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素有「開平第一樓」之稱的錦江裡瑞石樓前門庭若市,眾多遊客循著江門開平碉樓與村落世遺遊徑驅車前來,近距離感受碉樓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深厚的華僑文化。
「自力村碉樓群、馬降龍碉樓群、立園這些熱門景點都在這條遊徑上,非常適合全家自駕遊。」來自廣州的徐先生告訴記者,開平碉樓是距離最近的世界文化遺產,因此很早就計劃帶兒子前來,很有教育意義。
除了江門開平碉樓與村落世遺遊徑外,多條嶺南文化、紅色文化主題遊徑都受到遊客追捧。截止13日14時,納入監測的150家重點景區共接待遊客198.4萬人次,其中13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共接待遊客10.9萬人次。據悉,春節期間,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向公眾推介了20條精品文化遊徑,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活化利用出新出彩,賦能文化旅遊廣泛深度融合,為廣大市民群眾提供了一個「走讀」廣東、追尋歷史、「讀懂」廣東的新選擇。
△孫中山大元帥府春節期間舉行紅色研學活動
記者看到,精品文化遊徑包括14條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和6條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不同主題的遊徑串聯起如潮州老城古建築群、開平碉樓與村落、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等眾多嶺南特色文化遺產。
其中,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包含五大主題,涵蓋主要旅遊資源共467處,不僅是粵港澳三地共同文脈的延續和情感共鳴的線索,同時也是維繫和增強三地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則以歷史探訪、解讀為旅遊動機,將文物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紀念館、文化場所、A級景區等文化和旅遊資源串珠成鏈、整體開發。
此外,省內古驛道遊也依然火熱,截止13日14時,14段古驛道重點區域共接待遊客36.7萬人次。位於珠海的鳳凰山古道和長南逕古道吸引了眾多遊客踏足,穿行在山林間,偶爾還能看到清晰可辨的石板路。作為廣東省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這兩條古道穿越鳳凰山,匯合於岐澳古道通往澳門,是古時珠海本地群眾去往澳門謀求生計的通道,在早期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今年1月,該遊逕入選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共同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推選的「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未來,隨著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常態化,將會有更多古驛道進入公眾視野,助力文旅融合,為市民打造出行選擇。
【遊徑知多D】
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14條)
1.廣州孫中山思想傳播遊徑
廣州孫中山思想傳播遊徑體現了廣州作為孫中山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和政治舞臺,以及孫中山革命思想發展與實踐之地的歷史意義。
孫中山曾多次在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及東園門樓發表革命演說,宣傳民生和護法的救國思想。1920年孫中山先生在國民政府舊址發表演說,認為應當提倡民生主義。1921 年在廣東財政廳舊址與國會議員舉行茶話會、援閩粵軍回粵、檢閱慶祝遊行的群眾隊伍。1922 年在財政廳舉行新聞記者會,揭露陳炯明反對北伐的陰謀。1924 年在文明路國民黨一大舊址召開了有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重新解釋三民主義。1924 年在人民公園(第一公園舊址)舉行「中國國民黨追悼列寧會」。1924 年 1 月在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舉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監察委員第一次全體會議,7 月孫中山在此為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學時作了精彩演講。
遊徑線路:中山紀念碑—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國民政府舊址—人民公園—廣東財政廳舊址—南園—國民黨「一大」舊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及東園門樓—天字碼頭—廣州大元帥府舊址——康樂園早期建築群
2.中山-珠海孫中山故裡遊徑
中山-珠海孫中山故裡遊徑跨越中山、珠海兩市,其中中山段重點展示孫中山故裡文化和特色村居民巷主題;珠海段重點展現孫中山親友故居和古鎮老街文化。
歷史上,中山、珠海同屬古香山縣。香山縣自古人才輩出,孫中山先生正是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原名香山縣)東部的翠亨村,孫中山少年時曾在翠亨村馮氏宗祠讀書。1892 年孫中山長兄孫眉從檀香山匯款回來修建孫中山住宅(故居),1892至1895年、1912年,孫中山均曾在此住過。距離翠亨村不遠的左步村則是孫中山的祖居地,1912年孫中山回香山省親時,曾和夫人盧氏專程回左步孫氏宗祠謁祖。同時,左步村也是歐初、方成、阮玲玉等名人家鄉,村內至今仍保存大量百年歷史的碉樓、住宅、祠堂、村廟、古舊街巷等特色建築。
除此之外,香山縣還有盧慕貞、楊殷、陸皓東、唐雄、唐紹儀等與孫中山密切相關的革命戰友遺址及故居。如翠亨村內保留有楊殷故居、陸皓東故居;珠海外沙村保留有盧慕貞故居,唐家灣保留有唐雄故居、唐紹儀故居等。
遊徑線路:左步村—孫中山故居—翠亨村馮氏宗祠—楊殷故居—陸皓東故居—盧慕貞故居—珠海中山公園—唐雄故居—唐紹儀故居
3.廣州海絲申遺史跡遊徑
廣州海絲申遺史跡遊徑包含4段實體遊徑,串聯了廣州最具代表性的海絲文化交流遺存,是對外貿易交往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廣州被譽為「千年商都」,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南越王宮遺址是廣州作為海上貿易港口城市2200多年發展歷程的見證,遺址出土多個歷史時期的具有海外文化因素的遺物,也是海上交通貿易的直接物證。光孝寺、六榕寺、懷聖寺光塔歷史悠久,是各類宗教文化由海路傳入中國的見證。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皇家祭祀海神的場所,是中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廟,在對外交通貿易中起著重要作用。昔日廣州有詩云:「白雲越秀翠城邑,三塔三關鎖珠江」。三塔,指的是蓮花、琶洲和赤崗三塔。三塔雄踞珠江近四百年,是船舶從水路進入廣州城的航標,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遠道而來的外國船員,看到這三座塔,便知廣州城到了。黃埔古港自宋代以來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遊徑線路:清真先賢古墓—鎮海樓—光孝寺—六榕塔—南越王宮署遺址—懷聖寺—粵海關舊址—赤崗塔—琶洲塔—黃埔古港遺址—南海神廟明清碼頭遺址—南海神廟—蓮花塔
4.江門川島貿易遺址遊徑
江門川島貿易遺址遊徑反映了明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和海上貿易繁榮發展的歷史。
上川島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1552年西班牙天主教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抵達上川島,明清時期當地人為了紀念沙勿略,將其傳教的草棚改建成一座歐洲風格的花崗巖石教堂,即新地村天主教堂。同時,上川島也是葡萄牙人早期對華貿易的據點,上川島上的大洲灣遺址正是明代葡萄牙殖民者在中國最早進行陶瓷貿易的地點。大洲灣遺址範圍東西寬200米,南北長450米,目前發現了眾多瓷器,款式眾多,在國內尚屬少見,對研究明代中期中西海上陶瓷之路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遊徑線路:(川島鎮大洲村委會大象山)—大洲灣遺址—新地村天主堂—(廣東臺山絲綢之路博物館)
5.江門開平碉樓與村落世遺遊徑
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文化遺產是首個華僑華人文化的世界遺產。開平碉樓群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的獨特建築藝術,是中國華僑文化的紀念豐碑;代表性資源點有「開平第一樓」之稱的錦江裡瑞石樓、由華僑、港澳同胞或鄉民興建的自力村碉樓群、馬降龍碉樓群、旅美華僑謝維立先生歷時十年建造的私家園林立園、司徒氏人為防盜賊而建的赤坎南樓等。
遊徑線路:(自力村碉樓群)—立園—赤坎舊鎮近代建築群—司徒美堂故居—赤坎南樓—(馬降龍碉樓群)—(錦江裡瑞石樓)
6.佛山老城武術文化遊徑
佛山老城武術文化遊徑重點展示了武術功夫文化和佛山老城文化。
華僑華人是中華傳統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重要載體與媒介。中國武術文化正是由商通四海、謀生四方的華僑華人傳播到其他國家的。佛山是武術之鄉、南派武術主要發源地,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功夫名人更是從佛山走向世界,為世界民眾所尊崇。另一方面,佛山武術與佛山中成藥相輔相成,中成藥是佛山武術發展的重要見證,黃祥華如意油等產品在國內及港澳地區乃至東南亞等地均有生與銷售。
遊徑線路:兆祥黃公祠—黃祥華如意油祖鋪—葉問堂—黃飛鴻紀念館
7.羅浮山古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祛風解毒、消腫止痛」的良藥誕生於此,葛洪選擇了羅浮山作為生命的歸宿,羅浮山也因此成為葛洪遺產保留最多、享譽全國的勝地,可謂名山宗師,交相輝映。羅浮山古道位於博羅羅浮山景區,是葛洪採藥濟世、傳播中醫科學的必經之路,是以衝虛觀為祖庭的南宗道教傳播海內外的重要起點,也是國內唯一全面反映葛洪中醫藥和道教文化的通道。羅浮山古道起點為羅浮山朱明洞景點入口,終點為撥雲寺。
遊徑線路:(東江縱隊紀念館)—撥雲寺古道遺址—(撥雲寺舊址))
8.羚羊峽古道
羚羊峽古道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與鼎湖區之間的西江羚羊峽北岸、羚山南麓,地處三個峽的下遊,水最深,峽最長。古道上歷史遺存眾多,有古橋及遺址18座、古建築遺址5處、纖痕5組14處、摩崖石刻4則、修峽石柱2株、炮臺1座,另有篙痕、系纜石、戰壕等。西江對岸的紫雲谷景區保留有端石老坑洞遺址、坑仔巖硯石遺址、麻子坑遺址、海軍馬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等資源點。
緊鄰羚羊峽西側是景福圍舊堤。景福圍堤是廣東省著名的十大堤圍之一,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肇慶知府王全築水基堤,其後陸續築建。景福圍舊堤周邊有白石村(中國傳統村落)以及賓日村、泰寧村、東禺村、沙湖村、河旁村、渡頭村等眾多傳統村落,村內還保留有大量端硯製作作坊、宗祠、古井,保留有張之洞為開採硯石所立石碑、三都書院遺址等豐富的文化資源。
遊徑線路:(羚羊炮臺)—(清風閣摩崖石刻)—羚羊峽古道—景福圍堤—(崇禧塔)
9.東莞虎門炮臺遊徑
廣東省瀕臨南海,是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而虎門扼守珠江入海口,是廣州的南大門,其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清代虎門地區也修築了大量炮臺用以抵抗外來侵略。虎門炮臺分布在珠江出海口方圓十幾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文物遺存面積達160多萬平方米,分屬於廣州和東莞兩個不同的行政管轄區域。
東莞境內保存相對較好的炮臺主要有沙角炮臺、威遠島諸炮臺等。沙角炮臺舊址,始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炮臺被英軍所毀,後修復;鹹豐六年(1856年)再次被英軍所毀;光緒年間(1883-1889年),清軍對沙角炮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擴建。現存的舊址主要有沙角炮臺門樓、瀕海臺、臨高臺、捕魚臺、侖山炮臺、旗山炮臺、節兵義墳等。威遠島諸炮臺指分布於虎門海口東岸威遠島(原稱亞娘鞋島)上威遠島炮臺群,由東至西依次為威遠炮臺、靖遠炮臺、鎮遠炮臺、蛇頭灣炮臺,位於南山之頂的是山頂營舊址,定洋臺則建在島之東南端的鵝夷山上。這些炮臺雄踞珠江口岸,依山傍水,布局嚴密,氣勢宏偉,在鴉片戰爭中為抵禦英軍侵略、保衛國家海防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對於研究明清海防設施具有重要的價值。
遊徑線路:林則徐銷煙池舊址—廣東水師提督署寨牆舊址—義勇之冢—節兵義墳—沙角門樓—瀕海臺—臨高臺—捕魚臺—定洋炮臺舊址—威遠炮臺舊址—靖遠炮臺舊址—鎮遠炮臺舊址—蛇頭灣炮臺舊址—山頂營舊址
10.深圳大鵬所城遊徑
明代以來,我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崛起了近百座軍事海防衛所,它們遙相呼應,共同禦敵,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國家軍事防禦體系,深圳在中國海防文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大鵬所城,全稱「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隸屬南海衛,是嶺南重要的海防軍事要塞,他扼守珠江口,是省會門戶、珠江鎖鑰,為抗擊葡萄牙的侵略、倭寇和英國殖民主義者起重要作用。大鵬所城是深圳首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18000公里海岸線上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海防遺存,被稱為「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大鵬所城內保留有清道光年間福建水師提督劉起龍的「將軍第」、鴉片戰爭時抗英名將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等眾多文化文物資源點,更有太平清醮、綠丸仔、瀨粉仔、打米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遊徑線路:(較場尾沙灘)—大鵬所城—(東山寺)
11.惠州飛鵝嶺東徵遊徑
惠州飛鵝嶺東徵遊徑講述了孫中山在惠州肅清軍閥勢力,指導東徵革命的歷史故事。
孫中山在數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先後多次到惠州從事革命活動,1925年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徵,都在惠州留下了光輝的革命足跡,其中飛鵝嶺正是國民革命軍東徵的重要遺址之一。1923年,為肅清東江的陳炯明軍閥勢力,以消除北伐的後顧之憂,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圍攻惠州的戰鬥,並偕同蘇聯顧問鮑羅廷等登上飛鵝嶺視察。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東徵攻打惠州時將飛鵝嶺作為防禦陣地。1932年廣東省政府主席陳濟棠在嶺上構築了堡壘、戰壕,東徵軍總指揮蔣介石、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等都登上山頂視察和指揮戰鬥。
遊徑線路:(黃埔軍校東徵陣亡烈士紀念碑)—中山公園—(陳炯明墓)—飛鵝嶺東徵舊址
12.廣韶古道(從化段)
廣韶古道(從化段)南起錢崗古村,北至溫泉鎮,全長45公裡,是廣州市周邊最具歷史文化內涵的古驛道。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道有錢崗古道、上下清幽古道、小蛇徑古道等。據考證,從化歷史上有水陸聯運的驛道,陸路由從化古道起向南走水路流溪河古水道連入珠江,向北接陸路影古古道和蓮麻古道,自南向北聯通成為清代廣州府與從化縣之間的官道,是歷史上粵港澳大灣區與周邊地區乃至中原之間移民遷徙、商貿往來、文化傳播的主要通道。
遊徑線路:桃源洞古驛站—小蛇徑古道遺址—上下清幽古道遺址—三坑口問路石—錢崗古道遺址
13.岐澳古道(珠海段)
岐澳古道(珠海段)曾經走出了無數影響甚至改變近代中國命運的先驅和重要人物,至今沿線還留存著許多古鎮、古村以及名人故居等,是清代廣東政府治理香山、管理珠江口西岸海防、管轄澳門的交通動脈,是中央政府對澳門管控的鮮活見證,同時,也是近代大量新思想、新文化、新信息傳播到中國廣闊的內陸地區的主要路徑。岐澳古道(珠海段)包含東西兩段,東段以長南徑古道遺存為主,西段則一路延伸與岐澳古道(中山段)對接。
遊徑線路:逕頂茶亭遺址—摩崖石刻—長南逕古道遺址—長南三孔橋—拱北蓮花亭
14.岐澳古道(中山段)
一條浸香古道,一路荊棘叢生,一段不朽傳奇。踏上古道,耳中是群英的腳步聲,腳下是半部中國近代史,這裡就是岐澳古道。岐澳古道不僅是連接中山、珠海和澳門繁榮一時的貿易通道和官道,也是密切內地與港澳地區血肉聯繫的精神紐帶。林則徐禁菸亦曾沿岐澳古道前往澳門。岐澳古道(中山段)北起天字碼頭,南至古鶴村,沿線串聯了五桂山古道、古鶴段古道和雍陌段古道三段主要遺存。
遊徑線路:稅山界碑—雲逕寺遺址—五桂山段古道遺址—「石瑩橋路界止」石碑—雍陌段古道遺址—古鶴村古道遺址
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6條)
15.東縱抗戰歷史文化遊徑
遊徑串聯城市:深圳、東莞、惠州、河源。
遊徑主題:以「重走東縱路,傳承抗戰精神」為主題,展現抗日戰爭時期鏖戰華南的抗日勁旅——東江縱隊的光輝鬥爭史,使青年一代深入了解東江縱隊作為「廣東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幟」的感人故事,用嶺南優秀文化厚植愛國精神。
遊徑線路:深圳(東江縱隊紀念館(前進報社舊址、曾生故居)--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東寶行政督導處舊址)--東莞(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惠州(博羅縣東江縱隊紀念館--東湖旅店--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成立舊址)--河源(茶壺耳屋--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九連小延安)。
遊徑線路策劃:重點突出深圳、東莞、惠州、河源作為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的主要活動地,串聯四個城市的東縱抗戰舊址、紀念設施、紅色革命史跡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成為一條可觀、可遊和可研的東縱抗戰遊徑路線。
16.東徵革命歷史文化遊徑
串聯城市:廣州、惠州、汕尾、汕頭、揭陽、潮州。
遊徑主題:以「重走東徵路,尋訪國民大革命」為主題,展示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黨員在東徵戰役中勇於擔當,堅韌不撥的英勇事跡,充分展現中國共產黨人在國民大革命時期堅持鬥爭、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遊徑線路:廣州(周恩來同志主持的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廣州市郊一區農會舊址--東徵陣亡烈士墓)--惠州(梌山望野亭--飛鵝嶺東徵舊址)--汕尾(東徵革命軍黃埔軍校政治部住宿舊址--彭湃故居--「黃塘埔戰役」前線指揮部舊址)--汕頭(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汕頭市東徵軍革命史跡陳列館)--揭陽(棉湖戰役東徵軍指揮部舊址--湖戰役山湖之戰舊跡--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潮州(涵碧樓革命紀念館--李厝祠)。
遊徑線路策劃:聚焦廣州、惠州、汕尾、汕頭、揭陽、潮州作為東徵革命的活動地,深度挖掘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員的東徵革命史跡、東徵革命舊址、紅色革命史跡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策劃串聯東徵革命遊徑,打造成為推動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大力弘揚革命精神,教育引導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生動案例。
17.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歷史文化遊徑
遊徑串聯城市:梅州、韶關、清遠、雲浮。
遊徑主題:以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足跡為主線,通過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讓公眾深入了解華南教育變遷史,傳承華南教育烽火精神,弘揚抗戰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傳承愛國主義和艱苦奮鬥精神。
遊徑線路:梅州(金山頂--望杏坊大覺寺--古洲村守成居)--韶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大村)--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清遠(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之省立文理學院舊址--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之省立文理學院附中舊址--廣州市第六中學陽山學發公祠舊址)--雲浮(水東村古建築群--國寶黃公祠--梁家莊園)。
遊徑線路策劃:依託梅州、韶關、清遠、雲浮四個城市的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為核心資源,串聯當地紅色旅遊資源和周邊旅遊資源,整合打造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歷史文化遊徑。
18.粵西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遊徑
遊徑串聯城市:江門、陽江、茂名、湛江。
遊徑主題:以我省濱海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粵西及周邊城市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為主線,圍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和重要史跡、重要發現,展現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存和獨特魅力,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遊徑線路:江門(海永無波公園--靈湖古寺--菩提古樹公園)--陽江(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大角灣海上絲路景區)--茂名(鐘鼓樓--莊山摩崖石刻--冼氏故裡景區)--湛江(關部康皇廟(粵海關雷州口部稅館舊址)--雷州窯址群--西廳渡)。
遊徑線路策劃:依託江門、陽江、茂名、湛江四個城市的古港舊址、博物館、遺址為主要核心,串聯城市濱海旅遊景點、歷史建築、博物館等旅遊資源,打造粵西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遊徑。
19.六祖文化歷史文化遊徑
遊徑串聯城市:雲浮、肇慶、廣州、韶關。
遊徑主題:以六祖惠能為主線,圍繞其在廣東出生地和主要活動地足跡為主題,展現六祖文化從啟航至今1300多年傳承不息的路徑,探尋六祖文化對百花齊放、薪火相傳、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作出的積極貢獻。
遊徑線路:雲浮(藏佛坑--國恩寺--禪域小鎮)--肇慶(梅庵--六祖寺)--廣州(海幢寺--六榕寺--光孝寺)--韶關(翁源東華禪寺--南雄六祖寺--曲江南華禪寺)。
遊徑線路策劃:依託雲浮、肇慶、廣州、韶關四個城市六祖文化場館和寺廟建築為載體,串聯整合周邊旅遊資源,打造以六祖文化為主題的歷史文化遊徑。
20.嶺南名人故裡歷史文化遊徑
遊徑串聯城市:佛山、江門、中山、珠海
遊徑主題:以嶺南名人故裡為主題,展現改變中國命運的先驅者和其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及其出生地所留下的重要歷史建築和史跡。講好革命先驅和知名人士盪氣迴腸的家國情懷故事。
遊徑線路:佛山(康園(康有為博物館)--康有為故居--光分亭)--江門(新會學宮--梁啓超故居--小鳥天堂)--中山(楊殷故居--陸皓東故居--孫中山故居)--珠海(蘇兆徵故居--楊匏安陳列館--林偉民與中國早期工人運動史跡陳列館)。
遊徑線路策劃:依託佛山、江門、中山、珠海四個城市的名人故居、紀念館、紀念地為遊徑節點,整合周邊旅遊資源,打造嶺南名人故裡歷史文化遊徑。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