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撥千斤 聚力造綠洲——雲南省探索以獎代補治理水土流失新模式

2020-12-12 雲南網

原標題:四兩撥千斤 聚力造綠洲——我省探索以獎代補治理水土流失新模式

初冬,曲靖市馬龍區積糧衝、大龍井、新樓房3條小流域依然綠意盎然,微風中搖曳的蘋果樹、連片的西蘭花將曾經的水土流失區變成了綠色「聚寶盆」。

看著正待收穫的西蘭花,新樓房村黨支部書記趙吉飛興奮地說:「村委會6000多畝地大都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坡耕地。今年我們以農戶為主體,採取『村黨總支+合作社+企業+農戶』的運作模式參與國家以獎代補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對零星分散,水網、道路不配套的坡耕地,進行集中連片的統一整治。如今,地連成了片,坡地變成了梯地,滴灌水網配到地頭,機耕道路四通八達。過去只能種玉米、洋芋的低產低效地,今年種上了烤菸、西蘭花、羊肚菌等,還搞起了玉米制種,土地產出大幅增加,初步測算農民戶均年純收入可達8萬元左右。

2018年以來,我省連續3年在曲靖市馬龍區、臨滄市臨翔區試點開展以獎代補水土流失治理項目,探索鼓勵引導社會投資出力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的新機制。3年來,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2470.91萬元,其中,中央財政60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6470.91萬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8.49平方公裡。通過3年實踐探索,馬龍區、臨翔區以獎代補治理水土流失試點項目已形成了一批可複製、易推廣的創新模式和成功經驗,為我省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水平,治理成效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趟出了路子。

治理任務艱巨 創新機制增力

雲南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徵使我省成為全國水土流失嚴重的重點省份之一,經過長期堅持不懈地治理,我省水土流失面積已呈下降之勢,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為102160.56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5.93%,防治水土流失任務依然量大、面廣,任務艱巨。但長期以來,我省水土流失治理主要依靠財政投入,資金來源單一,數額有限,治理的腳步難以加快。

加快治理步伐,為美麗雲南添綠,我省水土保持部門努力作為,積極探索創新。2018年,在水利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選擇馬龍區、臨翔區試點開展以獎代補水土流失治理項目,探索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水土流失治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的新模式。

邁開探索的腳步,我省水土保持部門堅持頂層設計,制定出臺《雲南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試點工作實施辦法》,要求試點區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創新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和投入機制,鼓勵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為全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可複製、易推廣的經驗做法。同時,明確了以獎代補試點項目的遵循原則,以及財政獎補資金每年不少於1000萬元;獎補對象為自願出資投勞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農戶、村組集體,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等建設主體;獎補範圍為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水土保持林、新種植經果林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的獎補政策措施。

積極探索創新 撬動企業投資

以獎代補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政策辦法一出臺,立即在試點的馬龍區、臨翔區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不少企業表示願意參與項目建設。經過比選,馬龍區選擇了民營企業馬龍愛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2018年項目的建設主體,國有企業雲南佳都建設有限公司參與2019年的項目建設。

2018年的秋天,馬龍愛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月望鄉積糧衝小流域拉開了參與國家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設的序幕。坡地改臺地、修建機耕路、配套水池溝渠等水網工程,築起谷坊、沉砂井等治理工程,同時種植163.97公頃經果林、保土耕作1447.25公頃、封育治理4261.6公頃,共治理積糧衝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58.73平方公裡,項目投資達2168.42萬元,其中,財政獎補資金1000萬元、企業自籌1168.42萬元。

如今,積糧衝陡坡地改成臺地,連片的蘋果林鬱鬱蔥蔥,現場管理人員說:「明年這些果樹就可以掛果了。」馬龍區水利局水保辦主任劉學恩說:「以獎代補治理水土流失項目的實施,有效撬動了企業資本的投入,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形成了項目實施合力,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

在總結民營企業運作模式經驗的基礎上,2019年,馬龍區又積極探索國有企業參與項目建設的模式,由此,雲南佳都建設有限公司參與到大龍井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項目中。同年春天,以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為特徵的大龍井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全面推進。佳都建設有限公司在面積29.46平方公裡的小流域內,建設水網、道路、水保設施等工程的同時,營造經果林166.4公頃、保土耕作1139.7公頃、封育治理1640.34公頃,總投資2270.3萬元,其中,財政獎補投資1000萬元、企業投資1270.3萬元。

初冬時節的大龍井小流域,遠山如黛,眼前的一行行蘋果林在陽光下,發出綠油油的光。基地負責人說:「種的是大苗,今年部分果樹已經掛果,這幾天才摘完,共有60多噸,在網上銷售,每公斤15元,去年開始項目建設,今年就看到了效果,企業和農民都獲利,生態環境也變得更好了。」

吸引農民參與 工程一石數鳥

不斷總結、積極探索,2020年,馬龍區在馬鳴鄉新樓房村探索黨建引領、整村統建模式,開啟了農民入股投勞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的先河。項目建設採取以黨總支為引領、村為單位、合作社為支撐、農戶為主體的「村黨總支+合作社+企業+農戶」的運作模式,加快新樓房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項目實施採取由村黨總支牽頭,成立馬龍區新樓房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對新樓房村300戶6000餘畝土地,按照1畝1股的標準,採取入股自願、退股自由的方式,向農戶發放股權證書,農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參與項目建設,實現了「資源變股金、資金變資產、農民變股民」的轉變。項目建設採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農民廣泛參與的方式,結合水土保持現狀,對整個小流域進行全覆蓋綜合治理。目前,已完成坡改梯397.79公頃、栽植水保林0.89公頃、雙排行道樹6.23公裡;新建機耕道路12.97公裡、配套排水溝14.02公裡、沉砂井39口、蓄水池23座、管道123.8公裡,配套高效節水灌溉設施1917畝,工程區內形成布局合理的路網和水網系統,防治水土流失。同時,成立烤菸、蔬菜、玉米制種3個合作社、1個建築施工隊和1個家庭工廠,農民在其中務工領工資。項目收益惠及全村群眾,參與項目的農戶可獲得每畝800元的土地保障金;公司年純收入的50%用於分紅;到合作社務工的農民每月有3000元的務工收入,幹得好的還有獎金。趙吉飛說,這幾筆收入加起來,初步測算,戶均可實現年純收入8萬元。

劉學恩總結說,新樓房村的這種模式有幾個好處:一是解決投資壓力大問題。通過把土地以入股的方式集中起來,減少了土地流轉環節,農民可選擇在合作社、建築施工隊和家庭工廠務工,既節省了建設成本,又解決了合作社用工和項目建設自籌資金難的問題。二是解決了收入不平衡的問題。由於項目是在村黨總支的統一領導下實施,全覆蓋群眾,整村發展、戶戶受益,避免了項目實施中村組、群眾之間的懸崖效應,實現了區域性整體協調發展。三是解決了規劃實施難問題。對入股土地統一進行規劃、輪作,促進了土地規模化、精細化、專業化生產。四是解決了農民市場對接難問題。由企業和合作社統一對接市場,破解了原來產業小、散、弱,農戶單打獨鬥,市場抗風險能力弱的瓶頸。再就是通過土地集中管理,農民全程參與,發揮了人人都是建設者、管護者、監督者的作用,確保了項目長期發揮效益。而且村級組織也在領頭參與中提高了組織力、號召力和在群眾中的威信。

放眼今天的新樓房小流域,曾經的流失區已形成蓄水有池、排水有溝、引水有管、沉沙有凼、減沙有坊(谷坊、攔沙壩)、作業有道、地邊有埂的水土保持措施布設格局,廣袤的山野,坡改梯、小改大、零改整、瘦改肥,路相通、渠相連、管成網、池就近的農業生產格局展現眼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農業生產條件得以夯實,土地生產力顯著提高,一個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突出的水土流失治理典型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力。(張銳)

相關焦點

  • 永春湖洋鎮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但果園主人鄭明龍卻慶幸地說:「還好及時開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坡耕地改造,否則這場大暴雨將給果園帶來更大破壞。」實施坡耕地改造後,鄭明龍的蘆柑園「安全係數」提高了。當前,鄭明龍的蘆柑園正沿著硬化水泥路修建排水渠,層層梯田種滿了蘆柑樹。
  • 中國發布丨我國70年水土流失治理"成績單":減少水土流失面積相當於...
    中國網9月30日訊 70年,我國水土流失實現了面積由「增」到「減」、強度由「高」到「低」的歷史性轉變,四分之一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根治。數據顯示,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從367萬平方公裡減少到274萬平方公裡,減少了93萬平方公裡,減幅達25.3%,相當於減少了兩個黑龍江省那麼大面積的水土流失。
  • 長汀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著力打造——
    昔日水土流失嚴重的長汀縣三洲鎮,在省級文保單位——戴氏家廟、在豐盈美麗生態農場,舉辦「一鄉一品」旅遊文化節。昔日水土流失地,通過這兩年開展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如今山清水秀好風光,成為鄉村旅遊網紅點。三洲村黨支部書記戴芳文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三洲村,國家溼地公園四季花草樹木,豐盈生態農場3200畝四季有果,文化旅遊紅紅火火。
  • 去年四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區4700平方公裡  面積超過一個自貢市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王成棟)去年,我省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4700平方公裡,超過一個自貢市大小。近日,四川省水土保持局發布2016年度四川水土保持公報。去年,四川重點推進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項目、重點水土保持生態治理工程等治理項目。其中,在重點水土保持生態治理工程方面,涉及21個市州84個縣(市、區),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882.35平方公裡,涉及小流域87條。監測領域,四川21個市州啟動建立21個水土監測分站,其中13個已經建成。
  • 姜德文:水土保持的核心要義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防治顯成效水土保持系統治理綜合防治的成功技術路線近幾十年來中國水土流失治理不斷實踐與理論探索,總結出了一整套成功的技術路線,即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其系統性和綜合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治理對象的系統協調性
  • 十二五以來淄博治理水土流失417.55平方公裡
    近年來,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持續加大財政投入,水保帶來的生態和民生紅利不斷兌現。「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17.55平方公裡,工程總投資達2.46億元。日前,記者先後走進沂源縣和博山區,對雙馬山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峪口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進行了探訪。
  • 山川煥顏 水土富民_地市新聞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山西門戶
    截至去年年底,全縣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94平方公裡,水土流失治理度達67.8%。    聚焦脫貧,凝聚合力。按照國家以獎代補政策的主旨精神,制定和出臺了《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管理細則》,倡導「星火燎原,積少成多,涓流成海」的籌資模式,實施「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的治理辦法,促進了農業產業開發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的有機結合。
  • 年內我省將治理4620平方公裡水土流失區 治理面積超過自貢市面積
    年內我省將治理4620平方公裡水土流失區 治理面積超過自貢市面積 ,治理面積超過自貢市的面積。
  • 觀察│40年持續發力,看「紅色沙漠」如何變「江南綠洲」
    江西省贛州市幾代水保人不斷接力,持續 40 年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始終堅持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發展,總結治理經驗,打造適合當地實際的「贛州模式」,水土治理成為贛州一張靚麗的「名片」。贛縣區將崩崗治理作為推進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抓手,成功實施了2017年度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金鉤形項目區崩崗治理工程,通過開展崩崗綜合治理,贛縣區700處崩崗侵蝕得到有效治理,項目區內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植被得到快速恢復和改良。贛縣區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做法只是贛州市對於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
  • 長汀:水土流失區裡的「脫貧經」
    長汀策武、河田、三洲、塗坊和濯田等5個水土流失重點鄉鎮,有貧困戶2664戶9071人。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他們都像戴永恆一樣,在水土流失治理中邁出脫貧致富步伐,實現生態治理和脫貧致富雙贏。  初冬時節,昔日水土流失嚴重的河田鎮遊坊村青年世紀林,一排排削坡修建的臺地上,栽滿了桑葚、楊梅、柑橘,綠意盎然。
  • 我國蓄水量最大淡水湖遭別墅圍困 水土流失嚴重
    轟鳴的推土機、光禿禿的山體、流失的紅土,伴隨著豪華別墅和高爾夫球場,你會不會以為這是哪個人造度假村?事實令人震驚。這是雲南省第三大湖泊,也是我國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撫仙湖。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探訪撫仙湖,發現湖區紅線已被房地產開發商撕開,水土流失嚴重,這一高原生態系統正在遭到破壞。「我們只是普通老百姓,但也知道我們國家I類水質的湖泊已屈指可數。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何治理?專家給出這28字方略
    長期以來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不僅生態環境脆弱,而且導致農作物不易生長。農民辛苦勞作,收成卻很少,造成生活水平低下,這成為困擾這一區域發展的世界性難題。 在《中國經濟大講堂》的演講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談到,上世紀80年,他的老師朱顯謨院士提出了黃土高原國土整治的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 長汀河田:水土流失重災區的「最美逆襲」
    放眼全國角度,這片彩色稻田與眾不同的「逼格」是,它身處的河田鎮曾是長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河比田高、田瘦人窮,而今脫胎換骨,逆襲為「生態美、百姓富」的典範。   「過去田裡種不到來吃。」傅木清回憶,小時候,因山上水土流失嚴重,田地十分缺水,村民時常為搶水而吵架,大部分田只能種地瓜。
  • 山明水秀地 寧靜平安鄉——記水土保持的「寧鄉樣本」
    曾經,這裡十山九禿,河道淤塞,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根據1981年寧鄉縣農業區劃調查報告統計,當年水土流失面積達1211平方公裡,佔境內國土面積的41.6%。今與昔的反差,是寧鄉久久為功、持續開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生動體現,也是近年來該市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鮮活註腳。欲見山河千裡秀,先保大地一寸土。
  • 西區龍家溝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收官
    西區水利局有關負責人稱,龍家溝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省級項目,截至2020年底,已經完成坡改梯5.8公頃,新建蓄水池4口,水塘加固1座,整個項目主體已經完工,正進入收官階段。龍家溝小流域幅員15.14平方公裡,因土壤長年受雨水衝刷和風力等影響,水土流失面積達11.46平方公裡,佔流域土地總面積的75.71%,屬中度侵蝕區。
  • 蕭山北幹街道「鄰聚力」項目 構建基層城市治理新格局
    社區、物業、業委會三駕馬車同向發力,形成目標一致、協同配合、責任共擔的社區治理新格局,在作為蕭山區樓宇經濟和商、住中心「C」位的北幹街道,這並不是個例。 社區的「360民情圓桌會」、老舊小區的「準物業」機制、輻射全街道的「鄰聚力」項目……一項項行之有效的物業管理模式逐漸構建起基層社會治理新矩陣,讓北幹人安居樂業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 陝西渭河流域每年水土流失直接經濟損失上百億
    陝西渭河流域每年水土流失直接經濟損失上百億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0月23日18:01   新華網西安10月23日電(記者陳鋼)記者從近日在西安召開的第三屆渭河論壇上了解到,目前陝西渭河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損失氮
  • 冰川融化水土流失 長江源區生態遭遇陣痛
    雖然自古以來,人們就在不斷追尋探索江源的奧秘,但一直連「長江有多長」「長江源自哪裡」等問題都沒有明確答案。直至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通過艱苦的實地科考,才將長江源頭追溯到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使長江之「長」終於有了結論。
  • 自貢市沿灘區:總投資429.26萬元 望子河碾子灘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
    近日,自貢市財政局、自貢市水務局組成的驗收小組,前往沿灘區望子河碾子灘,對該區域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進行了竣工驗收。項目實際完成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12平方公裡,其中完成石坎坡改梯27.64公頃、發展經果林64.85公頃、封禁治理34.57公頃、保土耕作685.00公頃、修建排灌溝渠2.3公裡、蓄水池9口、沉沙凼25口、作業道路4.25公裡。該項目的建成運行,將有效控制治理區的水土流失,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助推當地經濟社會和農業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