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故事帶你走近「無國界醫生」

2020-12-15 央視網

兩個故事帶你走近「無國界醫生」

原標題:

  在世界各地的63個國家中,有約3000名自發在武裝衝突、疫病爆發、天災人禍地區工作的醫生和後勤人員。他們常常穿著寫有醒目、紅色字樣的白色T恤,乘坐白色救援車穿行在交火激烈、疫情遍布的大道或小路上。工作駐地沒有武裝保護,他們只能依賴「中立、獨立、不偏不倚」的原則。在工作地,他們被叫做MSF(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在中國,他們被叫做「無國界醫生」。

 陳健華在南蘇丹治療一名槍傷病人

  1971年12月30日,「無國界醫生」在巴黎成立。從那時起,只要在出現戰亂、天災或流行疾病的地方,人們就會看見他們的身影。他們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募捐而來的藥物、器材等開展醫療救助工作。

  那麼,無國界醫生究竟是怎樣開展工作的?他們身上有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跟隨文中的兩位醫生,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叫陳健華,今年37歲,香港人,2004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之後在香港的聯合醫院外科部工作十餘年。2011年我考取了外科專科醫生的資格,2014年離開了政府醫院,開始在私人診所工作。

外出採購項目所需物資時,魏釗華抱起供應商的兩歲女兒就想到自己的女兒,只是自己的女兒抱起來重許多

  一

  來南蘇丹之前,我已經去過四次巴基斯坦,執行人道救援任務。

  那是2011年10月,我開始了在「無國界醫生」的第一個服務項目。出任務前我接受了為期一周的培訓,培訓中介紹了在執行不同的任務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危險。我是一個外科醫生,並沒有接觸過或做過其他科目的手術,例如骨科的Y字固定器手術、婦產科手術等。在培訓中講師都會給我們一個基本的概念,並做一些簡單的訓練,令我對其他外科手術有更深的了解;並且,出於安全考慮,我們甚至不能單獨外出,外出時必須乘坐帶有明顯標識的「無國界醫生」的車輛。

自2012年至今,陳健華幾乎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去到「無國界醫生」的救援項目

  在第五度為「無國界醫生」執行人道救援任務時,我收起了以往的興奮心情,有的只是平靜、淡然。

  面對全球對人道救援組織的襲擊事件不斷增加,出發前最大的挑戰就是家人的同意與否。慶幸有兩位姐姐的遊說,父母最後還是默默地支持。家人的支持,的確對我們很重要。

  南蘇丹自2011年從蘇丹國獨立出來後,便一直承受著炮火的洗禮。由於欠缺實體經濟的支持,可以想像,南蘇丹人的生活多麼艱巨。所以,這裡的醫療系統,超八成半的資源均依靠不同的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員。

  在這裡,交通不發達,住的房子很小,食物多半都是用麵粉做成,肉類食物較少。

  這裡的洗手間準確來說叫茅廁,用電燈照下去,會看到成千上萬的蟑螂,每隻都是又大又強壯,會在你方便的時候爬上來。它們就曾爬到我的腳上,還有一次爬到過我的敏感部位,非常恐怖。

  這裡的病房也非常簡單,除了病床和一些基本的工具外,沒有什麼先進的設備。用帳篷搭建的手術室夏季溫度非常高,我試過在中午的時候用溫度計量室內的溫度,根本量不了。因為溫度計最多只能量50℃,超過便無法測量,由此可見手術室的溫度已超過50℃。

  由於條件艱苦,這裡也沒有暗房(就是照完X光片,把X光片曬出來的房間)。不管是骨折還是槍傷都需要照X光片,可是由於沒有這個設備,所以很多骨折、交通意外等病人的手術我都需要靠經驗來進行。

  除了缺醫少藥、設施設備落後等情況之外,困擾這裡的病人的最大問題之一是醫療知識的缺乏。

  比如有這樣一場交通事故。一名20歲左右的男子因摩託車意外,導致右邊小腿骨折。送來醫院時,他的小腿骨完全斷開了,兩邊只有皮膚連著,骨與骨幾乎可以形成90度直角。幸好他的血管神經未受損。由於骨折十分不穩,「打石膏」的方法可能會令骨頭癒合得不理想。所以我建議他接受手術,以外置骨折固定器把骨折的兩邊穩定,術後兩個月左右,若癒合理想便可把固定器移除,家人也同意了。

  手術進行得很順利,效果也令人很滿意,病人的痛苦也大大減輕了。我告訴他的家屬要避免右腳受力,預計兩個月後便能恢復正常活動能力。

  術後的第五天一大早,我接到病房的求助,說那位病人嚷著要出院,原來他的一位親屬是本土巫醫,說骨折固定器不好,遠不及本土療法,最終我還是沒能戰勝病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無奈將固定器拆除。

  目送病人的小腿被巫醫用「神奇的」樹枝包裹、固定,迎風搖曳著,我哭笑不得,相信巫醫的當地人讓我深陷無力感。

  作為人道救援工作者,心情總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能夠救助更多傷病者,另一方面又希望世界上不再需要我們,祈求戰爭天災人禍可以從此消失。可惜,全球對人道救援工作的需求,卻只有與日俱增。

  一名十多歲的男生,在用斧頭劈柴的過程中,不小心劈到自己的腳,他拖著十釐米傷口的腳走了三天三夜才來到我們的醫院。即使腳沒有傷,走三天三夜都是極大的挑戰。來到醫院,我們對他的傷口進行了處理,打了抗生素,三天後他回家了。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我們,他的腳很可能就因為傷口感染而需要被切除。

  在南蘇丹執行救援任務是讓我最接近危險的一次,在距離醫院500米左右的地方,出現了一次小型攻擊,當時有兩個執法人員想拘捕一名醉酒的犯人,犯人拒捕,兩位執法人員向天開槍示警,犯人就向他們扔下手榴彈。當時我們在醫院內就聽到很近的爆炸聲和槍聲,這令很多同事感到非常恐懼,但是最後沒有影響到醫院,後來有病人被送過來,最後也得到適當的救治。

  我們的醫院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中立的地方,其實是不應該受到任何襲擊的,「無國界醫生」的宗旨就是無論你是什麼人、什麼身份、什麼宗教、什麼信仰,只要你有需要在我們的醫院治療,那麼你放下武器,你的身份就只是病人,我們便會醫治。一路走來我們也是堅持這個信念,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希望襲擊醫院的事不要成為一種常態。

  二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塔裡,晚上發生事故十之八九都是停電。每次到達診所時,周圍漆黑一片,外面下著雨,產科病房住滿了等著生產的孕婦。這種時候,連助產士都會失去平時的耐心,不斷地催促。但這對需要24小時隨時待命的後勤人員來說,是太尋常不過的一天了。

  我叫魏釗華,廣州人,華南理工大學化工專業,在加入「無國界醫生」之前,我在一家跨國公司工作,並且一路做到了區域總監的位置。看似前景一片光明,但問了問自己的內心,這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在讀大學期間,每逢周末或假期,我都會參與各種志願者活動,並且接觸了很多的NGO,志願者的經歷讓我很認同「無國界醫生」的理念,也讓我加入「無國界醫生」的後勤團隊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清楚地記得,2014年的5月在經過兩次英文電話面試後,我被通知參加為期兩天的實地考核,要測試我的綜合素質。經培訓考核,我收到了「無國界醫生」的接受信,並正式成為了「無國界醫生」海外救援人員之一,被派往巴布亞紐幾內亞塔裡地方做物流專家,負責項目的後勤供應。

  「無國界醫生」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救援項目後勤工作範疇很廣泛,涉及能源、飲食、衛生、水電、建築、供應鏈管理、車隊管理、安全管理、通信、醫療設備等各個領域。項目沒有水電供應,所以我們要安裝自己的雨水供水系統和電力系統。這就需要後勤人員安裝電力裝置並收集雨水資源,但檢查水質、給飲用水消毒、維護水泵水箱設備、維護髮動機、檢查電力裝置、處理病房漏雨及斷電斷水等這些偏實踐的事情讓我束手無策,需要夥伴的幫助才能完成。

  我們非醫療志願者和醫療志願者在救援項目中需要很密切的合作,因為會有很多交叉的範圍。比如藥品、藥物等倉庫管理是為了保障一線救援的需求,這就需要後勤人員與醫護人員不斷的溝通協調和合作。通過在醫護人員處的溝通,來預測評估接下來需要的藥品和藥物數量,但因為藥品的保質期,又不能大量採購,這也是我們後勤人員需要面臨的挑戰之一。

  我們每個星期、每個月都會和醫療團隊一起開會,目的是了解醫療方面所需的藥品數量,我們需要按照物流運輸的時間去計算這些藥品藥物到達的時間。對於那些多出來的藥品藥物,我們會將其調度給其他項目點供他們使用,項目點與項目點之間的溝通,能夠有利於藥物的及時調配和調劑。

  後勤人員需要24小時待命,所以我每晚都會更換無線電的電池將其音量開大,以確保診所值班的醫護人員能隨時聯繫到我。為了控制電流保證用電、為了控制感染給廁所消毒、清洗水箱……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同樣不能忽視。

  「無國界醫生」的前線任務讓我找到了自己,並且更加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我是辭職專職參與「無國界醫生」的,旁人的不解、家人的牽掛、內心的恐懼,五味雜陳,但內心也充滿期盼,也得到了家人的很多支持,讓我終於邁出了舒適區的一步。

  來源 :公益時報

相關焦點

  • 「無國界醫生」組織裡的中國醫生
    幸而他們還有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Medecins Sans Frontiers)的幫助。然而,2月15日,中國新年後上班的第三天,援助敘利亞民眾的無國界醫生組織被軍事襲擊,8名醫護人員失蹤。
  • 「無國界醫生」講述全球救援故事 大陸醫生漸增
    範寧醫生正在講述自己的救援故事。【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亮 實習記者 許曄】7月14日,著名非政府組織「無國界醫生」在北京舉辦「救援無疆」救援人員分享會及圖片展。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國外的多名有豐富經驗的「無國界」醫生現身說法,和與會者們分享他們奔走在全球戰亂衝突地區、天災疫病現場及貧瘠國度,為不同膚色和種族的人們提供人道主義醫療救援的故事。「無國界醫生」香港董事主席、外科醫生範寧以「人道與醫學」為主題,介紹了這一由多名醫生及新聞工作者1971年成立於法國的組織及其精神。
  • 無國界醫生戰地實錄|中國青年說
    本期《中國青年說》邀請到了無國界醫生中國媒體經理魏保珠,她將帶我們「零距離」走近一個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的日與夜:(本節目由中國青年報和快手共同出品)圖片來源:魏保珠2007年,她辭掉了原本的工作,來到了無國界醫生位於廣州的辦公室。
  • [北京您早]中國夢365個故事 無國界醫生
    [北京您早]中國夢365個故事 無國界醫生 中國夢365個故事,無國界醫生。
  • 在蘇丹,騎在驢背上的無國界醫生
    山裡有兩個與世隔絕的小鎮,共有25萬人居住,因為多年的衝突和交通阻隔,人們生病時很難得到醫療服務;疫苗接種率也有所下降;母嬰死亡率和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高,當產婦遇到難產,需要救命的緊急醫療護理時,這車輛不通的道路可能會令人絕望…… 無國界醫生的醫療隊在羅克羅(Rokero)和烏莫(Umo)這兩個地區提供免費的醫療護理,在山路崎嶇、汽車難行的地方,醫療隊騎著毛驢來回
  • 無國界醫生組織唯一信條:生命沒有國界(圖)
    黃潔心/供圖  無國界醫生:生命沒有國界  「我立刻想到那些父母,他們一定十分傷心,我替他們難過,覺得一定得做點什麼」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楊梅菊發自北京 「生命沒有國界」——這是無國界醫生組織(MSF)的唯一信條。
  • 外科醫生無懼槍林彈雨 參與無國界醫生救援
    不過,香港外科醫生範寧無懼槍林彈雨,昨晚啟程趕赴該國西部城市米蘇拉塔,參與無國界醫生在該地的醫療服務,成為首位到利比亞參與人道救援的香港醫生。 不過,香港外科醫生範寧無懼槍林彈雨,昨晚啟程趕赴該國西部城市米蘇拉塔,參與無國界醫生在該地的醫療服務,成為首位到利比亞參與人道救援的香港醫生。範寧笑言,能為世界盡一分力,是他的光榮。  現年40歲的範寧,不但是公立醫院外科手術醫生,也是現任無國界醫生香港董事會主席。
  • 一個無國界醫生的戰爭與和平
    今年4-6月,他作為一名無國界醫生,在阿富汗昆都士省外科創傷醫院工作了兩個月。  他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二位、廣州第一位參與「無國界醫生」組織前線救援的麻醉醫生。  8月14日,趙一凡在廣州與醫生同行和市民們分享在阿富汗期間的救援經歷。而由無國界醫生組織(簡稱M SF)舉辦的《救援·無疆—無國界醫生廣州圖片展》,目前正在中山圖書館展出,一直到9月7日才結束。
  • 黃潔心:無國界醫生的危險生涯
    2013/09/24   1971年在巴黎成立的無國界醫生,是一個由各國專業醫學人員組成的國際性志願者組織,也是全球最大的獨立人道醫療救援組織。在最危險、最有需要的地方踐行人道理念、實現公益價值,是這個組織帶給世界的全球性禮物。黃潔心,從《明報》記者到無國界醫生的行政人員,她在媽媽的哭聲中前往前線。
  • 蘇丹達爾富爾安全難保 「無國界醫生」開始撤離
    蘇丹達爾富爾安全難保「無國界醫生」開始撤離  本報記者全秋梅發自上海  自今年5月籤署和解協議後,蘇丹達爾富爾的安全情況並未得到實質改善,因接連遭受襲擊,全球最大的非政府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組織已開始逐步撤離達爾富爾地區。
  • 無國界醫生可能是人間最接近醫生理想的工作|一刻·思想
    別人幫助過我們, 我們也可以幫助別人危城66天,中國醫生在阿富汗的大冒險傳奇趙一凡知名無國界醫生這是知名無國界醫生趙一凡@一刻talks的演講,他從一個公立醫院的名醫跨越成為無國界醫生,在戰火紛飛的阿富汗獨立呆了66天,救助了許多異鄉的患者,只是秉承一個醫生救死扶傷的理想主義,他在演講中重申,作為醫生的中立是僅僅是基於醫療的需要,來為病人施行救治
  • 中國無國界醫生講述救治生活:酬勞是病人康復
    在這裡,屠錚聽到了「無國界醫生」的名字。  屠錚的表弟潘淵已經在「無國界醫生」服務多年,是內地最早從事海外志願救援工作的後勤人員。他途經香港,熱情地鼓勵屠錚:你是學醫的,你要是來「無國界醫生」,會幫助到更多人。屠錚不置可否,此時她首要的任務是完成學業。畢業後,她來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任職婦科主治醫師。  潘淵沒有放棄。
  • 無國界醫生 全球鮮見的幾個中國人
    >嘉賓:高永賢、屠錚、黃潔心無國界醫生組織---199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全球最大的獨立醫療救援組織。高永賢---香港第一位參加無國界醫生的工程師從香港大學的博士到無國界醫生的後勤保安人員,他用欺騙獲得了父母的許可。
  • 不當古惑仔跑去當醫生,鄭伊健:當無國界醫生沒那麼簡單
    多年來很少出現在熒幕前的鄭伊健這次竟然捨棄了「古惑仔」的身份當起了醫生,筆者感覺這反差有點大。每年7月7日是「無國界醫生日」,大會今年邀請鄭伊健擔任榮譽行動大使,響應活動主題「救援力量由1+1戴起」,所以伊健主動邀請其經紀人人兼好友林珊珊攜手支持無國界醫生。
  • 無國界醫生:戰爭中逆流而行的人
    之後她發現,在無國界醫生的營地裡,並沒有任何軍隊保護。與此同時,營地、醫院和組織的車輛上,到處都有無國界醫生的標誌和「武器不得入內」的標誌。  無國界醫生北京辦事處媒體主任魏保珠表示,無國界醫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前線救援人員去各地開展醫療救助項目前,組織都會提前與當地政府、各武裝派別、部落首領等交涉,闡明組織的中立立場,得到許可後,才會派駐人員進入。
  • 中國醫生參加無國界醫生 遠赴非洲參加援助
    □彭偉強  「Arthur(彭偉強),我是『無國界醫生』的Alice,我們想找一名醫生,於下周到蘇丹達爾富爾,你是否有興趣……」  「董醫生(彭的上司),我可否休一個月無薪假,我想參與『無國界醫生』……」  「我們會在歐洲代你辦理蘇丹的入境籤證。
  • 炮火硝煙中的白衣天使——無國界醫生
    無國界醫生組織提供在該地區,無國界醫生開展上門服務,為人們提供自願諮詢檢測和相關輔導。無國界醫生組織提供    執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敏    文稿編輯:蔣韡薇    結束了連續12個小時的工作,柴溪和救援人員回到葉門西北部哈傑省的宿舍。
  • 無國界醫生公布「2008年十大人道危機」_騰訊網
    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今日公布第十一屆「十大人道危機」名單,突顯了在衝突地區提供援助的主要困難。剛果民主共和國、索馬利亞、伊拉克、蘇丹和巴基斯坦,在暴力衝突之下,大批平民被迫流離失所,醫療需要未獲響應;緬甸和辛巴威的醫療緊急情況被忽略,這些都是全球最嚴峻的人道醫療危機之一。
  • 無國界醫生的中國面孔:他們的心留在了逆行路上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女醫生蔣勵,辭職加入無國界醫生,遠赴戰火紛飛的阿富汗接生嬰兒。最近,有關這個無國界醫生的中國成員的視頻在網上流傳。  實際上,加入無國界醫生的中國醫生們,並不止蔣勵一個人。這個成立了超過45年的全球最大獨立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已經有28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志願者加入。對於他們來說,加入無國界醫生,這是一種神聖卻又謹慎的人生選擇。
  • 無國界醫生安娜 奔走在戰火中
    從小隻想當醫生安娜說自己在東城區的胡同裡長大,自小的性格就比較痛快,在成為一名無國界醫生之前,她便對歷史悠久、野生動物多的地方感興趣,由於父母都是醫生,她自小便沒想過做別的職業,只想當醫生。 據悉,1982年出生的安娜如願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