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人說話都是豆腐腦味兒的,樂山下轄的夾江縣人更有意思,糖醋麻辣豆腐腦味兒的。
無論是甜黨,還是鹹黨,來到夾江都要傻眼的。既有麻辣味,何又來糖醋味?等等,還有麻辣糖醋味?
其他四川人來到夾江也是一臉懵的。你們豆腐腦裡還放粉蒸牛肉?還有雞絲?
總之,夾江豆腐腦,確實一直被視為四川豆腐腦界的一股泥石流。
夾江豆腐腦,講究勾芡湯汁濃稠,糊多豆花少,加花生仁、紅油辣椒、花椒末、大頭菜、芹菜、蔥花、油酥黃豆等十多種配料,撒上散子(炸過的麵條),還可以加粉蒸牛肉或是一大撮銀線般的雞脯肉絲,甚至再加白糖和香醋攪在一起,藝高人膽大的,連藿香都下得去手。
酸酸甜甜麻麻辣辣,要素非常多了,一碗管飽。
不過,這樣一碗口感層次和調味層次都豐富異常的豆腐腦,在外地人看來,屬於甜鹹辣一勺燴的調和主義路線,有人覺得驚豔,有人覺得受傷。
但夾江人的口徑一定是高度一致的
豆腐腦這東西,全國都有,只要有豆腐坊的地方,就有人會做豆腐腦,而且全國的豆腐腦本體都差不多,只是澆的調料有所區別。
豆腐腦本體
但是豆腐腦在全國的稱呼很不一樣,有的地方把它叫豆腐花,廣東叫山水豆花,天津把這叫老豆腐(我覺得本身可能是個倒裝稱謂,因為豆腐腦一點兒也不老。),然後大部分地區豆腐腦還是叫豆腐腦。
夾江的糖醋麻辣豆腐腦就是最好吃的豆腐腦。
「早晨喝碗鹹豆腐腦當早餐,午後喝一碗甜豆花做甜品,生活美美噠!」
不管什麼樣質地的豆腐腦製作出來除了豆香味之外,是沒有其他味道的,至於甜鹹之爭與豆腐腦本身沒啥關係。
不過,「南甜北鹹」一直是豆腐腦之爭各方所持的基本觀點,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北方冬季寒冷乾燥,在人類還未進化到可以通過大棚在冬天種植蔬菜和大規模「南菜北調」之前,「醃製」蔬菜是冬天北方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菜之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喜歡吃鹹的習慣;而光照和雨水充沛,氣候溫暖的南方,生產果蔬和甘蔗,所以漸漸養成了食用「糖類」食品的口味,這在眾多的南方菜系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具體到豆腐腦這件事上,除了口味習慣之外,還與點豆腐的凝固劑有關。北方傳統點豆腐用的滷水,豆腐腦質地相對粗糙,味道有點發苦,用鹹鹵或調料來中和一下更好。
南方豆腐腦製作多用石膏,豆腐腦質地細膩爽滑,糖水搭配更顯美味。
另外,北方的鹹豆腐腦一般是作為早餐小吃居多,而南方豆花多作為甜品出現,什麼時候吃都行。
不過,南甜北鹹的區分也不太嚴謹,像四川、湖北、雲貴、福建等一些南方地區也會吃鹹豆腐腦的。
鹹派豆腐腦
鹹豆腐腦一般早餐時吃,搭配燒餅、油條之類的麵食一起食用。
鹹豆腐腦也分為滷汁派和調料派。
《故都食物百詠》 中稱:「豆腐新鮮滷汁肥,一甌雋味趁朝暉。分明細嫩真同腦,食罷居然鼓腹舊。」
滷汁派的豆腐腦的滷汁一般是雞湯、豬牛羊肉湯搭配一些食材熬煮勾芡至黏糊狀淋在豆腐腦上來吃,必不可少的食材有黃花菜、蘑菇、木耳等,也有加入肉臊的。
河南一些地方還直接用胡辣湯當滷做成「兩摻」豆腐腦;福建一些地方會用滷肉的湯汁為滷淋入豆腐腦中,香味更濃鬱。
吃滷汁豆腐腦的話最好還要搭配點調味料,常見的有韭菜花、蒜汁、辣椒油、胡椒粉之類,這能讓豆腐腦味道更醇厚。
調料派豆腐腦以其豐富的調味料而出名,包括鹹蘿蔔乾、海米、醬油、鹽、辣椒油、炸黃豆、花生碎、香菜碎、芹菜丁等,口感豐富、味道多元。
甜派豆腐腦
甜派豆腐腦更像是甜品,閒來無事來上一碗,甜潤可口,很滿足。
最傳統的甜派豆腐腦就是直接撒上紅、白糖或者淋上紅、白糖漿水,簡單又滋潤。
再創新一些的就可以發揮創意了,芝麻糊、豆漿、椰奶、巧克力、果汁、蜜豆來者不拒,甜美開胃
所以,甜鹹黨咱們握手言和吧,以後早晨喝碗鹹豆腐腦當早餐,午後喝一碗甜豆花做甜品,生活美美噠!
不過,不管是鹹還是甜,在吃豆腐腦的時候,儘量還是用勺子稍微攪拌一下,再撇著或者舀著吃,千萬不要攪拌得太碎,湯汁「瀉」掉失去了粘稠感就不太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