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一-梁濤

2020-12-25 騰訊網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一-梁濤

梁 濤

【摘要】儒學包含了成己安人、「為政以德」與推己及人、「為國以禮」兩個方面,前者由道德而政治,可稱為孔孟之道,後者則由政治而道德,可概括為孔荀之制。《大學》主要是對前一方面內容的概括和反映,雖然抓住了儒學的核心思想,但只是儒學的一個方面,並不全面。《大學》在宋代受到重視,並非是因為其回應了「性與天道」的信仰問題,而是因為北宋滅亡後,統治者將失敗的責任推給王安石變法,不再允許談論制度變革,而試圖通過道德完善實現社會改造,出現了內在化轉向,《大學》在這一過程中,經朱熹的詮釋而成為儒學的核心經典。今天討論儒學,首先應超越狹義的道統論,統合孔孟之道與孔荀之制,發展出更為完備的儒家思想體系,筆者由此提出新道統與新四書的構想。

【關鍵詞】 《大學》 孔孟之道 孔荀之制 內在轉向 新四書

《大學》本為《禮記》中的一篇,從唐代韓愈、李翱開始,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關注。到了宋代,隨著理學的興起,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南宋朱熹編訂《四書集注》,《大學》被收入其中,成為朱熹理學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到了元代,《四書集注》被列為科舉考試的必讀著作,《大學》更是得到普及和傳播,一躍升為儒家的核心經典。在《四書》之中,《大學》字數最少,僅兩千餘字,但地位卻非常特殊,由於它對儒學的思想做了簡要的概括和總結,故後人往往根據《大學》來理解儒學。如梁啓超先生說:「儒家哲學,範圍廣博,概括起來,其功用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於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聖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 梁啓超:《梁啓超論儒家哲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4頁。]其實《大學》不僅僅是「條理次第」,更是儒學的綱領規模,後人稱儒學為修齊治平之學,就反映了這一點。但問題是,用《大學》來概括儒學是否全面?是否反映了儒學的完整面貌?這就涉及到對儒學的理解。我認為如果拋開傳統道統說的影響,從孔子開始,完整的儒學至少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成己安人,「為政以德」(《論語·為政》);二是推己及人,「為國以禮」(《先進》)。前者見於《論語·憲問》「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以看到,《大學》其實正是對儒家這一思想的發揮,其特點是強調修身的重要,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把道德看作政治的根本,將政治道德化,走上了一條德治也就是人治的道路。《大學》的這一套理論,固然在喚醒士人的道德主體、激發傳統儒生平治天下的豪情、期待「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仔細一想就會有疑問,個人的道德修養,何以有如此大的作用,竟然可以「安人」「安百姓」?其實在孔子那裡,個人的道德教化,只有在滿足了民眾的物質生活,在一套禮義制度下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孔子主張「富之」「教之」(《子路》),要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堯曰》)。而之所以要富民、利民,就是因為民與我有相同的情感、願望,故應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自己想要得到的也應該讓別人得到,自己想要實現的也應該讓別人實現。在「道之以德」的同時,還要「齊之以禮」(《為政》),德治需要禮治來配合。沒有完備的制度,一個君子固然可以獨善其身,卻很難做到兼濟天下。所以孔子感慨,「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靈公》),「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所謂「有道」「無道」也就是有禮、無禮,特別是國君能否守禮。可見成己安人是有條件的,如果條件不具備,只好「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公冶長》)。所以孔子一方面提出超越性的仁,用仁喚醒人的道德意識,把人的精神向上提、向外推,通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主動承擔起扶危濟貧乃至平治天下的責任。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禮,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希望通過「克己復禮」,確立和諧的政治秩序。前者是「為政以德」,後者是「為國以禮」。「為政以德」強調的是執政者的德性、身教,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同上)「為國以禮」則突出禮義制度的重要性,認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為政》),禮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制度保障。「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裡仁》)禮的產生本身就是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和衝突的,在前禮義的階段,由於人有各種欲望,都希望欲望得到最大滿足,於是便相互爭奪,彼此對立、衝突。於是人們通過約定製作了禮,對行為進行約束,將欲望限定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這樣便出現了國家。國家為了維護統治,往往不惜使用暴力,所以禮與刑必然相伴。但一個好的執政者,不只是使民眾被動地服從禮,更要使其主動地奉行禮,依據禮彼此謙讓。這樣就需要執政者身體力行,以禮讓治國了。故「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子路》),「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憲問》)。執政者喜好禮,自覺地遵守、維護禮,則民眾就容易管理。雖然「為政以德」與「為國以禮」為孔子所並重,但二者存在側重的不同。前者注重執政者道德人格的塑造和培養,強調道德對政治的影響;後者則重視禮義、制度的建構,主張用禮來約束乃至完善人性。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大學》主要反映的是儒學成己安人、「為政以德」的內容,它雖然抓住了儒學十分重要甚至是核心的思想,並做了恰當的概括,但畢竟只是完整儒學的一個方面。用《大學》來理解儒學,雖然提綱挈領,揭示了儒學的主要內容,但顯然是不完善、不全面的。它在彰顯、反映儒學一個方面的同時,卻又掩蓋、遮蔽了另一面。出現這種情況,與孔子思想的豐富性與不確定性是密切相關的。古代哲人在開宗立派時,其思想往往豐富、含混,具有向多個方向發展的可能。同時由於其表述不夠清晰,又常常因材施教,往往使其弟子或後學在理解上產生分歧。結果在宗師去世後,學派內部便出現分化,這可以說是古代學術、宗教發展的一般規律,儒學亦是如此。孔子之後,「儒分為八」(《韓非子·顯學》),從思想傾向上看,則可主要分為「主內派」與「主外派」。[ 參見拙文:《孔子思想中的矛盾與孔門後學的分化》,《西北大學學報》1999年2期。又見拙作:《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第二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5~63頁。]按照傳統的說法,《大學》出自曾子一派,屬於孔門後學主內派的作品,故其突出修身的作用,主張由內在修養達致外在政治。《大學》之後,孟子「道性善」,提出性善論,為儒家的修身奠定了人性論的基礎。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既然身是家乃至國、天下之本,故「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同上),在突出修身的作用上,與《大學》的思路是一致的。而且由於確立了性善論,孟子更強調善性的擴充,並以之為仁政的內在根據,所謂「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公孫丑上》),實際是走了一條由內而外、由道德而政治的道路。但不應忽視的是,孔子之後還存在著一個主外派,此派以子夏開其端,由荀子集大成,其思想同樣構成儒學的一個重要面相。近些年清華簡的發現,特別是《逸周書》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為我們了解這一條思想線索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例如,《逸周書》中有《文儆》一篇,當為戰國前期儒者假託文王與武王的對話,從內容來看,應屬於荀子之前主外派的作品。其文云:

民物多變,民何向非利,利維生痛(註:同「通」),痛維生樂,樂維生禮,禮維生義,義維生仁。嗚呼,敬之哉!民之適敗,上察(註:苛察)下遂(註:墜),信(註:當為「民」之誤)何向非私,私維生抗,抗維生奪,奪維生亂,亂維生亡,亡維生死。

「民物」,民性也。民性多變,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其追求的無非是利。追求利無可指責,關鍵在於其可以「通」,也就是共享。如果你在追求利的同時,使他人也獲得了利,這樣彼此便產生快樂,由快樂產生出禮,由禮產生出義,由義產生出仁。儒家的仁義原來是從利益推導出來的,真可謂「義者,利之和也」(《周易·乾·文言》)。而要做到義利的統一,關鍵是要推己及人,可以「通」,可以共享。與孟子不同,《文儆》所說的民性是自然人性,具體指情感、欲望等,情感、欲望既可能追求利,也可能追求私。利與私的根本差別在於,利是可以共享的,私卻不能共享,只會產生對抗,對抗產生爭奪,爭奪產生混亂,混亂導致滅亡。而造成私的原因,是執政者過於苛察,不能推己及人,反而與民爭利。所以對於民性,應引導其追求利,而避免滑向私,引導的方法是制度、禮義,而遵守禮義、制度便是仁。如果說《大學》《孟子》是由內而外,由修身而治國平天下,由道德而政治的話,那麼《文儆》則是由外而內,由政治而道德,由欲望、利益推出禮義乃至仁義,走了與《大學》《孟子》不同的另一條道路。如果說《大學》《孟子》由於是由內聖而外王,主要建構了儒家的內聖之學的話,那麼,《文儆》則是由外王而內聖,開始發展出一套儒家的外王之學,而《文儆》之後,對儒家外王學做了進一步發展的是荀子。其《禮論》云: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註:困窘)乎物,物必不屈(註:音jué,枯竭)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

與《文儆》一樣,荀子也是關注於人的自然欲望,從自然欲望推出制度、禮義。人生而有種種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向外追求,向外追求如果沒有「度量分界」,也就是禮義法度,則必然會產生爭奪;爭奪導致混亂,混亂導致困窮。「先王惡其亂也」——需要說明的是,荀子這裡所描寫的是一個前禮義的狀態,政治秩序尚未建立,自然不可能有什麼王,所謂「先王」只能是後人追溯的說法,實際是指人群中的先知、先覺者。另外,由於傳統上認為荀子主張性惡論,而荀子又認為聖人與凡人的人性是一致的,這樣便產生第一個聖人如何製作禮義的難題。其實,如果知道荀子並非性惡論者,其完整的人性主張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實際是性噁心善論者,這一所謂難題便迎刃而解了。在荀子看來,一方面「人生而有欲」,欲本身雖然並不為惡,但若不加節制,又沒有規則約束的話,就會產生爭奪、混亂,最終導致惡。但另一方面人又有心,心有思慮抉擇和認知的能力。心的思慮、認知活動便是偽,「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荀子·正名》)。慮指心的抉擇判斷能力,「情然心為之擇謂之慮」;能指心的認知能力,「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同上)。故當人順從情慾不加節制而導致惡時,其心又會根據認知做出抉擇判斷,並製作出禮義來,這就是善。如果說禮義的制定是為了解決欲望與物質的矛盾,從而協調二者關係的話,那麼製作禮義的動因則是心,是心的思慮、認知活動,也就是偽,[ 荀子認為「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荀子·性惡》),故只承認聖人可以製作禮義。但他又認為聖人與凡人在人性上是相同的,其成為聖人是實踐禮義的結果,「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同上),這樣便出現最早的聖人是如何出現的,以及他又是如何製作禮義的難題。要解決這一難題,要麼承認聖人是天生的,與凡人並不相同,要麼承認製作禮義的實際是心的思慮、認知活動(偽),所謂聖人不過是充分發揮了其心的功能和作用而已。參見拙文:《〈荀子·性惡〉篇「偽」字的多重涵義及特殊表達——兼論荀子「人性平等說」與「聖凡差異說」的矛盾》,《中國哲學史》2019年6期。]所以荀子的人性論可以概括為性噁心善說。其與孟子的性善論顯然有所不同,它不是通過區分「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 (《孟子·離婁下》),要求以善為性,從而激勵人的道德自覺,確立人的價值、尊嚴,而是著眼於人性(廣義的)中欲望與理智的緊張與衝突,從而建構起禮義、制度。如果說孟子的性善論主要為儒家的內聖奠定基礎的話,那麼,荀子的性噁心善論則為儒家的外王提供了理論論證,它們二者共同構成儒學的重要內容。

綜上所論,孔子之後,儒學內部發生分化,出現了主內派與主外派,並最終產生孟子和荀子兩個不同的思想體系。如果拋棄成見,不難發現主內派—孟子與主外派—荀子,都是完整儒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二者雖然在具體觀點上有所對立,但卻是相依相存的。前者注重修身、道德人格的塑造,強調道德對政治的引領作用;後者則關注禮義、制度的建構,認為禮義、制度不僅維繫了社會秩序,也是轉化人性的重要手段。前者主要傾向性善論,關注於人性中正面、積極的內容,故往往突出仁性;後者持自然人性論,既正視情感、欲望可能導致的偏險悖亂之負面,也承認在心或理智的節制下,滿足情感、欲望的合理性,故認為人性中包括了情性和智性。前者往往從君子來立論,對其有很高的道德期待,希望君子以善為性,而不以口腹之慾為性,「君子不謂性也」(《孟子·盡心下》),通過人格的塑造與完善,進而影響政治與社會;後者雖然也尊崇君子、聖王,但由於關注禮義、制度的建構,往往從庶民的特點入手,認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荀子·大略》),即使堯舜也不能禁止民好利,即使桀紂也不能消除民好義,因而要求因利以求義,重義以克利,更接近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的思想。借用孟子的說法,前者關注的是善,後者重視的是法。但既然「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就應將二者相結合,合則兩美,分則兩傷。從這一點看,僅僅用屬於主內派的《大學》來概括或理解儒學,顯然是不全面的,反而遮蔽、掩蓋了儒學更為豐富的內涵。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從孔子到孟荀,都主張對於君子、庶民要區別對待,存在著君子之學與庶民之學的分野。[ 參見拙文:《君子儒學與庶民儒學——兼論統合孟荀》,《哲學動態》2019年5期。]修身主要是針對君子而言,對於庶民則主張先養後教,「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同上),不做過高的道德要求。《大學》則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說明其思想是較為特殊的,誠如學者所言,重視內聖、修身是《大學》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隨著《大學》成為儒學的核心經典,被大大強化了,反過來又影響到人們對儒學的理解。

(工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富國榮辱的情性知性說-梁濤

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王制》《非相》的情性-義/辨說-梁濤

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修身解蔽不苟的治心養心說三-梁濤

相關焦點

  •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
    《大學》在宋代受到重視,並非因為其回應了「性與天道」的信仰問題,而是因為北宋滅亡後,統治者將失敗的責任推給王安石變法,不再允許談論制度變革,而試圖通過道德完善實現社會改造,出現了內在化轉向,《大學》在這一過程中,經朱熹的詮釋而成為儒學的核心經典。今天討論儒學,首先應超越狹義的道統論,統合孔孟之道與孔荀之制,發展出更為完備的儒家思想體系,筆者由此提出新道統與新四書的構想。
  • 儒家體系當中的隱形邏輯——孟子仁,荀子禮,尊孟而抑荀!
    春秋戰國時期的孟荀地位,仁禮之別,孔子之法儒家的仁政學說奠定了人性論的基本根基,孟子主張君子以善養性,養浩然之正氣,把人的精神放到最高的位置上。主張用道德管理政治以及世間的一切,但是荀子與此相反。荀子既可理解為人性本惡,也可以理解為人性善說的一種變體。
  •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之一-梁濤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 ---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 編輯註:*偽*= 梁 濤 《性惡》乃荀書中的名篇,其學說卻歷來受學者的誤解和詬病。
  • 郭齊勇:懷念劉述先先生——兼論劉先生的學術思想與貢獻
    劉述先是一位極有涵養的忠厚長者,寬容、儒雅,但他偶而也因不得已與人辯論,打筆仗,所辯均關乎儒學思想資源的理解與闡發。「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矣。」他不迴避理論爭鳴與當代新儒家所面臨的挑戰。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從《荀子》一書來看,《性惡》的特殊性在於,一是提出性惡,二是主張善偽。關於性惡,學者已注意到《荀子》一書只有《性惡》提出性惡,其他涉及人性論的各篇並沒有性惡的說法。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之前的各篇中性與欲並不完全等同,荀子所理解的惡主要是來自欲,而不是性。
  • 儒學中關於「一道五德」論的學問
    儒學是具有鮮明實踐性的學問,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儒學,處處需要儒學。很多方方面面的事物都遵循著儒學道德,正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正好表明儒學是能適應現代生活的活學問,而非僅存於故紙堆的死學問。"道」的概念從出現伊始,便是一個富有理性的哲學範疇。在儒家理論中,「道」是集政治、倫理、道德於一體的主宰性觀念。
  •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
    儒道佛三教思想隱含了一極可貴的意義治療學思維,這有助於開啟諸多現代化之後的思想對話,並尋求進一步融通的可能。最後,我們將指出「語言是存有的安宅」而「存有是語言形而上的家鄉」。其實不然,此論點早在九零年代初即已發表,而更清楚以此為名的是一九九四年初夏四月間,我在哈佛大學杜維明先生主持的儒學討論會上,首次發表了《後新儒學論綱》①,這篇論綱可以視為我對「後新儒學」總的理解。
  • 【推薦】儒家工夫論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 王正
    事實上,儒家的工夫始終面向著成人,而所謂的成人,更多是就成德、成賢、成聖等而言的,因此,對儒家工夫的理解也應當緊扣這一主題,而不可將之泛化為一切與人有關的方面。而且,傳統儒學對那些方面也並沒有太多考察,試圖從中攫取相關的資源,是極其困難甚至根本就是不必要的。
  • 宿命的悖論:論潁川荀氏對曹魏政權的態度
    荀氏叔侄是魏武「創業初期」的重要助力,曹魏謀主大抵來自潁川,以二荀為核心。荀攸充作隨軍謀主,而荀彧則負擔起「舉薦人才」的重任。 曹魏的政務型人才,粗略可分為三類。
  • 安樂哲:儒學大家「翻譯中國」
    記者:您退休之後,還有這麼多的研究性工作需要您,您怎麼看這個現象,是儒學的復興嗎?  安樂哲:退休了還同時兼三份工作,這算什麼退休?(笑)我在夏威夷很舒服,氣候很好,有很好的薪水,有漂亮的房子,學生們很聰明。可是,我覺得,博古睿的思路是對的,博古睿這個人不光有錢,還有遠見,他要用他的錢來使不同的文化之間達成對話。世界變化很快,科學對世界影響很大,比如人工智慧。
  • ...大會系列報導之四]山東大學:打造儒學研究重鎮 致力中華文化復興
    編者按:9月20至21日,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將在山東曲阜舉行,屆時,200多位來自海內外的鴻儒碩學將齊聚孔子故裡,共襄儒學盛宴,交流儒學新觀點,探討儒學研究的時代意義,推進儒學研究的創新化、國際化發展。
  •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以「存有三態論」為核心的思考 | 林安梧
    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曾任:臺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臺灣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臺灣元亨書院創院院長,山東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傑出海外訪問學者及儒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現任山東大學易學及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臺灣元亨書院院長,師從牟宗三先生,是當代新儒學第三代中極具創造力的思想家。
  • 魏晉儒學在中國儒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以兩漢的奠定期為參照,魏晉儒學在中國儒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如下所述:其一,魏晉是奠定期後儒學三重角色互動期的起點。比如,因為儒學的文化傳統主體地位的奠定,使得魏晉時期各家思想的興起,都因敵不過儒學的實力,最後被儒學收編。可以推測,魏晉以降,無論何種思想走上歷史舞臺,在與儒學的角逐中,因實力的不對稱,或被儒學汲取了精華後而銷聲匿跡,或在與儒學的妥協中爭得一席之地,但沒有一種思想能夠最終佔據、或日取代儒學的地位。再如,自從儒學的文化傳統主體地位在兩漢被奠定後,自魏晉始,儒學的不同內涵就在不同時期被挖掘和凸顯著。
  • 戰國與希臘① | 一代儒學大師,為何在歷史上被誤解千年?
    因為宋儒以孟子「性善論」和「內聖外王」為歸宿,對荀子的「性惡論」和「王霸兼用」絕不容忍。因此,當時與孟子並稱的荀子,卻在儒家成為正統之後的1800年裡,成了一個陰影裡的人物。一直到清乾隆時,考據訓詁的清代大儒們突然意外發現,那些漢初儒學復興的根本大典,那些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傳習的經書,竟然全是荀子傳下來的。
  • 論經濟自由主義的意義與局限
    【摘要】古典經濟自由主義萌芽於資本主義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其反對封建專制與經濟幹預的主張對促進社會進步有積極意義。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古典經濟自由主義讓位於國家幹預主義。新經濟自由主義也在這一時期開始醞釀,其特點是在堅持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內在穩定性和具有效率的基本信條基礎上,反對政府干預。
  • 兒童感覺統合治療師需求大,行業亂象亟須解決
    中國康復醫學會作業治療專業委員會感覺統合學組副主任委員、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作業治療科副主任劉曉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感覺統合技術作為作業治療的一個亞類,為發展障礙兒童教育康復提供了更多的治療維度和手段。
  • 三國說之淺析強大的潁川荀氏
    一.後漢時期後漢一代,豪族逐漸發展壯大,開始把握仕途(舉薦、世官、門生)、壟斷文化(家傳經學)、控制鄉裡(聚族、莊園經濟、蔭庇),一步一步侵蝕皇權。潁川荀氏就是後漢時期發展起來的世家大族,家族發展的奠基人是荀淑。荀淑「苙名事理,號稱神君」,是潁川地區乃至全國知名的名士。荀淑盛名除了自身「清識難當」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與黨人交流緊密。
  • 儒學蓮花一朵:周敦頤的宇宙論和境界論 威麒拉杆箱經典書香
    其學為道學之源,為儒學在宋代的中興或者說新儒學思維誕生有開創之功。南宋著名學者陳傅良(1137—1203,字君舉,號止齋,學者稱止齋先生;浙江溫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鎮羅鳳街道)說:「名節自范文正公,議論文章自歐陽子,道學自周子。」
  • 儒學談:我們為什麼要復興儒學
    儒學由「獨尊儒術」走上歷史舞臺,由「打倒孔家店」退出歷史舞臺,這一歷史演進之路使儒學復興決定於其反思批判之思想能力,決定於儒學能否對走上舞臺到退出舞臺之歷史與邏輯進行理論推定,論證重新走上歷史舞臺之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