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康松
在信陽市溮河區北京大街木機場斜對面,有一個投資近億元興建的海洋館——龍都海洋世界,全館建築面積約6700平方米,館內幾十個展池,總水體超過2000噸。內設海獅表演區、美人魚表演劇場、小丑表演區、珊瑚生態區、深海生態區(海底隧道)、海龜區、水母區、中華鱘等8個主題展區。這是一家集海洋生物研究與展示、環境教育、海洋科普、海洋文化傳播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海洋館,更是傳播海洋文化、開展海洋科學知識普及、展示海洋科技成果以及滿足人們認識海洋、了解海洋旅遊需求的重要載體。據了解,如此一個大型的科學普及和社會公益項目,投資人竟是一家私營企業的負責人。帶著好奇,記者來到龍都海洋世界,採訪該項目投資人——信陽龍都海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新。
提到投資興建海洋館的初衷,劉新說,信陽遠離海洋,為了滿足信陽市民尤其是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海洋生物的願望,同時,也為了給青少年提供一個更好的海洋科技教育第二課堂實踐基地,培養學生探究和認知海洋的能力,真正實現課堂知識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他建立了這個半公益性質的龍都海洋世界。
現在龍都海洋世界已經被溮河區科協及科技局指定為信陽市溮河區科普教育基地,與近200家幼兒園達成戰略合作,有兩萬多名幼兒到該館參觀遊覽。劉新表示,他們將不斷完善館內設施,和更多的中小學校及相關院校建立合作關係,讓更多的青少年能夠通過龍都海洋世界這個窗口,認識海洋、熱愛海洋,進而愛護海洋生物。
談及建館進程中他遇到的最大困難時,劉新說,「隔行如隔山」。他最早是辦制釘廠的,後來進軍房地產行業,建設了龍都海洋新世界房地產項目。「建設海洋館還是第一次,一點一滴都要從頭學起。包括每種魚類的習性、餵食的多少、魚病的防治、水質的檢測、設備的調試等。信陽屬內陸城市,無法引進天然海水,我們需要自己按比例進行海水配比,通過不斷的努力試驗,水質終於達到天然海水的水質標準。」讓他難忘的事是在建設初期,有一次海水配比時比例沒有掌握好,造成大批量的魚死亡,他當時一夜急白了頭。經濟損失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海洋生物都是一個鮮活的小生命。當時他感到非常痛心,於是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力爭把海洋館辦好。
靠著這種信念,劉新終於度過那一段難熬的日子。他認為,做事情不在多,做一件事就要成功一件。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看他賺了多少錢,而是看他能走多遠,為社會創造了多少價值。他始終相信,上天不負有心人,只要心懷善念,堅持不懈,一定會成功的。
當初劉新投資興建海洋館也曾遭到公司同仁的強烈反對,但他認準的事,就要堅持到底。他說他是農民出身,雖然今天有了一點小成就,這與黨和政府多年來的關心、培養,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開的。他一直希望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做一些公益事業,回報父老鄉親。所以,建設一個半公益性質的海洋館也就成了他的目標。雖然建設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困難,但他沒有改變初衷,從未想過放棄。
劉新說,龍都海洋世界作為海洋科普旅遊項目,已經成為傳播海洋文化、開展海洋科學知識普及、展示海洋科技成果以及滿足信陽市民認識海洋、了解海洋旅遊需求的重要載體。他們將充分挖掘海洋文化,通過遊樂、演藝、購物、美食、互動體驗等多種途徑,不僅能滿足當今信陽人民多樣化的旅遊需求,而且對周邊地區的旅遊者也有一定的吸引作用,對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必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劉新說:「海洋館給我帶來了幸福感和成就感,這是用金錢無法買到的。看到小朋友和遊客開心快樂的笑容,我覺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採訪中,劉新還告訴記者,龍都海洋館對1.2米以下的兒童免費開放,他說,讓孩子們從小認識海洋,了解海洋生物,也許會在他們心裡埋下一顆種子,激發探索海洋知識的情感,讓他們從科普館中汲取知識的養分,意義重大,這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對於海洋館的盈利問題,劉新表示,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當然是需要用利潤作支撐,海洋館屬半公益性質,不是我們的盈利點。我們將不斷豐富完善其他各類配套設施,通過遊樂、演藝、購物、美食、互動體驗等多種途徑,將龍都海洋新世界打造成為信陽一流的主體公園,同時通過其它項目的利潤反哺海洋館,以助推其良性循環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