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方人,在我的印象中,豆腐腦都是鹹的,一碗潔白的豆腐腦,加上滷汁再加勺辣椒油,加點香菜和鹹菜末,配上一個蔥油餅,這才是打開早餐的正確方式。但是關於豆腐腦,身邊的南方朋友則持反對意見,在他們南方,豆腐腦叫豆花,加上幾勺白糖才是常態。對此就有了南北差異,到底吃豆腐腦應該吃鹹還是甜呢?一起來看看吧。
在北方,豆腐腦是被北方人當作早餐來吃,他們會淋上辣椒油,蔥花、香菜。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查閱了資料,資料顯示: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建都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相傳,劉安不務政事,野心很大,不滿足只當一個有名無實的王,總想謀求一個更顯赫的實職,還醉心於長生不老之術,急於尋求靈丹妙藥。
於是,他召集術士門客於八公山下,燃起熊熊的爐火,別出心裁地叫他們用黃豆和鹽滷來煉丹,結果"煉"得雪白細膩的豆腐。它雖非靈丹妙藥,可美味可口,別有風味。此物迅速傳開,風行於世,有詩為證:"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生獲泉布"。自此豆腐腦成為漢民族一道著名的傳統小吃。這應該是最早記錄豆腐腦是甜是鹹的資料了。
而南方的朋友,稱豆腐腦為豆花,他們也喜歡加糖
甜的一般是加入糖漿或砂糖、紅糖,夏天通常將豆腐花放涼了吃,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有人為了驅寒還會在糖水中加入薑汁或是為了口感加入綠豆、紅豆、各色水果或是粉圓一起食用。更新穎的吃法會加上巧克力糖漿、滿天星製成的"巧克力豆花",香港還有配以黑芝麻糊的"芝麻糊豆腐花",有人根據它的外形形象地將其稱為"太極豆腐花"。
有的人以為豆腐腦就是豆花,其實也不是很準確,豆花相對於豆腐腦更為凝固一些。豆腐腦的出現其實是製作豆腐其中的一道工序,無法用筷子夾起,一般都是勺子挖出來的,細膩柔軟,吃著入口即化,所以豆腐腦的名稱就這樣出來了。
作為北方的豆腐腦,最為神奇的是關於豆腐腦的滷湯,最簡易的方法就是準備好蔥花、薑片、油、鹽、老抽、水澱粉,再與熱湯添置碗中,喜歡吃蒜的還可以,切蒜沫撒在豆腐腦上。北方喜歡鹹口味就添加鹹鹽,南方喜歡甜口味,就加入冰糖熬製。怎麼樣,豆腐腦製作過程非常有意思吧~小編都寫饞了呢,只期待著第二天早上去早市買一碗豆腐腦,暖暖的喝下真是美味極了。
關於分布
甜: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福建、澳門、香港、海南、臺灣
鹹: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江蘇、浙江、上海
辣:重慶、貴州、甘肅
有甜有鹹:河南、山東、江西、安徽、新疆
有甜有鹹還有辣:陝西、山西、四川、雲南
在這裡,我想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想吃甜的就加糖,想吃鹹的就加鹽,沒有什麼值得爭辯,畢竟是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的聯繫。屏幕前的你,喜歡吃哪一種呢?歡迎大家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