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氏的史書記載,你知道嗎?

2021-02-07 龔氏宗親網

共工也是新鄉的符號 
——訪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慧萍

   「輝縣市歷史文化悠久,在河南省乃至全國影響很大,輝縣市及其周邊地區是古代中原地區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據考古發現,距今8000年左右,輝縣市孟莊就有了屬新石器初期裴李崗文化的人類聚落。」談及牧野大地的歷史,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慧萍將落腳點定在了輝縣市,穿越時空,直擊根源。

    共工氏的史書記載

    古文獻中談到共工氏的相當多,且與水有關。《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這不僅說明了共工氏是一個古老的氏族,而且是三皇五帝時代的頑強部族。他們有著豐富的治水經驗,人們尊之為水神。共工氏修築的防洪堤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防洪工程。

    傳說和古文獻的記載以及考古發掘研究成果,佐證了共工氏的活動區域。最早見諸於《山海經》,該書與共工氏地望相關的記錄有共山、共水、共谷等幾處,《北次三經》:「又東三百七十裡,曰泰頭之山,共水出焉。」《水經注·清水》云:「共伯既歸帝政,逍遙於共山之上。山在國北,所謂共北山也。」此共山即今輝縣市北的九峰山。酈道元云:「稽之群書,共縣本共和之故國,是有共名。」共縣即為今河南輝縣市。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對共工的舊居進行了考證,認為共工的舊地是漢代的共縣,即今河南輝縣市境內,包括周邊的新鄉縣、獲嘉縣、衛輝市皆屬於共工氏勢力範圍。

    從一些文獻對共工氏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三皇五帝都與他發生過關係。

    《漢書·古今人表》「苾羲氏、女媧氏、共工氏……東扈氏、帝鴻氏」數十個排名中,共工排在第三位。《史記·三皇本紀》說:女媧氏「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這段文字說明共工是一個諸侯,是一個雖然沒有稱王,但是一個很有勢力、很強悍的諸侯。《雕玉集·壯力篇》《淮南子·天文訓》《淮南子·本經訓》中也分別記載了共工與神農、顓頊、大禹之間進行過戰爭。

    李慧萍研究員說:「由此可以得知,從人類始祖伏羲、女媧開始,共工氏族即是中國歷史上最頑強的氏族部落,其表現出了不認輸、不服輸、不屈服的頑強個性。」

    從考古發現看共工氏族文明

    共工氏在上古時期生存悠久,繁衍不息,其創造的中原豫北文明璀璨奪目。

    1992年到1995年對輝縣孟莊遺址的發掘,使我們對共工氏族部落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對孟莊36萬平方米的遺址發掘中,發現了一座龍山文化中晚期的古城。這座城址位於輝縣市孟莊鎮東,是目前豫北地區發現的由共工氏族建造的最大的原始社會晚期城址。

    通過考古調查和發掘,文物考古工作者發現「輝縣龍山文化時期聚落群」(共工核心聚落)共9處遺址,孟莊遺址龍山文化是遺存特徵突出、淵源明確、面積最大、遺物豐富且規模較大的城址。現有考古材料表明,從仰韶文化「大司空類型」到龍山文化「孟莊類型」是一脈相承的,應是共工氏族文化。

    「共工水處十七,陸處十三」,這是說共工氏族活動的地方和大環境。據記載,共工氏族是最早治水的部落,共工氏族與洪水結下了不解之緣。考古學文化表明,孟莊龍山城址被毀的時期是龍山文化末期,正是史書記載共工治水的時期。

    共工氏族為中國土木建築的形成作出了劃時代貢獻。共工氏族是最早應用土坯這一新型建築材料的民族。距今8000年前後他們已經會營建房屋,這是農耕社會人們定居後創造的居住建築,奠定了幾千年以來中國建築的基本格局。孟莊遺址發現了仰韶時期的地面式方形連間房子。

    共工氏族為中國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樣作出了巨大貢獻。孟莊龍山文化發現四眼水井,井口為長方形和方形兩種,深4米左右。「水井和淘井技術的發明,為農業生產和居住提供了條件,特別是改變了人們依賴水源必須居住在河邊的生活方式,增強了人們抵禦大自然災難的能力。」李慧萍研究員說。

    共工氏的地位及其後人的探索

    共工氏在整個原始社會時期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史記·五帝本紀》說:堯為「嗣位」徵求意見,「……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可見堯對勢力強大的共工氏族是不放心和不信任的。《山海經》曰:大禹「畏共工之臺……不敢北射。」就是說大禹經過長期戰爭,雖然打敗了共工,但因其氏族的頑強而不敢在其中心區域作長期停留。

    共工在歷史上雖然霸而不王,雖然多次戰敗,但他的後裔不僅人丁興旺,而且還出現了很多有作為的子孫。

    共工有個兒子叫修,後人把它稱作祖神。《風俗通義·祖》按《禮傳》:「共工之子曰修,好遠遊,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這條文獻記載表明修是中國最早進行旅遊活動的人,可以說修是旅遊行業的鼻祖。因此,輝縣市旅遊業的興起與發展和共工有著淵源關係。

    共工的另一個兒子叫后土,更是有名,被後人封為社神。共工氏和他的兒子后土對農業很精通,他們專注於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后土還發明了築堤蓄水的方法等,以致共工氏在各部落中聲名卓著。

    共工的從孫四嶽輔佐禹治水取得極大成功,萬民受益。堯認為四嶽佐禹治水有功,封之於呂,命為侯伯,使其為諸侯之長。四嶽後裔在商周時期出了一個人人皆知的偉大人物姜尚,輔佐周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王朝。

    「上古時期的洪荒及其綿延不斷的部落間爭鬥,不但沒有讓共工氏族消亡,頑強的生存能力反而讓共工氏佔據著輝縣及周邊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創造了璀璨的歷史文明,給豫北地區留下了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李慧萍研究員對共工氏中肯的褒揚,源自於其廣泛而深入的考古挖掘和悉心研究,她以充分的數據和理由,對共工也是新鄉的符號這一論斷作了令人信服的印證。

來源: 輝縣市共城文化研究會

歡迎廣大宗親投遞稿件,

小編(電話)微信:15220884333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中華龔氏論壇

相關焦點

  • 邪馬臺國史書記載,你了解過這段歷史嗎?
    邪馬臺國史書記載邪馬臺(yémǎtái)國是《三國志》中《魏書·東夷傳》倭人條(通稱魏書倭人傳)記載的倭女王國名,被國際權威學術界一致認為是日本國家的起源。早在《後漢書》中就有關於漢光武帝劉秀賜予倭國使者金印的記載。在晉朝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中用了約兩千字的篇幅介紹了三國時代倭國的情況。
  • 「解析上古」五:共工氏才是那個最早的霸主
    共工氏是上古傳說中繞不開的角色,因為他是「大家」的共同敵人。自顓頊開始,接下來的堯、舜,以及鯀、禹,都有與共工氏為敵的記載,那麼共工氏真的活了那麼久?真的那麼壞?我們現在來解答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為什麼從顓頊到禹,近五百年的時間裡,他們都在與共工氏為敵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共工氏」為什麼會活那麼久,這其實與後世對上古部落的稱謂有關。
  • 共工氏的自白:「哥只是個傳說,不周山的倒塌跟我沒半毛錢關係」
    大家都知道,現在出土最早的甲骨文也僅僅是商朝,不光是我,就連三皇五帝,也都是傳說。周朝以後寫史的,要麼直接根據傳說來寫,要麼根據前人的記載來寫,反正最先的來源都是傳說,這是沒有錯的。傳說嘛,自然有各種版本。
  • 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史書上為何沒有記載?
    這樣一來,問題就很好回答了,不是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兵馬俑的存在,而是不能記載。一般來說,皇帝修建自己的墓葬都會偷偷的進行,甚至把參與建造的工匠都殺掉,這肯定是為了防止有人盜墓。所以秦始皇怎麼可能把關於自己陵墓的任何信息寫到史書裡,這不是叫人來偷嗎。
  • 歷史是如何被記載的?談談史書的編寫方式和體裁
    後世的人們一般是通過史書來了解之前發生過的事情,即「歷史」。但是人們在讀史書時,卻會看到「編纂」與「編撰」兩種說法。那麼他們是一個意思還有有什麼區別呢?其實他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編纂」即「編輯」,它的重點在「編」,意思即書中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觀點。
  • 史書記載邙山埋著一座漢陵,考古隊挖了2個月,專家:簡直胡說
    史書中記載的歷史都是正確的嗎?很明顯是不可能的,就算被史學界公認最為權威的《史記》也都是漏洞百出,畢竟史書都是人為書寫的,很可能是夾著一些個人的私心,就比如司馬遷在書寫《史記》的時候,相信肯定包含對漢武帝劉徹的那種痛恨之心的吧!
  • 李世民暴斃之謎終於解開,死的太窩囊了,結果史書裡不好意思記載
    作為「貞觀之治」的開創者,李世民在一千多年時間裡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評價,可史書對他的死因記載寥寥無幾。 官方史書《新唐史·太宗本紀》對李世民死亡過程記載寥寥幾筆,「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年五十三(虛歲)。」查閱其他史書,對李世民去世的記載只是說他是患了疾病,很快就去世了。 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
  • 史書記載:無一勝仗!
    大家都知道,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未果之後,張良逃到了下邳(如今的邳州市)!有一天,張良在下邳橋上,遇到了奇人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這一段故事,已經廣為流傳。從這一傳說中,也可以看到張良學過兵法,應該知道如何領兵打仗吧!
  • 有「關中第一大佛」的美稱,形似李世民,史書無記載
    離西安兩個小時左右,有一座神秘的大佛, 雖然不太有名,但是在世界文化遺產上,我看到每個人都受到了衝擊, 最神秘的是,這尊大佛的臉酷似唐太宗李世民,但史書上找不到任何記載。這座神秘的大佛在鹹陽惠州市的大佛寺裡, 全國有很多大佛寺,賓州的大佛寺不太有名,很多遊客不知道這裡, 但是,它的歷史地位很高,是古絲綢之路上從長安北道向西延伸的第一座石垣寺, 2014年,它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史記》、《通鑑》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史書?結合體例,一起談談
    因為有了歷史,不僅讓我們知道了過去的來龍去脈,更明白了歷史上很多的經驗教訓,因而也讓今天的我們變得比以前更加聰明。關於歷史,可以說是一個文明不可多得的絢麗瑰寶,正因為有了歷史,才會讓我們的教育和文化得以很好的傳承。那麼,除了《史記》、《資治通鑑》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史書呢?
  • 高漸離:史書上會記載,有人襲擊秦王,秦始皇:史書是由我來寫
    我們一提到秦始皇,可能會想到的是統一六國、統一文字、修築長城、修築陵墓、自稱始皇帝、泰山封禪、焚書坑儒、阿房宮佳麗三千……你看關於她的故事簡直太多太多。但是我們應該很少從一個朋友、父親的角度去關注這位千古一帝。這不電影講述的故事主要是秦始皇(姜文飾)和朋友高漸離(葛優飾)以及櫟陽公主(許晴飾)之間的可以說是感情糾葛。
  • 秦始皇尋仙之旅:殺死一條大魚,返程途中暴斃,史書記載細思極恐
    秦始皇殺了一條魚,為何被所有史書記載?其中隱藏了什麼秘密?說到史書,不得不提的就是《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由北宋司馬光主編,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本書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記錄了春秋戰國至宋朝建立之前,共1362年歷史發展的軌跡。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
  • 史書上記載的真實事件,誦《普門品》得解脫
    觀音信仰深入人心觀音信仰歷史已經很久了,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深入人心,同時在民間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而史書上記載了一個真實的「觀世音菩薩顯靈」,救苦救難的故事,應該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官方正史明確記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感應事例;這也是有史書記載以來,第一位國家高級官員誦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脫難的故事。這個事情記錄在官方編撰的史冊《晉書》上。《晉書》的總編是被譽為「唐代第一名相」的房玄齡。為什麼房玄齡在主編《晉書》時,破天荒地第一次,將《觀音經》寫入正史呢?
  • 韓國學者舉出證據,就在中國史書記載中
    韓國著名學者金在吉提出在古代1100萬平方公裡的西伯利亞是中國人的領土,這一點是史書中有明確記錄的,中國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山海經》中有關大荒北經之中的記載,基本上記載的就是西伯利亞的事情
  • 三星堆文化高度發達,卻沒有史書記載,專家:或不屬於華夏文明
    1929年,當地農民燕道誠在淘溝時偶然發現了一坑玉石器。然而,三星堆文明鼎盛時期突然消失了,並且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大傢伙估計很鬱悶,《史記》記錄了三千年的歷史,對於三星堆文明的記載卻是沒有任何蛛絲馬跡。
  • 歐洲史書曾記載:成吉思汗有一位後裔,六歲時率軍擊敗波蘭軍隊
    而歐洲的史書曾記載,在萊格尼察之戰中,蒙古軍隊的主要指揮官則是三位成吉思汗後裔,分別是察合臺的次子拜答爾、朮赤的長子斡兒答和窩闊臺的孫子海都。 比如海都在萊格尼察之戰中擊敗波蘭聯軍,就是勒內·格魯塞引用了歐洲古代史書的記述,但是這些歐洲古代史書的記載並非全是真實的。 海都是窩闊臺五子合失的兒子,也是窩闊臺汗國的奠基人。當海都長大之後,窩闊臺家族已經失去勢力,於是野心極大的海都便開始代表窩闊臺家族挑戰拖雷家族,成為了元世祖忽必烈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
  • 袁紹授公孫瓚從弟渤海印綬的真實意圖,一段被錯誤理解的史書記載
    史書記載是叫做「紹亦立收漢殺之」。可以說這是沒給朱漢任何申訴辯駁的餘地的,袁紹的這種做法很明顯是具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很難不讓人懷疑,朱漢是受到袁紹的指使。雖然這只能算是一種猜測,但是聯繫人際關係和事情的前後因果以及正常的心理因素,應該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 史書記載有出入!
    二十歲正值青春和年輕力壯之期,突然逝世,而逝世的原因也比較耐人尋味,翻遍史書,無一闡述死因。前朝皇帝,青年逝世,死因不明。這三點聚集在一起無論是誰都會產生別的想法。但宋朝官方史書對此諱莫如深。至於柴宗訓死後的事情則是其長子柴永崎被封爵鄭國公,並世襲。
  • 運河——是世界上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運河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今天揚州開鑿了人類史上第一條運河——邗溝,目的是溝通南北,便於向北方戰線運輸軍餉,沿用至今,這應是世界上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運河。另外突出的有廣西的靈渠,漢代京城長安至黃河的水道和河南省的老汴河。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運河,610年已有960公裡(600哩)通航,使穀物能從長江下遊和淮河運到開封、洛陽。
  • 《山海經》中記載了5位上古人首蛇身的神,你知道哪一個?
    《山海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怪談,其中記載了無數的奇珍異獸,從大家熟知的女媧娘娘到不是非常熟知的異獸猾褢,每一個都是精彩絕倫,值得大家來研究討論的。今天我們來聊聊,在上古神話中,人首蛇身的神有哪些。共工,為氏族名,又稱共工氏。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