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詩聖杜甫為西嶺雪山留下了千古代言的時候,肯定不會想到千年後有來自超過10個國家旅遊屆「大咖」會在此展開一場生態旅遊領域的頭腦風暴。8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在西嶺雪山召開的2020年亞洲生態旅遊聯盟論壇上獲悉,本屆論壇是亞洲生態旅遊聯盟首次將論壇會議落戶在中國大陸旅遊目的地。在亞洲生態旅遊聯盟主席高山滕看來,中國生態旅遊具有很大潛力,而本屆論壇在成都西嶺雪山召開,重新定義了生態旅遊的季節性。
論壇現場
在論壇現場還發布了《西嶺共識》,與會嘉賓達成「生態保護是生態旅遊得以開展的基礎和前提」。據悉,本屆論壇的召開,將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成都,甚至四川自然保護地、生態旅遊資源的國際影響力,深化四川旅遊資源在東南亞地區的融合發展,高起點助力成都建設「三城三都」。
還在說旅遊淡旺季?不,這些國家的旅遊沒有淡旺季
季節對於生態旅遊來說,重要嗎?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被稱為「成都後花園」的泰國很有發言權,泰國生態旅遊聯盟協會主席Neeracha Wongmasa女士認為生態旅遊沒有所謂的季節性,應該要從需求端和供求端兩方面來看生態旅遊,「開發生態旅遊季節性的替代品,任何一項旅遊產品都可以代替所謂的季節性。」她以曼谷為例,文化遊、美食遊、養生遊,這些高價值的旅遊產品,以及節慶遊、資源遊、高端遊都是季節的替代品。
對於季節性是挑戰還是機遇,蒙古旅遊聯合會會長Gantumur Damba先生用寒冷氣候下的生態旅遊實踐:蒙古國案例來解讀。在蒙古有比較寒冷漫長的冬季,可持續的旅遊資源、讓東道主和客人同時感到滿意、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是蒙古一直堅持的生態旅遊的原則,這也是蒙古國旅遊在淡旺季貢獻差不多的重要原因。
不丹,被列為世界上生態旅遊第一目的地,是什麼使得不丹如此具有吸引力呢?來自不丹的Karma Tshering先生認為,除了獨特的生活文化,傳統建築、自然景觀都是不丹的標識,同時不丹的環境非常原生態,生物多樣性和動植物廣泛而獨特,同時也是一個「碳負面」的國家,碳排放值低於國際標準。
成都的機遇:借西嶺雪山集結大熊貓國家公園優勢資源走向世界
事實上,生態旅遊並不是一個新詞。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37年前著名的墨西哥環境學家建築師凱倫首次創造性提出生態旅遊這個詞彙,目前它被界定為是前往相對沒有被幹擾和汙染的自然區域,專門為了學習、欣賞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動植物和存在的文化表現的旅遊、
從中國生態旅遊發展20年的歷程來看,生態旅遊也存在市場亂象叢生、商業化過度嚴重、存在低標準化等等問題,真正的生態旅遊應該是怎樣的?這也是本次論壇所要探討的問題。
在北京林業大學石玲博士看來,地處北緯30°的西嶺雪山有絕美的生態資源,而西嶺雪山目前依託國家森林公園內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開展的自然體驗、生態教育、滑雪溜冰等形式多樣的生態旅遊項目非常值得推廣,在亞太地區範圍來看都具有極好的示範效應和極大的市場機會。
而四川大學李宜蓬教授認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和生態旅遊任務是高度融合的,西嶺雪山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範圍內最為成熟的景區,可以把國家公園裡各種具有優勢的特色資源,通過空間外擴的模式,以成都這個城市作為支點走向中國,走向全世界。「這個邏輯就使得我們的西嶺雪山擁有了一次全新機遇。」李宜蓬表示,這個機遇的獲得需要新的業態——以體驗和場景為中心的業態。圍繞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品牌這個中心值,以文創的方式,以總部經濟的形態,在西嶺雪山建構一個具有全國性的產業園區,以此來實現整個2萬多平方公裡的大熊貓國家公園裡的優勢特色資源,在成都增值、優化,走向全世界。
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
編輯 劉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