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璐 通訊員 胡翠娥
長沙的李女士聽朋友說吃三七粉可以活血、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於是,就買了三七打成粉,每天吃一兩勺,沒想到,一段時間之後,李女士出現噁心、無食慾症狀,臉也開始發黃,她來到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病科檢查,結果顯示,李女士出現了藥物性肝損傷。
該院肝病科副教授張濤介紹,藥物性肝損傷是指由各類化學藥物、生物製劑、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及其代謝產物乃至輔料等所誘發的肝損傷。李女士誤服用的是土三七,與三七雖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三七屬五加科人參屬,無毒,是名貴中藥材,但「土三七」為菊科,內含吡咯烷生物鹼成分,可造成肝窶和肝小靜脈的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肝小靜脈阻塞,從而造成很嚴重的肝損傷。
據了解,藥物性肝損傷在我國的年發病率為10-20例 /10萬。有報導顯示內科住院患者的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可達1%。在藥物性不良反應中,肝損傷的發生率為10%-15%,僅次於藥物引起的皮膚黏膜損害和藥物熱。藥物性肝損傷發生6個月後,肝功能仍持續異常,可導致慢性肝臟疾病,表現為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纖維化、肝硬化、肝臟血管病變,甚至肝臟腫瘤等。
常見的可致肝損傷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如解熱鎮痛藥類感冒藥)、抗生素(如抗結核藥)、抗癌藥、降脂藥等化學藥物。而在中國,由於中草藥等傳統中藥被不少大眾認為是「純天然」的,無毒、無副作用,因而無病濫用、超量服用現象非常普遍,導致中草藥成為我國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
「何首烏是最常見損肝中藥。」張濤表示,該院肝病科通過調查研究從1989-2015年26年間何首烏製劑所致的藥物肝損傷文獻報導,發現超過90%用藥是無醫生指導下進行的,同時80%以上存在不合理用藥情況,如超常規用量、超服用療程、加工炮製不當、多種藥物合用等等。此外,臨床上還經常遇到濫用保健品導致肝損傷的病例。藥物性肝損傷重在預防。首先,要意識到任何藥物、中藥及保健品都有肝毒性的風險,需把握適應症,不能濫用;第二,藥物包括非處方藥,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或遵照醫囑服用;第三,對已報導有肝損傷或說明書警示有肝損傷風險藥物,選用要警惕,嚴格限制劑量與療程,用藥過程中定期監測肝功能;第四,有慢性肝病基礎、過敏體質或老年患者,用藥期間要加強肝功能監測;另外,要注意避免促進或誘發藥物性肝損傷的因素,如空腹服藥或服藥時飲酒等。如有不適,應及時就醫,一旦懷疑與所用藥物有關,應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藥物,防止疾病進一步加重。
張濤提醒,近期曾服用藥物,出現了與原有疾病不同的新的症狀如食欲不振、噁心嘔吐、上腹不適、乏力等,特別是出現尿黃、眼黃、皮膚黃染等表現,要高度警惕藥物性肝損傷,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