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蘇軾

2021-02-13 古詩詞文欣賞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

作者:蘇軾  朗誦:陶虹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

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注釋:

(1)惠山:即無錫惠山。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稱。據《蠡溪筆記》記載:晉代開山禪師、西域僧人慧照,來到此山,常與名家交往,並在此建寺,名氣很大。後人就命名為「慧山」,古時慧、惠兩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

(2)錢道人:蘇軾拜謁的惠山寺長老。

(3)小龍團:茶名。宋代御用貢茶,圓形印有龍紋的團茶。

(4)小團月:即指小龍團茶。因「小龍團」其形圓如月而聯想起來的。

(5)第二泉:即指惠山泉水。因唐代著名的茶葉專家「茶聖」陸羽「曾品評了天下宜茶之水二十種,惠山泉第二(他認為廬山康王谷洞簾水為第一,無錫惠山新泉為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為第三……)」而得名。惠山泉因此得以名揚天下。

(6)九龍脊:指惠山。惠山又名九龍山的歷史悠久,但因陸羽《慧山寺記》而聞名。

(7)五湖:指太湖。太湖,五湖之一素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見稱。

(8) 孫登:(約220年-280年),字公和,號蘇門先生,三國時魏人。長年隱居汲郡山中為道,喜好讀《易》,彈一弦琴,善嘯。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於他。

  譯文:

踏遍江南南岸的山峰,遇到山峰不免更留連。

獨自帶著天上的圓月,來試人間第二惠山泉。

山路環繞像九條盤龍,五湖水光閃動映天空。

孫登不說話白白歸去,半山聽到孫登的長嘯。

賞析:

朱光潛在《咬文嚼字》中把蘇軾的《惠山烹小龍團》作為一個善用聯想意義的例子加以引用,這首詩題的全名是《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詩中「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一聯膾炙人口,被當作品茶名句,常為後人所引用。這兩句詩句不但茶人墨客稱道不已,而且常被改寫成一些名勝古蹟、茶亭等當楹聯來招攬客人。因為這兩句,甚至有人還把這首詩譽為「天下第一品茶詩」。但通讀全詩,我覺得此詩不僅品茶,側重點更是品泉。通過賞景以傳作者的弦外之音。 

首聯以襯託的手法寫惠山的景色之美,讓作者更是流連忘返。此詩是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十一月至七年(1074)五月之間,曾兩次來惠山拜謁錢道人,此詩也大概作於這段時間。江南素以景美稱著,作者熙寧四年(1071)到任,作此詩時不到三年,在辦公之餘足跡踏遍「南岸山」可見江南景色之美足以讓他流連忘返。不到三年兩度遊惠山,我想讓他「更流連」的肯定不只是惠山景色,應該還有錢道人吧。

 頷聯「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一聯寫得既細膩又灑脫,既膾炙人口又聯想獨特。詩人似乎羽化成仙,身攜皓月,從天外飛來,據歐陽修《歸田錄》云:「其品精絕,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用這樣極不容易到手的「小團」茶與惠山錢道人共試這「人間第二泉」,足見他們對二泉水的青睞程度。又據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認為宜茶之水「惠山為上」。可見作者表面贊茶、品茶實際是賞景——品泉。上聯「天上」下聯「人間」對仗既細膩又灑脫,由「小龍團」茶(是當時的御用貢茶)聯想到「天子(皇帝)」,所以喻它來自「天上」又由此觸發聯想到天上的「小團月」,奇特的想像能使讀者跟隨詩人去品味小龍團茶泡惠山泉水的感覺——天上的明月照著清澈的第二泉,與喝惠山泉水泡的小龍團茶具有同樣的沁人肺腑。奇特的想像含蓄蘊藉,足以勾起無數讀者的遐想。

頸聯寫登惠山途中與登頂後的所見。據陸羽《慧山寺記》記載:「山有九龍,若龍之偃臥然」又:「慧山,古華山也。曰九隴,惟慧為恆稱,九龍則間稱之。龍雲者,極其狀也。」「石路縈迴九龍脊」說的是石路在蒼翠的「偃臥」九龍山脊間盤旋縈繞;「水光翻動五湖天」 寫登絕頂望太湖俯瞰太湖的波濤翻動水天的景象。把惠山的九條「蒼龍」,淹沒於太湖的水光接天之中的景象寫得淋漓盡致。

尾聯用典,含義深遠。從詩題看此聯當是拜謁錢道人、品茶品泉、登絕頂賞景之後,由歸途的景象所產生的聯想。「孫登無語空歸去」是全詩的詩眼所在,「空」字最具弦外之音。孫登是三國時長年隱的高道,竹林七賢中阮籍和稽康都是他的學生,孫登居宜陽山時,阮籍曾受魏文帝(曹丕)之命前往拜訪,但與之交談,卻默不作聲。嵇康又跟從他遊學三年,所問總是笑而不答。稽康只好拜別。臨別時孫登開口了:「士才高識寡,難乎免於今世矣。」(你這人很有才華,但對世道看的不透徹,要生存下去很難很難啊。)嵇康未能接受,後來果然被害,臨終時作了一首《幽憤詩》,詩中有「昔慚柳下,今愧孫登」兩句,深表感慨,後悔當初不聽孫登相勸之言。稽康被殺,阮籍很是驚訝,再次前來拜訪,孫登對所問仍是笑而不答。關於阮籍此次拜會孫登餘秋雨先生在他的《尋覓中華》中有幾段精彩的描寫:

阮籍上山之後,蹲在孫登面前,詢問他一系列重大的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但孫登好像什麼也沒有聽見,一聲不吭,甚至連眼珠也不轉一轉。阮籍傻傻地看著泥塑木雕般的孫登,突然領悟到自己的重大問題是多麼沒有意思,那就快速斬斷吧——能與眼前這位大師交流的或許是另外一個語彙系統?好像被一種神奇的力量催動著,他緩緩地嘯了起來。嘯完一段,再看孫登,孫登竟笑眯眯地注視著他,說:「再來一遍!」阮籍一聽,連忙站起身來,對著群山雲天,嘯了好久。嘯完回身,孫登又已平靜入定。阮籍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與這位大師的一次交流,此行沒有白來。

阮籍下山了,有點高興又有點茫然。剛走到半山腰,一種奇蹟發生了,如天樂開奏,如梵琴撥響,如百鳳齊鳴,一種難以想像的音樂突然充溢於山野林谷之間。阮籍震驚片刻後立即領悟了,這是孫登大師的嘯聲,如此輝煌和聖潔,把自己的嘯不知比到哪裡去了。但孫登大師顯然不是要與他爭勝,而是在回答他的全部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阮籍仰頭聆聽,直到嘯聲結束。然後疾步回家……

蘇軾惠山一行歸途中,松濤鈴鈴作響,使他想到了這個歷史典故。對於這聯,很多人都說是蘇軾對稽康有感而發。但從末句看,我認為不盡如此,而應當更是對阮籍之悟與自身之悟的感慨。從餘秋雨先生的上面描述來看,阮籍深得孫登的真傳而得以保全,不被司馬氏殘殺。阮籍善嘯,但單憑嘯功而言顯然不如孫登。無獨有偶,作者也會「吟嘯」,然而嘯功肯定不如阮籍,更不如孫登。但儒、釋(佛)、道兼修的蘇軾,參禪悟道肯定不下於阮籍。面對錢道人的「無語」教誨,蘇軾肯定是領悟深刻。結合此時的蘇軾的背景,我想這一聯既感慨稽康未悟遭殺,也是對阮籍領悟孫登而得以保全。更是自己不與政敵做無謂的爭鬥,而自求外放為民造福的自得——稽康是無謂的犧牲,阮籍消極與無奈,而我蘇軾是積極的為民造福。(不久蘇軾任滿因政績突出而升任密洲太守就是明證)

總之這首七言律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堪稱古今佳作,也毫不為過。但把它說成是品茶詩似乎有些不妥。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哦~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收看《蘇東坡詩詞散文》合集

相關焦點

  • 蘇軾茶詩80首之《惠山烹小龍團》賞析
    《惠山烹小龍團》茶詩全名《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北宋·蘇軾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惠山烹小龍團》茶詩注釋(1)惠山:地名,位於江蘇省無錫市。(2)小龍團:茶名,宋代印有騰龍圖案的小茶餅。(3)錢道人:人名,江蘇無錫人,與蘇軾交好,是蘇軾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中所提起的錢安道的弟弟。
  • 蘇軾茶詩80首之《惠山烹小龍團》賞析
    《惠山烹小龍團》茶詩全名《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北宋·蘇軾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惠山烹小龍團》茶詩注釋(1)惠山:地名,位於江蘇省無錫市。(2)小龍團:茶名,宋代印有騰龍圖案的小茶餅。(3)錢道人:人名,江蘇無錫人,與蘇軾交好,是蘇軾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中所提起的錢安道的弟弟。
  • 蘇軾最美的一首七律,第二句尤其的美,將珍茗與名泉寫的水乳交融
    在蘇軾的詩中,似乎七絕更勝一籌,比如說大家耳熟能詳的《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等,都入選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而七律這一題材,蘇軾似乎少有佳作,但有一首七律蘇軾先生寫的卻非常好,特別是這首七律中的第二句,寫的有尤其美。這首起七律就是蘇軾遊無錫惠山時所做,名字很長,叫做《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
  • 惠山烹小龍團:好山好水配好茶 蘇仙不是白叫的!
    ,坐落於太湖北岸,擁有「江南第一山」的美譽。   北宋熙寧年間,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來到惠山,拜謁隱居的錢道人,二人烹茶品茗敘古今,後又登頂望太湖,興趣盎然之中,吟詠了這首詩作。   詩人訪遍江南諸山後,在惠山流連忘返。好山好水豈能無茶?「小團月」指小龍團茶,其圓如月,是宋代進獻皇家的貢茶。有這等名茶,詩人好似從天外飄然飛下,用這珍品好茶試一試惠山的泉水究竟如何?這兩句想像奇特,勾起人們無限遐想。   沿惠山拾級而上,石徑蜿蜒,有如龍脊;放眼遠眺,松濤奔湧,湖水瀲灩。
  • 從龍鳳團茶到小龍團茶:宋朝最奢侈的茶葉,用黃金都買不到
    ——宋 蘇軾《記夢回文二首》此詩寫在蘇軾雪後初晴、大夢初醒之時,夢到以雪水烹煮龍團茶,醒來時寫下了這首詩,這裡的龍團,指的就是宋代特有的小龍團貢茶。自唐代飲茶在中原普及以後,主流的飲用方式就是末茶,陸羽的《茶經》中就記載了末茶的製作和烹煮,將茶壓製成餅茶,烹飲時將餅茶搗碎成粉末煎煮,並加入鹽調味。中華茶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天水一朝,茶從製作工藝到飲用方式相較於唐代都更為精進。
  • 詩詞地圖之二泉映月惠山曲,太湖明珠無錫城
    說到無錫,許多人樂於從名字上打趣,記得小時候打地名迷語,一說到「金銀銅鐵」,自然便會想到無錫。 三十多年前,還是少年的我,於冬季綿綿細雨中,初次感受到太湖之濱的江南之美,便對無錫有了些許印象:太湖之濱,湖光山色,江南煙雨,筆墨風情。
  • 詩詞地圖之二泉映月惠山曲,太湖明珠無錫城
    說到無錫,許多人樂於從名字上打趣,記得小時候打地名迷語,一說到「金銀銅鐵」,自然便會想到無錫。 三十多年前,還是少年的我,於冬季綿綿細雨中,初次感受到太湖之濱的江南之美,便對無錫有了些許印象:太湖之濱,湖光山色,江南煙雨,筆墨風情。
  • 老楊說詩詞 詩詞地圖之二泉映月惠山曲,太湖明珠無錫城
    說到無錫,許多人樂於從名字上打趣,記得小時候打地名迷語,一說到「金銀銅鐵」,自然便會想到無錫。三十多年前,還是少年的我,於冬季綿綿細雨中,初次感受到太湖之濱的江南之美,便對無錫有了些許印象:太湖之濱,湖光山色,江南煙雨,筆墨風情。
  • 愛吃的蘇軾也愛茶
    蘇軾一生,官路曲折,踏盡大江南北。一路走一路吃,這個大家都知道了。而一路走,一路品,也是蘇東坡。早年在湖州,面對當地名茶「顧渚紫筍茶」,欣然作詩曰:餘姚古縣亦何有,龍井白泉甘勝乳。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送劉寺丞赴餘姚》)。又如在杭州時,品評「白雲茶」好,還會分享他人。
  • 這些古代茶社懸掛的對聯,充滿雅趣,讓人回味悠長
    這首對聯是直接採用蘇東坡的詩《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小團月,是指「小龍團」茶,而所謂的人間第二泉就是指惠山泉水。茶社採用這首對聯,大有羽化登仙的縹緲氣息。這首對聯既有禪意又有詩興,卻都歸結於茶之一字,可謂雅潔清新,讓人如同品到茶香,回味悠長。
  • 從詩詞出發,看蘇軾的生活茶實踐
    生活在北宋中,不喝點茶太例外了,蘇軾的詩詞經常有茶的身影出現。《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回到蘇軾詩中茶】蘇軾的這首《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標題真是太隨便了,或者說太不隨便了。基本上把詩歌內容提煉了出來。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留連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