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電影院陸續復工之後,單日票房已從422萬到連日過億,8月21日《八佰》正式上映更給中國電影市場的回暖帶來新的希望。截止目前為止(8月27日17:00時)《八佰》作為中國電影市疫情後上映的首部大製作影片,上映不到一周,電影票房已突破13.75億,貓眼專業版對該片的票房預測為超31.39億,不出意外,其票房有望超過這個數字。但與中國電影市場能否就此復甦一樣,依然充滿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這也是該片比以往任何一部影片都更受關注的原因:它像一個開路先鋒,在樹立中國電影市場疫情後重啟的一面旗幟。
《八佰》穩住,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不能少
8月2日《八佰》宣布定檔,8月3日,整個傳媒板塊就迎來了普漲,出品方華誼兄弟股價漲停。正如發行人高軍所說:不管是市場大環境還是電影行業小氣候,《八佰》都是一個絕妙的讓電影市場打翻身仗的好機會。那麼《八佰》能否不負眾望當好開路先鋒,打好這個翻身仗?
首先,目前中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影院也相應做了嚴格的防控措施,掃描健康碼,隔座賣票,定期消殺……這些是影院正常營業的保障。
其次,對《八佰》來說,其他有同等競爭力的電影基本在國慶檔扎堆廝殺,這一個多月的空檔,既是吃螃蟹的挑戰,也是票房獨大的時機。
第三,電影本身質量過關,口碑不倒,是《八佰》後續能否樹好旗幟的最關鍵因素。就影片本身來說,它的亮點較突出,在同類片中,屬於中上品質,這一點在豆瓣評分上有所體現,開分超過八分,目前也穩定在7.8分。該片投資超五億,在國產電影中算大製作,以高水準的IMAX攝影和精緻的美術設計,重現了舊上海的歷史奇觀:一邊是殘酷血腥的抗日戰場四行倉庫,一邊是燈紅酒綠的租界不夜城。可以說該片與《流浪地球》一樣,場景層次豐富、畫面感很強,展現出了中國電影工業的製作水準。
但對《八佰》的評價卻存有一些爭議,這主要是其題材特點和故事的多元敘事視角帶來的。中國軍民抗日題材的故事,優勢是容易喚起觀眾的民族熱血、愛國情感。另一方面,該片以人物群像展現出的多元視角,觸發了觀眾的多面解讀。歷史題材電影最大的意義也是引起觀眾對歷史的重新關注、對照現實的主動思考,進而引起精神共鳴。在這種意義上來說,電影不是教科書,更多是一個索引,一個啟示,一個召喚。就像八百壯士的行為,也許並不能實質影響當時的抗日局勢,卻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當時軍民抗日的熱情和信心。
電影所呈現的人物群像看似分散,也依然可見小人物到英雄的成長軌跡和抗日救國的集體意識覺醒。導演管虎擅長小人物的描摹,從多年前導演的那部黃渤、高虎主演的電視電影《上車走吧》即可窺見一斑。王千源、張譯、姜武等實力派演員也較好地完成了人物塑造。該片上映第一周票房表現不錯,但影片最終票房的成績還需要口碑持續發酵,天時地利人和,才可能達到甚至超出預期。
首戰告捷,各路英豪摩拳擦掌
從數據表現來看,《八佰》上映後,中國電影市場的總票房已和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如何讓更多觀眾走進影院,高質量的影片排片依然是重中之重。為了讓影院逐漸恢復生機,影院發行放映方也變著花樣增加彈藥。
除了《八佰》,一些中小成本的國產電影也陸續上映。例如8月25日(七夕)中國情人節檔電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取得了當日2.5億的票房好成績,加上《八佰》的1.7億,日票房高達4億。在疫情防控售票最高50%的情況下,中國電影的復甦速度和程度都令人矚目,超過國外電影市場的表現。國產電影《我的女友是機器人》(9月11日)《麥路人》(9月17日)也先後定檔。
另外,高質量、有市場亮點的「過片」重映,也為電影市場增加了營養補充劑,並獲得了較好的票房成績,如電影《誤殺》重映36天,票房累計1.21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也收穫了1.65億的票房。後續,更多中外有看點的「過片」將上映,如8月28日《盜夢空間》舉行10周年重映,接下來《中國合伙人》《狼圖騰》《何以為家》《尋夢環遊記》《復仇者聯盟》系列,以及《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等高品相的國產大片都將加入重映的隊伍。
不管新片還是」過片」,影片質量依然是市場吸引力的基石。但歸根到底,還是大片對市場的吸引力更強大也更直接,它們才是中國電影市場復甦的強心針。《八佰》之後,2020年春節檔因疫情撤檔的幾部有競爭力的電影,除了《囧媽》已經在網絡上播放,《緊急救援》《奪冠》(《中國女排》)《姜子牙》《急先鋒》《唐人街探案3》幾部電影春節檔撤檔大片也應該會陸續定檔。
其中陳可辛導演的《奪冠》已定在9月30日上映;光線傳媒在《哪吒》之後的國漫大製作《姜子牙》也重新定檔10月1日,「復出」海報更是打出了「一起把這個年補上」的標語。
除了撤檔的春節檔影片,與《我和我的祖國》類似的主旋律大拼盤《我和我的家鄉》也定檔國慶。原本春節檔電影的預售票房成績都不錯,如後期口碑不倒,在疫情防控穩定的基礎上,中國電影票房有望在國慶檔實現集中突破。
此外,周星馳和吳孟達重新聯手主演《美人魚2》,劉德華、劉青雲再度合作《拆彈專家2》也原班人馬回歸。海外片《小婦人》《漫長的告別》《信條》《鄰裡美好的一天》《釜山行2》,以及美中合拍的《花木蘭》這些影片也將陸續上映。
中國電影市場具有很強的消費潛力和復甦能力,下一步的表現令人期待。一句話,如果《八佰》這個急先鋒穩了,後續的隊伍都會跟上。
後疫情時代,積極做事,低調做人
2018、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連續兩年突破600億元,國產電影票房總量也在持續增長,具有很好的經濟基礎。經過新冠肺炎一役,與其他行業一樣,中國影視市場也歷經重創:半年的停業,影院無收入、電影投資、製作暫緩,影視人員面臨失業窘境……所有這些,是全行業共同面對的困境。中國電影人也經歷住了嚴峻的考驗,首先為抗擊疫情,積極配合,紛紛主動撤檔已經投入了大量宣發成本的影片,現在疫情穩定下來,中國影視人也在積極投入生產,恢復營業。
但考驗依然未停止,樂觀之外,我們仍然要明確,市場和環境仍然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八佰》的命運同樣也存在著不可控因素:疫情期間的敏感,電影題材的特殊性,使該片宣傳營銷的方式、度的把握尤為重要。太過高調,會被槍打出頭「虎」,太過低調,又不利票房增長。從近年電影宣發的經驗來看,有效引導自來水的威力,宣發予以配合、對觀眾感興趣的幕後熱點做「解密」式解答,引發口碑穩定持續的發酵,可能是更好的宣發方式。高調、主動、強勢的宣發策略,則可能費力不討好,招致反感。
發行上,也有消息稱片方與院線之間對「買斷式」點映資格的「保底發行」方式屢有爭議,在此敏感時期也需謹慎處理,做好溝通,盡力實現共贏。畢竟片方與影院,乃至全行業現在都面臨著嚴峻考驗,多方、長遠考量、共克時艱,應成為此時最大的共識。
總之,面對多種困難,觀眾支持,業內團結,良性競爭,營銷不搞互踩互黑,影片重質保量,影院做好防疫措施……這些依然是影視業打好疫情後攻堅戰的重要保障。《八佰》作為中國電影行業恢復生產的先鋒戰士,其上映具有某種象徵意義,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除了有形的票房價值,更有利於提高行業投資熱度和從業者的信心和凝聚力。它的成績不僅關係到《八佰》出品方華誼等公司的利益,也關係到整個市場的復甦。一部《八佰》還不夠,希望《八佰》之後,還有更多的影片取得與內容相稱的市場成績;期待中國影視行業在疫情創傷之後,走出低谷,恢復應有的力量與元氣,繼續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