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 「 專家型 」 的老師
作者: 李付春 (微信號 lifuchun1129 )
今天的教師與過去的教師,雖然都是老師,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教師的知識 「 含金量 」 已經有所不同了。換言之,當今的教師,在知識更新方面應該 「 與時俱進 」 ,才能不斷適應當今教育的發展。
以前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那是一支粉筆、一根棍兒 ( 教鞭 ) ,一本教本不變味兒 ( 傳統的千篇一律的講授方法 ) 。在那特定的環境下,那是學生獲得知識唯一的途徑。好像 「 授業 」 這活兒讓老師給 「 壟斷 」 了,因此,顯得老師那麼 「 處優尊貴 」 。
解放前,好幾個村才有一家私塾。新中國成立初期,只要具備高小水平的人就可以做老師。可是,今天不同了,有許多本科畢業生都在競爭上崗、自謀職業,博士生或者研究生早已不是 「 稀有動物 」 了。
社會在發展進步,知識也不再 「 壟斷 」 在教師手中,那就給如今站在講臺上的為師者們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標準,這就迫使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趕緊轉型,力爭在短時間內轉變成一個個 「 專家型 」 的老師。
不轉型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你的課講得再生動,也趕不上趙本山、小瀋陽的小品那樣有吸引力;你自己覺得掌握的知識再豐富,也比不上前熱播的《還珠格格》等電視劇,讓青少年朋友看得那麼過癮;你上課時博引的材料再新鮮,也比不上當今電視節目中的《楊瀾訪談錄》;你講給學生的是今天早晨看到報刊上的範例,也比不上從網絡上蹦出來的騰訊新聞鮮活。
由此不難看出,如今學生學得的知識,不全是跟你在課堂上所學的。現在足不出戶就可以讀廣播電視大學,那些老師個頂個的都是專家型的,一定比你比我強許多。想當年,學生都非常秉服老師,那是他們獲得知識的局限性,他們佩服你的專業學科本領。
我當初曾經給初學英語的學生講授 26 個英文字母和 48 個音素,學生見我不用看課本,就能邊背寫、邊講解,從學生聽課的表情來看,他們都認為老師很厲害, 「 竟然 」 能把字母表和音素表背寫著講授出來。可是,不幾天,他們都能倒背如流,這時才知道老師並不那麼神聖。看來,這 「 崇拜周期 」 何其短暫!
早年的時候,學生為什麼佩服得老師那麼五體投地呢?現在卻有些看不起那些知識老化的中老年教師呢?還是那個 「 壟斷 」 的原因。那時的老師就相當於今天 「 全市唯一專賣店 」 一樣,在這座城市別無分號,學生沒有選擇教師的餘地,進而不得不進你的學堂,否則別無去處。如今可就不同了,你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就好像如今盛行的 「 超市 」 裡的商品一般。一座城市裡的超市應該很多很多吧?不論它們大小與否,但柴米油鹽、日常百貨一應俱全,你肚子裡的那些墨水就好比超市裡的商品,你有人家也有,可能比你還優,並且貨真價實。
所以說,教師在學識方面,在學生面前,不單單是一桶水與一碗水的關係問題了,要想在學生面前威信依舊,就應該馬上轉變授業觀念,轉變自身角色。由原來的 「 我講你聽 」 教師唱主角,轉變為讓學生自己來唱,老師充其量做個導演。也就是由原來的 「 傳道授業 」 的教書匠,轉變成今天的解惑者,成為學生人生學習道路上的指路人。
——————————————
【作者簡介】李付春, 山東禹城人。中學高級教師(英語),山東省作家協會第18屆講習班學員。《格言》《文苑》《上海教育出版社》籤約作者。拙文散見於《讀者》《意林》《特別關注》《情感讀本》《遼寧青年》《中外故事》《細節》等雜誌及《廣州日報》《揚子晚報》《齊魯晚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南方都市報》《今晚報》《文匯報》《南京周末》《深圳商報》《都市女報》《羊城晚報》《澳門日報》美國《僑報》印尼等500多家國內外報刊。文體涉獵於散文隨筆、小說故事、段子筆記、校園家教、雜文遊記等。有文被編錄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2017部編)考場創優寫作專項指導訓練教科書中。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