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令人頭疼的國際傳播竟被一粒咖啡豆搞定了!

2020-12-09 民主與法制網

  如果咖啡是一門語言,它會怎樣講述故事?

  11月27日,由「中國好故事」資料庫與「復興路上工作室」聯合推出的最新力作——中英雙語動畫短視頻《一杯咖啡裡的脫貧故事》(英文片名《Coffee Matters》)講述了一粒咖啡豆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後,助力雲南咖農脫貧致富的故事,引發海內外關注。

  海外年輕受眾觀看後表示,「這是個甜蜜又可愛的小故事,表現手法也很棒,這才是中國應該對世界講述的故事,希望能聽到更多(中國)文化方面的故事」。

  這個短視頻是如何打動海外年輕受眾的?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國際化傳播?

  11月29日,《傳媒茶話會》對話「中國好故事」項目總監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

  「中國好故事」資料庫(www.chinastory.cn)是新華社中國搜索打造的外宣工作創新性、基礎性平臺,中英文站和手機客戶端2019年9月上線,目前已匯聚超過15萬條中英阿意等多語種圖文、視頻、音頻故事,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3分34秒,它如何創新講透「咖啡脫貧」的故事?

  一百年前,法國傳教士帶著小小咖啡豆遠渡重洋,在茶葉之鄉中國落地生根。一百年後,東方精品豆翻越大山,在國際賽事嶄露頭角,成為西方人餐桌上的一杯咖啡,從而打開海外市場,帶著雲南咖農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這個動人的故事來自短視頻《一杯咖啡裡的脫貧故事》。

  短短3分34秒,採用了多種創新手法,如通過設置分屏將近50張中國水墨淡彩與「梵谷」變體的後印象畫風手繪圖,進行東西方場景對位,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中西方因小小的咖啡豆而產生的經濟交流和文化交融。

  「中國好故事」項目總監表示,分屏手繪的手法創新了話語表達。

  「首先,我們採用分屏對位形式,將中國傳統水墨淡彩與西方後印象派畫風融為一體,使兩個半球的故事同屏互動。其次,在動畫中,我們大量使用3D動畫,如咖啡杯、火車、結尾的咖啡水滴等,使畫面空間感、層次感、立體感更分明。然後,運用逐幀動畫,例如火車通過隧道,太極意象轉換場景等,使動畫動作更流暢連貫。」

  視頻不僅在觀感上呈現出水墨氤氳與後印象派色彩濃烈的視覺對比,意境上更與東方「太極」的哲學理念深度契合。內容深度上,也體現出中西方文化彼此存在差異,卻又和諧共生這一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表示,《一杯咖啡裡的脫貧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範例。

  「首先,咖啡這一話題本身就很吸引人。因為咖啡是世界各國都熟悉的一種飲品,喝咖啡是全球性的日常習慣,選擇咖啡作為代入場景很好地避開了海外受眾接收東方文化的壁壘。」

  其次,選擇咖啡豆這一元素,將咖啡豆傳入中國的歷史、咖啡助力雲南咖農脫貧的故事、雲南咖啡走向世界的過程融為一體,充滿知識性和趣味性,容易引發受眾的好奇心和關注度。

  再次,帶有精準、地道的外語標題和配音,加上水墨畫和後印象派的畫風對比,也會給受眾帶來美妙的視聽體驗。 

如何契合海外年輕受眾的接受心理?

  在國際傳播中,要突破中外政治文化與價值觀差異等藩籬,重點在於提升信息品質。而這就需要契合海外受眾的接受心理。

  「對外傳播首先需要考慮受眾,即我們的傳播對象是誰?他們有著怎樣的接受心理?有什麼樣的接收習慣?換句話說,就是要從效果出發考慮問題,也就是傳播活動希望達到什麼效果。」程曼麗說。

  從效果出發,需考慮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受眾能不能看懂、聽懂?這需要用受眾的語言講故事,符合他們的接受心理,找到故事的切入點並與他們的生活產生聯繫。

  「中國好故事」與「復興路上工作室」在製作該視頻時,以西方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咖啡」元素入手,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咖啡脫貧」的中國成功案例,在小而甜蜜的故事形態中融入國際視野,將經濟交流、文化交融中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精華提煉展示出來。

  同時,選擇了在海外年輕受眾喜愛的社交平臺和短視頻平臺首發,製作了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多個版本同步推送,能快速抵達海外受眾。

  第二,受眾能不能悅納?當前,媒體在國際傳播過程中仍然存在自說自話的現象,更多的是從傳播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

  而悅納則是改變過去「你推給我看」或者「我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的被動狀態,找到中西方文化相通的地方,契合受眾的興趣點,讓他們覺得有意思,從而主動、開心去看、去接受。

  在這方面,「中國好故事」充分運用資料庫資源和全媒體智能化技術等,將人格化運營策略與新媒體傳播結合,以「咖啡」這一海內年輕用戶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讓小小的咖啡豆成為「故事主人翁」,喚起受眾的「咖啡情節」,將「情感捲入」最大限度釋放。

  利用海媒帳號傳播矩陣快速垂直傳播,迅速引起海外受眾的關注,引發海外受眾的「共情、共識、共振」,主動轉發。

  第三,受眾看後能否入腦入心?相比第二個感情層面的到達,這已經提升到了心理層面,就是受眾在接受信息後能否產生認同感。 

  認同感是一種心理上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有利於減少海外受眾的誤解、偏見甚至敵意。

  該視頻通過海外社交平臺首發後,迅速引發境內外媒體和民眾的高度關注和廣泛熱議,截至12月2日,國內外視頻總播放量和稿件瀏覽量雙雙破億,微博話題#咖啡裡的脫貧故事#閱讀量已達1.6億,受到海內外用戶、尤其是國外網友的高度評價。 

  不少海外網友留言,「這是一個甜蜜又溫馨的小故事」「增強了對中國咖啡產地的認知度,想親自去雲南體驗兼具東西方口味的咖啡」「中國智慧為世界減貧提供了很好的方案,我們國家應該學習中國的經驗,早日讓自己的人民擺脫貧困」。 

  海外受眾更青睞能與他們的生活產生聯繫,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借鑑和經驗,有趣而富有生活氣息的中國故事。而這也是「中國好故事」和「復興路上工作室」不斷探索和挖掘的方向。

深度融合下,如何破解「傳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局?

  當前,國際形勢十分複雜,面對「西強我弱」的輿論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如何才能破解「傳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局?媒體如何才能不斷增強話語權,傳播好中國聲音?

  「中國好故事」項目總監表示,主流媒體需要從單方面輸出的「外宣」思維轉型至「提高國際傳播力」的新定位,加強海外新媒體矩陣建設,利用移動化、場景化、社交化、個性化的海外社交媒體,在新的傳播格局中彌合時空差異、增強國際輿論話語權、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在新態勢下講好中國故事。

  「同時,在國際化傳播中,傳播好中國文化,促進中西方文化進一步交融的核心是透析新世代用戶與新社交平臺特點,積極探索外宣合作與『人格化』共情傳播策略。」

  其中,「中國好故事」採用5G+AI智能追蹤技術,從大熊貓基地直播影像中截取素材製作視頻,在賦能新場景、新生態的同時,利用直播、短視頻等年輕用戶接受度極高的形式,滿足了海外用戶「雲吸貓」的需求,收穫一大批「胖達粉」,成為快速提升國際好感度的典型案例。

  此外,也可以嘗試讓外籍人士深度參與產品的議題設置與內容生產,以跨文化思維、多語種平臺、多屏互動等形式,提升中國文化滲透力,塑造中國形象。 

  如「中國好故事」推出的「外眼看中國」系列專欄,以跨文化思維、國際化視角來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真實記錄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做出的努力,作品播出後廣受好評。

  程曼麗同樣強調,媒體要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加強對外傳播的戰略思維,努力進行傳播議題及話語體系的開掘與建設,在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

  同時,她也提到,故事是「世界語」,過去的歷史引起今天的共鳴,一個好故事勝過千言萬語。

  因此,講好中國故事,不能僅僅局限於本土故事,而要放眼世界,找到中西方文化中相通相融的點,不斷挖掘中西方文化故事素材中的當代價值。

  「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與世界交往的經驗以及當下的抗疫實踐中尋找話語建設的優質資源。同時,可以考慮建設中西方文化語料庫,做好相關研究,讓中國故事更加豐富,有傳承又有創新。」

  另外,媒體也要運用好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項目資源,主動為出海企業做好國際傳播方面的服務和指導,加強民間交流與傳播。

相關焦點

  • 一粒衣索比亞咖啡豆的旅行
  • 一粒咖啡豆能做一杯咖啡,你信嗎?
    藝術設計師Lucas Zanotto,大概是玩咖啡玩窮了,現在開始用一粒咖啡豆來玩咖啡了。一粒豆子在電動磨豆機和手搖磨豆機都是基本出不來粉的,就算有也是量非常少,要怎麼磨成粉呢,做一杯咖啡呢?1一粒咖啡豆,也不容小覷01肯亞AA+咖啡豆一粒,中深烘焙,大顆。02秘訣來了!
  • 一粒咖啡豆的一帶一路之旅
    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的夢想舍自家烘焙咖啡館。這裡就有跨越遠洋、沿著「一帶一路」,從衣索比亞來到中國的咖啡豆。   新華社記者 程 麗攝   在衣索比亞採摘晾曬、脫殼處理的生咖啡豆,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在中國的工廠內完成烘焙後,進入消費市場。   在廣東省東莞市翹鼻子咖啡工廠,工人對來自衣索比亞的咖啡豆進行烘焙前的挑選。
  • 從一粒咖啡豆到一杯咖啡的故事
    咖啡已經成為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每天早上總少不了開展美好一天的一杯香濃也是工作不可缺少的提升夥伴不管是咖啡愛好者還是咖啡從業者你們都足夠了解咖啡嗎從一粒咖啡豆到一杯咖啡如果你對咖啡感興趣,喜歡感受咖啡文化那接下來就跟著我來了解一粒咖啡豆的一生從一粒咖啡豆到一杯咖啡的故事公元前525年阿拉伯人開始種植咖啡阿拉伯地區隨之開始盛行咀嚼炒的咖啡豆子
  • 世界最精緻的咖啡:只用一粒咖啡豆,最精彩的是研磨方式!
    一粒咖啡豆能幹嗎?如果說能做一杯咖啡,是不是覺得過於誇張?咖啡圈子裡有這麼一句話:拉花窮三代,手衝毀一生!一旦入了咖啡這個坑,你就會精益求精,總想著做出更好的咖啡,那就要買更好的豆子,買更好的設備,練更好的手法!所以,造啊!香皂啊!
  • 【助學項目】一粒咖啡豆,聯結大山與遠方.——邀您同見證雲南學生畢業旅行!
    每年3、4月,每戶人家至少可以收穫1噸以上的咖啡豆。咖啡果在沒熟透的時候,是青色的,成熟後會變成紅色。從種子到一杯咖啡,要經歷咖啡的育苗。一棵咖啡樹,需要3 - 4年才可以結果。我家的咖啡究竟被誰喝了?有一天,我見到了久違的咖啡豆收購老闆,他們來自雲南普洱,幾乎每年都會來我們這兒收咖啡。
  • 全日本僅三家的特殊星巴克,現選咖啡豆不說,星爸爸賣酒見過沒?
    這裡不僅可以讓你自選咖啡豆,同時還供應酒品!!沒想到吧,星爸爸居然還賣酒!令人費解…… 自然,這裡的「花樣兒」也更多,有許多特色飲料和特殊糕點,都是一般星巴克沒有的,
  • 這三種咖啡豆名譽全球,你可以沒喝過但一定知道!
    因而多種品質頂級的咖啡豆開始受到人們的追捧,從此名譽全球。下面三種咖啡豆你可以沒喝過但一定知道。1、牙買加藍山咖啡作為世界最頂級的咖啡之一,藍山咖啡久負盛名。這種咖啡樹的生長海拔在1000-2000米,且均生長在崎嶇的山坡之上,因此採摘過程十分困難。
  • 一粒咖啡豆的神奇旅程 - 巴西咖啡生成記
    圖、文:CRI駐巴西記者站 曾韻 我是一粒來自巴西的阿拉比卡種咖啡豆。
  • 沒想到KFC的小玩具竟引發一段奇緣
    (原標題:沒想到KFC的小玩具竟引發一段奇緣) 智麟,一個94年的男孩
  • 每一粒咖啡豆,都有屬於它的故事
    選擇某一種咖啡,代表選擇了咖啡豆所代表的價值觀。豆子最迷人的是它背後人的故事。蘭納咖啡的創始人就是這樣一位專注為每一粒咖啡豆講述「故事」的人。在彩雲之南,雲霧繚繞的山中隱秘著的咖啡園裡,他和夥伴們尋找著風味絕佳的阿拉比卡。一路上,傾聽當地咖啡農的故事,記錄與咖啡豆有關的所有細節,並鼓勵咖農採用可持續的環保種植。
  • 瑞幸咖啡再斬IIAC國際咖啡豆金獎
    第十三屆國際咖啡品鑑大賽(International Coffee Tasting)在日本東京落下帷幕,瑞幸咖啡再度獲得了IIAC國際咖啡品鑑大賽金獎。 12月16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在2019年IIAC國際品鑑師大賽上獲得金獎。
  • 一顆咖啡豆背後的開放故事
    一顆咖啡豆背後的開放故事 2018年10月12日 11:09: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10月11日電 題:一顆咖啡豆背後的開放故事  新華社記者潘旭、孫青、李海偉  「近年來,咖啡在中國市場從『高端小資』到『遍地開花』,這背後是開放帶來的變化。」
  • 咖啡豆怎樣鑑別?海馬社團咖啡教你品鑑咖啡豆
    天天喝咖啡,那你知道怎樣鑑別咖啡豆嗎?今天海馬社團咖啡教你品鑑咖啡豆!咖啡豆根據口感劃分可以分為酸性、不酸不苦以及不酸卻苦三種。其中酸性咖啡豆有哥倫比亞和摩卡;不酸不苦的咖啡豆是巴西和藍山;不酸卻苦的咖啡豆有曼特寧和爪哇。
  • 第五人格小劇場:莊園裡的屠夫們聊起了最讓他們頭疼的求生者……
    「莫非是因為他變小以後讓你無法衝刺,所以你覺得他比較讓你頭疼?」瓦爾萊塔撐著下巴問道。「都不是,你們別猜了,我直接告訴你們吧。」美智子清清嗓子,接著說,「其實是因為,庫特他變小以後真的很可愛呀!好想把他抱起來舉高高啊!嚶嚶嚶(ˊωˋ*)」眾人:救命啊,這裡有怪姐姐!我要報警了!「瓦爾萊塔呢?你有沒有很讓你頭疼的人?」
  • 自己在家也能烘焙咖啡豆(上)
    當很多人看到深咖色的並聞起來像有一股焦糊味道的咖啡豆時,充滿了疑問:這究竟是怎麼變成這樣的?甚至還有咖啡小白竟以為咖啡豆生長出來就是焦黑的顏色,都不知道咖啡生豆的存在。我覺得自己任務重大,趕緊讓我來給大家科普咖啡豆的烘焙乾貨,其實當我們懂得了咖啡豆烘焙的科學原理後,自己都可以在家動手烘焙咖啡豆了,只是這烘焙結果就因人而異了。如果你是喜歡喝咖啡的人,並且想自己嘗試烘焙些私人訂製款咖啡豆,那接下來的內容一定跟下去。在家庭烘焙咖啡豆冒險之旅前,必須掌握一些烘焙要點,以免身體受到傷害或導致烘焙出的咖啡豆不如心意。
  • 萬萬沒想到!世界上最小的相機竟如一粒沙子般大小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相機最新資訊 > 正文 萬萬沒想到!世界上最小的相機竟如一粒沙子般大小
  • 一顆雲南咖啡豆的自白
    (Seesaw Coffee供圖/圖) 從紅果果到赤裸裸 別忘了,咖啡豆的真身是一粒種子。 按照大自然的安排,我們的命運本應是重回大地,生根發芽,3至5年後再次結果。自從人類發現我們體內的咖啡因是個好東西,開始瘋狂地人工育苗,繁衍後代的事情就再也不用我們操心了。
  • 農村老媽都能聽懂的咖啡知識:咖啡豆是怎樣傳播的?
    咖啡的傳播大概1000多年前,在非洲的衣索比亞土生土長的咖啡種子就被運輸到葉門,但也就是當成植物種子,並沒有大面積種植。到了1699年的時候,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就在東南亞的島國開始大範圍培育咖啡樹。再過了個五六年,有個法國軍官去自己的殖民地上任,順手也帶去了咖啡,也就是加勒比海周邊,這樣整個中南美洲就都種上咖啡了,這條線上的咖啡都是第皮卡咖啡豆。另一個傳言吧,法國人帶到波旁島的咖啡大概是水土不服,基因突變了,這些咖啡先是傳播到了肯亞等地區,後來又傳回到了中南美洲,這個品種的豆子就是咱們說的波旁咖啡豆。
  • 外國人作死引進「新品種蝦」,沒想到「惹大禍」,竟比小龍蝦還難對付
    好在現如今這些大閘蟹的泛濫的場面總算是得到控制了,不過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隨著大閘蟹走遠了,作死的德國人竟然又引進了一種"新品種蝦",萬萬沒想到就是這種"新品種蝦"讓他們又「惹大禍」了!因為讓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德國人引進的這種新品種的蝦,根本就不是什麼擅長,就是圖中的這種像這種像其實原產地是在澳洲的,而且還是澳洲當地的一種出了名的淡水小鰲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