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北河的訴說
作者:王棟
我們離開維也納,來到了德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德勒斯登。徳累斯頓是德國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也是德國重要的科研中心。歷史上德勒斯登曾長期是薩克森王國的首都,並在一段時間兼任波蘭首都的角色,擁有數百年的繁榮史、燦爛的文化藝術,歐洲最高的城市綠化率和眾多精美的巴洛克風格建築,被譽為歐洲最美的城市之一。
德勒斯登在二戰前是歐洲消費水平最高的城市,二戰後到兩德統一幾十年間,德勒斯登涅槃重生,入選德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的十一個德國魅力大城市,每年都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觀光,又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
我走到易北河邊,望著靜靜的河水,彷佛在向我訴說著德勒斯登的歷史和它的不幸。徳累斯頓從1806到1918年期間是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拿破崙戰爭期間,拿破崙以此為軍事基地,1813年8月27日他於著名的德勒斯登戰役中獲得勝利。該巿在歷史上曾遭受過多次毀壞:1491年遭受火災,1760年遭到普魯士軍隊的炮擊,1849年在鎮壓立憲主義者的五月起義過程中城市受損,1945年2月又遭到了盟軍的猛烈轟炸,幾乎整個城市都被摧毀,今天我們看到的是經過修復過的城市。
1945年2月13日至14日,情人節的早晨開始了地毯式轟炸。易北河邊充滿歷史文化財富的老城區毀壞最嚴重,由於河流阻隔,破壞較少的新城反而成了今天德勒斯登較老的一部分。德勒斯登轟炸造成整個內城被徹底摧毀,其他區域也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壞,只有別墅區所受的破壞相對較輕,全城222000座公寓住宅其中75000座完全被摧毀,11000座嚴重受損,傷亡人數三百萬人。一種觀點認為德勒斯登轟炸是納粹德國自己造成的後果,另一些人認為這是戰爭罪行,還有人認為這是支持紅軍必要的軍事行動。很幸運,該市的大部分的建築都已經被恢復,一些重要的建築得到了重建,不過該市仍有許多創傷一直未能撫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勒斯登歸屬社會主義東德,仍是一個重要的工業中心,擁有大量的科研設施,但德勒斯登銀行和許多著名的企業為逃避被國有化而選擇離開了德勒斯登。
德勒斯登的城市形象再次經歷了戲劇性的改變,最重要的城市更新項目是徳累斯頓聖母教堂和附近的新市場的重建。該教堂曾是這座城市的標誌和世界最好的新教教堂,重新統一後得到了私人和社團的捐助,在教堂原址的一堆廢墟上開始重建。2005年,教堂工程完工。新的聖母教堂根據歷史圖片和照片重建後並對外開放。市中心許多地區自在二戰中被摧毀後首次恢復了昔日的榮耀。德勒斯登的城市更新項目將持續數十年,即有歷史建築,又有現代規劃,這些都將繼續該城市最近的建築復興。不過,德勒斯登轟炸仍然留在市民的記憶中,每年的2月13日的大轟炸紀念日,都有上萬名示威者聚集紀念這一事件。該儀式在共產黨時期經常舉行,特別針對西方盟軍,首先是美國。統一之後,這個儀式開始更多的帶有中立與和平主義色彩,但激進的右翼德國國家民主黨引證德勒斯登轟炸,將德國人描繪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受害者。2006年,德勒斯登發生易北河洪水泛濫事件,不過影響不大。
德勒斯登被稱為巴洛克城市,精美的皇家建築和教堂多數都採用這種風格建造,德勒斯登城堡曾是薩克森王宮的所在地,已經被改建多次,因此具有文藝復興、巴洛克式和古典主義等多種元素,另外還有宮廷教堂等歷史建築。1990年德國統一後出現了新的風格,重要的當代建築有新猶太大會堂、薩克森州議會、新臺階和薩克森州立圖書館。
德勒斯登最著名的雕塑是位於新城廣場的奧古斯都二世的金色騎馬像,表現奧古斯都二世從德勒斯登出發前往華沙兼任波蘭國王。另一座著名雕像是聖母教堂前的馬丁.路德雕像。此外,徳累斯頓城市中各處有大約三百處噴泉,雕刻精美,多數位於公園和廣場,起到裝飾功能。
在告別德勒斯登時,我再次來到了易北河邊,是這條河養育了日耳曼民族,為人類創造了許多財富,雖然遭到了戰略的破壞,但戰後的德國仍然是世界上一個偉大的國家。
文/王棟
編輯/王孝付
作者簡介:王棟,導演製片人,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編導專業和新聞學方向媒體產業專業,主要電視劇《父親》,《大哥》,《大姐》《大嫂》《恩怨》《蒼天厚土》《徽商》《情暖誼長》等,出版《感悟電視》《體會電視》《風中的百合》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