俗子,食中皆有繞梁三日的人生百味,有漸行漸遠的煙火傳奇,更有幽遠樸茂的文化馨香!
放眼世界,我們的老祖宗是最智慧的,他們篩選出的食物是平凡的,卻是最美味最能填飽肚子也是最易烹調的。簡單的蒸煎炒炸,卻歷經幾千年的華麗洗禮,絕不是西方單一的麵包薯條可比擬的。對中國人來說,人生的一日三餐,要求不高,卻不能不可口,也算是人生的基本快感和為人的基本欲求,故而中國人的飯桌,並不僅是一個「吃」字,而是帶著濃濃的情義和最真實的人性,讓人想起溫暖的家,想起兒時的快樂,想起家裡的那個女人,還有遠遠近近故鄉的天……
鹽津,一個藏匿在峽谷大川、崇山峻岭之間的城,或是因為「滇川門戶」之勢而受多地移民文化的影響,或是古地物華天寶、眾多美食珍餚資源密實叢生、集中薈萃,亦或許是因為盛產慧質蘭心的美女,再由美女衍生最精湛的廚房藝術之故,自古以來,飲食文化渾然天成、源遠流長、名揚四海,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做鹽津人,是福氣的,因為有一個美麗賢惠的女人會讓你永遠也離不開她,永遠貪戀她手中那張古舊的飯桌!
一句「吃在鹽津」,自古不知陶醉了多少有緣人?
這就是鹽津特色!
1
有人說女人的美麗60%是吃出來的,鹽津自古盛產美人,可見「食」在其中起著很大作用。孔子也說:食色,性也。美食天然和女子相連,美食和美人(食和色)這人的最基本的本能並列而至,而且結合得天衣無縫、完美極致,就是鹽津最大的特色、鹽津最具魅力的地方,所以有一個成語用在鹽津最合適,叫「秀色可餐」。鹽津的美食也好,美人也好,都是恰如其分的,有分寸感,它不見得是極致,但是它合適,合適的東西就是讓人感到舒服的東西。
作為移民地域,鹽津美食匯川渝麻辣的精華、集滇黔清爽的精髓,特別是長期受四川飲食文化的影響,加之心靈手巧、樸實勤勞的鹽津女人改進,飲食上表現出博採眾家之長的風格,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當然,印度最著名的苦行僧甘地也說過,人類不過是散落在大地上的鹽粒而已,鹽津的美食,如此意般,談不上山珍,也不是海味;不是賓館裡的高檔席面,更非富麗堂皇的貢品,只是幾天不吃就常常想念的美食,而一旦吃起來,就是撐疼了肚子還不想放下碗筷的美食,讓人想起那冒著熱氣的蒸鍋灶邊拴著白圍裙的母親慈祥的笑容和離家時母親臉上寫滿的憂傷和那絮絮叨叨的叮嚀……
那些經母親的手做出來的尋常食物——什麼豆沙粑、桐子粑、甜漿油餈、黃粑、泡粑、豬兒粑、油花子、涼糕、涼蝦、醪糟等一系列米製品風味綿長,各具特色,甜得夠味,把鹽津人的柔情一展無餘;香油嫩蔥包子、涼粉兒、水粉兒、黃姜豆花、火鍋等清香四溢,嫩滑爽口,辣得夠味,讓您品出鹽津人火辣辣的生活激情。每天早上,在鹽津街面各個角落裡都可以看到一個個風姿綽約的女人拴著白淨的圍裙在幾丈外就可聞其香味、冒著熱氣的鍋邊和蒸籠前忙碌不停,做飲食生意的是一家挨著一家。清香勁道的粽子葉粑粑,風味獨特的桐梓葉粑粑,軟綿滋口的豬兒粑,外焦內香的石灰粑,油而不膩的香蔥肉包,脆甜餈軟的三角烙粑、黃粑、苕粑、玉米粑,五味雜陳、各有所長的蒸餃、水餃,水粉、涼粉、冰粉兒、豌豆涼粉、涼糕、涼蝦,可盡情大快朵頤。
美食當前,很多來到鹽津的外地人顧不上斯文,一屁股坐下來就再也挪不動腳步。對於注重口味、喜歡消費美味又有著高檔次消費理念的鹽津人來說,就是這些美食,讓他們有了謀生的工具,只要給他們一個門面、一個雨棚、一個小攤子,就能養活一家人。以飲食謀生,成了鹽津人最獨到的生存之道。故此,鹽津的飲食文化也得以發揚光大,做飲食生意的一家挨著一家,館子開到了天南海北,在把鹽津味道帶到遠方的同時,鹽津人也成就了養家餬口的重任,有了供給撫養能力,家裡的孩子也就能點燃夢想,奔向遠方。
如果說鹽津那些普通的早點零食給人以母親般慈愛的感受,滋潤著一顆顆年輕漂泊的心,那麼鹽津那些普通的平常小菜,則給人以風韻女人的感覺,讓人飽嘗鹽津風情,什麼烏骨雞、活水魚、臘豬腳、九香蟲、泡酸菜、花生豆花、野生三塘菌、鮮筍紅薯粉條等農家菜,色味俱佳、香鮮可口,不經意就飽含著鹽津女人縝密的心思,就是鄉野農家那原本黑漆漆的年豬肉經過鹽津女人精心的醃製亦恍若玫瑰花瓣般明豔動人,引人口水,那些煙火中一張張笑靨如花的面容定格在瑰麗的月光下,真乃古道夜色瀰漫、灶邊美色誘人。鹽津幾乎家家戶戶的女主人都會做也都愛做的石磨花生豆花非常有名。在鹽津女人獨具匠心的調製下,融入了川味的香、麻、辣特色,又蘊涵濃縮著鹽津本地口味的淡雅與芳香,其色澤灰白稠濃、晶瑩剔透,肉質嫩滑溫潤、柔裡帶韌,湯味綿香、滋補美容,吃起來爽口白滑、回味無窮,懷念那滋味就讓人想起西施般的鹽津女子,那從水裡煮出來的白嫩白嫩的豆花和鹽津女人似乎總有某種神秘聯繫,或許是因為鹽津女人也是擰得出水般的嫩白!
精巧的美食佳餚,如花的絕色女子。酒杯交錯間,口欲滿足間,神吹海侃,吟風弄月,吹拉彈唱,人生幾何?這就是讓人慾罷不能的鹽津飯桌,它飽含著做人的快樂、欲求,人生的盤算、營生,更讓人想起那溫暖的家,念念不忘家裡的她。
伴著夜晚的來臨,約上三五朋友,吹著東風大橋的涼風,隨意看著滿街的美女養養眼,再去吃點什麼宵夜唄。夜宵自然也是豐盛美味的,除了花樣百變、品種繁多的各式麵條外,什麼羊肉米線、鐵板魷魚、狗肉湯鍋、串串燒、特色燒烤、麻辣燙、火燒板慄、小籠包子、抄手,不一而足,色香味俱全,吃得人起不了身。
滿街飄香,香飄遠方!
一河風情!魂牽夢縈!
……
2
民以食為天。
「要吃肉到普洱渡,要吃酒焦巖有,要吃蛋趕落雁,要吃鵝趕木桿河(中和),要吃鴨趕艾田壩,要吃苕趕黃桷槽,要吃雞趕林江溪(鹽井)。」這些與鹽津各鄉鎮地名巧妙連接起來的口口相傳的民間順口溜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分外誘人,鹽津的美食實在太多了,無處不在,這也許源於鹽津特殊的適合各種美味滋生的地域。鹽津的氣候悶熱潮溼,在養顏的同時,天然的「桑拿天」回饋人們的就是有大量原生態的美食資源。
——豆沙石缸村產的石缸茶,同曾在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的翠華貢茶質量無異。頗具地方特色的五香蟲(俗稱打屁蟲),是俱色、香、味、補為一體的席上佳珍,且有提神補氣、潮熱升溫、滋陰壯陽的藥效,在民間有「有錢人吃鹿茸,無錢人吃打屁蟲」的戲說 。鹽津產優質烏骨雞歷史悠久,自古就享有「肉之首、藥之冠」的盛名,集口味美、保健、藥用之大成於一體,是在鹽津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悶熱高溼的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一個地方珍禽,骨頭、湯汁、肉質——渾身是寶的烏雞隨你怎麼烹調都美不可言、香不絕口。烏骨雞可謂鹽津的土著名禽,專家評價「鹽津就是一個原始的養雞場」,曾獲得「烏骨雞綠色產地認證」、國家「綠色食品鹽津縣烏骨雞」等證書。到了鹽津,如果你沒有吃到這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烏骨雞,那就真是白來鹽津了!
「黎山吃豬兒粑,豆沙街上陳黃粑」,這是當年的趕馬人嚮往的鹽津美味……
鹽津的黃粑很有名,來到鹽津的遊客總要帶點回去。當地的老人說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是用糯米和飯米按比例配料後磨成米漿,加入紅糖和蜂蜜,撒入顆粒糯米,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在裡面參上五花肉、豬板油,包好後用純天然的黃粑葉包裹捆好,放入甑中蒸至24個小時以上,即可食用,其色橙黃、甜蜜清香。起鍋後,女人們將黃粑背到大街小巷,秀秀氣氣地擺在背籮裡,老遠就散發出誘人的黃糖糯米香味,買的人絡繹不絕。「扯爛的犁頭小華田,石門的黃粑要現錢」,說的就是鹽津豆沙關黃粑的珍貴和美味。外地人來到豆沙關吃了黃粑後讚不絕口,讓鹽津黃粑更加遠近聞名。黃粑是貧窮年代小孩子的一點念想。每逢過年,無論多貧困的家庭,蒸黃粑是一道必須有的程序,家裡的主婦提前就組織一家人圍在一起漿洗棕葉,然後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包。一般至少要包兩個蒸蓋,可以吃到正月十五。這樣寵大的工程,蒸的時間又往往要一整晚,自然要有人守夜。如果守夜的人不小心睡著了,黃粑就蒸硬了,當然味道就會差些,但對孩子們來說,仍是人間美味。
黃粑是鹽津小吃中的一個經典,但比較獨具特色的是甜漿油餈粑。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這裡的家家戶戶都會做餈粑以求來年的平安美滿——用糯米打成餈粑,冷後切塊放入菜油中炸黃,其皮裡黃外焦,用豆漿加佐料泡白糖或加鹽加佐料泡吃,酥而不膩。其中還有一種特色花膏,條紋如五花肉,其色白裡露黃,香味甚濃,好看又好吃,可以加白糖泡吃,也可以加鹽加佐料泡吃。這是鹽津獨有的早點,到過很多地方,都沒發現有這種小吃。其味香脆酥甜,統稱甜漿油餈粑。除此之外,還有用米豆或猴兒豆煮熟去湯去殼炒幹,加入紅糖、白糖和蜂蜜製成包心,包入糯米麵的粑粑中,放入油中炸幹就食用的豆沙粑;用糯米甜酒和碎湯圓合煮而成的醪糟,煮熟後加入紅糖、玫瑰糖、蜂蜜食用,色紅味甜而又有酒味,口感特好……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都追求原生態的美食,鹽津人更甚,多數美食要麼是天然生長的,要麼都是按照古老的程序一步步走完的,絕對的安全綠色,諸如廟壩的手工土鹼面、人工自榨菜籽油、自釀白酒,興隆的自製茶葉、手工粉條、苕粑絲糖,柿子的竹筍、山野菜、河鮮等就成了搶手貨,許多人瘋狂了,完全不管遠近,不管價錢,也要請人捎來一飽口福。鹽津人製作餈粑的過程就是完整地按照老人傳授的每一道工序完成,使用的米、水、製作工具都不能有偏差。米要放在木頭鍋裡慢慢地蒸,即使現在生意這麼好,客人排著隊等餈粑,人們也依循著一次最多蒸20斤米的規定。米蒸好後,先是用竹子一樣的細棒用力地搗米,最後還要再換上一根粗的棒子繼續用力地搗。外地人見搗得費力,就建議用機器,鹽津人卻直搖頭,再好的機器也不能做出手工的原汁原味。此外,中和艾田、柿子等地製作的月餅也是一絕,因為在製作過程中除了精心選料外,不同其他地方的是,裡面還加入了曬乾的陳桔皮等調味,其獨特的色香味堪稱鹽津獨有。
有人曾問,既然鹽津有這麼多的好東西,為什麼不推廣生產和加大宣傳,殊不知,當今時代,複製就意味著變味,如果用飼料和大棚大量培植還算得上真正的美味佳餚嗎?魯迅先生早就說過,物以稀為貴呵,諸如這鹽津烏骨雞註定只是上天厚賜鹽津人的。如果你要吃的話,就只能到鹽津來,好在鹽津是一個人情味特濃的地方,意猶未盡可以順便再帶一隻走。只是,有些東西無法帶走,因為只有鹽津的山水才可以調製。就如鹽津馳名的廟壩白酒,號稱鹽津五糧液,只有鹽津的水才釀得出來。就是普通的菜,菱角菜、奶奶菜、萵卷、萵筍、豌豆尖、茴瓜、黃瓜、南瓜、絲瓜、油菜薹、折耳根、蒜薹……名稱及長相也和別地的差不多,但味道就是大相逕庭。
畢竟,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些東西是帶不走的。
「人活著就為了這張嘴」,對飲食的態度,展現了鹽津人對美好品質生活的追求,對人生的態度,寧願自己累點、苦點,也一定要吃手工食品和原生態的食物,根本不屑吃大城市裡看上去華麗多樣的大棚飼料複製品。逢年過節,什麼炒糖包穀子、花生糖、各式酥軟糕點小吃、鹽水花生一溜煙地擺滿整條街,全是人們自己手工精心調製的,鹽津人才不稀罕那看上去花花綠綠、五光十色的加工食品。其實,這就是鹽津人的生活境界,目光高遠、自信高傲、鑽石品質,什麼事情什麼困難什麼人也不放在眼裡,一如地堅定自己的標準,而對嚮往的目標,總有著自我不懈的追求和拼搏精神,並力求完美極致。
要吃,就吃最好的,要做,就做到極致,這就是鹽津人!
3
鹽津菜餚,是鹽津美食的主力軍。也是吸引外地人最重要的美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鹽津在吃的形式感上更精緻一籌,就如鹽津的女人。或許是因為臨近四川之故,鹽津飲食味兒以麻辣為主,菜品注重色、香、味,也注重地方特色,和其他地方相比,菜式講究,烹飪精細,品種多樣,加工方法思量縝密、研製深入,形式豐富多彩、美不勝收,確實手法獨到、內外俱佳,品之香氣四溢,齒頰留香,具有精深的內涵。如粑粑回鍋肉、紅燒肉、糖醋裡脊、糖醋排骨、宮保肉丁、鍋巴肉片,隨便燉點湯,炒點素菜,就是一頓豐盛無比的晚飯。麻辣比較重,再加一點少量的糖和醋,然後就是有一點點甜酸,味型和層次就那樣豐富起來。
平常的東西卻可以吃出獨特的味道來,這才叫手藝。平常的小菜,經鹽津女人的百般調製,也有百般滋味和風情。由於山高坡陡的地勢所限,鹽津新鮮的瓜果蔬菜一般只有早上才買得到,而且要手麻眼快搶得快。好不容易搶回家的菜,怎可馬馬虎虎的,講究的鹽津人一定會充分發揮這些小菜的養分,絕不會讓自己缺乏維生素。女人們手洗得一塵不染,將做得漂亮有型的黃花菜、捲心菜、小瓜等特製到冰涼,盛入秀氣雕花的小盤裡,靜靜地平躺著,涼拌、麻辣、小炒,清涼、爽口、油滑,清新、健康、養胃,絲絲入口,味酣無窮。吃在嘴裡,小家碧玉的感覺,秀氣和鹽津女人如出一轍,胃口大的吃不夠,這些新鮮蔬菜就變成了奢侈的東西,小小的一碟,價格不菲,就算饞涎欲滴也得忍住,很有可能只此一碟,花錢也吃不著。
一般食客皆知,菜要好吃,佐料也功不可沒,就如鮮花要綠葉配一樣。鹽津山好、水好、材料好、人的手藝好,調製的調味品,自然是美味的一大功臣。鹽津農家的生海椒豆花蘸水就是引人流口水的好東西。這種蘸水是用新鮮的生海椒,紅的、青的皆可,細細的剁碎,然後用青油炒,可以加一點炒香的肉末,也可以不加,根據個人口味,再放上姜、蒜、蔥等就可以了,用來就著豆花送飯,特別入味。此外,鹽津別具風味的黃豆乳腐,本來也只是一種屬於佐料類的調味品,但因為非常好吃、開胃,就成了一道上得堂的菜餚了,有的人就著一乳腐、再著一大瓢苦丁茶拌著一口氣可以吃上好幾大碗飯,那個爽啊。物資匱乏的年代,對貧窮的人家來說,唯一的美味便是這乳腐,只要有它,什麼大餐都不想了。窮人愛吃,吃慣了山珍海味的有錢人也爭著吃。每家每戶都存有幾罐,去了外地也要打電話叫爹媽做幾壇捎去。這個東西的製作有些麻煩,豆腐什麼時候做,長毛、放佐料等都特別講究火候,當然,這對鹽津人來說並沒什麼。一般要在冬臘月做,也就是過年那段時間,因為要將嫩豆腐放臭長白毛才行,一般要放二十天左右,然後用鹽津特有的苦丁茶和白酒去掉毛,再將拌好的紅辣椒麵(裡面有花椒、味精、胡椒等)抹在豆腐上,然後再倒入一些少量的白酒,放入老壇內,一個月後就可以吃了,醇香開胃,著實好吃。
很多人一定認為農村鄉拉土氣地,沒什麼吃的,而事實上,走近鹽津的農家,你沒吃過的好吃的太多太多,首先是那一串串醃製的色香味俱全的醃臘肉特別引人口水。這肉製作工藝既是傳統手藝,但又添加了女人們考究的心思。上等鮮肉抹鹽,放入缸中灠,上掛脫水,先用柏枝、蘇麻稈、香椿枝、花生殼燻烤,再用木材、穀殼或鋸木面燻烤。然後升高掛於火炕上,保持煙火不斷。待燻烤出來後,切裝在盤子裡,色澤鮮亮,瘦肉朱紅、肥肉銀白,如玫瑰花瓣一般嫩滑,更如女人的嘴唇般細膩,味道著實綿樸厚實、純正醇香,讓人饞涎欲滴,回味悠長。此外,老鄉們會推石磨豆花、煮洋芋、烤紅薯,這些地裡長的東西現磨現煮,那原生態的味兒,保證令你胃口大開。
鹽津人的餐桌上,除了麻辣烏雞片、活水魚、黃姜豆花、自製卷蒸、新鮮黃瓜罐頭等這些家常的菜,獨有的山珍野味「木槐」(鄉間諧音,不知書面語)、黃辣丁、江團等山珍、河鮮、河魚,也是鹽津吸引外地人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氣候薰陶,加之山清水秀,生態優美,鹽津江中河魚如肥江團、黃辣丁、河鰱遠近馳名。首先主要是獨有,珍稀,味鮮;其次是鹽津人的手藝調製出來,特別地地道鮮美,菜盆裡再加上開味的泡菜、小米辣、青蔥、大白蒜,紅紅綠綠的一鍋端上桌來,真是饞死人。特別讓外地人印象深刻的是「木槐」,算得上是鹽津獨有的美味佳餚。這種產自鹽津大山溪流深處的奇物,電腦、網絡上查不到它的資料,《辭海》、《康熙字典》上也找不到相關詞條,書面語不知是啥,方言俚語也沒有找到任何記載,中華美食上也查不到。從其模樣來看,似乎就是介於青蛙、田雞、石蚌、牛蛙、林蛙之間的一種蛙種動物。有人說,它是生長在大山裡的變種石蛙;有人說,它是南方的林蛙,但好像也不是,它白而瘦,味道鮮美,鮮嫩至極,上得桌來往往一搶而光。總之,只知道它盛產於鹽津的柿子鎮,是一種生長在柿子蒼茫大地深谷溪澗的至今還不太被外界所認知的一種人間美味。像所有珍稀的東西一樣,「木槐」也少到快要滅絕了,要吃到,還得講一個「緣」字了。
此外,鹽津還有一道比較有名的菜,那就是夏天吃的「三蹚菌」。這三蹚菌是鹽津特有的山珍美味,也可以說是因為在鹽津,才變成了美味,因為它實際應當算是雞的一種,但在鹽津境內長出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再經過鹽津人的調製,就著一點嫩青辣子清蒸,天然脫俗,那個原汁原味的美味兒,在鹽津高達上百元一斤還買不到,這著實是讓饞嘴又挑嘴的鹽津人津津樂道的一道美味。每到夏天,就會看到周邊的農民如獲珍寶地拎著在街邊不經意地閒轉,就看誰有那口福了。據說這東西只要發現一個地方有,在附近必然存在著另外兩處,故叫三蹚菌。有的人不小心發現了,就天天去守著長,生怕別人給摘了去。只是這菌子卻越來越難找了,人們已經不計較那高昂的價格了。
佳餚美人,鹽津人的飯桌子是吸引人的。每當夜幕來臨時,鹽津人的晚宴也開始了。熱氣騰騰的鮮魚湯是從關河裡剛撈上來的活魚,雞是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超過江西泰和烏雞、享有「肉之首、藥之冠」盛名的正宗烏骨土雞,再燉上正宗的鹽津天麻、人參,其味之鮮絕非大排檔裡可以吃到的,酒是遠近聞名、味正醇香、品質高端又物美價廉、有著「鹽津五糧液」之稱的自家糧食釀造的正宗廟壩包穀酒,配以打屁蟲、老臘肉、黃姜豆花、素抄野菜等等,加之美女穿梭,玉人纖指,巧笑美目,可謂食色香味俱全,真是秀色可餐、饞涎欲滴。客人一碗肉一碗飯還意猶未盡地抹嘴。很多人從外地慕名而來就是為了看鹽津美女,喝這鮮魚湯,嘗這珍禽烏骨雞和鹽津原始大森林裡的天然補品……為了生存,為了生計,為了前途,為了提高生活質量,這美人美食就幫上了忙,現在什麼也不稀奇了,就這沒受過汙染的水裡遊的、天上飛的、森林裡跑的原生態的珍奇美味還撥人心弦、引人口水,這不是僅有錢就能吃到的,這樣的美味還要有人調製,還要有真性情的女人保駕護航。
中國古代哲人孟子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名言,說的是人的本能要求,這頗為切合鹽津的飲食文化。鹽津地處巴蜀,緊挨四川,又是交通要道,故而這片地域除了很包容很滋潤,又是很潑辣很豪放的,前衛而真性情,反映在人性上十分隨性大膽,當地的文化信息融合在菜裡,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東西,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反映在飲食上,食物就有一種集大成的趨勢,美味、厚重、精細、醇香、可口。如在鹽津的改良川菜裡,你就會吃到它的包容和滋潤,也能吃到它的潑辣和俏皮。如廣為流傳的體現鹽津女人豪放、聰明、真性情的被稱為「智慧湯」(米豆酸菜湯)的香豔故事說的就是一個丈夫長年不歸家的鹽津女人,因為做一道美食就避免了自己偷情之事的敗露,成功保護了自己……
如果不害怕那些懸崖峭壁,有機會就來鹽津享受享受美女調製的美食,再看美女、品美女、聽美女故事,實為愜意人生!
4
對中國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國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事了。人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平時異鄉遠遊的兒孫親人歸來,一家人圍著一桌精美地道、品種齊全的家常美食嘮家常,花好月圓,合家團聚,其樂融融,是為天倫之樂。年復一日,中國人漫長的一生,就是這麼一輪一輪地數過來的,這其中,有人生的艱難困苦、愁喜哀樂、兒女情長、人心不古,有變遷的人情世故、世俗情懷、現實滄桑和生活的平凡質樸、苦痛掙扎,而伴隨的永遠是食物的製作技巧、艱辛勞作和悄悄演變過程……
對鹽津人來說,過年和婚喪嫁娶就是最好的表現。無論多麼忙碌辛勞,人們也要把年過圓滿甜蜜,為一年的營生畫上句號。一切都圍繞一個字,「吃」;兩個字,「吃貨」。
臘月吃皰湯是鹽津人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農村養了一年的豬也肥了。看好黃道吉日,請好殺豬匠,燒好開水,接好血盆,男人們卯足勁把膘肥個壯、直「唔唔、嗯嗯、嗡嗡」長長叫喚的豬按住拖上砍頭臺,看熱鬧的小孩大人圍了一圈,比古代刑場殺人還激動人心,但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一個肥豬就走完了生命的歷程,那豬血譁譁地裝了一大盆,殺豬匠刷刷幾下,邊叨著煙杆扯著把子邊把豬身在燙水裡翻滾著刮毛,不一會兒,一個亮鋥鋥的大肥豬就全祼著白生生的身子被吊起來,厚厚實實地如一個彪悍壯漢被綁在一個鉤子上開膛破肚。婦女們早就在摘菜剝蔥、洗鍋搗盆,只等豬身上的各種東西砍來。豬砍整收拾完畢,「皰湯飯」也全做出來了,來「吃皰湯」的鄉鄰們坐了幾大桌子。青菜煮血旺、醬炒回鍋肉、芹菜配豬肝、炸得麻脆的豬大腸、煮成片的心肺等,一整鍋鮮豬身上的菜特別香。
臘月場是年關最後一場,家裡的小孩早鬧著要買好吃的。採辦年貨的人們來了,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大背小背,山裡人城裡人,全不知從哪兒冒出來了,擠得人全身生疼。街市沸騰了,什麼糖包穀、花生糖、炒米糖、包穀花、湯圓粑粑、臘腸、鮮肉、花花綠綠的紙糖及各種水果等,擺滿了一條街,商家忙得熱火朝天……
年夜飯特別豐盛,吃得也漫長。家裡的女人忙裡忙外、進進出出,滿心歡喜、大張旗鼓地製作各式豐盈可口的美食,一家人敬菩薩、祭灶神,焚香燭、燃紙錢,供先祖、念亡親,謝神靈、求保佑,然後就是圍在一起品嘗一桌上好的年飯,什麼麻辣香肘、正宗山裡火燻老臘肉、臘豬腳燉粉條、啤酒香酥鴨、蒜泥白肉、飄香烏骨雞等,色香味俱全,品種也齊全,許多人家過年習慣吃自製土火鍋,什麼卷蒸、芋頭、炸紅薯、炸豆腐、酥肉、豌豆尖等,在土瓷製作的鍋裡煮得開翻翻的,香飄四裡。新年初一,主要是吃湯圓,湯圓的特色在餡上,這餡以甜味為主,裡面由芝麻、花生等炒香後,合著正宗紅糖、香油,吃起來香甜嫩滑、鬆軟可口。隨後,整個正月初一到十五是鹽津最為清閒的時間段,也是人們變著花樣做美食的時候。
鹽津逢年過節吃的禮數多,婚喪嫁娶更是離不開在一張嘴上下功夫。農村傳統的婚娶要做九大碗,久而久之,「九大碗」就成為鹽津特別是農村最具宴賓特色的菜餚,也成了吃酒席的代名詞。「九」自古就是中國人心中之至尊至貴的吉祥數字、推崇數字,意為最、圓滿、極致好等之意,如九五之尊(指皇帝)、九天(天的中心)等,而且與永久、經久等諧音。鹽津「九大碗」並非一般的雞鴨魚,而是非常的講究和有來歷,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學,是富有深義故事的演變。民間傳說頗多,有傳說最初出自中和近代風雲人物楊秀蛟之繼母和愛女冉楊氏之手,是她們為子女功成名就和沉冤得雪後用心置辦的宴席,心思別致、用心良苦,把特別的情懷、告誡世人之深刻含義賦予菜餚中,用於宴請賓客,後來成了婚、喪、嫁、娶酒宴之必需,逐步發揚光大。其菜譜有:「同心同德」(夾心肉)、「一青二白」(豌豆尖煮豆腐)、「萬眾一心」(即糖扣肉,糯米配飯米再加糖、肉、酒一起蒸,外觀以米為主,按加糖的不同分黃、白兩種)、「錦上添花」(即糖肉,與燒白類似,用鹹菜、黃糖合蒸)、「心心相印」(砣砣肉或叫燉子肉)、「一舉成名」或「皇恩浩蕩」(即鑲碗,中間配有卷蒸、酥肉、炸紅苕、嫩豌豆尖等,意為一家人團聚)、「遊子思親」或「千絲萬縷」或「老馬識途」或「兒打老子」(筍子粉條燉豬腳)、「兩個貓兒打架」(炸的砣砣豆腐)、「秀水青山」或 「八仙過海」(炸酥肉)等。這些菜名包含著多種人生哲理和為人處世的哲學,告誡世人做人絕不能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行事要齊心協力、同心同德,一家人要孝敬父母、夫妻恩愛,才能心心相印、錦上添花。隨著時間的流逝和風俗變遷,雖然主旨意思大體如原來,但各地做來意思又有所不同,配料也各有所異,菜譜也有所變化和添加。如沉冤得雪(清河水煮細鰱魚)、愁腸寸斷(爆肚頭)、雲開見日(荷包蛋)、姊妹比枕頭——鬥花(豆花)、「九九歸一」(豬膀)等。吃得美味,搭配兼有營養和藥理作用,還富有人生意義,吃中也顯出一種文化、一種品味。
俗話說「無酒不成宴」,開席配酒是中國人的傳統,人們一邊品嘗美味佳餚,一邊划拳敬酒,拉動感情。因此「九大碗」與酒文化也有了不解之緣,有些地方已演化為「酒大碗」。隨著時間的流逝,如今的菜譜已不那麼嚴格,許多時候根據主人的情況而定,廚師按照主人的要求置辦,品種繁多,各有千秋,但九樣菜餚必不可少,「九大碗」已成了請客、婚、喪、嫁、娶的代稱,一句「吃九大碗」去,就意味著哪家有事要過了。
在農村,這「九大碗」不吃個幾天流水席是不罷休的,城裡一般也要吃兩三天,這取決於事主家看日期的吉兇禍福。人們邊吃邊忙邊打麻將,主家如果殷實,家底好的而且又樂意把法事做大做強的,日子就會長些,吃得久些。期間山珍海味包你吃個夠,都是請人現做,除了大賓館裡的山珍海味外,這些菜小家碧玉式的,味道非常爽口、開胃,而且非常講究衛生。
有時,甚至懷疑,人們好像就是借著這些事兒把嘴滿足了一番。
筷子與肉,遠山近水與輕舟,美食和美食背後的人與事,無不散發著濃鬱的中國韻味,在這邊遠的大山深處的村落裡,悄然散開……
5
江山、河流;峽谷、關隘;古鎮、古道;英雄、美人……
走進鹽津,一樣的民以食為天,一樣的柴米油鹽,然千年關隘,來往商賈眾多,飲食文化能不熱鬧麼?
千年古鎮——豆沙關,現在鎮子的大部分是地震之後重建的,所到之處,滿眼都是簇新。古鎮依山而建,是典型的川南民居風格,一條長1800米的狹窄老巷是古鎮的精髓,青石板,吊腳樓,自秦開五尺道始經明清繁盛延續至今。民間傳統的中藥鋪,剃頭鋪依然存在。細雨穿過濃密的樹葉,飄灑在飄滿菌子香、豆花香、鮮魚香、烏骨雞湯香氣的石板街上,飄散出鹽津旅遊飲食文化的香遠和諧樂曲……
因為美食,鹽津收穫著五湖四海的風情。這些特色風味菜點和鹽津的美女一樣,魔力般吸引著人們。近兩年,豆沙關這座在地震廢墟上崛起的千年古鎮年年舉辦「中國·豆沙關美食節」,吸引了遊客來盡享美食文化盛宴,感受鹽津厚重的文化、領略鹽津雄奇秀麗的風光。鹽津中和的上村特色農家樂、柿子的新農村特色農家、牛寨的白巖洞農家休閒中心、鹽井鎮的河鮮食店等,每到周末,食客滿座、遊客如織,這些景點銷售的茶葉、烏骨雞、白酒、手工麵條、餈粑、黃粑、桐子粑、竹筍、山野菜、粉條等已成為遊客爭相購買的特色商品。
「古道、古鎮、古風、古韻,古納四面八方,美山、美水、美女、美食,美收天上人間」,鹽津的美食吸納著經濟的收入,吸納著四面八方的美景,更唱響了「美色鹽津、魅力山城」旅遊特色品牌,把鹽津的古道古關美食美人之美名傳向全世界。然而,對更多的鹽津人來說,是眷戀,是念想,是這方地域本色的魅力和來自生命深處的召喚。生活流走的足跡裡,人生或許有過功成名就、宏圖大展的喜悅歡欣,有光宗耀祖、鮮花掌聲縈繞的榮耀驕傲,有名利雙收、出人頭地的無限風光,有吟風弄月、如墮煙海的浪漫真情,有相濡以沫、兒女成才的溫馨幸福,吃的是山珍海味、人間佳釀,聽的是甜言蜜語、阿諛奉承,看的是浮華奢靡、金碧輝煌,反之,或許歷經人生的艱難困苦、人心不古,現實的殘酷無情、風吹雨打,人情世俗的世故練達、百態炎涼,生活的平凡黯然、苦痛掙扎……然而,往事隨風,無論走得多遠,歷經多少人生的精彩、浮沉、磨礪、歷練和心碎、黯然、不甘、遺憾、苦痛、掙扎,多少風霜雨雪、世事無常、滄桑變化,多少豐富多彩、輝煌燦爛,心卻如斷線的風箏無處安家,最後懷念的只是兒時媽媽蒸鍋裡的那塊糕餅、老酸菜罈裡的那塊乳腐,那家鄉的味道,那兒時吃過的那些平凡的家常食物,縱是嘗遍人生百味、萬千佳釀,也竟是始終貫穿人生,魂牽夢縈,帶到遠方,帶到生命的最深處;那遍處尋找不得、可以讓百味失色的家鄉味道越過千山萬水越過一載又一載的時光捎在心尖上……鄉音不改的執著,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滄桑,物是人非的感傷,故鄉親切的懸崖陡壁,離人心上秋的過往,葉落歸根的魂牽夢縈,繞膝父母高堂的渴望……鄉音鄉味鄉情,固執如一朵永不凋謝的花兒深沉地定格在多少人年少時的記憶裡揮之不去——那裡總有一頭白胖胖的肥豬吊在熱氣騰騰的黑鍋上,旁邊圍著看熱鬧和指指劃劃的男男女女,殺豬匠和女人們開著和豬肉一樣葷的玩笑,女人們不介意的豪爽大嗓門裡全是肥豬帶來的豐收喜悅,掛著長長鼻涕、被厚實的棉襖包裹著的孩子們拍著手,激動地等著白花花的肉下鍋,年味近了,東一聲西一炮的鞭炮聲也來了,一切恍若前世的情節揮之不去……煙火燻燎裡鄉親們的笑容如無聲的電影一一閃過,而故鄉,就在遠遠近近的眼前!回家,回家,吃媽媽做的菜……
看不見時間打敗的英雄,流水帶走的美人,大風吹散的文字……酸甜苦辣,舌尖慢慢細品,心間恆久留存——鹽津,這座充滿魅力的峽谷危城,居民在幽幽歲月中,一代一代地把古老技藝傳承,讓我們在今天品嘗到了最原始古樸的味道,感受著古鎮人執著用心之同時,在體味人生喜怒哀樂、榮辱得失和人生的千般滋味、萬種風情之同時,以它無窮的誘惑力,廣攬天下之客,廣拓發展之路……
——鹽津,沒有現代都市的繁華瑰麗,沒有那麼遠近聞名耳熟能詳,可它的味道卻總是讓人眷戀,讓人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逝去的青春歲月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和媽媽做的飯……
「它是我們從小長到大的故鄉,那個搖籃之中,永遠是我們停泊的港灣,我們並不會離開,我們不會忘記,那裡有我們最美好的回憶……」
方寸間的方桌廚房,隨處是家鄉的錦繡河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