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該不該告訴孩子「聖誕老人是真的」?

2020-12-21 果殼網

他身材魁梧,身穿紅外套,頭戴聖誕帽,長著毛茸茸的白鬍子。如果你是個不淘氣的好孩子,他就會在聖誕節前夕坐著馴鹿拉的雪橇車給你送禮物。

他就是聖誕老人,世界上最出名的——如果你沒有知道,請允許我向你透露——虛構形象之一。

換句話說,他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大多數成人都承認這一點。但面對孩子,他們中的很多人又顯得信誓旦旦:當然真的有聖誕老人啦,只要你乖乖的,就能收到他給你的禮物喔!當年幼的孩子信以為真之後,他們便要花上幾年時間來維護這一自己親口給孩子栽種的幻想。

非同一般的幻想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愛幻想(fantasy)。而科學研究也表明,幻想世界對兒童的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幻想人物和故事讓兒童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有助於兒童更多地閱讀,培養讀書的習慣[1]。最近的研究甚至發現,閱讀《哈利·波特》的故事可以減少兒童對同性戀、移民等外群體的偏見[2]。藉助兒童的幻想和想像力,教師還可以讓教學更有效果,促進兒童的理解。

幻想人物除了是孩子們崇拜、模仿的對象,還可以是他們好朋友。相當數量的兒童有著「假想的夥伴」(imaginary friend),在幼年時期是兒童最重要的朋友,幫助他們成長,適應生活中的壓力。打敗大怪獸的奧特曼,騎掃帚飛天的哈利·波特,讓萬物冰凍的冰雪女王……正是這數不盡的幻想人物和故事,和現實世界一起豐富著的孩子們的童年。

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中,主人公小女孩萊莉的假想夥伴Bing Bong陪伴主人萊莉度過了孩提時光。圖片來源:《頭腦特工隊》

但在各式各樣的幻想人物中,聖誕老人顯得很不一樣——他的存在太逼真了。畢竟,可能也再沒有哪個幻想人物能讓北美防空司令部成立專門的項目來「追蹤」他的蹤跡。某種程度上,聖誕老人的存在是家長們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為兒童打造的一個特殊的幻想。他們煞費苦心,似乎真心希望孩子們相信那個駕著雪橇滿世界奔忙的老公公是真實的。

於是,許多孩子相信了。這賦予了聖誕老人別的幻想人物難以媲美的力量:當喜歡《冰雪奇緣》的孩子們拿起「魔法道具」時,他們並不預期它真的會把玩伴冰凍起來;但當相信聖誕老人存在的孩子將聖誕襪放在窗前,他們卻真正期望自己的表現能滿足聖誕老人對「好孩子」的要求。曾經有研究者讓5~9歲的小朋友參加一個規則很多的遊戲,並告訴一些孩子:有一位「看不見的魔法公主」會在旁邊看著他們有沒有犯規。他們發現,相信這個虛構公主存在的孩子確實更少有偷偷犯規的行為[3]。不難想像,篤信聖誕老人存在的孩子,可能也會願意好好表現。

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聖誕老人並不是真的存在。然後他們也許會問:「你們為什麼要對我說謊?」

這也是一些研究人員開始關心的問題。

對「聖誕謊言」的期待與擔憂

對人類而言,撒謊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研究,發現在約10分鐘的對話內,人們平均會撒2~3個謊[4]。明知聖誕老人不存在還告訴孩子他存在,只是大人們無數謊言中的區區一個。問題是,這樣一個謊值不值得撒?

在國外,對於父母是否應該「騙」孩子有聖誕老人這個話題,學者以及家長有著相當多的討論。

支持者認為這根本不能算是「騙」。如果要說這是「謊」,聖誕老人的存在也只一個「白謊」 (white lies),即「善意的謊言」,它們對維持社會關係,保護他人的情緒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聖誕老人對孩子和對家庭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家長應該保護孩子的幻想。利物浦阿爾德黑兒童醫院的琳達·布林(Lynda Breen)博士認為[5],聖誕老人是孩子們的有效榜樣,對善良的聖誕老人的這種崇拜情感,能夠促進慷慨助人的品質在孩子心裡生根;孩子們給聖誕老人寫信、以及相關的認知活動也會讓孩子們將來在思維組織和問題解決能力上獲益。除此之外,聖誕節的團體活動讓整個家庭參與其中,越發和睦。

然而,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讓孩子相信聖誕老人的做法至少是不必要的。埃克塞特大學的克裡斯多夫·波義耳(Chirstopher Boyle)博士和新英格蘭大學的凱西·麥凱(Kathy McKay)博士在《柳葉刀·精神病學》上指出[6],聖誕老人是一個大規模的全球性謊言,發現這個謊言背後的真相,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被騙,感到失望。無論他們得知真相是因為父母倦怠了還是別人「劇透」了,這種被蒙在鼓裡許久之後出現的大轉折,都可能損害親子之間的信任感。

美劇《老友記》中,錢德勒在相信聖誕老人存在的孩子面前說出了真相,這讓孩子大為吃驚。圖片來源:《老友記》

另一項針對成年人的調查研究[7]顯示,父母對孩子說謊的數量與親子關係的滿意度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撒謊越多(無論白謊還是其他直白的謊言),子女所報告的對親子關係的滿意度越低。雖然不能證明其中的因果關係,但在幾乎所有父母都對孩子倡導誠實的普遍風氣下,家長的謊言很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形象,使孩子不滿意。

要不要讓孩子相信聖誕老人「是真的」?

那麼,當孩子問父母:「爸爸媽媽,世界上有聖誕老人嗎?我聽說他會在聖誕節給我們送禮物!」父母到底是該直截了當地回答「不,聖誕老人並不存在,他從來都不會來」呢,還是應該說「對啊,他真的會送禮物,但只送給乖小孩噢」?

此刻,這仍取決於父母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呈現一個怎樣的故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充分的研究證據表明在聖誕老人這件事情上說謊或是說實話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害。

說實話是個規避風險的選擇。這種做法可以免於日後被孩子指責「你騙我!」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信任裂痕。如果還是想融入聖誕節的節日氛圍,家長們也可以選擇用假裝遊戲的方式來享受節日,比如「我們讓爸爸來演『聖誕使者』吧」,然後孩子同樣愉快地得到禮物,依然能借這個幻想的節日人物給家人帶來歡樂。

另一種選擇——可能也是多數家長選擇的做法——就是陪著全社會一起說聖誕老人是真的,同時也給孩子做好榜樣,一起準備迎接聖誕老人。不過,總有那麼一天(通常是在小學中期),孩子還是會發現真相。當他們意識到「聖誕老人怎麼忙得過來」,或是直接被稍大點的孩子告知「聖誕老人其實就是你爸」的時候,家長就需要小心處理。

孩子們其實有太多方法能夠獲得事情的真相。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

在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研究幻想與兒童發展的心理學教授傑奎琳·烏爾裡(Jacqueline D Woolley)認為[8],當孩子問起家長「聖誕老人到底是不是真的」這種問題,家長一定要好好了解孩子此時對此事抱有怎樣的態度。家長可以直接問問孩子:「關於這件事,你是怎麼看的呢?」如果孩子已經懷疑聖誕老人的存在,他或許已經聽聞了許多聖誕老人並不真實的證據,也可能已經做好了準備接受這個現實,那麼家長可以坦率地告訴孩子,並和孩子談談感受。而如果孩子依舊非常相信聖誕老人的存在,那麼家長可以繼續保護孩子的幻想,直到時機成熟,比如像上文一樣等孩子自己發現,或者是在孩子年齡足夠大、內心安全的時候,向他慢慢地透露你們才是聖誕老人的這個秘密。

結語

總的來說,從目前已有的科學研究來看,不管是坦誠地說明聖誕老人並不存在,還是維持孩子對聖誕老人年年來的幻想,只要家長給予充足的理解和陪伴,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都可以讓孩子愉快地享受聖誕佳節,以及從容地接受可能需要接受的現實。如果你有一個學齡前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跟你問起聖誕老人,你會選擇一個怎樣的回答?

(編輯:Calo)

參考文獻:

  1. Knapp, N. F. (2003). In defence of Harry Potter: An apologia. School Libraries Worldwid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hip), 9, 78–91. 轉引自[2].
  2. Vezzali, L., Stathi, S., Giovannini, D., Capozza, D., & Trifiletti, E. (2015). The greatest magic of Harry Potter: Reducing prejudic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5(2), 105-121.
  3. Piazza, J., Bering, J. M., & Ingram, G. (2011). 「Princess Alice is watching you」: Children’s belief in an invisible person inhibits cheat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9, 311-320.
  4. Feldman, R. S., Forrest, J. A., & Happ, B. R. (2002). Self-presentation and verbal deception: Do self-presenters lie more?.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4(2), 163-170.
  5. Breen, L. (2004). What if Santa died?. The Psychiatrist, 28(12), 455-456.
  6. Boyle, C., & McKay, K. (2016). A wonderful lie. The Lancet Psychiatry, 3(12), 1110-1111.
  7. Cargill, J. R. (2015). Parental deception: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deception 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Doctoral dissertation).
  8. Woolley, J. D., & Ghossainy, M. E. (2013). Revisiting the fantasy–reality distinction: Children as naïve skeptics. Child Development, 84(5), 1496-1510.
  9. Lillard, A. S., Pinkham, A. M., & Smith, E. (2011). Pretend pla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childhood cognitive development, 285-311.
  10. Smith, M., & Mathur, R. (2009).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Fantasy: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Classroom Activities. Research in the Schools, 16(1), 52-63

文章題圖:《老友記》截圖

相關焦點

  •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聖誕老人不存在」嗎?
    曾經有研究者讓5~9歲的小朋友參加一個規則很多的遊戲,並告訴一些孩子:有一位「看不見的魔法公主」會在旁邊看著他們有沒有犯規。他們發現,相信這個虛構公主存在的孩子確實更少有偷偷犯規的行為。不難想像,篤信聖誕老人存在的孩子,可能也會願意好好表現。
  • 該不該告訴孩子聖誕老人、灰姑娘是假的?孩子的認知發展於童話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隨著現實教育的興起,很多家長開始對童話抱有更加辯證的態度。類似這樣的問題肯定在不少家長心中出現過:我到底應不應該告訴孩子,聖誕老人、灰姑娘都是假呢?孩子3~4歲時想像力最為活躍,此時的他們即便聽再怎麼天馬行空的故事也能聽得津津入迷,哪怕過家家遊戲也能百玩不厭。不管家長告訴孩子真相的初衷是什麼,假如你是孩子,在抱有美好希冀的同時被父母告訴聖誕老人是假的,還能高興和想像得起來嗎?
  • 該告訴孩子聖誕老人是假的嗎?童話能開拓孩子認知發展,別忽視
    看到孩子愛聽童話故事,瑤瑤媽媽特意買來童話故事繪本,打算周末陪孩子一起看。昨天瑤瑤媽媽正在和孩子看繪本,瑤瑤突然問:「媽媽,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嗎?聖誕老人為什麼只在聖誕節出現呢?平時看不到呢?」瑤瑤媽媽頓時愣住了,她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如果說沒有,怕打破孩子的美好想像,如果說有,又感覺是在騙孩子。
  • 當孩子問你:真的有聖誕老人嗎?該如何回答
    作者:寶寶知道 教育不好成焦慮當你為家裡搬進一顆聖誕樹裝飾各種好看的物件打聽孩子對聖誕老人的期許挑選驚喜的願望禮物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有一天可能會問「媽媽(爸爸),真的有聖誕老人嗎?」你會保護孩子心中的期待?還是認真告訴孩子實情呢?
  •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 童話都是假的
    綜藝辯論節目《奇葩說》近期有一道熱門辯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有人說:現在的孩子何其聰明,還用大人去告訴他童話是假的嗎?毫無疑問,童話是假的,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懂。但孩子的快樂在於可以天馬行空地做夢,成年人的幸福在於保留了多少童真和夢幻。所以,要不要告不告訴孩子童話的真假不是重點,如何用童話保護孩子的想像力才最重要。
  •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這個問題別一概而論,需分情況討論
    就在去年的12月份,愛奇藝的一檔綜藝節目《奇葩說》,其中一期節目的論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小朋友童話是假的?",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討論。在媽媽那兒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之後,小女孩還是不死心,於是她又給自己的爸爸打了個電話,她問道:"爸爸,媽媽告訴我說童話都是假的,我不相信,你說呢?"……情景劇到這就結束了,引出了"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這麼一個議題。相信屏幕前身為家長的你,看到這樣的議題也會開始思考自己的答案。
  • 奇葩說辯題: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這個問題需要階段解決
    第六季《奇葩說》最新辯題是: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這個問題正如在生活中,你的孩子看了《愛麗絲漫遊奇境》之後,真誠地問:"媽媽,世界上真的有奇境嗎?貓、兔子、老鼠是不是都可以說話?"也許你會回答:"對的,世界上真的有奇境。
  •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故事是「假的」?該!但要說對「時間」
    那期節目的論題是:父母該不該告訴小朋友童話是假的?而在模擬情景劇中,扮演女兒角色的演員眨著大眼睛滿懷期待的問自己的母親說:"媽媽,我長大以後會像灰姑娘一樣,穿著水晶鞋,找到自己的白馬王子嗎?"而母親的反應是,皺著眉一臉嫌棄的告訴女兒:"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 清北網校: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清北網校: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 聖誕老人真的存在?CONAD追其行蹤
    CONAD追蹤聖誕老人行蹤在發布了 Android、iOS、Windows Phone 手機應用之後,今天,NORAD(北美防空聯合司令部)發布了Windows 8版NORAD TRACKS SANTA應用,通過它,平安夜裡,家長們可以帶著小朋友,在Windows RT上追蹤聖誕老人的行蹤
  • 童心未泯是值得驕傲的事,戳破「聖誕老人」夢破壞了孩子的幸福感
    當地時間19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頭戴聖誕帽,背著一麻袋禮物,扮成聖誕老人走進兒童醫院,給孩子們送去禮物和驚喜。「聖誕老人」的突然降臨,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滿滿的愛意和溫暖。可惜,當有人費心維護孩子們的聖誕夢時,有的人卻偏愛戳破真相:美國紐澤西一位小學代課老師告訴孩子們,馴鹿不會飛,聖誕老人是假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魔法。
  • 15歲的孩子半夜偷穿絲襪被發現,家長問該不該帶孩子看心理醫生?
    孩子們在家裡日子也是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開心和哭笑得不得以及一些奇事,剛剛看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熱搜:15歲的孩子半夜偷穿絲襪被家裡人發現了,家長不知道還如何是好,向網民詢問要不要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家長該如何做?一、放平心態,跟孩子正常交流。
  • 中國家長該讓孩子過「洋節」嗎?
    但近幾年人們對于洋節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今年感恩節剛過,「該不該讓孩子過洋節」再次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各方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洋節會不會造成「文化入侵」,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孩子快樂就好,他們腦海中沒有洋節的概念,他們只知道萬聖節有糖!尊重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但是別上綱上線。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還分那麼多東西南北真的沒什麼意義。過個洋節一個是玩,另一個是賣,沒啥。
  • 告訴孩子「童話都是騙人的」?家長的成人思維,只會毀了孩子天賦
    昨天晚上,我陪孩子讀故事《白雪公主》。孩子從小也聽過這個故事,只是如今再讀一次。原本讀故事很認真的孩子,有些分心了。我本以為孩子是因為聽過這個故事,所以不那麼認真讀。結果,當故事讀完後我慣例問題喜不喜歡這個故事的時候,他說了一句令我震驚的話:"還好吧!反正童話都是騙小孩的!"我納悶他為什麼這麼想的時候,他就說:"姥姥這麼告訴我的!"
  • 當孩子遭遇玩具被不等價交換、被搶、被欺負時,家長該怎麼辦?
    對於孩子的這些行為,很多家長表示不理解,尤其是那些拿著昂貴物品交換便宜物品的孩子,家長更是不理解,甚至認為孩子「傻」、「吃虧了」、「不公平」。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喜歡交換物品的現象,一般發生在剛上幼兒園的那一年時間裡,也就是3-4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人際交往敏感期。
  • 聖誕老人都是假的?用「成人思維」教育小孩,只會扼殺孩子天賦
    聖誕老人裝載著孩子童年的純真與幸福,給孩子們帶去歡樂和驚喜,是每個孩子童年裡不可缺少的人。但是,長大後,我們知道聖誕老人其實並不存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聖誕老人。孩子們小時候看到的,並信任不疑的聖誕老人其實是他們的父母或是愛他們的人。是否應該告訴孩子聖誕老人是假的?
  •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父母一定要明白3點,很重要
    童年之所以可貴,正是因為孩子有著尚未蒙塵的純淨心靈,他們以無邪的眼神追尋這個世界,他們相信一切是美好的,一切夢想都是可以實現的。 那麼,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父母一定要明白3點,很重要!
  • 幼兒園該不該讓孩子寫字、布置家庭作業?家長應清楚這一點
    而我同事卻覺得孩子這麼小,布置家庭作業不合理,那樣只會加重他的課業負擔,讓孩子覺得上學很痛苦,更重要的是孩子跟著奶奶,奶奶不認字,孩子的家庭作業根本無法完成,這讓她很不解。我接觸的另一個寶媽則認為孩子的家庭作業非常有趣,每次參與都讓她和孩子非常開心。
  • 聖誕老人是個謊言,歐美父母為什麼不告訴孩子真相?
    你的朋友說沒有聖誕老人,那是錯的。     在那些孩子的心中,肯定是形成了現時流行的什麼都懷疑的習性。什麼都懷疑的人,只相信眼睛看得見的東西。在我們居住的這個無限廣闊的宇宙裡,我們人的智慧,就象一條小蟲那樣,是的,就象螞蟻一樣小。要想推測廣闊的、深奧的世界,就需要能夠理解所有事物,了解所有事物的巨大的、深邃的智慧。     是的,帕吉尼婭,聖誕老人是有的,這絕不是謊話。
  • 孩子說話不算數,家長該如何引導?
    如:上下樓梯的小腳印,形象地提醒孩子上下樓梯走右邊;物品的擺放標誌,告訴孩子物品取放要歸位;遊戲場上的安全文明遊戲圖片,提醒孩子玩耍時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確玩法……這些標誌不僅在無聲地提醒孩子,同時,看到這些標誌,孩子也會互相提醒,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地強化了孩子的規則意識。教師有目的地設計主題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孩子進一步深入理解社會生活中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