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年的4月25日,為了紀念美蘇軍隊在德國易北河會師75周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川普當天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易北河精神"是俄美摒棄分歧、開展合作的典範。易北河會師可以說是二戰中最輝煌的時刻,美蘇軍隊的會師,標誌著納粹政權的徹底失敗。在當今國際政治經濟的大背景下,特別是美俄兩國之間分歧甚大的情況下,發出這樣的聯合聲明殊為不易。但我們今天暫且不討論美俄忽然發出這樣的聯合聲明的動機是什麼,就談談在75年前的那片土地上,是怎樣的風雲際會,才成就了這樣一個偉大時刻。
二戰接近尾聲,德國註定失敗已是大勢
1945年4月底,殘酷的二戰歐洲戰場已經接近尾聲,可以說,德軍是節節敗退,美蘇兩大集團軍直逼柏林。在東線戰場,蘇軍勢如破竹,在解放了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等德國周邊國家後,蘇軍的6個方面軍的600餘萬人猶如推土機般在剷除著納粹德國的殘餘勢力,其中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正在全力以赴的對柏林展開圍攻。為了確保主要攻勢的順利進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左翼越過尼斯河後就一直在向西繼續前進,以阻擋德軍對柏林進行增援。而此次會師的主角之一——蘇軍近衛第五集團軍,就是左翼的一支主要力量。
美國和蘇聯龐大的集團軍在這裡會師
上圖是1945年柏林戰役戰況圖,託爾高會師正如此圖下半部分所示,由蘇聯近衛第5集團軍和美國第一集團軍完成。再來看看西線戰場的情況,美英盟軍成功橫渡萊茵河後,美國第12集團軍群和英國第21集團軍群從南北兩個方向對德國的工業心臟--魯爾工業區展開了圍攻。4月中旬,在史稱「魯爾口袋」的包圍圈中,負責守衛的德國B集團軍群全線崩潰,大約320000名德軍向美英盟軍投降。美國第12集團軍群麾下的第1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順勢分區佔領了魯爾區。此次會師中的另一主角--美國第1集團軍,繼續向東挺進,於4月19日攻佔了德國中部重要城市萊比錫後,也來到了易北河畔。
上圖為另一張展示託爾高會師的地圖,圖片顯示美國第一集團軍下屬的第69步兵師從萊比錫出發,向易北河進發,最終在託爾高和紅軍會師。
以上兩個徽標分別是美軍第69步兵師和蘇聯第58近衛步兵師的徽標
至此,大勢已定,東西兩股強大力量在克服了巨大困難之後,即將在易北河一線地區迎來歷史性的會師。
歷史的偉大時刻到來——易北河會師
易北河(德語 Elbe),發源於捷克和波蘭兩國邊境附近,其穿過捷克西北部的波希米亞,在德勒斯登東南40公裡處進入德國東部,在下薩克森州庫克斯港注入北海。全長1165公裡,約1/3流經捷克,三分之二流經德國。是德國境內一條重要的航運水道。德國著名城市德勒斯登、漢堡等都處在它的流域附近。託爾高(德語:Torgau)則是易北河上的一個港口城市,位於德國交通的十字路口,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它成為了會師的不二之選。
圖為易北河和託爾高在德國境內的具體方位
這張照片比較經典
這張在斷橋上握手的照片是託爾高會師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但它其實是後來補拍的。在各類宣傳報導中,那張美蘇兩軍士兵在託爾高斷橋上握手的照片都是此次會師最具代表性的象徵。實際上,這張照片記載的並不是兩軍最早的會面。據記載,首次遇見發生在4月25日的11點30分,美國第一集團軍第69步兵師的中尉阿爾伯特·科茲伯在託爾高附近小鎮斯特雷拉看見了一個蘇聯58近衛步兵師的哈薩克族騎兵。12點30分,科茲伯中尉和蘇軍部隊進行了首次正式接觸。而到了下午4點鐘左右,照片上美軍一方的代表:威廉·羅伯遜中尉帶領的巡邏隊才與蘇軍巡邏隊在被炸毀的託爾高易北河大橋上會面。至於那張歷史性的照片也並非是會面的實況,而是在4月27日,雙方巡邏隊員在橋上的擺拍。
上圖顯示的是1945年4月25日,美蘇兩軍在託爾高及斯特雷拉的數次相遇,最早的相遇發生在中午11點30分。
上圖才是真正的斷橋相會場景,雙方在下方水流湍急的斷橋上取得了最初的聯繫。在最初的碰面之後,美蘇兩軍迅速進行了全面接觸,4月26日,美軍第69步兵師和蘇聯第58近衛步兵師在託爾高共同慶祝此次會師。雙方的官兵互相擁抱,合影留念,舉杯痛飲……雖然語言不通,但卻絲毫沒有影響聚會上和諧溫馨的氣氛。參加聚會的美蘇戰士們甚至還互贈了一些諸如勳章、裝具之類的小禮物。
這張美蘇士兵緊密相擁的照片亦是託爾高會師的重要象徵,圖上的兩人是美軍威廉.羅伯遜中尉和蘇軍的亞歷山大·西爾瓦什科中尉。兩軍的高層也在隨後進行了會面。從俄羅斯國防部今年首次披露的一些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科涅夫元帥和布萊德利上將在託爾高的會面氣氛頗為良好。雙方互贈了軍馬和吉普車等禮物,布萊德利還給科涅夫頒發了一枚美國功績勳章,此勳章由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為科涅夫頒發。只有兩名蘇聯將領曾獲得此勳章,另一名就是著名的朱可夫元帥。
科涅夫元帥和布萊德利上將
在國家層面上,為慶祝盟軍易北河會師,史達林命令莫斯科鳴放禮炮,並發表《告紅軍和盟軍書》,向紅軍和盟軍致敬。美國和英國也相繼發表聲明,慶祝這一令人激動的時刻。這恐怕是美蘇兩國兩軍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最為和諧的畫面了,因為無論是隨後各懷心機的柏林閱兵,還是後來劍拔弩張的美蘇冷戰,雙方的高級將領再也沒有如這般親密的表現了。
布萊德利上將贈與科涅夫元帥的吉普車
結局與影響
會師的喜悅是短暫的,畢竟這場戰爭尚未結束。蘇聯參加會師的部隊隨後又參加了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戰鬥,而美方會師部隊則基本上結束了戰鬥任務,並在託爾高地區作為留守兵力,一直到當年的9月7日,部隊解散並返回了美國。
布萊德利上將親自為科涅夫元帥佩戴美國功績勳章
威廉·羅伯遜和亞歷山大·西爾瓦什科,他們緊密相擁的照片作為兩軍友好的象徵被廣為流傳。戰後,兩人都沒有在軍隊繼續留任。威廉·羅伯遜回到了洛杉磯,繼續學習醫學,並成為了一名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而亞歷山大·西爾瓦什科則定居在了白俄羅斯的一個村莊裡,擔任了一名教授歷史的教師。因為冷戰的緣故,兩人再未曾謀面,一直到了1975年,美蘇關係緩和時,他們才在莫斯科重聚。
1975年,再度相會的威廉·羅伯遜和亞歷山大·西爾瓦什科,重現了當年會師時的場景。"易北河會師"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被全世界人民作為和平和合作的典範而紀念著。在託爾高附近建有三處紀念碑、紀念石,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建有一座紀念碑,俄羅斯也通過拍電影,發行紀念幣等方式紀念這一事件。美俄兩國領導人也曾多次發布聯合聲明表達呼籲和平,反對戰爭的良好夙願。
前蘇聯發行的紀念易北河會師的紀念幣
而今的世界並不太平,大國競爭甚至冷戰又如幽靈般降臨在全世界人民的頭上。但願世界各國還能銘記"易北河精神",採取交流和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
小結
當年會師的斷橋已經被拆除,一座新的橋梁建在了舊址上。就像戰爭和陰霾總會過去,溝通和繁榮才是人心所向。時過境遷,那場席捲全球的浩劫已然過去了75年。絕大部分參與了這個偉大時刻的人們也都已經逝去。其後,雖然在大國之間再未發生過大規模戰爭,但主要原因並非人類的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核威懾條件下的互相毀滅才是人類忌憚的主要原因。
作為會師地點的託爾高斷橋旁邊樹立的會師紀念碑
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理念的人們之間也遠遠沒有達到互相理解。「易北河會師」從本質上也只是不同陣營的勢力為了共同利益的暫時和解,但它並非沒有價值:從美蘇兩軍士兵那發自真心的笑容,那充滿熱情的擁抱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超越語言,超越信仰,甚至超越意識形態的靈魂交流。在這個已經開始分裂的後全球化時代,在緊張的對抗氛圍中,我們越來越希望看到這樣的擁抱,這樣的笑容,這樣充滿人性之光的偉大「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