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老墟知多少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新安縣誌》記載,深圳建有新安城內四牌樓市、南頭舊市、南頭中市、南頭新市、西鄉大廟前市、茅洲新市、茅洲舊市、和平墟、沙井墟、雲林墟、昇平墟、清平墟、新墟、白龍崗墟、黃松崗墟、福永墟、碧頭墟、月崗屯墟、深圳墟、清湖墟、平湖墟、永豐墟、葵湧墟、鹽田墟、王母墟、碧洲墟、大鵬城西門街市、烏石巖墟等30多個墟市 。這些墟市人流興盛,交易暢旺,被古志形容為「一閧之市」(即熱鬧非凡)。 宋開寶四年(971年),朝廷便在今香港九龍、鹽田、疊福設立鹽場,統稱為官富鹽場,是廣東10大鹽場之一。自後,鹽埠、魚埠、繒埠的持續發展,人流日盛,交易趨旺。至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深圳地區人口已達23.9萬人(《寶安縣誌·地理·人口》),特別是清宣統二年(1910年),九龍至羅湖鐵路通車和次年羅湖至廣州鐵路全線開通,廣州、香港途經深圳的人員驟增,物流不斷,各墟市商號、店鋪應運而生。日用百貨店、飲食店、布匹店、銀兩店、押當鋪、鹹雜店、鐵器鋪及農具店等應有盡有;農副產品的牛豬雞鴨行,米谷行等成行成市;荔枝等水果成熟時節亦有專門街市。為方便管理,各墟市成立不少民間行業組織和商會。
松崗墟初創於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原名黃松岡墟,從嘉慶年間《重修武帝古廟碑記》中,開列出各堂、館、店、棧、渡口的捐資名單共有120多個商號。前幾年,大鵬城出土捐資修繕城隍廟石碑上的店家、姓氏也超過100個。清同治十年(1871年)南頭城《重修報德祠石碑》刻載捐銀兩的店號,有利源店、文英堂、萬利店、黃合隆、福和店、廣盛店、牛恆記、吉昌店、義盛店、合利店、南興店、和棧店、晉泰店、寶生堂、怡珍店、萬來店等36家。
清末民初,深圳墟是香港新界和寶(安)惠(陽)東(莞)地區的洋貨與土產交易集散地。據1950年代深圳墟商會統計,有人泰米行、富源米鋪、權記米鋪、人華糧行、仁源油店、蔡添記布匹、振興文具、祥光百貨、同和堂中藥店、仁和堂藥店、曾蘇民醫師、葉梓春醫務所、梁四姑接生、李展奇醫師、鄧志偉醫務所、瑞和山貨、富華餅店、曾譚記麻糖、合成號雲片糕、豫園餅家、遠東行客家食店、鴻安酒家、泰山旅店、曾寶華牛肉店、德記滷味、義園醬園、倫記飯店、全記豬腸粉店、綠記雲吞店、麥記雞鴨蛋行、何福記火水燈具、黎祥記鏡畫、廣華昌杉木店、悅隆木屐店、張生記打鐵鋪、張洪記菸絲行、曾明記蓑衣氈帽店、麗新車衣布匹、黃麟記車衣布匹、陸記鐘錶、張清記鐘錶、聯星汽車、大陸運輸行、民豐米機、電廠電燈房、民樂戲院、維新書店、新民主書局、維新印務、新生活照相、昌興金鋪及「共和押」當鋪等125家,遍布大街小巷。
較偏遠的客家山區,亦有不少傳統商鋪。龍崗墟有天辛酒樓、龍崗企爐餅家。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曾氏世祖(曾傳周)在坪山墟的東勝街、西勝街,設立佔全街70%的雜貨店、洋貨店、轎店、銀店、當鋪等,當地形容「大萬」經濟實力的一句話:「外人如想同曾傳周打官司,跳得過他的油廠,跳不過他的糖廠,更跳不過他的糧倉」。
清鹹豐三年(1853年),香港巴色會傳教士繪製當年東和墟(今沙頭角)地圖上,標明上街、下街和舊街有72家店鋪。清同治年間,龍華墟有甘裕合錢莊、同仁堂藥店、仁和藥店、均和當鋪、廣利源、義和隆等堂號的布匹、油糖、酒米及專門交易豬苗的「豬仔伢廊」。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建墟的觀瀾墟,是寶安、東莞、惠陽三縣通衢,素有「小香港」之稱。墟上有賣布街、缸瓦街等上百店鋪,尤為著名的是紅樓公益酒家、成昌樓當鋪及114座炮樓。據古建築專家張一兵調研,舊時深圳境內有1000餘座炮樓(2008年普查仍存560多座),在全國僅次於廣東江門五邑地區。這眾多的炮樓,側面證明歷史上深圳經濟繁榮,富商財主多,需要堅固的炮樓防衛生命財產安全。
數百年來,邊城經濟日興,工匠商鋪繁多,育出不少深圳著名品牌。如沙井蠔(蠔豉、蠔油),百年甘坑涼帽、東生源繡莊、松崗臘鴨、公明燒鵝、合成號雲片糕、富華牌豬油糕、龍崗企爐餅、南頭荔枝、西鄉基圍蝦、羅田菠蘿、石巖黃梅、龍華沙梨、坪山金龜橘、龍崗三黃雞、大鵬鮑魚、南澳海膽和光明乳鴿等特產。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寶安縣工商業已達1526戶。1950年始,國家逐步實行私營工商業改造,組建國營企業和公私合營企業,個體商鋪和名牌企業逐漸式微,直至1960年代「文革」,老字號暫時退出了商業舞臺。
(責編:史抒逸(實習生)、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