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致遠塾合格學員分享:2個月合格明治和關西學院備考經驗及方法
我是瑩瑩子,201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藥學專業,屬於非典型大齡考生了(備考期間,我也意外地遇到了很多和我一樣的小夥伴)。
2009年,考了1級(沒錯,真的是11年前的成績)。之後為了備考,2019年考的託業,最終合格了明治大學和關西學院大學的MBA。
大學畢業之後,我曾先後就職於上海的三甲醫院、日系醫療器械公司。8年後,本著人生源於不斷折騰的信念,2018年在衝繩創業,公司也逐漸走上正軌。
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使得我不得不停下來重新思考未來,於是萌生了繼續充電的想法。為了給今後繼續經營公司進行知識儲備,同時能更多地借鑑他人的實務經驗,便選擇了經營學MBA方向。
01 前期準備
我是今年5月中旬正式決定考MBA。因為希望更高效的利用疫情空閒期,我著重找了可以9月入學的學校,同時也希望MBA課程中,有針對創業的相關內容。同時符合這兩點要求的學校,就是明治大學和關西學院大學。
在確定了報考學校之後,就開始研究各類進學塾。之所以想要報塾,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可以縮短我的備考時長。任何一場考試,其實都是與考官的博弈,關鍵就看能不能把握充足的信息,找到考題背後真正的關鍵所在。
而MBA的考學,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信息戰,要掌握學校真正看重的關鍵點,然後在各種資料以及筆試面試中,不斷強調這些關鍵點,就能夠百戰不殆。
而進學塾因為有著豐富的考生資源,能夠第一手掌握每個學校的考察重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使得考學效率大幅提升。
在研究了眾多的進學塾之後選擇了致遠,主要是因為,從各個平臺的宣傳上來看,致遠確實在經營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和實績,而且分享的內容也很務實低調,看得出是一家潛心經營的塾,非常符合我的需求。所以在諮詢當天就直接報名,之後從5月底正式開始備考。
02 備考過程
我選擇的這兩個學校都不需要筆試,所以關鍵就是資料和面試的準備,以下分學校進行介紹。
關西學院大學
我會選擇關西學院大學,是因為這裡的MBA設有アントレプレナーシッププログラム和醫療経営プログラム,非常符合我實際的業務需求,學費也比一般的私立學校更便宜。
考試每年秋季和第一期考試是材料30%,筆試30%,面試40%的評價標準,而第二期沒有筆試。但是今年由於疫情的關係,秋季的筆試也改成了提交4000字的ビジネスエッセイ。
在材料方面,關學今年沒有強制要求提交任何的語言成績,志願理由和研究計劃書也都提供了現成的模板,大致都在1000字左右,相對還是比較輕鬆的。
但是ビジネスエッセイ著實讓我煎熬了一段時間。今年的題目是關於地區金融機構以及中小企業創新,我本身對金融機構不太熟悉,所以重點都放在創新的內容上。
但是畢竟是理科出身,硬生生要寫4000字的日語文章實在是痛苦,幾度想要放棄,但是想著就當是爭取一次模擬面試,擠牙膏也要擠出來的心態,最後還是在截止日期之前趕了出來。
書類資料完成之後,重點就放在面試的準備上了。面試稿我是根據塾裡面提供的問題進行的準備,然後每次模擬面試時,冼老師也會根據我的回答再繼續深挖下去。
最後的面試稿差不多有一萬五千字,而最後面試的問題,也全部都是面試稿上現成的內容,所以回答得非常順暢。
當然關學本身的面試也並不算太難,除了自我介紹和志願動機以外,基本上就是聊天形式和我討論了一下目前公司的業務。因為我從事的是醫療行業,所以著重談了一下中日醫療行業的差異。
最後還留了一點時間讓我提問,然後我的問題是,希望聽一下教授對目前的疫情對中小企業產生的影響有什麼看法。這個問題正好戳中教授的特長,教授非常詳細的講解了半天,最後正好到15分鐘就愉快的結束了考試。
其實考完關學基本上感覺還是比較穩的,今年由於全部改成線上面試,把我接入會議室的時候,兩位面試教授都在一邊看材料一邊討論。其中一位說,下一個是中國來的啊,那關鍵就是溝通能力了。溝通我還是很有自信的,所以立馬就特別放鬆的進入面試狀態了。
順便說一下題外話,關學的MBA感覺上不算太熱門,擇校的時候我還是蠻猶豫的。之前工作過的公司總部在神戶,所以也諮詢了一下日本前輩對於關學的看法,想不到都給出了一致好評,尤其在關西地區還是比較吃得開的。而且關學的MBA授課在梅田,不用跑去遙遠的西宮,推薦給小夥伴們!
明治大學
選擇明治是因為有スタットアップビジネス模塊,在這個模塊下,可以廣泛學習創業公司經營所需要的,不同領域的經營學知識,而且也已經獲取國際認證,算是對教育質量的高度肯定了。
明治的MBA是出願材料和面試,要求提交日語N1的成績,所以特地提前諮詢了一下校方,舊1級也可以正常使用,用日語面試的話不強制提交TOEIC,但是校方建議有成績的可以提交,應該會有一定的加分。
另外,明治現在有全英語的課程模塊,所以也可以用英語交材料和面試,選擇英語授課的話,語言成績是必須。
因為沒有筆試,所以明治的願書容量要求非常高,需要有5~8頁A4紙,基本上就是5000~8000字左右,內容要求包括日常工作學習中的問題意識,MBA的志願動機以及研究計劃,準備起來還是比較費時間的。
我大概前前後後改了5到6稿的樣子,從一開始非常流水帳的裹腳布,逐漸改成了具有清晰邏輯條線的文章,在這裡要非常感謝冼老師的指導,每次上課都非常耐心的逐字逐句的幫我斟酌,給出的框架也讓整個材料看起來更加簡練清晰。
明治的面試是在關學的兩周之後,準備內容大致相似,但是根據明治的課程特色做了修改,另外也在不斷模擬面試過程中,增加了很多新的問題。
等待明治面試的那兩周,正好臨近公司決算,和稅理師的鬥智鬥勇佔據了我大量的時間,導致在進行第一次明治模擬面試的時候,非常不在狀態,好在冼老師及時指出了這個問題,讓我儘量調整好心態,保持住備考的狀態。
為了維持備考的狀態,我用上以前在公司常用的語音訓練方式,把所有的面試稿內容錄成音頻,然後處理其他雜事和開車途中就反覆聽這些音頻,保持對面試稿的熟練程度。
這種方式一方面幫助我發現了很多面試稿中存在的邏輯漏洞,另外一方面也確實節省了不少時間。
明治的面試是三位面試官,一位應該是根據研究計劃的方向安排的專任教授,另外兩位感覺像是兼任的教授。
面試總體難度要比想像中低一些,主要是問了一下志願理由,然後就是針對我目前自己的創業公司的據點選擇,業務內容,疫情狀態下的計劃等等進行提問。
與其說是面試,其實更接近聊天的狀態。我在說志願理由的時候因為緊張,再加上戴口罩喘不上氣,直接就破音了。破音了之後倒是徹底放鬆下來,所以之後就比較正常的一問一答,整體氛圍還是非常輕鬆的。
當天面試大概35個人左右,後續看了一下錄取了17人,有工作經驗的錄取比較多,所以感覺明治MBA對有工作經驗的小夥伴要更友好。
03 研究計劃書
在我整個備考過程中,最頭疼的應該就是研究計劃書,相信這也是很多備考的同學比較糾結的內容,所以單獨列出來分享一下。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MBA的研究計劃書對學術要求並不高。我的內容完全是基於在創業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問題,並沒有太多的理論基礎和先行研究。
在備考過程中其實也改過一次研究課題,因為第一次的內容太過寬泛,而且也很難和現在的業務方向自圓其說,所以後來決定換題。
第二次的題目是在閱讀老師推薦的Marketing相關書籍時,偶然看到的一個市場手法的定義,然後聯想到目前公司開展業務的過程中,也使用到了這個手法,只是之前一直沒有進行深入思考,所以就以此為題最終確定了研究內容。
隨後就在塾裡老師的指導下,反覆刪減修改,增加了具體的定義以及實際數據,也進一步加強了和志願理由之間的關係,以及前後邏輯線,最終完成了滿意的稿件。
在兩個學校的面試過程中,也沒有太多的糾結研究計劃書,感覺更多的是考察問題意識,以及是否能夠條理清晰的闡述觀點。
在塾裡的培訓,一方面是幫我補全了邏輯上的漏洞,另外一方面也穿插了很多專業知識和研究方法,讓我的研究計劃書內容更為豐滿,更符合日本學校的需求。
04 總結
我是5月23日報的塾,然後7月11日合格了關學,7月21日合格了明治,等於是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搞定了整個考學過程。而能那麼順利的實現目標,致遠塾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雖然因為疫情的原因全程都是線上授課,但是能夠感受得到冼老師每次都非常用心,全程都給了我非常實用的建議,也一直不斷地在額外提供經營學相關的知識點,讓我在備考之餘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
在模擬面試的過程中,也能夠一針見血的發現問題,甚至幫我糾正了很多日語口語和語法的問題,面試也是押題全中,使得我每次面試都能夠沉著冷靜的進行發揮。
本來想著如果這兩個學校都上不了的話,索性就報完整的課程,好好練習小論文,然後準備秋季再衝刺一下,想不到那麼順利就考上了,感激之情真的溢於言表。
(一點點小雞湯,人生的真諦就在於折騰,希望所有無論是年輕的還是大齡的小夥伴,都不要壓抑自己心中的小火苗,不要害怕試錯,永遠能夠義無反顧的踏上新的徵程!)
05 MBA強調方面
① MBA課程內容相當充實,時間規劃很成體系,指出許多學生忽視的盲點,對考學準備有很大的借鑑價值。
② 出願書類的指導非常專業,針對不同學校的側重點有專門的指導,邏輯梳理也是做到滴水不漏,經過修改後出願時自己都很有信心。
③ 模擬面試和書類修改的預約體系高度契合學生的需求,針對學生的個人情況還有專門的指導。
④ 老師的指導非常容易吸收,老師會在引導學生思考後,再給出獨到正確的見解,同時各種建議也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給出充分的理由,讓學生理解並接受建議。
⑤ 課件內容非常充實,直接轉化為教材也完全沒問題。
⑥ 無論講師還是班主任,都對學生高度認真負責,及時回應解決學生的考學相關問題,出願前的檢查,幫學生修正不少沒有發現的漏洞。
⑦ 上完課後對MBA的考學有很大改觀,無論思維方式還是人生規劃,都重新做了審視,無論考學成功與否,都非常慶幸自己在思想觀念上的巨大轉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