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7日,一艘香港貨輪在索馬利亞附近海域遭遇海盜,一名斯裡蘭卡船長和24名中國船員隨船被劫。這已是近兩個月來在這一海域被劫持的第2艘香港船隻、第14艘外國船隻。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索馬利亞附近海域一直是海盜猖獗的海區,1991年索馬利亞內戰的爆發,令這一代海盜活動更趨頻繁,位列國際公認的5大海盜多發區(索馬利亞、幾內亞灣、孟加拉灣、馬六甲、亞丁灣)之首,在這裡,曾多次發生劫持、暴力傷害船員事件,更發生過「聯合國救濟糧運輸船被劫」、「海盜大戰美國巡洋艦」和「朝鮮船員鬥海盜」等戲劇性畫面。由於這一代是海上要衝,每年過往的國際船隻多達48000條左右,儘管近在咫尺的吉布地港便駐有美、法海空軍,但百密終不免一疏,加上索馬利亞海盜使用的通常都是不起眼的民船或輕快隱蔽的掛機快艇,來去倏忽,更難捕捉,因此這一帶的海盜禍患一直是老大難問題。
然而近來海盜在這一帶的活動有「大爆發」之勢。截止目前,全年被海盜劫持的船隻不過31艘,但8、9兩個月就高達14艘,8月22日更創下1天3艘被劫持的紀錄。到底出於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海盜行為大爆發」的出現?
首先,雖然索馬利亞臨時政府在衣索比亞幫助下,於2006年底控制了首都摩加迪沙,但反政府武裝猖獗依舊,而政府軍本身又由諸多軍閥勢力構成,不但無力巡視海域,清除海盜,許多還藉助海盜牟利,近來陸上戰事又有升溫跡象,可以讓某些集團或個人獲得財富、補給和物資的海盜行為升溫,也便順理成章。
其次,美國原本是索馬利亞沿海打擊海盜的主力,但適於遠洋作戰的美國巡洋艦並不適合這類使命,加上波斯灣、加勒比海形勢持續緊張,兵力捉襟見肘,給海盜以可乘之機,8、9月海盜猖獗,和這一時期在當地巡航的美國艦艇數量、密度減少有關。
此外,聯合國在今年6月通過了1816號決議,授權外國軍隊在索馬利亞政府同意前提下,自行進入索馬利亞海域,從事護航和海盜打擊活動。但決議給予了6個月的過渡期。索馬利亞雖是小國寡民,但由於特殊歷史原因,對聯合國的信息十分敏感(其國旗顏色就來源於聯合國旗),利用這來日無多的6個月「加班加點」多撈幾票的心態,也成為8、9兩月海盜活動升溫的重要觸媒。
目前海盜的胃口越來越大,贖金價碼已從數千美元飆升到數萬、數十萬美元,9月初竟漲到200萬美元,由於不願或無力繳納贖金而被扣的船隻、船員數量多得驚人。正如許多觀察家所指出的,沒完沒了地繳納贖金,只能在當地產生「海盜財富效應」,鼓勵更多的海盜行為,惟有加強巡邏和打擊,才是解決問題的出路。
然而從目前形勢看,要做到這點談何容易。
9月15日,歐盟通過組建協調行動隊的動議,更早些時候,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五國號稱要組建「150聯合特遣隊」,加強在索馬利亞海域的巡邏和海盜打擊,但實際上英、意興味寡然,德國缺乏遠洋海軍實力,除了美國,能指望的只有法國海軍。
由於獨特的海軍建設思路,法國擁有適合這類行動的專用艦艇——6艘輕便實用的「花月級」護衛艦,今年4月,他們在索馬利亞海域解救了一艘被劫豪華遊輪;9月15日,也就是香港貨輪被劫前兩天,他們又武裝解救了兩名被劫法國船員,並擊斃1名海盜、抓獲6名,法國政府也表現出與海盜不妥協、堅持鬥爭的決心,但「花月級」擔負巡視法國遍布全球「海外省」的職責,不可能一直在索馬利亞海域遊弋,國際合作,共同打擊海盜,在當地海域構建綿密的巡視網,是唯一現實有效的措施。
問題是,面對海盜猖獗的「近火」,各方給出的卻都是「遠水」:聯合國1816號決議給出的期限是6個月,正式實施至少也得等到12月;法國向歐盟提出的「海空軍事使命團」派遣計劃,同樣也要在12月方能啟動,而在剩下的3個月裡,又將有多少船隻遭逢飛來橫禍?
但不論如何,在打擊索馬利亞海盜問題上實行全球合作、共同打擊,是唯一的出路,而這種構想中的「多國海上警察」能否有效遏止索馬利亞海盜的囂張氣焰,恐怕將取決於各國的決心、投入,索馬利亞局勢的發展,甚至國際熱點爭端的態勢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