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咖啡是一門語言,它會怎樣講述故事?
11月27日,由「中國好故事」資料庫與「復興路上工作室」聯合推出的最新力作——中英雙語動畫短視頻《一杯咖啡裡的脫貧故事》(英文片名《Coffee Matters》)講述了一粒咖啡豆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後,助力雲南咖農脫貧致富的故事,引發海內外關注。
海外年輕受眾觀看後表示,「這是個甜蜜又可愛的小故事,表現手法也很棒,這才是中國應該對世界講述的故事,希望能聽到更多(中國)文化方面的故事」。
這個短視頻是如何打動海外年輕受眾的?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國際化傳播?
11月29日,《傳媒茶話會》對話「中國好故事」項目總監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
「中國好故事」資料庫(www.chinastory.cn)是新華社中國搜索打造的外宣工作創新性、基礎性平臺,中英文站和手機客戶端2019年9月上線,目前已匯聚超過15萬條中英阿意等多語種圖文、視頻、音頻故事,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3分34秒,它如何創新講透「咖啡脫貧」的故事?
一百年前,法國傳教士帶著小小咖啡豆遠渡重洋,在茶葉之鄉中國落地生根。一百年後,東方精品豆翻越大山,在國際賽事嶄露頭角,成為西方人餐桌上的一杯咖啡,從而打開海外市場,帶著雲南咖農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這個動人的故事來自短視頻《一杯咖啡裡的脫貧故事》。
短短3分34秒,採用了多種創新手法,如通過設置分屏將近50張中國水墨淡彩與「梵谷」變體的後印象畫風手繪圖,進行東西方場景對位,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中西方因小小的咖啡豆而產生的經濟交流和文化交融。
「中國好故事」項目總監表示,分屏手繪的手法創新了話語表達。
「首先,我們採用分屏對位形式,將中國傳統水墨淡彩與西方後印象派畫風融為一體,使兩個半球的故事同屏互動。其次,在動畫中,我們大量使用3D動畫,如咖啡杯、火車、結尾的咖啡水滴等,使畫面空間感、層次感、立體感更分明。然後,運用逐幀動畫,例如火車通過隧道,太極意象轉換場景等,使動畫動作更流暢連貫。」
視頻不僅在觀感上呈現出水墨氤氳與後印象派色彩濃烈的視覺對比,意境上更與東方「太極」的哲學理念深度契合。內容深度上,也體現出中西方文化彼此存在差異,卻又和諧共生這一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表示,《一杯咖啡裡的脫貧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範例。
「首先,咖啡這一話題本身就很吸引人。因為咖啡是世界各國都熟悉的一種飲品,喝咖啡是全球性的日常習慣,選擇咖啡作為代入場景很好地避開了海外受眾接收東方文化的壁壘。」
其次,選擇咖啡豆這一元素,將咖啡豆傳入中國的歷史、咖啡助力雲南咖農脫貧的故事、雲南咖啡走向世界的過程融為一體,充滿知識性和趣味性,容易引發受眾的好奇心和關注度。
再次,帶有精準、地道的外語標題和配音,加上水墨畫和後印象派的畫風對比,也會給受眾帶來美妙的視聽體驗。
如何契合海外年輕受眾的接受心理?
在國際傳播中,要突破中外政治文化與價值觀差異等藩籬,重點在於提升信息品質。而這就需要契合海外受眾的接受心理。
「對外傳播首先需要考慮受眾,即我們的傳播對象是誰?他們有著怎樣的接受心理?有什麼樣的接收習慣?換句話說,就是要從效果出發考慮問題,也就是傳播活動希望達到什麼效果。」程曼麗說。
從效果出發,需考慮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受眾能不能看懂、聽懂?這需要用受眾的語言講故事,符合他們的接受心理,找到故事的切入點並與他們的生活產生聯繫。
「中國好故事」與「復興路上工作室」在製作該視頻時,以西方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咖啡」元素入手,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咖啡脫貧」的中國成功案例,在小而甜蜜的故事形態中融入國際視野,將經濟交流、文化交融中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精華提煉展示出來。
同時,選擇了在海外年輕受眾喜愛的社交平臺和短視頻平臺首發,製作了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多個版本同步推送,能快速抵達海外受眾。
第二,受眾能不能悅納?當前,媒體在國際傳播過程中仍然存在自說自話的現象,更多的是從傳播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
而悅納則是改變過去「你推給我看」或者「我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的被動狀態,找到中西方文化相通的地方,契合受眾的興趣點,讓他們覺得有意思,從而主動、開心去看、去接受。
在這方面,「中國好故事」充分運用資料庫資源和全媒體智能化技術等,將人格化運營策略與新媒體傳播結合,以「咖啡」這一海內年輕用戶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讓小小的咖啡豆成為「故事主人翁」,喚起受眾的「咖啡情節」,將「情感捲入」最大限度釋放。
利用海媒帳號傳播矩陣快速垂直傳播,迅速引起海外受眾的關注,引發海外受眾的「共情、共識、共振」,主動轉發。
第三,受眾看後能否入腦入心?相比第二個感情層面的到達,這已經提升到了心理層面,就是受眾在接受信息後能否產生認同感。
認同感是一種心理上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有利於減少海外受眾的誤解、偏見甚至敵意。
該視頻通過海外社交平臺首發後,迅速引發境內外媒體和民眾的高度關注和廣泛熱議,截至12月2日,國內外視頻總播放量和稿件瀏覽量雙雙破億,微博話題#咖啡裡的脫貧故事#閱讀量已達1.6億,受到海內外用戶、尤其是國外網友的高度評價。
不少海外網友留言,「這是一個甜蜜又溫馨的小故事」「增強了對中國咖啡產地的認知度,想親自去雲南體驗兼具東西方口味的咖啡」「中國智慧為世界減貧提供了很好的方案,我們國家應該學習中國的經驗,早日讓自己的人民擺脫貧困」。
海外受眾更青睞能與他們的生活產生聯繫,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借鑑和經驗,有趣而富有生活氣息的中國故事。而這也是「中國好故事」和「復興路上工作室」不斷探索和挖掘的方向。
深度融合下,如何破解「傳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局?
當前,國際形勢十分複雜,面對「西強我弱」的輿論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如何才能破解「傳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局?媒體如何才能不斷增強話語權,傳播好中國聲音?
「中國好故事」項目總監表示,主流媒體需要從單方面輸出的「外宣」思維轉型至「提高國際傳播力」的新定位,加強海外新媒體矩陣建設,利用移動化、場景化、社交化、個性化的海外社交媒體,在新的傳播格局中彌合時空差異、增強國際輿論話語權、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在新態勢下講好中國故事。
「同時,在國際化傳播中,傳播好中國文化,促進中西方文化進一步交融的核心是透析新世代用戶與新社交平臺特點,積極探索外宣合作與『人格化』共情傳播策略。」
其中,「中國好故事」採用5G+AI智能追蹤技術,從大熊貓基地直播影像中截取素材製作視頻,在賦能新場景、新生態的同時,利用直播、短視頻等年輕用戶接受度極高的形式,滿足了海外用戶「雲吸貓」的需求,收穫一大批「胖達粉」,成為快速提升國際好感度的典型案例。
此外,也可以嘗試讓外籍人士深度參與產品的議題設置與內容生產,以跨文化思維、多語種平臺、多屏互動等形式,提升中國文化滲透力,塑造中國形象。
如「中國好故事」推出的「外眼看中國」系列專欄,以跨文化思維、國際化視角來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真實記錄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做出的努力,作品播出後廣受好評。
程曼麗同樣強調,媒體要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加強對外傳播的戰略思維,努力進行傳播議題及話語體系的開掘與建設,在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
同時,她也提到,故事是「世界語」,過去的歷史引起今天的共鳴,一個好故事勝過千言萬語。
因此,講好中國故事,不能僅僅局限於本土故事,而要放眼世界,找到中西方文化中相通相融的點,不斷挖掘中西方文化故事素材中的當代價值。
「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與世界交往的經驗以及當下的抗疫實踐中尋找話語建設的優質資源。同時,可以考慮建設中西方文化語料庫,做好相關研究,讓中國故事更加豐富,有傳承又有創新。」
另外,媒體也要運用好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項目資源,主動為出海企業做好國際傳播方面的服務和指導,加強民間交流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