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圍子街道大姜種植區進入收穫期。
老薑賣得差不多新姜上市少,青黃不接是主因
進入10月份,昌邑、安丘等地的大姜進入收穫期。10月13日,記者採訪發現,姜農去年存下來的黃姜基本銷售完畢,而新姜多數還沒進入市場,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狀態,姜價不斷往上漲。其中黃姜市場收購價每斤在4.5元左右,兩個月漲了5成;新上市的大姜單價賣出了2.6元,明顯高於去年同期。
姜農地裡忙著刨姜
10月13日,記者來到昌邑市圍子街道大姜種植區,大姜已經成熟,農田裡一片豐收的景象。姜農們臉上掛著笑,在地裡刨姜,他們大多以家庭為單位,種植面積大的姜農,還僱人收穫。
這裡的大姜分為露天種植和拱棚種植,現在刨的大姜是露天種植的,拱棚種植的還要再等一段時間。刨出來的生薑成片地放在地裡,削去頂部的枝葉裝到農用車上,就可以拉回家了。
中午時分,田間小路上行駛著很多裝滿大姜的農用車,有的運送到家裡,有的直接運到農貿批發市場上銷售。「這幾天,大家都在忙著刨姜。大姜的畝產相對較高,需要一點點往來運送。」圍子街道民豐村姜農劉淑華告訴記者,他們在刨姜的過程中會對大姜進行分揀,品相好容易儲存的運回家裡,存放進地窖,品相差點不易儲存的直接賣掉。
「今年刨姜要持續大半個月。」劉淑華說,「家家戶戶都有姜窖,大姜可以一直賣到明年的這個時候。存窖主要是為了等待高價格,在一年當中,姜農會根據姜價,隨時出售地窖裡的大姜」。
價格高於去年同期
當天上午,記者來到昌邑市宏大生薑市場,賣姜的收姜的來來往往,現場一片忙碌景象。
姜農前來銷售的有去年的黃姜,也有剛從地裡刨出來的新姜。隨著新姜陸續上市,姜農們紛紛拋售姜窖裡的黃姜。「去年存下來的黃姜已經賣得差不多了,趕緊騰出姜窖子,以便儲存新姜。」姜農裴昌盛將最後一車黃姜運了過來,以4.5元一斤的價格賣出。
採訪中,多名收購商表示,立秋以來,黃姜的價格一路上揚,兩個月裡上漲了近5成。當天黃姜收購價格在每斤4.2元—4.7元之間。
來自壽光的收購商付先生表示,近幾年,姜價如同坐上了過山車。2013年6月,生薑收購價每斤突破3元,最高時超過10元;2014年冬天,姜價開始下跌;2015年7月,收購價每斤在4元左右;2016年5月至當年底,每斤只賣1.5元;2017年新姜上市時,每斤接近2元;2018年新姜上市時,差不多也是每斤2元。「作為一種經濟作物,大姜價格變化比較大,不過這兩三年,價格變化幅度不是很大。」付先生說。
春季乾旱產量下降
我市多處生薑市場的交易情況顯示,目前整個姜市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不僅去年存下來的黃姜價格呈上漲態勢,剛刨出來的新姜價格也不低,市場收購價每斤2.6元左右,而去年同期的新姜每斤2元左右。
多名姜農表示,去年大姜畝產量在1萬斤左右,而今年的畝產量在8000斤左右,個別農田還達不到這些。「今年春季以來天氣乾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量。」生薑種植戶馬先生說。
對此,昌邑市宏大生薑市場相關負責人表示,昌邑生薑種植區基本上沿濰河兩側農田種植,在膠萊河西側農田裡也有種植。大姜生長過程中,需要良好的水澆條件,然而今年春季以來,大部分時間降水量少,農戶們就需要抽取地下水來灌溉姜苗。不過現在很多姜農引進了噴灌滴灌等節水設施,姜苗生長中有了充足的水分。
「今年春季比較乾旱,姜農採用漫灌方式澆灌的姜田,大姜產量有所下降,而採用節水設施的姜田,產量還挺高。」該負責人說。
記者 鄧永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