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海洋人物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林榮澄
中國網3月15日訊 (記者 遲曉榮 孫潔)林榮澄自1982年廈門大學海洋系畢業後進入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從事海洋科研工作,至今已有31年。主要進行各大洋深海、極地海域和我國近海及珊瑚礁區生物生態的調查研究,並多次參加我國近海調查工作(包括全國海岸帶資源綜合調查、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周圍海域生態調查、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等)、極地科考航次(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和大洋科考航次(1997年以來已參加14個大洋科考航次,包括首次環球科考航次)。林榮澄先後擔任航次後甲板作業組長、生物專業組長、首席科學家助理和首席科學家。曾參加過數十次近海、大洋和極地海洋科學考察工作,足跡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2009年,獲得國家科技部首屆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攻堅克難 完成北極和南大西洋等多項考察
2012年對林榮澄來說是特別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他先後參與了「大洋一號」船DY26航次第3航段南大西洋中脊深海熱液多金屬硫化物區的環境生物科考工作,林榮澄作為首席科學家助理,協助完成了航段現場考察工作和現場調查報告的撰寫,並主持了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專項中的「2012年度北極海域海洋生物和生態考察」專題,林榮澄積極組織團隊完成白令海、楚科奇海及挪威海考察海域現場科考和樣品採集與研究工作,以及國家海洋公益專項「近岸典型珊瑚礁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示範研究」,隨後開展了海南三亞和福建東山珊瑚礁現場考察工作,評估近岸珊瑚礁退化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珊瑚種類分子標記與繁殖的機理研究。
談起最令林榮澄自豪的涉海工作,他告訴記者,在2012年,作為首席助理,他參與了大洋第26航次第3航段南大西洋中脊深海熱液區環境生物調查,,協助完成航段調查任務,在南大西洋開展了較系統的生物調查,並利用無人纜控潛水器(ROV)觀測到正在噴發的黑煙囪,對該區的熱液生物群落組成有了較系統地了解,同時,林榮澄為生物基因、地質環境特徵、生物多樣性和微生物分布等研究獲取了大量數據資料和樣品,這其中包括許多珍貴的盲蝦和蟹類等深海熱液噴口生物群落的樣品。
為我國海洋科研做出重大貢獻 獲得多項榮譽稱號
林榮澄30多年來奮戰在海洋科研基層一線崗位,艱苦奮鬥、勤勤懇懇,獲取了數萬個近岸、大洋深海以及北極海洋生物生態科學野外觀測和實驗數據,為我國海洋科研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2009年6月,獲國家科技部首屆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0年12月,在我國第4次北極科考工作中林榮澄表現優秀,獲國家海洋局嘉獎。
2006年2月,林榮澄由國家海洋局推薦,參加了我國外交部組織的5人代表團,出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磋商會,用海洋專業知識上協助外交部條法司領導表達我國在該國際條規磋商中的觀點和立場,為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盡一份力量。
2010年7至9月,林榮澄參加我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航次,任船基採樣作業協調組大組副組長和基礎生產力組組長,負責指導後甲板的採樣工作,帶領年輕的科考隊員們在白令海和北冰洋調查海域126個海洋綜合考察站位採集到大量的浮遊生物、底棲生物和深海沉積物樣品,其中包括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利用浮遊生物多通道採集器在北緯88度26分的近極點區進行的自3000m深至表層的深水精確分層採樣,以及我國首次在北緯88度24分的近極點區進行的沉積物樣品採集,獲得水深3997米洋底的沉積物樣品,為北極海洋生態系統對海冰快速變化的響應研究提供了大量寶貴的樣品。
我國首次布放於遠洋的大型多參數綜合監測浮標
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林榮澄參加我國大洋22航次科考,任第一航段首席科學家。在歷時45天、航程15768公裡、橫跨整個印度洋的科考航段中,精心策劃,科學安排,帶領科考隊在中印度洋80ºE斷面、中印度洋海盆多金屬結核區和西南印度洋中脊熱液區開展各項調查工作。完成走航ADCP、多波束和重力綜合地球物理測量8514海裡,完成浮標布放、深海視像調查、地質取樣和沉積物、生物和水體取樣等大量工作,超額完成計劃預定的任務。尤其是在西南印度洋,通過組織科考隊員多次研討、精心準備、克服後甲板場地狹小和吊機角度受限等困難,成功地將一臺大型多參數綜合監測浮標及其錨系準確布放到洋中脊深海熱液硫化物區預定的坐標位置。該浮標為我國首次布放於遠洋的大型多參數綜合監測浮標,可連續採集目標區域內的氣象要素、表層及深層水文資料並通過衛星傳輸實現數據實時分析,對我國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相關區域開展科學考察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海洋科考的老同志,林榮澄經常與科考船上的年輕調查隊員宣講海洋調查歷史,示範後甲板調查作業的基本技能;長年為廈門市科技中學等中小學校夏令營的學生與教師普及海洋調查與海洋生物等科普知識;積極參與2012年度中國海洋論壇等活動,為推動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傳播海洋意識等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