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展60年曆久彌新的秘密:永遠面向需求、面向技術、面向未來...

2020-12-18 中國青年網

  

  2020中國國際農機展成為了今年世界範圍內唯一舉辦的農機大展,也是世界罕見走過60載春秋的農機展會。

  何以如此成功?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濤直言,根本原因在於它契合了整個行業受眾的真實需求,「我們永遠面向技術,面向需求,其實做任何事都是這樣。」

  中國國際農機展與時俱進地契合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在提高農業的效益與效率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地作用。國家對於農業現代化的期待是找出一條既可以實現節約資源、注重實效、產品安全的目的,又可以滿足不同方需求的農村農業發展之路,即我們所謂的鄉村振興戰略。農業機械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際農機展的農機設備也隨著我國農業結構調整、農產品提質增效的發展大趨勢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幾年展會的一大變化是,除了果蔬類機械展品,花生、馬鈴薯、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的農業機械也已經成為了農機展上的常客。今年展會上,除了傳統大田作物機械外,畜牧養殖機械、草牧業裝備、農業廢棄物利用處理設備、果蔬茶機械、馬鈴薯和花生機械、養蜂設備、水產漁業機械、設施農業裝備、肥料農藥、灌溉設備、農田建設機械等更加吸引眼球。

  「我們在做未來,而不是在做當下」,在談起農機展的未來,陳濤也在勾畫出一張藍圖。首先要緊緊盯住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符合產業政策的趨勢和導向。過去以糧為綱,現在經濟作物開始突飛猛進,農機展的機械設備也要符合這個趨勢。第二,緊緊抓住農村的變化,包括廁所革命、環保清潔、鄉村治理等,這些最終都要靠機器來實現。第三,緊緊盯住技術和科技,未來的大方向是無人農場、綠色環保、綠色農業、科學種田,這些最新潮的設備都在我們的農機展上有所體現。

  面向需求,與時俱進

  2020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以下簡稱2020國際農機展)11月13在青島世博城國際展覽中心隆重開幕,今年的主題為「農業機械化·鄉村振興·脫貧攻堅」。 今年農機展展覽面積20萬平方米,中外展商1800餘家,包括義大利、德國和韓國展團的近百家企業。預計專業觀眾12萬人次。

  80個類別的展品涵蓋了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機械設備;30場高端會議活動,涉及畜牧業、果蔬茶、植物保護、智能農機、社會化服務、市場分析、扶貧論壇、國際農機貿易峰會、機器人大賽、行業年度大獎頒獎、現場演示等內容;同時打造「線上展會」,讓受眾在雲端也可身臨其境,主辦方還邀請了50家影響力較大的「三農」新媒體「大V」,借力新媒體加強與場外觀眾的互動,圍繞不同展區的頭部企業,通過視頻、圖文、直播等新媒體手段向終端用戶傳播新產品、新技術。

  受疫情影響,今年參展的人數雖然不及往年,可是卻意外地獲得「好評如潮」。一名參與農機展的展商對記者表示,「別看今年人少,但是來的人都特專業,聊得很透,質量高得不得了。一個技術問題能和你聊一上午,這個機器耕地有什麼問題、入土角度不對、馬力匹配多少時會使不上勁,各種技術環節都能和展商深聊。經銷商幾臺機器弄不利索,在展會上也都一下子搞明白了。」

  究其根本,陳濤認為,展會聚集了生產全鏈條的企業、設備、技術、農戶、經銷商等,所有的需求瞬間解決了。農機展縮短了經銷商、製造企業、用戶對農機的認知,獲取信息的空間和時間成本非常高效。舉個例子,我今年請了4個種馬鈴薯的農戶過來,每個人都種1萬畝以上,這些農戶說在每一個機械環節操作當中,他們都遇到了很多困惑,比如機器的問題、技術問題、偏轉角的問題、馬力問題等等,怎麼解決?有沒有別的機器替代,或者怎麼獲得廠家的支持,農戶忙起來他哪有那麼多功夫,只能在一個很短的時間來解決,所以他們就跑到農機展來了。

  契合市場的需求,這個真實需求是什麼,陳濤也有非常敏銳地觀察。除了兵團和農墾之外,農業農村生產的單元不論是單個農戶還是合作社,規模都非常小。面對農機這麼大的市場,單個的農戶無法獲取機器設備和技術的知識,形成巨大的信心鴻溝。合作社、聯社或者農業公司這些綜合性服務的組織,也迫切需要新的知識和技術,比如100種品牌和型號的拖拉機如何選擇,即便是經銷商也無法在一個村裡或者縣裡了解到國內國際所有工廠的產品和技術特徵。

  一名參展的經銷商表示,一年銷售額也就幾百萬,不可能什麼機器都拉回去村裡賣。農機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需要拖拉機,有哪些品牌和型號,各種產品的使用技巧和性能,幾個到場的廠家一對比,一天的時間就都摸清楚了。

  一名到場的經銷商在逛完了一天的展會之後,欣喜地發現了更多適合當地的生產機器。「以前村裡不種花生,現在該種經濟作物都種花生了,村裡人都打工去了沒人收,這次來農機展花生收割機專區調研了一遍,比我一個個出差跑河北、河南、山東的企業強多了。」

  過去,農機展賣得最好的產品是拖拉機和收割機。未來,陳濤預期,農村經濟類作物——花生、芝麻、甘蔗、棉花類,以及果蔬類的農機產品會更為暢銷。

  農機展的變化折射出的是農村生產關係的變化。陳濤直言,「核心是黨的支農政策導致了農業生產群體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國家不斷地投入、不斷幫他們買農產品、不斷地提供補貼,農村的生產群體長得很快,所以農機的需求就釋放出來了。加上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現在沒有人幹活了,機器的需求很旺。」

  一個有趣的案例是,農機業協會最早研究玉米收穫機損失率12%,結果農民嫌損失率太高都不樂意,一斤糧食都不願意少。現在農村的年輕人都到城裡打工,農民也有更多地收入來源,種地反而成了一種負擔,也就不去那麼計較損失率了。

  這屆果蔬展燃爆了

  為了讓展會更契合農機展的需求,2017以來,中國國際農機展設立了果園、蔬菜機械展示專區,參展用戶和經銷商可以輕鬆地逛展區,而且很容易對比各家的產品,再確定購買意向。在2017年之前,蔬菜類的機具都是分散參展,有需求的用戶只能「偶遇」蔬菜機具。

  今年的果蔬專區,無論是展館面積抑或企業數量都實現了質的飛躍。相比往年,此次前來參展的企業數量增加了14%,為國際農機展進一步豐富產品內容、積累用戶數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產銷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中國蔬菜播種面積呈緩慢增長趨勢。2018年,我國蔬菜播種面積達20438.94千公頃,同比增長2.29%。

  然而,我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67%,但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卻不高,而且種、管、收三環節還有諸多難點和問題。為解決我國蔬菜及薯類機械化「短板」,提升機械化程度,11月14日,在2020年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期間,農業農村部農機鑑定總站、農機推廣總站聯合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辦了以「高效農機化主推技術助力鄉村產業富民」為主題的農機化主推技術現場演示活動暨培訓班。

  本次演示活動環節,來自國內外蔬菜及薯類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穫等全程機械化30多臺套專用機具和配套拖拉機進行了田間作業演示。

  耕整地和種植環節,山東華龍、東風井關、上海康博實業、英國史丹希、青島洪珠等企業分別演示了紅薯移栽機、精密蔬菜播種機、馬鈴薯種植機等產品;收穫環節中,韓國璟田、上海市農業機械研究所、武漢農科院引進的好泰克、東風井關、山東瑪利亞則展示了 蘿蔔收穫機 包菜收穫機 葉菜收穫機、大蒜收穫機的收穫效果。

  很多現場觀眾是第一次見到如此多的蔬菜薯類機械集中演示,來自河南新鄉的王先生這次就是專門來看蔬菜機具的,他家中500多畝的蔬菜大棚,每到移栽的時候都要僱很多工人,而且作業效率也不是很理想。「工人工作一天需要經常彎腰,早上精力充沛,移栽的質量比較好,可到了下午,移栽質量就明顯不如上午了,而且1個人一天下來只能完成兩畝多地。希望以後可以多一些這樣的演示活動。」

  南通富來威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的一款葉菜收穫機械還帶有工業網際網路標識。目前階段,通過手機掃碼可以實現人機互動的培訓和學習,工廠提供的培訓視頻、三包手冊,使用說明書可以幫助用戶更好的使用相關的產品,同時藉助雲平臺可以很快的知道機具的使用的實時的位置,並開展實時輔助三包;對於智能機具,例如無人插秧機,無人收穫機械通過通信網絡信號和接入導航衛星信號可以獲取更多實時信息。

  上海達匯農業機械設備公司帶來了果蔬全程機械化的解決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款智能化的水果分選系統。從進料開始就是機器人操作,然後通過 RF-ID 託盤收集待選果的狀態,保證水果進入選別系統前的標準化檢測,然後通過高清晰彩色相機、稱重儀、可見光和近紅外技術對待選果進行表皮、 重量、體積、顔色、缺陷、糖度來進行分級。這款產品是根據中國果品的原物特性及各種包裝、流通現況提供的選果機系統,可對桃、梨、蘋果等各種水果進行選別,可以全年常規使用,在農忙季節能夠 24 小時運營。

  另外在葉菜機械方面,上海達匯在參與了上海地區幾年的「機器換人」項目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今年展會上亮相的高密度葉菜移栽機,1.2米的寬幅,8行作業,株行距可調節,自走式設計一臺機械的作業效率可抵得過20個人工。研發的鎮壓起壟鋪膜機及綠葉菜收割機,已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實現了多品種綠葉菜的整地與精準收割。

  農機一方面能夠提高農業的效率,另一方面提高農業的效益,讓中國的農產品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現在從農產品的價格被不斷推高,早年間大米的價格在1塊上下,現在超市裡的大米價格一般分為三檔——1元、5元和10元以上,越南、柬埔寨、緬甸、泰國大米的到岸價才1元多。對標這些東南亞國家,中國正在失去自身的勞動力競爭優勢,而這些都需要通過農機來提高生產力來彌補。

  

  「我們在做未來,而不是當下」

  農機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個時代背景,是國家對農業的持續投入,以及中國農業農村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現在國家會對糧食生產高度重視。中國耕地面積不足,能產出好的農作物的土地面積太小,人均太少,而同時牛和人爭地的矛盾凸顯。有限耕地基礎上農業需要高產,而農村

  有面臨勞動力缺乏的窘境。過去我們以犧牲品質來增產,現在更推崇綠色環保。

  具體來說,這些變化體現在,比如,原來10個人種地,現在可能只剩下3個人了,無人駕駛依靠大數據的支撐能夠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養殖業的技術革命,比如一個溫氏股份改變了中國養雞養豬的面貌,現在完全是數位化、標準化、智能化的養殖;現在更提倡科學種田,依託大量農業數據,耕地、種植、收穫的環節都會發生很多變化。這種技術引領下的趨勢變化,正如陳濤所言,是未來農機展要緊盯的。

  這些在今年的農機展已經有所體現。畜牧板塊是今年國際農機展的一大亮點,在原有畜牧展區的基礎上,今年主辦方將畜牧業概念全新升級為中國種養結合裝備展示系列活動,著重詮釋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結合的現代循環農業構架。

  畜牧展區5000平米的智慧農場中,主辦方花費10萬元打造了一個未來牧場,集中展示國內領先的牧場成套智能化設備解決方案。同期畜牧論壇中,主辦方不僅為觀眾帶來最前沿的畜牧業裝備技術,還專門邀請了500餘位行業頂尖專家、學者以及種植和養殖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飼草、奶牛、肉牛、肉羊等產業體系的全套解決方案,助力「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傳統印象裡,灌排只是把水澆灌到作物,或是把田間多餘的水排出的簡單操作。但實際上,灌排是一項與農藝、農技、農資、農機都緊密結合的重要技術。在2020中國國際農機展上,主辦方無論從產品的豐富度還是智能化的提升,都為灌排專區補充了新「能量」,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主題,在增加了產品品類的同時提升了灌排設備的科技含量,全新升級灌排設備專區。該專區匯集了多年專業從事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高效節水灌溉的產品生產、研發、工程施工以及銷售的企業,產品包括滴灌帶、管、水帶、卷盤式噴灌機以及大型噴灌機,各種管材、管件、農用配套水泵、水肥一體化設備以及智能灌溉系統。相比去年,雖然參展的企業與展區面積基本持平,但是專區在內容的豐富程度上實現了新高度。

  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是我國農機領域唯一一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在這次展會上發布了三款新品,「100馬力無人駕駛輪邊電機拖拉機」,著重從無人駕駛、分布式電控策略方向實現突破,簡化傳動系,提高傳動效率;「8-12kg/s多功能聯合收穫機」,以全液壓驅動的方式實現對行、間隙調整的自動化,並通過快速更換割臺實現對小麥、水稻、玉米、油菜等多種作物的聯合收穫;「農機裝備數位化研發平臺」,通過數位化的手段,解決數位化設計創新過程中的信息孤島等重大問題,有效地縮短農機裝備創新設計周期,加速農機裝備創新迭代優化過程。

  同時,中國首臺5G+氫燃料電動拖拉機也在展會上亮相,它在「超級拖拉機I號」基礎上,中國首臺基於5G,以氫燃料電池為動力的無人駕駛電動拖拉機。特點是與「超級拖拉機I號」充電兩小時相比,它只需要3分鐘就可以加氫完畢。24小時待命,隨時可以繼續工作,更快速、更清潔、更節能。使用5G移動通信技術,能夠實時感知整車運行狀態及周邊作業環境,通過5G具備的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等特性,實現真正的農業無人化。

  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未來牧場等展品的亮相,凸顯我國在農業機械科技、製造方面逐步走向世界前列的標誌。而且由於國外諸多農機展的停辦,許多企業都選擇在本次展會上發布和展示代表著國際頂尖水平的農業機械產品,使得今年展會的觀賞性大幅提升。

  「我們在做未來,而不是在做當下」,在談起中國國際農機展的未來,陳濤也在勾畫出一張藍圖,並表示要要緊緊盯住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農村的變化,以及技術和科技的變化。

相關焦點

  • 面向世界和未來「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正式啟動
    本網訊 2018年6月13日,面向國際前沿的前瞻性重大科研項目——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在中國珠海正式啟動。該項研究由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合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荷蘭隧道工程諮詢公司(TEC)、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等多家國內外一流的科研、設計和施工單位,通過產學研協同、國際國內同步平行的研究模式,共同成立中交懸浮隧道工程技術聯合研究組。
  • 藝術對話2018④|杜鵬飛:清華藝博,面向經典,面向當下
    他表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個是面向經典,就是那些已經被歷史檢驗的、沉澱的,優秀的藝術品和文物。另一個是面向當下,也就是面向年輕的藝術家、藝術人才所創作的藝術作品。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澎湃新聞:剛剛過去的2017年,想請您說說您個人難忘的一件事?
  • 面向造句和解釋_面向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面向(miàn xiàng),動詞。面對著;向著。[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要說服工業部門面向農村,支援農業。」,我們應當面向群眾。]面向參考例句:1、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2、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3、這顆青春綻放的葵花微笑著面向太陽。
  • 成都:加快建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東部新城
    原標題:加快建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東部新城   以片區綜合開發帶動整體成型成勢,加快建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東部新城。空港新城、簡州新城、淮州新城,三大新城、九大片區究竟怎樣建?有哪些特色亮點?昨日,記者帶著疑問再次走進東部新城建設現場。
  • 安子州:正視歷史是中日關係面向未來的基石
    原標題:安子州:正視歷史是中日關係面向未來的基石  美國《紐約時報》20日發表社論,敦促即將訪美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視日本的二戰歷史問題,以促進亞洲地區穩定。歷史是一面鏡子,忘記歷史的人註定重蹈覆轍;只有尊重和正視歷史,才能贏得未來。   然而,從日本內閣成員和168名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公開否認侵略歷史;從日方宣布「購買」釣魚島、實現「國有化」,到安倍晉三發表「侵略定義未定論」、拋出「慰安婦合理說」……現實表明,日本的軍國主義正在以可怕的勢頭抬頭並正處於冒險階段。
  • 享道出行完成全場景智慧出行綜合體布局,推面向未來的ACTS技術戰略
    同時,面向出行的未來,享道出行還依託享道出行的數據技術、車聯網、智慧交通、智能安全四大技術路徑,對外推出了面向未來的技術戰略ACTS。技術創新,賦能智慧出行就像前文所說,傳統車企轉型做出行平臺,不是為了搶佔網約車市場,而是布局面向未來更大的智慧出行領域,上汽的享道出行同時如此。
  • 戴斌:小康旅遊時代技術決定賽道 人民需要面向未來的數字景區
    景區提升安全水平要依靠制度、標準和程序,依靠設施設備和技術保障,特別是標準。例如,蝸牛景區管理集團的工程師制度對安全品質保障的技術支撐,對全行業具有可複製可推廣意義。對安全品質保障的技術支撐也體現在景區預約制度上,利用人工智慧、紅外熱成像等先進技術開發分時實名預約系統,研發GIS(地理信息系統)和AR(增強現實技術)的可視化管控系統,可以提高包括景區在內的文化和旅遊行業的應急處理能力,提高包括景區在內的中國旅遊業和旅遊景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華為在瑞典展示面向未來的智慧機場ICT解決方案
    華為聯合中航信、博能、天睿、華東電子、晶通等合作夥伴,圍繞「安全、效率、服務」三大主題,全面展示領先的智慧機場 ICT 解決方案,涵蓋智慧機場可視化運營解決方案、機場雲、機場物聯網和旅客個性化服務等方案,助力業界成就面向未來的智慧機場。華為宣布加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戰略合作夥伴計劃。
  • 韓國方便麵向中國出口最多 面向中國大陸出口量最多
    韓國方便麵向中國出口最多 面向中國大陸出口量最多時間:2020-08-25 23:2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韓國方便麵向中國出口最多 面向中國大陸出口量最多 韓聯社消息,韓國關稅廳(海關)25日發布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去年韓國方便麵出口額為4.6699億美元,四年來翻了一番
  • 面向世界科技競爭最前沿 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面向人民群眾新...
    核心閱讀  《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印發,提出「面向世界科技競爭最前沿,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人民群眾新需求,面向國家治理大戰略」,「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強國」。  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從哪裡來?
  • 許昌市面向社會發布2020年度人才需求
    12月12日,許昌市面向社會發布2020年度人才需求,13個行業的140個崗位864名人才需求成為許昌重點引才方向。  今年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圍繞全市重點產業緊缺人才需求,市人社局於8月份正式啟動了《2020年度許昌市人才引進需求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編制工作。
  • 面向未來定義下一代智能搜索!夸克憑什麼?
    智能搜索業務部負責人吳嘉提出:「一定要敢於面向未來定義智能搜索。」搜尋引擎已經發展很多年,本身的技術框架和底層算法都比較成熟。而且賽道中的網際網路巨頭玩家們,都在重新加速布局搜索產品,競爭新格局頗為焦灼。那麼,夸克定義未來智能搜索的底氣從何而來?
  • 拉緊面向未來的亞洲藝術交流紐帶
    原標題:拉緊面向未來的亞洲藝術交流紐帶7月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面向未來的亞洲藝術——2019亞洲國際文化藝術展演」在北京中國戲曲學院大劇場舉辦。來自中國、美國、韓國、法國、澳大利亞等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師生代表共同觀看演出。
  • 世界旅遊聯盟秘書長:信心與變革——面向未來的旅遊業
    「湘湖對話」是聯盟的核心品牌活動,今年「湘湖對話」的主題確定為「信心與變革:面向未來的旅遊業」。之所以確定這個主題,既反映了聯盟對於當前旅遊業現狀的關切,也體現了聯盟對於旅遊業未來發展的判斷與信心。2020年已成為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重要節點,「新冠」疫情已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和形勢產生深刻影響,旅遊業更是遭遇前所未有之危機,面臨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衰退。
  • 畢業季·校長寄語|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穎超:面向未來,做個...
    (投稿聯繫方式:手機13913990137;郵箱:12755061@qq.com)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穎超:面向未來,做個有擔當的人尊敬的各位家長、老師、教職員工、校友和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 馬雲:雲谷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雲谷今天所有的努力,都要著眼於關注未來的教育,我們一定要培養面向未來、適應未來的孩子。」日前,馬雲在同雲谷學校學生、老師們交流時表示。  馬雲直言,新的技術革命興起以後,機器人、人工智慧將會取代許多就業崗位,但是人類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是機器代替不了的,至少一兩百年內替代不了。
  • 中國旅遊景區發展報告2020:景區振興要面向未來
    中國網10月21日訊 10月20至22日,由中國旅遊研究院、常州市金壇區人民政府和常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聯合主辦,金壇茅山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和人民文旅、蝸牛景區管理集團承辦的「2020中國未來景區大會暨長三角旅遊高質量發展金壇茅山論壇」在常州舉行。
  • 寶安面向全國引進一批優秀院長校長
    核心提示 昨日,寶安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面向全國人才引進一批優秀院長、校長。 近年來,寶安區適齡學童和醫院門診量飛速增長,群眾對教育衛生優質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在這個背景下,寶安正大力增加優質教育衛生資源供給,亟需頂尖人才加盟寶安、助力寶安。
  • 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2020,面向未來如何應對全球挑戰
    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2020,面向未來探討如何應對全球挑戰,貢獻全球發展。本次主題設定為「理性與合作」,邀請到全球重要政經產學界人士,深入探討大國關係和國際秩序。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中美交流基金會主席董建華先生特別為論壇發來賀信,賀信中寫道,太平洋兩岸風雲變幻,但浩瀚太平洋永遠不變,兩岸的美麗風景永遠不變,太平洋未來論壇就是在變與不變中尋找溝通的管道和默契。
  • 廈航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50名空中乘務員
    中廣網廈門12月25日消息(記者劉立忠通訊員方休全)為滿足生產發展需要,廈門航空公司在2007年招聘105名乘務員的基礎上,近日又開始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50名男女空中乘務員。由於運力運量持續增長,在未來幾年裡,廈航的年專業技術人才需求都將數以百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