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查理周刊》在首都巴黎的辦公室1月7日遭到3名槍手襲擊,造成12人死亡。另有10人左右受傷。《查理周刊》究竟畫了什麼?
警員中槍倒地後遭暴徒補槍擊斃。>>點擊查看更多組圖
法國警方公布兩名嫌疑人照片
1'8''
7064989
騰訊視頻
法國諷刺雜誌《查理周刊》在首都巴黎的辦公室1月7日遭到3名槍手襲擊,造成12人死亡。另有10人左右受傷。《查理周刊》之前就受到過暴力襲擊,但此次是最嚴重的一次。查理周刊》究竟畫了什麼,導致暴力威脅頻頻上演?
沿襲諷刺傳統 漫畫粗俗無情
1970年,法國的兩大新聞是一家舞廳起火致100多人喪生以及法國前領導人戴高樂的逝世。法國一家名為《HARAKIRI》的雜誌以這兩件事映射,製作了頭版標題「在科隆布的悲劇一舞:一人喪生」。科隆布是戴高樂的故鄉。這一報導引起巨大爭議,《HARAKIRI》被禁。《HARAKIRI》的編輯和記者迅速創辦了新的刊物,即《查理周刊》。
《查理周刊》從創刊開始就沒有大賣過,1981年起甚至一度停刊。不過,得益於頭版漫畫以及「標題黨」風格,這家雜誌逐漸成為報刊亭以及火車站書亭的必備刊物。
BBC在巴黎的記者說,法國新聞有諷刺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查理周刊》是繼承這一傳統。這一傳統包括左翼的激進主義與挑釁性的謾罵相結合,有時往往接近傷風敗俗的地步。早在18世紀,這種諷刺的對象往往是王室,比如王室的風流韻事等。而今天諷刺的對象可以是政客、警察、銀行家等等。
《查理周刊》的特點就是利用喜劇圖畫欄目、卡通和漫畫等諷刺時政人物。它的目的就是要挑戰權威、諷刺時政。但《查理周刊》的手法被認為既粗俗又無情,還往往帶有惡意攻擊性。
多次涉及宗教 「惡名聲」遠播
《查理周刊》的「惡名聲」可以從2006年說起。當年2月,《查理周刊》轉載了一家丹麥報紙涉及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引起穆斯林世界震怒。
2011年,《查理周刊》又刊載了一幅涉及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引起巨大爭議。因為這幅漫畫,報紙辦公樓遭到汽油彈襲擊,這家雜誌社也因涉嫌種族歧視而被告上法庭。
不過,《查理周刊》並沒有就此收手,2012年9月,這家雜誌發表了數幅影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包括一幅裸體漫畫。《查理周刊》的漫畫也隨即在法國和一些伊斯蘭國家掀起抗議波瀾。法國一些重要的伊斯蘭教團體領導人表達了憤怒情緒,一些伊斯蘭國家爆發了反法示威。法國外交部擔心這一事件可能引發反法暴力事件,曾一度關閉了法國駐伊斯蘭國家的20多個使領館、文化中心和法國學校。
此外,該雜誌還刊登過的一些漫畫包括拿著滴血移民頭顱的警察、自慰的尼姑、戴安全套的教皇等。
麻煩不斷 威脅從未停止
2011年11月,《查理周刊》曾遭到過燃燒彈襲擊。
《查理周刊》的編輯查波涅爾曾經收到過死亡威脅,因此有警察保護;主編斯特凡納·沙博尼耶多次收到死亡威脅,並因此生活在警方保護之下。
2012年9月19日,法國外交部宣布,鑑於法國刊物發表影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可能引發反法暴力事件,法國決定暫時關閉駐20多個伊斯蘭國家的大使館。法國一名男子此後在一家宗教極端網站留言。
諷刺IS頭目 或為此次事件直接誘因
《查理周刊》本周上市的最後一期就主要聚焦今天上市的法國著名作家米歇爾·胡艾勒貝克(MichelHouellebecq)的新作《屈服》(Soumission),作者在書中想像了2022年被伊斯蘭化的法國。《查理周刊》頭版刊登的是胡艾勒貝克的漫畫頭像,畫中人物說「2015年,我開始掉牙,2022年,我就要過伊斯蘭齋月」,在另一幅漫畫上,這位作家說「2036年,伊斯蘭國組織將進入歐洲」。
事發一個小時前,該雜誌的推特帳號剛剛發布了「伊斯蘭國」組織頭目巴格達迪的漫畫,寫著「最重要的是,健康」。目前無法得知襲擊是否與該漫畫有關。
幾名目擊者稱,襲擊者十分熟練和鎮定,他們點了幾個特定記者的名,然後將其射殺。目擊者拍攝的視頻片段則顯示,襲擊者非常「珍惜」子彈,他們瞄準目標,兩槍斃命。由此可見,這絕非一起偶然事件,而是針對性極強的襲擊。(騰訊新聞綜合中國新聞網、北京青年報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