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形式,至今世界上的現代農業,幾乎都是家庭農場,特別是糧食生產。」5月20日,在松江區委書記盛亞飛的辦公室,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畢業於上海農學院的盛亞飛,1985年8月起先後擔任上海縣委書記、上海市郊縣工業管理局副局長、崇明縣委書記,以及2006年起任松江區委書記至今,松江家庭農場便是其任內倡導,並力主推行的基層試驗。
作為一個基層改革的開拓者,盛亞飛為什麼會想到在松江推行家庭農場試驗?他又怎麼來看這場已持續了6年的試驗?而對於家庭農場的未來,他又有什麼想法?
盛亞飛對本報記者說,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記者韓丁(William Hinton)用自己一家種3000畝糧地的實踐為中國樹立了一個現代農業的典範,可惜許多人後來淡忘了。
韓丁,與中國農業有著50多年緣分的美國人。1936年被哈佛大學錄取卻放棄學業選擇週遊世界,1937年韓丁來到中國,此後便與中國農業結緣。他不僅早在1948年,便幫助解放區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拖拉機手,1949年之後,韓丁亦多次來中國訪問和工作,並圍繞農業機械化問題做了大量調研。
而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盛亞飛說,在1974年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總理做報告說,到本世紀末要實現四化。但農業現代化是什麼樣子呢?
盛亞飛說:「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一個基本形式就是家庭農場。」
盛亞飛表示,世界上農業現代化過程就是一個農民不斷減少、種地農民數量越來越少,種地農民素質越來越高,種地農民種的土地不斷增長、產量比較穩定的一個過程,這就是農業現代化的標準。
也是因此,盛亞飛認為,松江的家庭農場是農業現代化的路徑,手段是機械化、水利化、電器化,衡量的標準是勞動生產率。
盛亞飛的觀點,也得到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下稱「國研中心農村部」)調查報告的認同,去年7月,國研中心農村部對松江家庭農場進行了全面調研。
國研中心農村部調查報告認為,家庭農場是推進現代農業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而松江區進行的最有價值探索之一是——在經濟高度發達階段,仍然選擇了將適度規模家庭農場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的經營組織。
盛亞飛表示,通過集體資產改革,把每一個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確權、確地,「在農村改革配套完成情況下,然後留下小一部分人種地,他除了種自己一部分以外,種其他村民的部分就支付流轉費,這幾件解決好了,農業現代化才可能發展起來。」
「松江試驗的家庭農場與均分制下的超小規模農戶比,儘管保留了家庭細胞的內核,但是其經營行為和生產函數均發生本質變化,它以適度規模經營為基礎、以利用機械為主要手段、以純務農收入(而不靠兼業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適度規模家庭農場是與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農業相匹配的。」國研中心農村部調查報告稱。
而目前,盛亞飛認為,松江家庭農場與願景中的發展目標相比,僅僅完成了50%。
對於未來,盛亞飛透露,他們準備健全補貼制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制定實施相關政策,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下階段將通過兩到三年努力,基本實現100%機農一體,加快種養結合推進速度,組建和推廣各類蔬菜園藝類家庭農場組成的專業合作社。」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