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2日,陝西省林業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稱,10月3日上午陝西鎮坪縣農民周正龍拍攝到了野生華南虎照片。之後,虎照真假飽受爭議 |
尋找華南虎,一場最後的抗爭
1996年,聯合國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在其發布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中,將華南虎列為世界十大優先保護動物的頭號瀕危物種。針對華南虎這個獨特的虎亞種,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見解:以中國林業部門為代表的一方,包括中國的許多野生動物學家,認為野生華南虎在中國沒有消失;但在國際上,很多的看法認為,野生華南虎的滅絕是早晚之事,不必再將資金與時間、精力浪費在華南虎上。
撰稿/賀莉丹(記者)
談及在中國探尋野生華南虎,在西藏自治區林業局掛職副局長不滿一個月的金崑一直態度溫和,思路流暢。10年來,這位38歲的中國林業科學院研究員從未放棄在野外追蹤華南虎,他不認為這個罕見的虎亞種已在中國的野外絕跡。
「目前,我們確實是沒有找到野生華南虎實體,但還是看到很多華南虎的痕跡,很有蛛絲馬跡」,金崑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痕跡」,是金崑的言辭中出現頻率頗高的一個詞。
不能輕易宣布一個物種的滅絕
在1981年至1985年,原東北林學院承擔了原林業部下達的「東北虎的研究」課題,對東北虎進行過地面與航空調查。在金昆的記憶中,這是我國首次對野生東北虎種群的大規模調查,結果不盡如人意,調查組並未發現野生東北虎實體,於是宣布:野生東北虎已在中國滅絕。
在金崑看來,當時可能調查方法有問題,「用直升機在森林上方看,沒發現東北虎。那時的野生東北虎確實少。」
但在1989年,在距離俄羅斯邊境不遠的東方紅林業局,卻又發生了一起野生東北虎傷人事件。這樣一來,「就比較被動,我們不能輕易宣布一個物種的滅絕」,金崑對此深有感觸。
在金崑的印象中,國家林業部門有過兩次對野生華南虎種群的大型的跨區域專項調查:
第一次全國華南虎調查是在1990年至1992年,原林業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在廣東、湖南、江西、福建4省進行華南虎及其棲息地調查,並邀請美國雪豹專家科勒參加。在耗資近百萬元後,調查隊未見到野生華南虎實體,最後得出了調查結論:估計當時我國福建、廣東、湖南、江西交界處尚有20至30隻的野生華南虎。
科勒博士在調查後也推斷,中國可能只有10至30隻野外生存的華南虎。
第二次是在1998年至2002年間,國家林業局再次組織了五省調查,由東北林業大學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負責組織實施,後來北京林業大學加入了這次調查。
金崑時任國家林業局華南虎種群調查項目組組長,另一位負責人是中國林業科學院專家李迪強博士。事實上,這次調查的準備工作從1997年就已開始。
「這應該是我國最大的一次探尋野生華南虎的項目,江西、湖南、廣東、福建我們都去了。當時沒把陝西作為重點調查區域,因為陝西不是重點華南虎分布區。」金崑回憶。
到1999年下半年,由於要去北京林業大學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做博士後研究,金崑離開了項目組,由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胡德夫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專家陸軍接手該項目。
第二次野生華南虎調查仍未發現野生華南虎實體,並且,調查結果至今仍未公布。
「當時我們也有了可能看不到野生華南虎實體的心理準備,還是看到一些痕跡」,金崑解釋,要下調查結論「挺麻煩」,「說沒有野生華南虎,我們還是發現一些蹤跡;說有,我們沒有看到野生華南虎實體。僵持不下,就不好宣布我國有或沒有華南虎。」有了1985年的前車之鑑,他們因此格外謹慎。
「亞洲的驕傲」已經隕落?
按照《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的規定,連續50年在野外找不到某種動植物蹤跡,該物種即可宣告野生滅絕。
但金崑認為,在上世紀90年代初還有證據顯示,確實有野生華南虎,「距今只有十幾年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01年至2002年間,美國明尼蘇達動物園專家提爾森博士受國家林業局委託,領著一支隊伍進山尋找華南虎。經過半年的實地勘察與調研後,提爾森在他的報告中指出:他們在江西、湖南、浙江等4省的8個自然保護區內均沒有發現華南虎的蹤影,找不到任何證據證明野生華南虎仍然存活。
2002年底,兼任渥太華老虎基金會會長的提爾森公開發表了一份報告稱:長期以來瀕臨滅絕的野生華南虎不幸絕種,這種曾讓無數亞洲人引以為豪的珍稀猛獸即將遁入無形,從此僅僅生活在紀錄片、照片、圖畫和人們的記憶之中。
加拿大《渥太華太陽報》形容這是「亞洲驕傲的隕落」。
回國之後的提爾森甚至用詩意的語言描述他在中國的搜虎經歷,「沒有捕食的痕跡,沒有巢穴。中國境內所有的老虎自然保護區幾乎都被改造成了雲杉和樅樹林,整座森林一片寂靜,甚至連鳥鳴都沒有。」
但提氏的結論遭到了中國動物學界的強烈質疑。
「提爾森是專門研究老虎疾病的,野外的調查經驗未見得很豐富;中國南方這麼大的面積,他就走了幾個自然保護區,去的地方還是不夠全,呆的時間也不夠長。」金崑反駁。
1999年7月4日,江西宜黃縣白竹鄉發生一起大型貓科動物傷人致死事件,7月下旬,金崑與東北林業大學的鄭冬博士親赴宜黃縣調查,他們在白竹鄉附近發現獸毛50餘根、臥跡一處及若干寬度為12至13釐米的梅花形獸類足跡,此後,他們趕赴福建省梅花山自然保護區華南虎飼養繁育中心,對梅花山模擬野外條件半散放式飼養的3隻華南虎的足印、臥跡、掛爪(虎類飽食後在樹幹磨牙留下的痕跡)進行了研究,並對南昌動物園的一隻雌性華南虎及哈爾濱動物園金錢豹的足印進行觀察後,確認在宜黃髮現的獸類足印為華南虎足印。
「我們在梅花山測過,2歲半的華南虎的掌墊能達12釐米;後來經過東北林業大學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檢測中心對獸毛的DNA分析,確定在宜黃髮現的獸毛為華南虎毛。」金崑說。
「滅絕」一詞差點寫進共同宣言
讓金崑難忘的是,在2005年舉行的華南虎野化放歸國際研討會上,提爾森建議,要在保護華南虎的共同宣言中增加一項內容:鑑於自1990年以來,中國再也沒有在野外發現華南虎的實體,可以說華南虎已沒有野外個體。
金崑首先表示反對,他堅持認為目前還不適合宣布野生華南虎已滅絕,他舉例說,浙江大學方盛國教授做了在浙江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華南虎糞便的DNA分析,在湖南桃源發現過華南虎的足印,他本人在江西宜黃縣省級自然保護區也發現了華南虎毛,「這些說明還是有華南虎存在的痕跡,中國學者也做了一些認定。當時,他沒話說。」提爾森的這條意見最終未被寫進共同宣言。
事實上,我國野生動物學家對野生華南虎的勘查沒有止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部門與科研單位從未間斷地搜尋野生華南虎,在廣東、湖南、福建、江西等歷史上有華南虎分布的地區,也不斷零星傳出發現野生華南虎蹤跡的消息。
1992年,湖南師範大學生物學院教授鄧學建就開始在湖南範圍內找尋野生華南虎的蹤跡,他多次進山,找到了華南虎的足跡、糞便、毛髮、吃過的食物等一系列證據。在2000年,鄧學建出具的調查結論稱:湖南境內存在3隻野生華南虎,其中,壺瓶山自然保護區有2隻,桃源烏雲界自然保護區1隻。
「從我們掌握的一系列證據看,這3隻華南虎都是個體單獨存在,它們所在的棲息地都相互隔絕,難以形成獨立種群、繁衍後代。很難預料這些華南虎在未來可能遭受的天災人禍。」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採訪時,鄧學建表示,他對野生華南虎的前途很悲觀。
遺憾的是,鄧學建也從未看見過野生華南虎實體,「老虎是山林的主人,而人類只是山林的過客,要拍攝到虎的照片非常困難。」他如此感嘆。
1985年12月至1987年5月,原林業部「廣東省華南虎資源調查」項目組對廣東全省山區進行了調查,對各地遺留的華南虎的足跡、糞便、爪痕進行了分析,認為當時在廣東境內活動的華南虎有成年虎4隻,仔虎12隻。
在去年10月,由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尋找華南虎及其南嶺珍稀動物資源調查的大型野外科考項目也已啟動,他們初步打算用10年的時間,去完成華南虎的資源調查及實施「放虎歸山」的野外拯救計劃。
即使有虎,如何繁衍生息?
虎是亞洲特有的種類,歷史上虎曾廣泛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目前公認虎分8個亞種,分別是峇里虎、裏海虎、瓜哇虎、孟加拉虎、印支虎、東北虎、蘇門答臘虎與華南虎。其中,華南虎為中國特有的虎亞種,有人稱之為「中國虎」。
華南虎頭骨的結構被認為最接近原始的虎。早在1986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召開的「世界虎的保護策略」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華南虎就被定為國際上最需優先保護的虎亞種。
資料顯示,在上世紀初,全世界老虎的數量在10萬隻左右,棲息在亞洲的大部分地區。世界自然基金會物種研究報告稱,到1996年底,全世界的老虎樂觀地估計只剩下5000隻左右,而且分布在160多個零散且相互隔絕的地方。
金崑與他的老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建章教授合著的《虎研究》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關於虎的學術專著,這本著作稱,華南虎曾廣泛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的廣闊地區,以及陝西、隴東、豫西與晉南的個別地區;歷史上湖南、江西兩省華南虎的數量較多,再遠一點的河南西南部、陝西西南部也曾有少量分布,而晉南與隴東地區則偶爾有發現。
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華南虎分布區急劇縮小,種群數量下降很快。
「我們認為,可能還有少數幾隻華南虎生活在不為人知的欠開發區域」,美國動物專家提爾森承認。但提爾森表示,「由於這些華南虎的聚居規模狹小、分散,而且仍然受到人類的威脅,它們很難長時間繼續繁衍生息下去。」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張立的一個科研課題是印支虎研究。按照科學家的估計,主要分布於泰國、中國南部、柬埔寨、寮國和越南等地的野生印支虎。「馬來虎現在被認為已是一個單獨的亞種,從印支虎中分出去了,目前全球僅有500至800隻左右的野生印支虎」,張立表示。
近十多年來,野生動物研究者在西雙版納等地發現有虎的零星蹤跡,但一直未有確切證據表明,野生印支虎仍然存活,直至今年5月,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隻野生印支虎被張立領導的西雙版納生物多樣監測組放置的紅外相機清晰地拍下來。
「非常令人擔憂」——張立向本刊記者這樣形容中國野生虎的狀況,按照他的估計,中國野生虎全部種群的數量不到50隻。
「在過去的10年裡,沒有任何充分的野外證據能證明野生華南虎還存在,華南虎在野外的棲息地也已很少。」正因如此,張立無法推測野生華南虎具體的數量。
「推測有10隻左右野生華南虎」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自1963年喬治·夏勒博士開始從事老虎保護以來,目前已經在8個老虎分布國開展積極的保護工作,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老虎保護項目。
WCS中國項目主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告訴本刊記者,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3個虎亞種(峇里虎、爪哇虎與裏海虎)相繼宣布絕滅,「華南虎是現存5個虎亞種中命運最悲慘的一個,已成為數量最少、滅絕危險最大的一個虎亞種」。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境內的老虎遭到大量捕殺。20世紀70年代,中國政府頒布法律明令禁獵虎,1993年又發布了《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取締虎骨的一切貿易活動,禁止虎骨入藥。
但國內原有的4000多隻野生虎幾乎所剩無多。
在張立看來,野生虎數量的急劇減少主要緣於人類一度的瘋狂盜獵,此外,虎的許多食物也遭到人類的獵殺,造成其食物極度匱乏;對為數不多的野生虎而言,要面臨的最大威脅還包括嚴重的人為幹擾,「目前中國境內的野生東北虎不到20隻,但在去年還發生了鋼絲套套死野生東北虎的事件,至今已有三四隻野生東北虎被人為下套套死。」
在金崑看來,目前中國野生東北虎的數量只有10隻左右。金崑認為,目前野生華南虎仍有可能分布在江西、湖南、廣東、浙江、福建等省,雖然數量極為稀少,「我推測起碼有10隻左右的野生華南虎,主要還是在南方,這是根據最近幾年的推測;前十五六年,說有二三十隻野生華南虎,都是推測,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金崑認為。
一隻虎的生存需要足夠的食物。「如果食物足夠,一隻虎可能需要20多平方公裡的棲息地;但如果食物不充足,可能上百平方公裡才能滿足它的需要。虎的食物鏈中必須有大型有蹄類動物野生種群,比如,在東北,要有馬鹿、野豬等動物,在西雙版納,要有水鹿等動物。」張立解釋。
金崑強調,一隻成年雄性華南虎在中國南方至少需要上百平方公裡以上的面積,因此,保護好華南虎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為當務之急。
2003年1月24日,吉林琿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功運用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拍攝到我國第一張清晰的野生東北虎照片,加上翔實的現場監測數據,證明了中國尚有野生東北虎存在。
但神秘的野生華南虎是如此敏銳與警覺,在近年卻未被中國科研人員精心布置的自動的紅外相機捕捉到過。金崑跑過中國的很多歷史上的華南虎分布區:湖南的壺瓶山、莽山自然保護區,粵北山區……有時就住在山裡,但遺憾的是,他從未發現過野生華南虎的實體。
1999年1月,金崑與華東師大教授張恩迪及一位美國專家在黑龍江的一個林業局做了半個月的野生東北虎調查,他們沒有看到野生東北虎實體,只看到過虎的足跡;在江西宜黃縣省級自然保護區,他的科研團隊將幾十臺紅外相機掛在野生華南虎可能出現的山林的樹上,相機離地約1米,卻未拍到過華南虎;2007年4月,他再赴宜黃自然保護區考察,找到了離地2米左右高的大型貓科動物的「掛爪」及其他的痕跡,最終,「還是缺少充分的證據」。
「野生虎的痕跡確實很難發現,我們國家的野生虎確實是少」,金崑不得不感嘆,「現在,我們有好多個老虎保護區都是有名無實,多年沒有發現野生虎實體。」讓他至今印象深刻的是,上海一位80多歲的、研究獸類的老先生,在一次會上講,做了一輩子的虎研究,也沒見到過野生老虎。
金崑表示,除非是專門飼養老虎的人員,否則很少有人一輩子都只研究貓科動物,目前在中國,「做老虎研究的人、到野外找過老虎的人,不是很多」。他舉了幾個例子:他的老師、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名譽院長馬建章,他現在的同事李迪強、陸軍,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胡德夫,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專家劉偉石,都到野外尋找過華南虎或從事相關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恩迪和WCS的專家喬治.夏勒博士曾到西藏墨脫縣尋找過孟加拉虎;現在我國已有一整套的飼養、研究虎的體系,比如,建立在東北林業大學的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檢測中心目前專門負責對虎的相關痕跡的鑑定與分析;有了一批專門飼養虎的專業人員,比如蘇州動物園的黃恭情老先生;另外,中國動物園協會秘書長謝忠負責的工作就包括壯大圈養的華南虎種群……
「我們現在主要是根據華南虎的痕跡去做研究,比如,我們到福建梅花山華南虎飼養繁殖中心,看老虎的足印在沙地、泥地是怎樣的,它的掛爪、毛髮、臥跡是怎樣的……虎的野外生態研究還沒法做,因為確實看不到。」這是迫於無奈的現實,金崑告訴本刊記者,俄羅斯專家就曾做過一系列野生東北虎的生態學研究,他們通過對戴無線電項圈的東北虎進行深入的跟蹤研究,「在冬天,他們在野外跟著野生東北虎的足跡行走,知道了東北虎一個晚上能行走多少距離、如何捕食獵物等等。」
此外,中國各動物園共人工飼養約有70隻華南虎,全部為6隻野外捕捉的華南虎的後代,「近交繁殖現象很嚴重,致使繁殖率與成活率低下。」解焱說。
發現野生華南虎的意義
在保護東北虎野生棲息地方面,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中國有必要借鑑俄羅斯的成功經驗。
《虎研究》中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於非常嚴重的盜獵,俄羅斯東北虎的數量急劇下降,野生東北虎的總數僅有20至30隻。1947年,俄羅斯開始禁獵東北虎……俄羅斯東北虎的數量開始上升,根據1995年至1996年冬季統計,俄羅斯遠東地區共有野生東北虎415至476隻。
「也許現在野外只有十幾隻虎,但如果保護好了,過幾十年,有幾百隻虎,都有可能。」金崑樂觀以待。
但國際上對華南虎種群的爭議從未停止,一些國外野生動物專家甚至認為中國野生華南虎瀕臨滅絕似乎已到「覆水難收」的境地。「在一些國外專家看來,即使現在野外有華南虎,野外種群也太小,不能維持,滅絕是遲早的事。」金崑說,這些國外專家據此認為,野生華南虎屬於「基本沒希望」的種群,他們試圖將國際上有限的經費轉移到對野生東北虎、孟加拉虎的保護上去。
一些國外野生動物專家的意見還包括,認為將虎分成8個亞種主要緣於政治、地理因素,不必分得如此之細,「他們從基因角度看,認為所有的虎相差不多,比如,華南虎沒了,還有東北虎、孟加拉虎等,反正都是虎。不像大熊貓,就只有一個亞種。」金崑說。
一個數據是,1998年,福建省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的華南虎繁育野化工程,國家林業局批覆同意實施該項目後,明確由國家預算內非經營性林業基本建設投資安排1222萬元,省市配套解決814萬元,核算工程投資估算2036萬元。
國家林業局全國野生動植物發展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陸軍向本刊記者解釋,目前中國對華南虎有不同的保護途徑,比如,動物園內的華南虎是由動物園系統維持和資助,一些地方的華南虎自然保護區是由當地地方財政支持,而一些實際的華南虎項目可能得到國家林業局的補助或配套資金,還有一部分資金來源於境外慈善機構。
金崑指出,現在主要還是中國自己在做華南虎野外種群的恢復、圈養種群的擴大這些工作,「國家林業局花很多精力做華南虎的保護工作。現在國家在做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就是保護野外的棲息環境,環境好了,也可能哪一年突然發現,老虎又來了;還可以把圈養的華南虎野化放歸,回歸自然。」
發現野生華南虎存在具有怎樣的實際意義?
金崑解釋,虎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虎在野外存在說明它所處的生態系統是健康的,「現在的華南虎圈養種群由於近親繁殖蛻化,幾十年來的數量一直是六七十隻。如果在野外發現了華南虎,尤其是雄性的、成年的虎,就能將新鮮的基因補充到圈養種群裡,將能擴大圈養種群的數量。」他直言,「如果野外有華南虎,不抓回來,有可能自生自滅了。」
但張立表示,他反對捕獲野生華南虎,將其進行人工圈養,「保護老虎的關鍵在於野外棲息地的保護和維持健康的老虎食物種群。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沒有大片的適宜老虎生存的棲息地;野外有蹄類動物盜獵嚴重,無法提供一定數量的老虎食物種群。」■
爭議「虎照門」
陝西省安康市鎮坪縣文彩村村民周正龍的「野生華南虎」的照片,自10月12日發布以來,起源於網絡的猜測與質疑卻持久延續。11月8日,中國國家林業局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終於對鎮坪「虎照門」事件作出積極回應:將組織中科院大型獸類方面專家赴鎮坪調查。之後一天,美國權威雜誌《科學》(《Science》)刊登了中國農民周正龍拍攝的野生華南虎照片。對虎照真偽的爭論,仍在升級。
撰稿/賀莉丹(記者)
證真
「當我是傻子啊?我早就想請這些人,但是我沒有能耐,請不來!你說,我歡不歡迎?!」聽聞國家林業局要派專家組赴鎮坪調查,52歲的周正龍先是一陣反諷。老周嗓門很大,反覆確認著記者的身份,充滿戒備。
一位赴鎮坪縣採訪的記者用「直率、小農意識濃重、目的性很強」來形容老周,但他認為農民老周「沒有能力與能量能一個人製造所謂『騙局』」;一個場景是,老周甚至多次被記者們激烈尖銳的問詢當場激怒,大手一揮,「照片也不是我拍的,行了吧?!」
中國國家林業局首次公開的表態稱,一隻孤立的老虎並不等於一個種群的存在,一張照片的真假並不說明野生華南虎現在的情況。一個來自國家林業局的消息稱,國家林業派遣包括中科院、東北林業大學、國外專家的專家調查組將下周赴陝,並在當地山區架設紅外相機,希望在雪天來臨時能發現野生華南虎的蹤跡。
陝西省林業廳信息中心關克表示,他對陝西的華南虎鑑定成果充滿自信,也不害怕進行任何鑑定,「鎮坪存在華南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拍到的老虎照片也千真萬確,我們林業廳一直堅定這種信念,所以,我們也歡迎任何級別的專家到陝西、到我們華南虎之鄉來調查。」作為虎照的鑑定專家組成員之一,關克看了老周拍的所有老虎照片,並且,他「看得很仔細,當時很激動」。
76歲的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王廷正也是應陝西省林業廳之邀、對周正龍所拍虎照進行鑑定的專家之一,王廷正同樣看過周正龍拍攝的71張老虎照片,並對其真實性深信不疑,「鎮坪在秦嶺南面的大巴山上,處於華南虎分布區,上個世紀60年代,秦嶺就有華南虎,也有老鄉說有老虎出現。」王廷正告訴本刊記者,從自然規律與動物學分析,鎮坪「應該有一個小的華南虎種群,不可能只有一隻虎」。
另一個眾多質疑的焦點是:當人距離老虎很近時,老虎如何能夠不受驚擾?老周如何能夠安全脫險?
對此,王廷正的解釋是,「野生虎主要是夜晚活動,晨昏是它捕食的最好時段,到下午,它一般不捕食,處於半休息狀態。它沒發覺驚擾,不動,也沒什麼不正常。比如,老虎是順風的,它的聽覺就遠得很;逆風的,就不行了。」在王廷正看來,鎮坪的老虎被拍到是必然,只是早與晚的區別,「只要有老虎,即便今年沒拍到,明年不知道誰就能拍到」,王廷正的語氣非常篤定。
證偽
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種子植物分類學創新研究組首席研究員傅德志而言,這是讓他「心煩」的一個月。
10月22日,作為首位在網際網路上公開實名的虎照質疑者,傅德志在他主持的以「原本山川,極命草木」為題的「義妹」論壇裡連續發表多篇文章,對周正龍所拍「野生華南虎」照片中的植物葉片提出質疑,他甚至要求將「偽造發現『野生華南虎』村民」儘快「投案自首」,並聲稱要和周正龍「賭腦袋」。
11月6日下午,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傅德志剛跟鎮坪縣林業局長覃大鵬通了個電話,「我跟他說,我是植物學家,根據植物分類和地理分布知識,當地有什麼,我都知道,我從來沒有懷疑當地縣政府、地方林業局造假,我只是懷疑有一兩個人蒙你們。」傅德志斷言,「照片不是老周照的,他就是個跟班的」。
這位師從王文採院士的植物分類學家此前就稱,「在中國科學院的科研環境中,在國家植物標本館多年的研究中,早就練就了鑑別真偽的火眼金睛」。
「10月12日,我上網看見了周正龍拍的華南虎照片,我就覺得不對勁」,傅德志回憶,他回家想了個晚上,不是猶豫,而是「想不對勁在哪兒」。
「拿腦袋擔保那是記者一句調侃的話。那個記者問,農民都敢用腦袋擔保,你敢不敢?我說,那有什麼不敢的!」他解釋。
傅德志對虎照的質疑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從正式發表的照片來看,老虎頭頂上方的一片葉子已將老虎的頭蓋住了,「一片葉子已經將老虎整個蓋在底下了,老虎就跟葉子差不多大。我只是從我的專業角度判斷,那邊山上的葉子頂多就手掌那麼大,像手掌那麼大的老虎肯定不會有。根據植物分類的特點和分布規律,那個地方有什麼樣的植物、多大的植物,都在我心裡裝著,錯不了。」他的語氣十分肯定。
此外,傅德志根據虎照判斷,拍攝者一直保持著半蹲的姿勢,而非周正龍自稱的臥姿,「是用近景模擬遠景,標準的俯拍」,他指出。
傅德志坦承,他曾去過秦巴山區跟湖北神龍架,但未去過鎮坪。質疑者提出,如果只單憑照片就斷定老虎是假的,是否符合科學家應有的嚴謹態度?
「植物是有特徵、有分布規律的,這是植物學的普通知識。」傅德志反覆強調,「如果科學家認為他的結論正確,他會像珍惜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結論。」
討論
對鎮坪華南虎照片的真假,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張立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公布的華南虎照片確有很多值得懷疑之處,也不足以證明其真實性,對此他仍有疑慮,「我所看到的公布的照片中,老虎都保持一個姿勢,都盯著拍攝者看。在我們的經驗中,老虎在野外是迴避人類活動的。」
今年5月13日零點左右,由張立領導的西雙版納生物多樣監測組,在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拍攝到一隻野生印支虎清晰的實體圖像,圖片中,老虎背後隱約可見潺潺水流。經科學研究確定,這是一隻成年雌性野生印支虎。這張照片被美國《科學》雜誌刊登,反響很大。
在張立看來,鎮坪華南虎事件已引發公眾對科學家、突發事件主體的誠信討論,他強調,雖然對照片存在各種說法,但應該注重是否具備堅實的野外工作基礎,「我們說東北有東北虎,西雙版納有印支虎,這是科學家在那裡做了多年的野外調查和監測工作。」
11月9日,《科學》雜誌雖然刊登了鎮坪華南虎照片,但該雜誌未對照片真假下定論。「幾周前,當虎類研究專家對在陝西省野生動物區發現並拍攝到的一隻華南虎的新聞歡呼時,中國和其他地方的網民在仔細研究了公布的2張照片後,卻認為照片上只不過是一隻『紙老虎』」,《科學》的野生生物專欄作者維吉尼亞·莫爾(Virginia Morell)在虎照的文字說明部分這樣寫道。《科學》還提及:曾做過獵人的周正龍於10月12日出現在西安的新聞發布會上,他對著聚精會神的聽眾描述了自己拍到虎照的過程,他在地上爬行到距離這隻華南虎20米以內的範圍,然後拍攝到了71張虎照,他說,當他的閃光燈亮了後,老虎咆哮著,不見了;美國老虎專家、華盛頓州漁業與野生動植物部專家加裡·科勒Gary Koehler也說,如果能證實是真的華南虎,實在太令人興奮了。
張立認為,即使《科學》刊登了此次鎮坪農民拍攝的華南虎照片,也不能說明什麼,「重要的是《科學》的文字說明部分」。■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