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海豚,拉丁學名為Orcaella brevirostris,伊洛瓦底海豚、鰭海豚,英文名Irrawaddy dolphin,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獸亞綱、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的一種動物。
伊河海豚體型粗壯,軀體渾圓呈流線型。額隆大,頭部鈍而渾圓。嘴喙不明顯,唇線平直。頸部靈活,有顯著褶皺並稍微凹陷。胸鰭前緣明顯彎曲,有的胸鰭呈現長且寬的刮鏟狀,有的末端尖銳。背鰭小,略呈三角形,位於中央稍偏體後方。尾鰭寬大,後緣向內凹;尾鰭中央缺刻明顯。體色從暗藍灰、中灰到淡藍色都有。背部呈藍灰色。腹部的顏色通常會比背部淡。在泥濘的水中,淡色的腹部幾乎呈白色。該種牙齒細尖呈釘狀,長約1釐米。上、下頜每側各有枚牙齒。 伊河海豚的頭、面部特徵與白鯨相似,但體色較暗。最常與江豚混淆,因為兩者都有渾圓的鈍形頭,只是江豚體型小得多,而且沒有背鰭。
該物種主要棲息於近海區,尤其喜歡河口和三角洲的泥濘微鹹水會冒險遠離近海。有些種群似乎只出現在淡水區,比如吉爾卡湖。
該物種群居性,通常3~6頭聚群活動,群成員的社交行為發生外,它們也與其它群組混遊。伊河海豚偵察時會將頭部伸水面環視四周。當它們浮出水面呼吸時,僅露出頭頂,這一過程非常短暫。已知吉爾卡湖的伊河海豚會遊上河口沙洲,在沙子裡翻滾,若受驚擾則退回水中。
伊河海豚遊泳緩慢、悠閒。以平穩、緩慢的翻轉動作浮升海面。潛水時間約30~60秒,之後經常一連快速呼吸3次;受到驚嚇時,能在水中待上12分鐘。在多次深潛間隔期,身體露出水面的機會只有14%,期間的水面動作包括旋轉、濺水或擊浪和拍水。常有浮窺、鯨尾擊浪、躍身擊浪、吹水泡、側身翻滾以及停留水面的行為;「吐」水也很常見,但此行為的原因不明。伊河海豚會採用小角度的水平跳躍,但不完全躍離水面。深潛時會將尾幹拱起。浮窺時嘴邊可能會「吐」水。噴氣經常難以得見。未知有無船首乘浪行動。曾有與伊洛瓦底江和湄公河的漁夫合作,將魚群趕入漁網的記錄。伊河海豚以魚類、頭足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捕食時偶爾向魚群吐水。伊河海豚以卡搭聲、嘰嘰聲及嗡嗡聲溝通,主頻率達60千赫,可能也用於回聲定位。
伊河海豚間斷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熱帶和亞熱帶區。此物種產地在孟加拉、汶萊、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尚未調查過伊河海豚的全球種群,區域數量也未有估計。統計只在以下小片地區進行:菲律賓的馬拉帕亞海域有77頭;湄公河至少有125頭;印度尼西亞的馬哈坎河有70頭;緬甸伊洛瓦底江約有58~72頭;孟加拉沿海水域有5,383頭;孟加拉的孫德爾本斯紅樹林有451頭。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 附錄Ⅰ和Ⅱ同時也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易危物種,2008年評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