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丹,騎在驢背上的無國界醫生

2020-12-15 騰訊網

醫療隊騎著毛驢來回8小時為人們提供醫療服務。

蘇丹是非洲面積第三大的國家,位於非洲東北部,撒哈拉沙漠的東端,西部和東部是高原。傑貝勒邁拉山(Jebel Marra)就在高原之巔,海拔超過3000米。山裡有兩個與世隔絕的小鎮,共有25萬人居住,因為多年的衝突和交通阻隔,人們生病時很難得到醫療服務;疫苗接種率也有所下降;母嬰死亡率和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高,當產婦遇到難產,需要救命的緊急醫療護理時,這車輛不通的道路可能會令人絕望……

無國界醫生的醫療隊在羅克羅(Rokero)和烏莫(Umo)這兩個地區提供免費的醫療護理,在山路崎嶇、汽車難行的地方,醫療隊騎著毛驢來回8小時為人們提供醫療服務。衣索比亞人穆罕穆德(Nasteh Shukri Mahamud)是這支醫療隊的隊長,他的故事向我們展現了這隻驢背上的醫療隊的特殊旅程。

圖片來源: MSF

今年2月,無國界醫生就開始在位於羅克羅的州立醫療中心提供醫療服務,這間醫療中心稱為「鄉村醫院」。我們團隊有52人,管理醫院的住院部、急診室、婦產科、產房,以及留觀室,還開設住院營養治療中心,為營養不良且有腹瀉或呼吸道感染等併發症的兒童提供住院治療。如果病人們傷情、病情太複雜,我們會把他們轉到6小時車程之外,北達爾富爾州的首府,那裡有更大的醫院。9月初,我開始成為無國界醫生在羅克羅的醫療隊長,和隊友們一起為羅克羅和烏莫這兩個地區提供醫療護理。

圖片來源: MSF

這是達爾富爾州羅克羅鎮的風貌。許多因之前的衝突而流離失所的家庭在羅克羅鎮周圍避難,至今還住在這裡。羅克羅和烏莫的局勢仍然不穩定。晚上我們經常能聽到槍聲,我們也繼續治療戰鬥造成的創傷者。

無國界醫生團隊騎著驢子,踏上由羅克羅往烏莫的旅途。/圖片來源: MSF

羅克羅和烏莫的許多社區嚴重依賴人道援助。這裡有20間醫療設施,但只有8間還正常運作,其中包括無國界醫生的兩間醫療中心。因為山路崎嶇,不通公交車和汽車,我們要騎著驢子從羅克羅項目去到烏莫的項目,每趟來回8個小時。

圖片來源: MSF

烏莫當地沒有醫療物資,我們的藥劑師會和駱駝的主人(左邊身穿傳統服裝的女性)一起走這條路,駱駝運送物資和重物,驢子來馱人。這就是醫療隊的特別交通工具。我非常敬佩我們的藥劑師,他每周至少要走一次這條路,給我們帶來補給和藥品。

圖片來源: MSF

烏莫區很偏僻,坐落在傑貝勒邁拉山區兩山的腹地裡,大約5萬人形成了幾十個村子,散落在廣闊的多巖石地帶。在這裡,武裝反對派與政府軍、該地區其他武裝團體爭奪資源的控制權,這些戰鬥仍在持續。

圖片來源: MSF

12年來,烏莫地區一直與外界隔絕,沒有公路,也沒有汽車或者公共運輸,進出只能靠驢子或者駱駝。這路途非常累人,也很艱險,因為路上都是巖石,地面也很容易打滑。尤其是現在的雨季,讓這段旅程變得泥濘不堪。我很高興我8年前為無國界醫生在衣索比亞的項目工作時學會了騎馬。但第一次騎驢來回的那天,回到羅克羅駐地後,我下了驢背,四處走了10分鐘,我的腿才恢復知覺。

圖片來源: MSF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我們今年的活動計劃放緩了,但在9月初,我們終於在烏莫開設了一間小型基本醫療中心,配備了20名經驗豐富、勤勤懇懇的蘇丹籍員工,其中一些人就來自烏莫本地。當醫療隊第一次抵達,全村男女老幼都懷著興奮和期待的心情迎接我們。從那時起,中心每周服務6天,每天可以治療多達70名病人。

這是我們在烏莫的醫療中心。/圖片來源: MSF

烏莫人經常因摔倒或騎行事故受傷,而且這裡仍然衝突頻繁,因此槍傷也相當常見。現在是雨季的末期,我們治療了更多上呼吸道感染和由惡劣的生活條件引起的皮膚病。

此外,你可能很難想像,對於來自烏莫的婦女來說,如果在分娩時患有產科併發症她們要怎麼去醫院。之前我們和社區長者會面時,他們說這裡有很多孕婦和新手媽媽死亡。有些婦女因為要騎驢出行,加上勞作太辛苦,在懷孕的前三個月流產了。現在,在無國界醫生的產房分娩的婦女人數仍然很少,但我們已經開展更多的社區宣傳活動,並和社區長者交談,和傳統接生員接觸,已經有很多孕婦會來做產前檢查。

本地人大多是農民,種植高粱和穀子,但多年來的衝突頻繁擾亂農業生產,導致他們辛苦到頭卻沒有收成或收成很差。另外,蘇丹的經濟危機意味著許多家庭買不起不斷漲價的主要農產品。大多數人連一日兩餐都無法負擔。婦女們尤其要辛苦操勞,既要照料田地,又要看護多個孩子。

圖片來源: MSF

我們的團隊非常關注烏莫孩子的營養不良問題。在烏莫的第一個月,我們的營養不良門診就治療了60名嚴重營養不良的兒童。

說回我們在羅克羅鎮的住院營養不良治療中心,我們總會有五、六個嚴重營養不良的兒童同時住院,除了營養不良還有腹瀉或呼吸道感染等併發症。當下就有一個兩歲的女孩正在住院治療。7天前,她媽媽把她帶來中心。她患有嚴重的急性營養不良,看起來很虛弱,比同齡人小很多。短短一周內,她的情況大有改善,現在很活潑,也肯吃東西。她母親簡直不敢相信她能恢復得這麼快。她也對我們的免費醫療服務感到驚喜。

在這些與世隔絕的地區,距離可能會是壓倒人們的大山,甚至帶來生命危險。對他們而言,想要獲得及時的緊急護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人們在前往醫療中心的途中死去,或者太遲抵達羅克羅,導致無藥可救。在烏莫的第一個月就有兩名病人在前往羅克羅的路上就去世了,這對醫療專業人士而言太難過了。我們還聽說有病人住在反對派控制的地區,因此不敢去到衛生部的醫療機構尋求醫療護理。

我很自豪能成為救援團隊的一員,在這個長期被忽視、醫療服務仍然非常有限的地方,直接回應緊急醫療需求,並協助拯救生命。

來源:醫學界

作者:無國界醫生

審稿:田棟梁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

相關焦點

  • 外科醫生無懼槍林彈雨 參與無國界醫生救援
    不過,香港外科醫生範寧無懼槍林彈雨,昨晚啟程趕赴該國西部城市米蘇拉塔,參與無國界醫生在該地的醫療服務,成為首位到利比亞參與人道救援的香港醫生。 不過,香港外科醫生範寧無懼槍林彈雨,昨晚啟程趕赴該國西部城市米蘇拉塔,參與無國界醫生在該地的醫療服務,成為首位到利比亞參與人道救援的香港醫生。範寧笑言,能為世界盡一分力,是他的光榮。  現年40歲的範寧,不但是公立醫院外科手術醫生,也是現任無國界醫生香港董事會主席。
  • 一位無國界醫生的講述:從中國到世界
    期間,在無國界醫生任職翻譯的朋友告訴我,無國界醫生正在招一個短期翻譯,需要到國內發生洪災的地區工作。當時,我也一直在關注災情和救災的新聞,希望能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時鍛鍊英語,於是決定一試。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成了我人生中一個最有意義的決定。        隨後三個多月,我和無國界醫生的工作隊輾轉於湖南、武漢的受災鄉鎮。作為翻譯,我可以親身在第一線與民眾交流。
  • 無國界醫生 全球鮮見的幾個中國人
    高永賢---香港第一位參加無國界醫生的工程師從香港大學的博士到無國界醫生的後勤保安人員,他用欺騙獲得了父母的許可。在蘇丹,他每天都要警惕動物的突然襲擊,曾經在床上發現一條毒蛇,被水龍頭衝出的蜜蜂蜇傷,在聽到槍聲後慌忙逃跑,也曾遭遇過當地人的提親。
  • 中國醫生參加無國界醫生 遠赴非洲參加援助
    □彭偉強  「Arthur(彭偉強),我是『無國界醫生』的Alice,我們想找一名醫生,於下周到蘇丹達爾富爾,你是否有興趣……」  「董醫生(彭的上司),我可否休一個月無薪假,我想參與『無國界醫生』……」  「我們會在歐洲代你辦理蘇丹的入境籤證。
  • 蘇丹達爾富爾安全難保 「無國界醫生」開始撤離
    蘇丹達爾富爾安全難保「無國界醫生」開始撤離  本報記者全秋梅發自上海  自今年5月籤署和解協議後,蘇丹達爾富爾的安全情況並未得到實質改善,因接連遭受襲擊,全球最大的非政府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組織已開始逐步撤離達爾富爾地區。
  • 無國界醫生公布「2008年十大人道危機」_騰訊網
    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今日公布第十一屆「十大人道危機」名單,突顯了在衝突地區提供援助的主要困難。剛果民主共和國、索馬利亞、伊拉克、蘇丹和巴基斯坦,在暴力衝突之下,大批平民被迫流離失所,醫療需要未獲響應;緬甸和辛巴威的醫療緊急情況被忽略,這些都是全球最嚴峻的人道醫療危機之一。
  • 醫生無國界
    「無國界醫生」是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醫生和其他志願人員在全球約65個國家進行醫療援助。它的捐款超過九成來自大眾捐贈,限制來自企業財團及其他組織的大額捐款,只為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1999年,無國界醫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11年,無國界醫生成立四十周年。
  • 屠錚——首位參與「無國界醫生」海外志願工作的中國內地醫生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首位參與「無國界醫生」海外志願工作的中國內地醫生,今年4月遠赴賴比瑞亞的首都蒙羅維亞參與救援工作,為當地婦女提供婦產服務及外科手術。   2007年中國內地醫生屠錚的加入,結束了「無國界醫生」組織海外援助戰場上沒有中國內地醫務人員的歷史。
  • 「無國界醫生」組織裡的中國醫生
    幸而他們還有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Medecins Sans Frontiers)的幫助。然而,2月15日,中國新年後上班的第三天,援助敘利亞民眾的無國界醫生組織被軍事襲擊,8名醫護人員失蹤。
  • 兩個故事帶你走近「無國界醫生」
    在工作地,他們被叫做MSF(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在中國,他們被叫做「無國界醫生」。自2012年至今,陳健華幾乎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去到「無國界醫生」的救援項目  在第五度為「無國界醫生」執行人道救援任務時,我收起了以往的興奮心情,有的只是平靜、淡然。
  • 一個無國界醫生的戰爭與和平
    今年4-6月,他作為一名無國界醫生,在阿富汗昆都士省外科創傷醫院工作了兩個月。  他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二位、廣州第一位參與「無國界醫生」組織前線救援的麻醉醫生。  8月14日,趙一凡在廣州與醫生同行和市民們分享在阿富汗期間的救援經歷。而由無國界醫生組織(簡稱M SF)舉辦的《救援·無疆—無國界醫生廣州圖片展》,目前正在中山圖書館展出,一直到9月7日才結束。
  • 黃潔心:無國界醫生的危險生涯
    2013/09/24   1971年在巴黎成立的無國界醫生,是一個由各國專業醫學人員組成的國際性志願者組織,也是全球最大的獨立人道醫療救援組織。在最危險、最有需要的地方踐行人道理念、實現公益價值,是這個組織帶給世界的全球性禮物。黃潔心,從《明報》記者到無國界醫生的行政人員,她在媽媽的哭聲中前往前線。
  • 「無國界醫生」組織裡的中國醫生
    幸而他們還有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Medecins Sans Frontiers)的幫助。然而,2月15日,中國新年後上班的第三天,援助敘利亞民眾的無國界醫生組織被軍事襲擊,8名醫護人員失蹤。
  • 只要有需要 就一直在路上——記抗擊伊波拉、救助難民的無國界醫生...
    10月6日,當中國醫生鄒緯結束在南蘇丹的任務回到國內,編了三個月的「謊話」終於可以結束了。  來自甘肅蘭州的兒科醫生鄒緯曾就職於廣州軍區總醫院,在十幾年前被公派至尚比亞執行官方援非任務時,她偶然結識無國界醫生組織,並於2012年正式加入。從那時起,鄒緯開始長期奮戰在衝突、疫病之地的醫療前線。  兩年前,鄒緯曾奔赴獅子山抗擊伊波拉。
  • 炮火硝煙中的白衣天使——無國界醫生
    無國界醫生組織提供在該地區,無國界醫生開展上門服務,為人們提供自願諮詢檢測和相關輔導。無國界醫生組織提供    執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敏    文稿編輯:蔣韡薇    結束了連續12個小時的工作,柴溪和救援人員回到葉門西北部哈傑省的宿舍。
  • 「無國界醫生」講述全球救援故事 大陸醫生漸增
    範寧醫生正在講述自己的救援故事。【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亮 實習記者 許曄】7月14日,著名非政府組織「無國界醫生」在北京舉辦「救援無疆」救援人員分享會及圖片展。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國外的多名有豐富經驗的「無國界」醫生現身說法,和與會者們分享他們奔走在全球戰亂衝突地區、天災疫病現場及貧瘠國度,為不同膚色和種族的人們提供人道主義醫療救援的故事。「無國界醫生」香港董事主席、外科醫生範寧以「人道與醫學」為主題,介紹了這一由多名醫生及新聞工作者1971年成立於法國的組織及其精神。
  • 無國界醫生組織唯一信條:生命沒有國界(圖)
    黃潔心/供圖  無國界醫生:生命沒有國界  「我立刻想到那些父母,他們一定十分傷心,我替他們難過,覺得一定得做點什麼」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楊梅菊發自北京 「生命沒有國界」——這是無國界醫生組織(MSF)的唯一信條。
  • 無國界醫生:戰爭中逆流而行的人
    之後她發現,在無國界醫生的營地裡,並沒有任何軍隊保護。與此同時,營地、醫院和組織的車輛上,到處都有無國界醫生的標誌和「武器不得入內」的標誌。  無國界醫生北京辦事處媒體主任魏保珠表示,無國界醫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前線救援人員去各地開展醫療救助項目前,組織都會提前與當地政府、各武裝派別、部落首領等交涉,闡明組織的中立立場,得到許可後,才會派駐人員進入。
  • 無國界醫生的中國面孔:他們的心留在了逆行路上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女醫生蔣勵,辭職加入無國界醫生,遠赴戰火紛飛的阿富汗接生嬰兒。最近,有關這個無國界醫生的中國成員的視頻在網上流傳。  實際上,加入無國界醫生的中國醫生們,並不止蔣勵一個人。這個成立了超過45年的全球最大獨立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已經有28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志願者加入。對於他們來說,加入無國界醫生,這是一種神聖卻又謹慎的人生選擇。
  • 「無國界醫生」要求第三方獨立調查
    新華社/法新綜合新華社報導 美軍3日在阿富汗北部城市昆都士空襲了國際醫療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設在當地的一座醫院,造成22人死亡,引發國際社會和輿論強烈譴責。事發後,美方幾易說法,死不認帳,後終於在6日承認是誤炸,總統歐巴馬7日作出姍姍來遲的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