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從教育入手嚴打伊斯蘭極端主義,家長移居國外也不願送娃上學

2020-12-24 華輿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 據歐時大參報導 12月9日,法國部長委員會正式收到「加強共和原則法」草案,預計明年初提至國民議會進行投票。該法案旨在對抗伊斯蘭極端主義,包括嚴打網絡仇恨言論並立法設置罪名、收緊幼童在家讀書、禁止開處女證、將一夫多妻家庭驅逐出境等。然而,收緊在家讀書的規定(即規定3歲以上兒童非特殊情況必須去學生上課)引來不少家長不滿,有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去學校上課甚至打算帶孩子移居比利時。為何這條法案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呢?

▲為維護共和價值觀,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近日接受採訪時強調,學校將繼續在教學中使用諷刺漫畫:「如果學生父母要求老師停止在自由言論課中使用諷刺漫畫素材,那麼這將被視作刑事犯罪。法官可以判決將觸犯此類罪行的外國人驅逐出境」。(BFMTV新聞臺截圖)

他們為何選擇在家教娃?

為了防範極端主義低齡化,法國政府希望禁止在家私教(身體不適除外)、要求幼童從3歲起前往學校接受教育,這使一部分在家教娃的家長們感到不解。

▲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表示,3歲以上兒童必須送到合法學校接受教育,主要是為了打擊秘密社團學校,要從「伊斯蘭主義者」手中拯救這些孩子。(BFMTV新聞臺截圖)

例如,一位名叫吉爾丁的女士對政府禁止在家私教的規定十分牴觸:「這是在剝奪我們的基本自由」。除了她以外,不少選擇私教的家庭,如在Facebook有16000名成員的國際家庭私教法國小組、 「一切為了孩子」(Les Enfants d』abord)協會的一些成員都感到很訝異、很不理解。

話說回來,這些拒絕將子女教育「外包」給教育從業者的家庭,都有些什麼特徵呢?

事實上,在家讀書往往和孩子「身體不適」的狀況掛鈎:例如,自9月以來,理療師勞倫和身為建築師的丈夫洛朗(Laurent)決定讓兒子在家學習:12歲的維克多在搬家之後「水土不服」,上學突然成了一件令其身心俱疲的事。並不把自己定義為「家庭教育狂熱愛好者」的勞倫決定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和陪伴兒子在家學習,幫助他度過困難時期。

▲在輿論壓力下,法國教育部長9日表示,患病、殘疾、接受體育或藝術訓練或長期旅行家庭的孩子可在家接受私教。同時,他強調:家庭私教水平必須非常出色。(BFMTV新聞臺截圖)

不過,上文提到的吉爾丁卻是主動選擇在家中教導8個孩子(!)讀書:在他們距波爾多一小時車程的獨棟別墅裡,這對夫婦先是為了適應不了學校學習的大孩子選擇了在家私教的方式,後來也開始輔導「超前」的孩子們自學。另外,住址離學校太遠、晚上做不完的作業也是因素之一。年齡不等的孩子們(分別為2、4、6、7、9、10、12和13歲)被分成大班、小班,互不打擾。

不過,這難道不會讓孩子們遭遇「社交困難」的煩惱嗎?這位母親表示不擔心:「我們的孩子可能稱得上是附近社交程度最高的人……他們加入了體育俱樂部以及一系列活動……我們很看重他們和外界的接觸。」

幫孩子發現校外的世界

在另一例中,特立獨行的沙頓一家曾開著房車、帶著兩個孩子四處到歐洲旅行。回到法國後,身為父母的塞琳和弗蘭克·沙頓繼續了旅行學習兩不誤的模式,希望能幫孩子抓緊時間「發現校外的世界」。

同樣,有4個娃(3至23歲)、有機會就帶娃上路的莎瓦娜認為,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選擇:「我希望藉此讓他們形成一種仁慈、富有同理心和開放的世界觀。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旅行,並且創造機會讓他們和專業人士接觸」。如今她的長女已經在大學讀日語-英語碩士,小女兒瑪扎琳也是私教的支持者:「在家上學=不和人接觸,這真是陳詞濫調!」 。

「不行我們就搬國外去!」

裡爾(Lille)一個家庭受訪時,11歲的約書亞和14歲的納薩納爾分別在母親卡琳指導下學習歷史和物理化學:「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靈活的學習模式」。卡琳介紹道,孩子們每天上午學習3個小時,下午進行寓教於樂的活動。

這位母親相信自己提供了順應孩子創造力發展的框架:「我們選擇更適合孩子各自性格特點的教學方法,把知識和更多現實問題結合、更個性化,也因此更有效率……孩子們有很強的好奇心,會在各個領域進行探索……我的印象是,我們提供了尊重他們需求的童年生活,例如對運動、對家庭成員的情感需求……」

兩個孩子似乎也適應得不錯,其中一個男孩說道:「我們有朋友!我們過得不錯」,他的兄弟也認為「與其他孩子沒什麼不一樣」。卡琳還補充道,家庭教育比人們想像得要更規範,也會受到來自市府和教育部的監管。

這位投入很多精力在教育上的母親還表示,如有必要,全家可能會選擇搬到國外:「我們正考慮離開法國,反正比利時離我們也不遠」。

家庭私教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和決心

不過,談到家庭教育過於「野雞」,選擇在家教育孩子的吉爾丁卻「不敢苟同」:「在家私教的家庭可以稱得上是法國受監管最多的家庭……以前孩子們去學校裡上學時,從來不會見到這麼多檢查員……市政廳會派社會工作者到家裡來檢查孩子的狀況和學業能力,政府檢查得還是挺嚴格的」。實際上,市政府的檢查頻率為每兩年一次;教育部檢查員則是每年調查一次,以確認孩子的教育水平和安全。

法國精英學校國立行政學校畢業生、「教育自由」主義者科菲尼爾(Anne Coffinier)毫不猶豫地相信,家庭教育的孩子在創造力和決心方面的表現很棒,而且和大眾的距離也沒有那麼遠。「住在蘇格蘭的那一年裡,我專門請了一位退休老師來教孩子讀書」。

她還提醒一點,家庭教育是受到嚴格管控的制度……只要嚴格遵照現有相關規則就好了」。與此同時,「總是會存在游離於制度之外的失學兒童、無人陪伴的未成年人、未在任何地方註冊過的人」, 無需把一些家庭當做替罪羊。

官員:在家私教問題多!

雖然和830萬3-16歲兒童的總數相比,在家私教兒童(5萬)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小學教育司長傑佛瑞(douard Geffrey)認為近年來後者的增長速度頗令人心驚:

「雖然長期以來,這只是一種邊緣現象,但10年來這種增長一直在持續……在2007年僅為14000人,2018-2019年就增加到37000人,2019-2020年更是達到了50000」 。

他還表示,教育部門多年的隨訪證實,在家受教育會使得兒童在封閉的環境中生活、學習的科目也不夠完整,很多在理科方面都有不少缺陷、難以繼續學業。當然,長期旅行家庭、高級運動員、病患以及遭受霸凌的學生可繼續在家接受教育。(原標題:法國從教育嚴打伊斯蘭極端主義,為何有家長寧願移居國外也不願送娃上學?)

相關焦點

  • 【JMedia】李光耀:我們靠什麼戰勝伊斯蘭極端主義
    伊斯蘭極端主義對西方構成了什麼威脅?當今世界的主要分歧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式民主國家的分歧,也不是西方與東方的分歧,而是伊斯蘭恐怖分子與美國、以色列及其僕從者的分歧,以及伊斯蘭極端主義與非極端的、溫和的伊斯蘭主義之間的鬥爭。
  • 回應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法國推出「反分裂主義法」
    當地時間9日,在經過3個多月的醞釀之後,法國政府正式在部長聯席會議上通過了一份名為「加強遵守共和國原則」的法律草案,也就是此前所說的反分裂主義法。這份由50多項條款組成的法案,被認為是對法國民眾受到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的回應。
  • 法國為打擊極端主義辯護,呼籲阿拉伯國家停止抵製法國貨
    10月25日,法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呼籲阿拉伯國家停止抵製法國貨物,總統馬克龍則發推特稱,法國永遠不會向宗教極端分子低頭。據法國24新聞網站10月26日報導,法國外交部在25日發表聲明,批評一些阿拉伯國家因為法國在國內打擊宗教極端主義而抵製法國貨物的做法,並呼籲立即停止這些行為。同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發推特表示,「法蘭西永遠不會向宗教極端分子低頭,我們不接受仇恨言論,將全力捍衛理性辯論的權利。」
  • 為回應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 法國政府提交「加強遵守共和國...
    當地時間9日,在經過3個多月的醞釀之後,法國政府正式在部長聯席會議上通過了一份名為「加強遵守共和國原則」的法律草案,也就是此前所說的反分裂主義法。這份由50多項條款組成的法案,被認為是對法國民眾受到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的回應。
  • 送娃上學了嗎?
    娃送去幼兒園後又接回了家的情況咳嗽一聲,打個噴嚏什麼的馬上就會聯絡家長接回家來源:微信家長群大學網課+面授結合最新規定,健身房等公共場所活動等不得超過10人但是,大學課程不受這項規則約束UWC關閉,暫定到4月6日開學CIS,加拿大國際學校還有Dulwich College等都決定暫時停課了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也發Facebook鼓勵家長提前「演習」讓孩子每周在家學習一天周一,在新加坡還要不要送娃上學?
  • 廣西容縣家長騎摩託送娃上學被撞飛,物品散落一地!
    容縣家長騎摩託送娃上學被撞飛三月三假期剛過,放假第一天上班上學一現場目擊者稱,事故發生時間為早上7點40左右,事故發生不久急救車已將摩託車的傷者送往醫院救治,摩託車事發時為送小孩上學
  • 送娃上學「三件寶」基本都屬於違法,家長接送孩子玩懸的
    開學將近一個月了,每到上學、放學時段,學校門口總是水洩不通的狀態。記者調查發現,電動自行車、電動平衡車、老年代步車逐漸成為接送孩子的三件「神器」。然而方便歸方便,這幾種出行方式不僅不安全,而且可能違法。
  • 香緹雅苑|目送 是送孩子上學的最好方式
    ——龍應臺《目送》 這是龍應臺在《目送》中描述送兒子華安第一天上小學的場景。每個母親第一次送孩子上學,心裡總會有一絲不舍與失落,那種莫名的情緒總能扣動每個人的心弦! 然而,現實裡的今天卻已然少了龍應臺那種詩情畫意的送別場景。孩子的教育當然是每個家庭最關心的問題之一,送孩子上學已成為家長每天必做的功課!
  • 學術界 | 極端主義是現代性文明與傳統文明間的衝突
    而如今的伊斯蘭極端主義者似乎也在重複著這一歷史過程:組織化的國家不可能違背當下的國際體系,因此如今的極端主義開始以跨國家的非正式組織方式出現。雖然綱領不一樣,但現有的極端主義依然是19世紀以來反對全球擴張的一個延續。而相似的效果是,現在恐怖主義到了哪裡,美國的反恐就到哪裡。
  • 娃上學前是神童,上學後變傻瓜?挖出3大根源,繞開學渣之路
    有不少爸媽都有這樣的感受:娃上學之前,在3、4歲的時候,顯得又聰明又機靈,學什麼都特別快,很多東西並沒有刻意地教,娃自己就能輕鬆掌握,而且對學習還特別有主動性,在幼兒園大班時,就似乎顯現出了「學霸」的潛質,爸媽都興奮地想,我不會是生了個神童吧?
  • 帶娃在德國上學的牛媽回國後更愛公立校!?
    19年下半年,一篇名為《南京家長已瘋》的文章傳遍朋友圈。很多人也在問,突如其來的「減負」是不是在為分流教育做準備?教育分流,意味著更深的中產家庭教育焦慮。在英國、新加坡、德國等實施教育分流的國家,孩子們在小學前四年的學習內容一致,然後通過考試和智力測試,對孩子進行分流。
  • 非洲宗教極端主義呈蔓延趨勢
    中國、美國、英國和法國等國紛紛表示願意向奈及利亞提供軍事或情報援助解救被綁架女學生。為協助營救被綁架女學生,中國承諾向尼提供「衛星和情報機構所獲取的任何有用信息」。奈及利亞《今日報》11日報導,奈及利亞、喀麥隆、查德和尼日總統將在巴黎舉行會議討論解救被綁架女孩問題。
  • 馬克龍對法國穆斯林下「最後通牒」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9日報導,當地時間周三,法國總統馬克龍為打擊國內宗教極端主義,向法國穆斯林信仰委員會(CFCM)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穆斯林領袖、成員組織以及附屬機構在15天內接受一份「共和國價值憲章」。
  • 法國政府下令解散伊斯蘭團體 關閉清真寺6個月
    昨天,法國內政部長傑拉德·達曼寧(Gérald Darmanin)宣布,政府於12月2日星期三的部長會議上,解散了法國反對仇視伊斯蘭團體(Le Collectif contre l'islamophobie/ CCIF)。 內政部長說,該團體多年來一直進行「伊斯蘭宣傳」。
  • 《慕尼黑的清真寺》:法國的穆斯林
    移民,為日漸老去的共和國注入了青春元素,他們幫助建立了與伊斯蘭世界的業務往來和文化聯繫。但他們大部分都集中居住在阿姆瑞一類的貧民區裡,游離在法國的主流社會之外,教育無著,就業前景暗淡。「9·11」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些社區,這裡的青年被招募去阿富汗打擊西方。2005年,成千上萬的人上街暴亂,夜夜有汽車被點著。一批高級官員被召集起來,負責起草解決方案。特雷爾是其中之一。
  • LV太子妃送娃上學,4歲LV「小太子」上學不哭,五娃辣媽驕傲誇讚
    隨著一系列封城鎖國禁令的實施,法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截止至當地時間9月1日,法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為318986例,其中死亡30640例。法國進一步實施解禁措施,繼全國餐館、咖啡館、酒吧等恢復營業後,中小學和幼兒園也陸續開放。當地時間9月1日,法國迎來了開學季。
  • 法國大規模行動打擊極端主義,警方突擊嚴查76座清真寺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法國一名教師在巴黎郊區被斬首後,法國開始大力打擊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法國警方已開始突襲涉嫌煽動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清真寺。12月3日早些時候,法國內政部長傑拉爾德·達爾馬寧 (Gérald Darmanin)發表聲明稱,未來幾天將對近76座清真寺進行檢查,如果懷疑得到證實,當局將關閉這些場所。內政部長沒有透露當局懷疑哪些清真寺助長了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但根據法新社看到的一份簡報,執法部門計劃檢查巴黎的16座清真寺,以及全國各地的其他60座清真寺。
  • 查理令法國關心伊斯蘭,《一個基督徒讀古蘭經》暢銷巴黎書展
    2015年3月31日,巴黎一家書店裡擺放著跟伊斯蘭文化有關的書籍。       今年1月,巴黎遭遇極端分子襲擊(《查理周刊》、猶太超市遇襲事件)之後,有關伊斯蘭教的書籍在法國銷量激增。據法國國家書店聯盟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伊斯蘭教方面的書籍銷量同比增長3倍,部分書籍甚至賣脫銷,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人們越來越關注這個歐洲發展最快的宗教。伊斯蘭書籍成法國書展大贏家       事實上,自2013年ISIS開始在世界各地猖獗以來,巴黎就已經賣出了不少伊斯蘭書籍。
  • 法國教育、衛生部長被馬克龍「打臉」
    法國疫情最嚴重的5個大區大東部大區699例法蘭西島巴黎大區577例上法蘭西大區349例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329例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區219例教育部長遭打臉就在馬克龍宣布全法關閉學校的當天早上,法國教育部長布朗蓋接受
  • 法國的穆斯林移民及其與主流社會的互動
    法國穆斯林由於種族、語言、民族、地域等方面的差異而導致伊斯蘭組織五花八門,呈現出分散化、多元化的態勢,其中的「個人伊斯蘭」和「穆斯林世俗主義運動」是法國穆斯林宗教實踐中出現的獨特的新思潮,這是啟蒙主義和人權思想對生活在法國的穆斯林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穆斯林中只有少數極端主義分子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打著「伊斯蘭旗號」製造令人髮指的恐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