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拉山網是東山島傳統的捕魚方式。圖為漁民抬著漁網出海。 周紫林攝(中經視覺)
圖① 東山縣美麗的海灣。 黃志雄攝
圖② 東山漁民在晾曬魷魚。陳炎暉攝(中經視覺)
蔚藍的大海、彩色的南門灣漁村、創意十足的塗鴉牆、蜿蜒的蘇峰山環島路……這油畫般的美景位於福建省東山縣。東山縣地處福建南部漳州市,是全國第六、福建第二大海島縣,總面積248.9平方公裡,擁有66個離島和10多個月牙形海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近年來,東山縣按照「一島一景區」的規劃,堅持旅遊、文化、影視、體育融合發展,深度挖掘東山各鎮、村旅遊資源,提升東山生態景觀,建設「全域生態旅遊海島」。同時,東山縣還鼓勵當地群眾開辦農家樂和民宿,讓越來越多的東山人吃上「旅遊飯」,過上好日子。
海上荒島的蝶變
盛夏的東山島生機盎然,鬱鬱蔥蔥的木麻黃樹高大挺拔,廣闊無垠的海面蔚藍清澈。很難想像,70年前,這裡曾是一片黃沙漫天、寸草不生的荒涼海島。
荒島變綠洲的背後,是時任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帶領東山人民克服重重困難的不懈努力。1950年,谷文昌隨軍渡海解放東山縣,先後擔任城關區區委書記和縣工委組織部長、縣長、縣委書記等職務。當時的東山縣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刮6級大風,全島森林覆蓋率僅為0.12%,當地人民年復一年地過著「春搬沙,夏種地,秋搶收,冬又埋」的窮苦生活。
1954年開始,谷文昌帶領東山縣幹部群眾在風口地帶築堤攔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前前後後試種了十幾種樹,無一成功。當得知廣東電白種植木麻黃成功後,他立即組織試種、推廣。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谷文昌帶領全縣人民植樹造林82000畝,全島421座山頭披上綠裝,34000多畝木麻黃防護林在38公裡長的海岸線上築起了一道「綠色長城」。
東山人世世代代難以企及的夢想在谷文昌的帶領下終於實現。現在的東山島生機盎然,全縣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6.7%,一躍成為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榮膺國家生態縣、中國優秀旅遊縣、最美特色旅遊小城等榮譽稱號。
在這座海島上,一代又一代的東山人大力弘揚谷文昌精神,沿著前輩的步伐繼續建設美麗東山。近年來,東山縣堅持「一島一景區」發展理念,編制《東山縣全域旅遊規劃》《遊艇產業規劃》《智慧旅遊規劃》等規劃,與城鄉總規、美麗東山等6項戰略規劃銜接;依託風動石、東門嶼景區、銅陵古鎮等資源聯動發展,打造以海島風情觀光、朝聖、歷史文化體驗為核心的東山老城文化休閒區;依託馬鑾灣、金鑾灣等7個首尾相連的月牙形海灣,健全海上業態,構建濱海休閒旅遊帶;建成蘇峰山環島公路,開通華毅遊艇海上串島遊線路,打造海陸相結合的最美生態海島旅遊景觀廊道,構建形成「一核、一帶、一廊」全域聯動的旅遊空間布局。
如今,碧水、金沙、綠林和古村落的結合,讓東山成為了旅遊勝地,帶動了當地文旅產業的快速發展。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72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4.92億元。
擘畫海島影視夢
作為全國十大美麗海島之首,東山縣以其獨特的天然海景和谷文昌紅色文化資源,吸引了不少影視劇組前來取景拍攝。至今已有《谷文昌》《左耳》,央視《記住鄉愁》、湖南衛視《我們來了》等60多部影視作品或欄目組到東山取景拍攝。隨著東山文旅產業的加速發展,這座「天然影棚」煥發出了全新的活力。
7月27日,「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在東山開幕,同日,福建省廣播電視局授牌東山島「閩臺影視創作中心」;紀錄電影《縣委書記谷文昌》在東山開機;院線電影《海峽情緣》劇組到東山多地取景拍攝……越來越多的影視項目落地東山,讓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在這座海島上開花結果。
今年初,東山縣出臺了《關於加快文化體育旅遊產業發展的扶持措施》,設立專項基金5000萬元,用於扶持包括文化影視產業在內的文化、旅遊、體育產業發展。
「劇組在東山縣的安保、場地協調等工作都是我們調動各個部門一起完成的。」東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曾國清說,東山縣將不斷健全和完善影視行業的扶持政策,對接好、服務好影視劇組來東山取景拍攝的相關工作,做大做強文旅影視產業。
一部部熱播的影視作品也讓東山成為熱門的「網紅」打卡地,來自全國各地的影迷都來一睹東山美景。「影視+旅遊」模式為東山帶來了巨大的客流量,讓東山擴大知名度的同時,增加了當地百姓的收入,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旅遊+」產業鏈延伸
炎熱的午後,東山縣陳城鎮岐下村的內海在陽光下閃著銀光。45歲的村民陳長文駕著小船,載著遊客從星羅棋布的漁排中穿梭而過,前往位於岐下村內海與外海交匯處的「魚骨沙洲」。
「沙洲像一隻大金魚,太漂亮了。」9歲的遊客沈墨卿說,她是和爸爸、奶奶、妹妹一起從浙江杭州來東山遊玩的。孩子的爸爸沈景凱告訴記者,東山的環境很好,白細柔軟的沙灘和清澈見底的海水,非常適合大人和孩子遊玩。
為了規範管理,做好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2018年,岐下村註冊成立村辦公司——漳州市岐海旅遊管理有限公司,進一步規範沙洲旅遊管理,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有的漁民成為專職接駁員,年收入達到10多萬元,他們有的和陳長文一樣,只在閒暇時擺渡載客,賺些外快。「一天跑一趟,一個月下來也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雖然不是很多,但也能改善生活,緩解經濟壓力。」陳長文說。
村辦公司的成立讓越來越多的岐下村村民日子越來越好。62歲的村民陳炎松是漳州市岐海旅遊管理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他說:「去年一年的客流量差不多有8萬人,營業額有410萬元。我們重新修建了村前道路、修繕改造了宗祠。」
岐下村的新變化只是東山縣探索「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東山縣以「旅遊+產業」為路徑,發展文創旅遊、體育旅遊等多種「旅遊+」模式,助推文旅產業發展。
銅陵鎮南門灣漁人碼頭外,蔚藍的海面上總是帆影綽綽,來來往往的遊艇、帆船絡繹不絕,偶爾還有摩託艇呼嘯而過。隨著旅遊市場的消費升級,這種體驗式海上運動項目越來越受到遊客青睞,運營該項目的東山縣華毅遊艇旅遊有限公司還在不斷開發新項目,開拓新市場。
「5月1日,東山登島串島遊項目正式啟動,一經推出就受到了遊客的熱烈歡迎。」該公司總經理陳志毅介紹,東山登島串島遊項目是由東山城投集團與東山華毅遊艇合作,開發東山周邊無居民海島與海上運動休閒產業相結合的新興旅遊項目。項目一期投資約2億元,計劃將澳雅頭碼頭(漁港)升級改造為擁有50個泊位的公共遊艇碼頭,並以此為運營基地,輻射周邊各島嶼。
優越的旅遊資源,優惠的創業政策,為東山旅遊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銅陵鎮、岐下村、下西坑村等鎮村逐漸形成了以旅遊民宿、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切實增加了百姓的收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薛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