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日寇剛剛宣布無條件投降,蔣介石立即著手調動部隊到各地搶佔地盤,尤其是重工業發達的東北地區,更是派出了全美械裝備的中國遠徵軍新1軍、新6軍、炮兵第12團等部。這些部隊剛剛由美軍整訓而成,憑藉手中的強大火力,一度擊潰日軍「叢林戰之王」第18師團等精銳。
這些美械部隊此番轉戰東北戰場,更是不可一世。1946年初攻打交通樞紐四平時,孤軍深入的新1軍不等重炮營到達,僅憑几個師屬山炮營的火力就搶先發動進攻,但即便如此,其不僅成功佔領了四平,還對東北民主聯軍造成了重大殺傷。痛定思痛之後,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決定,加快自己炮兵建設的步伐,集中全軍重炮組成的炮兵基幹部隊,以對抗火力強勁的國民黨軍。
▲「炮兵之父」朱瑞
在這一背景下,由炮兵司令朱瑞直接指揮的4個重炮團很快成型。其中,炮兵第1團系牡丹江軍分區炮兵團和松江軍區炮兵團合併而來;炮兵第2團系最早進入東北的冀熱遼軍區以延安炮校分配的幹部為骨幹組建而成;炮兵第4團則是吉林軍區炮兵團改編而來。
這3個團中,最晚的炮兵第4團也早在1946年1月就已經基本成型,由於入關早、建立早,所以靠著到日蘇雙方的戰場上「撿洋落」、到日本關東軍駐地「掃庫底子」,或收編偽軍、上山剿匪等途徑,搞到了一批日式的榴彈炮、野炮、加農炮等,加上這3個團多少有些作戰經驗,所以從各軍區抽調的重炮也優先補充這3個團。
▲炮校學生在操作日式山炮
從人員組成上說,炮兵第3團的綜合素質無疑是最優秀的,因為炮兵第1、2、4團都是由各軍區以炮兵學校分配的幹部為骨幹,再搭配作戰部隊組建而成,其中炮校學員最多的第1團也僅有60名專業炮兵,其餘的都是剛剛轉行的步兵、工兵戰士。
炮兵第3團則不同,它是按照東北民主聯軍「變學校為部隊,拿部隊當學校」的要求,由延安炮兵學校負責組建,其第1營由該校第1期學員配屬學校警衛營、炮兵連組建;第2營由全校抽調的259名學員加上部分新兵編組而成,因此全團官兵有著更加堅實的技術基礎。
▲剛剛收集修復的日式野炮
但是,炮兵第3團組建時已經是1946年6月,全面內戰都已經爆發了,東北戰場更是已經激戰了大半年,火炮等重武器十分緊缺,因此整個第3團僅僅裝備了4門37毫米戰防炮和少量迫擊炮,大口徑火炮則1門都沒有,算是4個炮兵團裡裝備最缺乏的。眼看炮兵第1、2團在「三下江南」的戰鬥中打得熱火朝天,炮兵第4團雖然火炮數量少,但種類齊全,野炮、榴彈炮、加農炮和高射炮一樣不缺,可以人歇炮不歇的抓緊訓練,只有炮兵第3團無炮可用,全團上下都急得嗷嗷叫。
為了儘快獲得裝備上戰場,炮兵第3團開始向人跡罕至的中蘇邊境地帶積極探索,那裡既是日本關東軍防備蘇聯的主要守備區域,也是日蘇雙方交戰最激烈的地方,加上多數都是人跡罕至的冰原叢林,因此即使抗戰結束已經1年,仍然遺留有不少裝備。1947年3、4月份,炮兵第3團官兵經過連續兩個月的不懈努力,不僅成功收集到大批裝備,還收集到十餘門當時最先進的96式150毫米榴彈炮,因此使得該團成為我軍第一支摩託化重炮團,後來也成為全軍乃至全國的火力王牌。
▲東北我軍將領檢閱炮兵部隊
▲我軍炮兵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