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就是這樣,即便劉歡壓軸出場,都沒能挽救1月11日晚間湖南衛視《歌手》的首播收視率。
1.136%,較去年同期的2.038%跌落一半,已步入「七年之癢」的這檔昔日王牌音樂綜藝節目創下了史上最經典的低迷開局。「夜,已擠出最後一滴墨」,劉歡的唱詞多少接近於輓歌。
儘管關於《歌手》的製作品質,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電視機前的普通觀眾都給予極高評價,但若從此類模式的風氣首創,以及取得的收益看,2012年橫空出世的《中國好聲音》才是真正的贏家。「萬人空巷」,有資深評論家曾如是感嘆。
哈林、那英、劉歡和楊坤四位導師—其中兩位七年後竟入選了《歌手》唱者名單—憑藉花式表情按按鈕和喊出「I want you」圈下無數粉絲。至於經層層篩選留下的歌手,也長期霸佔各大娛樂版面頭條。
更重要的是,節目的火爆令製作機構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燦星文化)一舉成名。相較於《歌手》締造者洪濤至今仍在體制內堅守,在第七季節目播出之後,早早從東方衛視脫胎單飛的燦星文化顯露出更大野心。對於燦星文化董事長田明等人而言,一檔綜藝節目興盛衰亡其實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取得資本持續支持後打造一條「流行節目生產線」。
《投資時報》記者注意到,該公司已於近期在證監會公布招股說明書,擬募資15億元,用於投資公司未來兩年新綜藝節目的製作及補充流動資金。
招股書的亮相足以讓外界對「吸金」二字有了更深刻理解。2015年至2017年,《中國好聲音》(後因版權原因更名為《中國新歌聲》)的節目製作收入分別佔到公司總收入的46.43%、37.33%和32.33%。整體來看,燦星文化這三年營業收入中有28.18億元來自該檔節目。
當然,花開總有花敗時。就在提交招股說明書的2018年,《中國好聲音》收視率遭遇大幅滑坡。2018年7月13日,該節目首播收視率僅為1.73%,而2015年至2017年其首播收視率分別為5.508%、3.843%和2.604%。
燦星文化方面認為,收視率下滑主要受網絡綜藝節目影響,而該公司目前也在向網綜製作轉型。但在從電視製作轉型至網絡平臺製作的過程中,因採用較為傳統且保守的受託承制模式,導致公司毛利率偏低。2018年上半年,該公司內容製作及運營毛利率較2015年時的46.64%,下滑近一半至23.24%。
與此同時,燦星文化應收帳款金額排名前5的公司中,包括狀況不斷的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00104.SZ)、廣西金嗓子食品有限公司(6896.HK)和巴士在線科技公司(002188.SZ),僅上述三家公司應收帳款涉及金額即高達1.53億元,且很可能最終形成壞帳計提。
針對潛在投資者普遍關切的問題,《投資時報》記者發送採訪提綱至燦星文化,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王牌收視暴跌營收大幅下滑
縱觀中國內地的音樂類綜藝節目,每一階段誕生的爆款節目都曾帶紅一家製作機構和電視臺。但如同所有系列節目都有周期性,背後操刀者的命運同樣跌宕起伏,長盛不衰的核心就在於製作公司是否能迅速順應時代潮流,轉變內容製作方向。
比如打造出《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等品牌的天娛傳媒,創造過8.54%的平均收視率以及11%的決賽收視率,而這一成績即便系出同門的洪濤亦望塵莫及。然而,其上市路程也隨著13年後節目影響力的下滑以及不斷加劇的市場競爭變得極為不順。
第一屆《超級女聲》於2005年開播,直至2018年,天娛傳媒才「借殼」上市。2018年6月22日,快樂購發布公告稱,公司將通過發行股份反向收購的方式,總計作價115億元收購包括天娛傳媒在內的芒果TV旗下等資產,繼而成為全新的芒果超媒(300413.SZ)。
股東背景更為國際化的燦星文化自然不願重蹈覆轍。該公司原為傳媒大亨默多克旗下新聞集團與黎瑞剛掌控的華人文化基金公司共同註冊成立的合資公司,其中新聞集團佔股53%,華人文化基金佔股47%。
燦星文化現任董事長田明受黎瑞剛之邀,於2011年5月率領10餘人團隊正式脫離上海東方衛視,田本人則出任星空傳媒CEO兼燦星文化總裁。2012年,後者與浙江衛視共同推出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
開播當季,版權支出僅200萬元的《中國好聲音》首季冠名費高達6000萬元,平均收視率則突破6%,遠超田明當初定下的2%的目標。隨著節目一炮而紅,冠名費逐年攀升,第二季達2億元,第三季升至2.5億元,廣告總收益當年實現13億元。而第四季只決賽宣布冠軍前的廣告費用已達每秒50萬元。
燦星文化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中國好聲音》以及為避免版權紛爭改為《中國新歌聲》的節目製作,佔公司總收入比例分別為46.43%、37.44%和32.33%。
2015年至2017年,燦星文化營業收入分別為24.62億元、27.06億元和20.58億元,按上述比例折算,《中國好聲音》及《中國新歌聲》3年裡為公司貢獻營業收入近28億元。
不過聲名鵲起的燦星文化在2015年達到27.1億元營業收入、8.1億元淨利潤的高峰後,開始進入下滑態勢。2016年其營業收入略微增長,但淨利潤卻大幅下滑至7.32億元,而2017年更出現營業收入大幅下滑、淨利潤腰斬情形,分別為20.58億元和4.52億元。
2018年上半年,燦星文化實現營業收入2.65億元,淨利潤691.03萬元,若扣除政府補貼等非經常性損益後當期淨利潤虧損2726.05億元。
燦星文化在招股書中解釋稱,收入下滑受宏觀經濟波動影響較大,主要系視頻網站自製網絡綜藝快速崛起,對電視臺綜藝的招商及網際網路版權授權產生影響所致。
綜藝節目變臉業內哀鴻一片
目前來看,電視綜藝的情況著實不容樂觀。已上市的綜藝節目製作公司華錄百納(30029.SZ)就是例證,2017年該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71.35%至1.08億元。2018年前三季度,華錄百納營收為4.25億元,同比下降71.03億元,淨利潤則虧損3.46億元。
與燦星文化類似,華錄百納也曾依靠諸如《跨界歌王》《最美和聲》《爸爸去哪兒》等知名綜藝節目成名並收益頗豐。但隨著政府政策導向出現變化,以及綜藝市場競爭加劇,華錄百納迅速衰落。2018年年末,華錄百納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廣東藍火欲以410萬元出售喀什藍火和北京藍火100%股權。而4年前,該公司曾花費25億元買下廣東藍火。這一低價出售預計將對華錄百納造成12億元—18億元的投資虧損。截至2019年1月15日,該公司4.82元/股已較52周高點縮水63.4%,市值僅為39億元。
菜雞互啄,半斤八兩。已躋身上市通道的公司業績難看,而正排隊等候上市的影視娛樂行業公司日子也不好過。
《投資時報》記者注意到,僅2018年已有多家公司終止審查,包括頗具盛名的華視娛樂、新麗傳媒、開心麻花、流金歲月等。相對而言,能以百億估值於去年8月中旬售予騰訊旗下閱文集團(0772.HK),已是新麗傳媒最佳結局,而後者1月15日35.75港元/股價格表現同樣較52周高點回落59%。
網綜毛利率低 「賴帳」或成壞帳
在視頻網站紛紛投入巨資自製出爆款綜藝節目的趨勢下,一度與電視臺深度綁定的公司對此無動於衷。燦星文化2018年上半年內容製作及運營收入的主要來源為《這!就是街舞》,此為燦星文化首檔與網際網路深度合作節目,合作對象為阿里旗下優酷視頻。
不過,燦星文化在招股書中表示,因為公司與視頻網站合作採取了較為穩妥的受託承制模式,即僅收取製作費用,導致毛利率相對較低。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下稱報告期),公司內容製作及運營毛利率下滑較快,2015年毛利率為46.64%,2016年下滑至41.27%,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更跌落至30%以下,分別為28.94%和23.34%。
問題是,無論是愛奇藝、優酷還是騰訊視頻,背後均有強大的BAT集團身影,而現在的網絡綜藝已由視頻網站主控,傳統的製作公司目前基本只能收入承制費用。
還有一個不確定因素也在考驗田明。《這!就是街舞》的幕後推手、原阿里文娛大優酷總裁、阿里音樂CEO楊偉東因被曝出經濟問題已於去年12月遭警方帶走。來自阿里的表態很值得玩味:一直對這類事件態度鮮明,決不妥協。最新消息顯示,《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海選活動正在進行中,該節目後續能否順利跟進位作及推出值得關注。
除此之外,燦星文化可能還面臨著一系列難以收回的舊帳。
招股說明書顯示,燦星文化報告期內應收帳款淨額分別為7.39億元、11.07億元、7.07億元和3.6億元。其中,來自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應收帳款餘額為8030.19萬元,佔應收帳款總額17.29%;近年來頻繁與廣告商發生紛爭的廣西金嗓子食品有限公司應收帳款餘額約為5076萬元;傳聞核心管理人員失聯的巴士在線科技公司應收帳款為2167萬元。據統計,上述三家應收帳款涉及金額已達1.53億元,即佔燦星文化擬上市募集款逾十分之一。
(文章來源:投資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