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11日報導美國《外交》雙月刊1-2月號刊載題為《中國想要的世界——實力能否重塑中國的雄心》的文章,作者系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想改變全球秩序以推進自身利益並反映自身形象嗎?這也許是當今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問題,但其引出的答案往往更多地反映了現代的偏見,而不是揭示未來這個超級大國將是什麼樣子。
一些人指出中國政策有更通融的特點,或者指出中國面臨諸多挑戰,因為這些挑戰,即使中國願意也無法重塑世界。還有一些西方觀察人士認為,一場新冷戰迫在眉睫。
這樣的預測過於僵化和籠統,無法有效描述中國崛起的複雜性——既沒有捕捉到中國未來目標的內在不確定性,也沒有認清影響其抱負的基本要素。當今中國的實力是一種由消費主義、全球雄心和技術結合而成的充滿變化的力量。
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中國領導人並不只想鞏固其國內統治,他們的抱負著眼全球。從雅典的港口設施,到5G技術在全球的推出,中國將全球雄心與經濟、軍事和技術力量結合起來,以實現真正的全球影響力。中共十九大報告宣布,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為此,中國一直在尋求促進國內商品消費。自1978年以來,中共一直在努力解決蘇聯最突出的問題之一:不能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和願望。過去40年間,中國的革命已經成為一場消費革命。中國的日益繁榮也使西方和亞洲國家受益,這些國家歡迎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為奢侈品、旅遊服務和高等教育埋單。
正是在技術領域,中國在參與全球事務方面真正有了新的方向。過去20年間,中國將經濟增長與對科研的巨大投入相結合,創造了世界上最具創新精神的環境之一。中國研發的新技術增強了自身的軍事實力,為消費者生產了新產品。中國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能力是其對世界最有力、也最具吸引力的貢獻。
外交理念蘊含儒家思想
古老的歷史強化了中國對其全球角色的認識。近年來,一些有影響力的中國學者一直主張以儒家觀點來理解國際秩序。西方觀察人士常常將中國在國際關係中的行為解讀為純粹的現實主義。但其借鑑傳統思想的言辭表明,與所有國家一樣,中國希望自己的選擇被理解為道義選擇,而不僅僅是現實主義選擇。當中國領導人使用「仁」這樣的字眼時,他們以合乎道義的、理想主義的語言來描述國家利益和行動。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這些訴諸傳統的做法將變得更加頻繁。中國領導人將闡述符合全球化價值觀的儒家思想的現代化形式,強調「道德」和「共同的未來」,同時淡化較為不自由的儒家價值觀,如對社會等級制度的信仰。
從根本上說,中國是一個道德的國家,這個願景支持了另一個抱負:中國希望將自己打造成南方世界的領導者。中國認為自己不僅是1945年後國際秩序的新守護者,還是後殖民世界裡非西方反帝國主義的繼承者。
當今的中國並不謀求在整個南方世界引發革命。衣索比亞和緬甸等國就是從中國的發展模式中受益的例子。中國的支持者認為,中國促進發展的模式比任何推崇自由民主的模式都更加靈活。
提供可持續替代方案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能指望這種規模的國家僅僅根據競爭對手的條件參與全球秩序,尤其是最近中國的一些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西方的失敗。中國的5G技術對許多國家都具有吸引力,因為沒有明顯的西方替代方案。
中國並不謀求將自身制度的複製品強加給其他國家。中國致力於提升其作為一個成功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內的意識形態威望,但並不需要其他國家追隨它的腳步。中國認為,其沒有義務因為對自由主義有原則的信仰而維護自由國際秩序。相反,基於中國偏好的秩序很可能包含以下要素:對維護國家主權的堅定承諾,強調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經濟發展,主要以中國經濟需求為導向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擴展和整合,以及由中國規則主導的全球技術格局。當然,這種混合的世界秩序可能對堅定的民主人士沒什麼吸引力,但它可以成為一種可持續的替代方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現有的自由主義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