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抗戰22場會戰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會戰。當時中國軍隊先後投入14個集團軍(50餘個軍)約100萬人。日軍則投入第2軍(4個師團)約17萬人,第11軍(5個師團、1個支隊)約20萬人,總兵力接近40萬人。中日兩軍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對峙,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個省,從6月6日一直激戰到10月26日中國軍隊主動撤離武漢結束。
武漢會戰也被稱為擊斃日軍最多的會戰,按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 :陳誠 白崇禧 張發奎 薛嶽 孫連仲 王耀武 張靈甫 黃維 商震 池峰城 李延年 杜聿明 關麟徵 鄭洞國
第二:長沙會戰
1938年9月,中日雙方先後爆發四次長沙會戰。日軍投入兵力多達66萬,中國軍隊則調動超過100萬軍隊抗擊日軍。戰役持續6年,中國軍隊傷亡多達13萬人,日軍傷亡10.7萬人,最終以中國軍隊勝利而告終。這場戰役作為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在反法斯西戰場上具有重要影響。而經過無數次戰爭後,長沙也經歷了地獄一般的打擊,整座城市幾乎淪為廢墟,其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第三: 淞滬會戰
從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日本即在上海保持了數千人規模的海軍陸戰隊駐軍。但以區區數千之眾,又處於中國當時的京畿腹心、重兵集結之地,勢必成為中方首欲拔除之目標。所以從第一次淞滬停戰之後,中方即秘密針對此部日軍制定作戰計劃,準備一旦全面開戰即集中優勢兵力首先解決之。同時,中方還制定了在江陰段封鎖長江,將上遊日本艦艇一網打盡的海軍作戰方案。
中國軍隊的原計劃,是以兩三個主力師配屬優勢炮空火力,打一場投機取巧的速決戰,吃掉日方孤立無援又無退路之上海駐軍,藉以鼓舞士氣,也向國民有個交代。但對於長江沿線日軍力量集中上海這一突發情況,則估計不足。結果開打之後即陷入苦戰僵持局面,導致速決構想完全落空。此後中日雙方逐次增兵,最終把淞滬打成了百萬兵力規模的大會戰。
第四:太原會戰
1937年10月1日,日軍大本營向華北方面軍下達攻佔太原的命令。忻口位於太原以北,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0月13日,日軍開始向忻口陣地攻擊,中國軍隊奮勇反擊。15日,日軍與中國軍隊在1300高地經過7次爭奪,在南懷化陣地形成對峙。中央軍總指揮衛立煌集中5個旅的兵力,於16日展開南懷化陣地反擊戰。經晝夜激戰,中日雙方軍隊均傷亡數千人。太原會戰,歷時月餘,斃傷日軍2萬餘人。它仍不失為全國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
第五: 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臺兒莊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臺兒莊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