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小編發現一條「我國藥物性肝損傷高於西方國家」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熱搜榜。
這是一篇發表在消化疾病領域頂級期刊《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影響因子20.773分)的研究論文,題目為《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及病因學》。
研究顯示,在我國引起肝損傷的最主要藥物為:各類保健品和傳統中藥(佔26.81%)、抗結核藥(佔21.99%)、抗腫瘤藥或免疫調整劑(佔8.34%)。
此外研究還發現,13%的患者為慢性藥物性肝損傷,23.38%的患者在發生DILI(藥物性肝損傷)時合併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礎肝病,而這些患者的肝損傷更為嚴重,而且,發生肝衰竭和導致死亡的風險更大。
因用藥不當造成肝損傷頻頻發生
很多人因為缺少對藥物的正確認識,常常因為錯誤吃藥導致病情嚴重或者是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一位32歲婦產科醫生,由於持續發燒、頭痛、鼻塞、咽痛,自己購買一部分治療感冒的藥物服用,服用3日後,發熱症狀沒有得到緩解,自己調整了藥物用量,一周後發熱症狀得到緩解。
但是,出現了眼黃、皮膚發黃和瘙癢等典型的肝炎症狀,在同院消化內科就診,排除其他類型的肝炎,最終考慮由感冒藥服用不當誘發的急性肝損傷。
浙江一名15歲男孩小江由於吃了沒包裝闡明的感冒藥,突發急性肝毀傷,嚴重情況可能會導致肝衰竭。
沒有報導出來的可能還有更多,安全用藥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今天小編就特意諮詢了醫生,給大家講解一下關於安全用藥的知識。
只有了解如何用藥,才能充分的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最傷肝的10種藥物
01、解熱鎮痛藥
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會引發中毒性肝損傷。
每日服用對乙醯氨基酚超過2克或阿司匹林超過5克,會導致急性肝損傷。
02、抗生素
臨床上常用抗生素殺滅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不過卻容易誘發急性肝炎、爆發性肝功能衰竭,比如四環素、氯黴素等。
03、消化系統用藥
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會使肝臟中毒。
西咪替丁會使氨基轉移酶輕微升高,偶見肝壞、肝脂肪性變、嚴重肝炎等。
04、心腦血管疾病用藥
常見藥有抗凝藥華法林,抗心律失常藥胺碘酮,他汀類降脂藥等都會引起肝損傷。
部分患者服用胺碘酮會使轉氨酶升高,誘發慢性肝臟疾病。
05、降糖藥
格列齊特、格列酮等降糖藥會損害肝臟,而且肝功能不全也會影響格列齊特的分布,降低葡萄糖的生成能力,所以糖尿病伴肝功能不全患者,要正確用藥。
06、抗腫瘤藥
硫唑嘌呤會引發黃疸症狀,甲氨蝶呤容易誘發肝硬化,而絲裂黴素可導致中重度肝損傷。
07、抗精神病藥
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容易使肝內膽汁淤積,出現皮疹、發熱、黃疸和消化道症狀,嚴重可致肝衰竭。
08、抗結核藥
利福平和異煙肼都會損害肝臟,如果利福平和異煙肼合用,會加大肝毒性。
09、性激素和避孕藥
甲地孕酮、炔諾酮、炔雌醇等口服避孕藥,容易引發黃疸,使肝功能受損。
10、中成藥
蒲黃、姜半夏容易引發一般性肝損傷,黃藥子、川楝子可引發中毒性肝炎,土荊芥、石菖蒲可誘發肝臟腫瘤。
你覺得「無害」的藥物也要慎用
不少人將板藍根看做「萬能神藥」,全然不顧是藥物,跟風喝、頓頓喝、有病沒病都要喝。
可是它真的不是隨便什麼病都能吃的!
2018年1月9日,國家衛計委(現在的國家衛健委)發布《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提出抗流感藥物包括奧司他韋、扎那米韋、連花清瘟膠囊、兒童抗感顆粒等,過去十幾年來被奉為萬能神藥的板藍根,並未包含在內。
中醫認為,板藍根專門治「熱病」,即某些發炎、發熱、有紅腫熱痛等表現的疾病,比如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咽喉炎等。
體弱、無實火的人忌服板藍根,沒有諮詢中醫隨意服用,這味「涼」藥很可能導致脾虛溏洩,也就是跑肚拉稀……
而中成藥板藍根顆粒的外包裝或說明書上也將注意事項和禁忌寫得明明白白:
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脾虛便溏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寫在最後
不管是中草藥還是西藥,都應在醫生和藥師的指導下合理用藥,不能擅自用藥。
同時如果需要長期用藥,就應該定時監測肝功能。
而且作為家長來說,兒童用藥安全更要謹慎,如果寶寶出現因用藥不當引起的身體不適,一定不要拖,及時送去醫院,千萬不要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話題互動#
關於用藥知識,你還有什麼想問的?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疑問,我們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