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口糧食1億多噸,比上年同比增加24.9%,其中以玉米進口增幅最大,數量為667噸,同比增長72.5%,大豆數量為7453萬噸,同比增加15.5%。
據了解,玉米大豆進口增長,一是和我國養殖業蓬勃發展有關,特別是生豬行情火爆,養殖政策放開,對玉米大豆的需求增加。
二是進口和國產玉米大豆價格差異,在國內糧價一片上漲之際,國際糧價雖然也受大環境影響隨之上漲,但還是有不小差異,拿玉米舉例,進口玉米到貨價格依然和國產玉米價格每噸接近相差500元,這樣的利潤差,讓企業不進口玉米,想必不太現實。
專家表示,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國在實現穀類作物基本自給的前提下,確保了主糧安全,但玉米、大豆等其它糧食還存在較大的缺口,需要依靠進口來彌補空缺,特別是大豆,更是嚴重依賴進口。
主要進口國分別是巴西、美國及阿根廷,佔總進口量的90%以上,特別是在國產大豆種植依舊無法跟上的前提下,集中進口國無疑存在被卡的被動局面,好消息是我們也加大了對俄羅斯、烏克蘭及哈薩克斯坦等大豆主產國的採購力度。
對此,有人也提出質疑,我國作為產糧大國,又地大物博,既然能做到主糧100%自給,為啥玉米大豆及其它糧食做不到呢?
1、大豆產量低,受氣候及病蟲害影響較大,加之近幾年市場行情低及產量因素,使種植戶對大豆種植興趣降低,隨著玉米行情的上漲,大豆種植面積減少依然不容樂觀。
2、就玉米而言,和國外的轉基因玉米相比,無論是在產量上、種植面積上,還是種植管理成本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這也是為啥進口玉米去掉關稅的價格依然比國產玉米便宜的根本原因。
3、規模種植存在硬傷,有人說,我們也可實現玉米大豆等非主糧的規模化種植呀,但和歐美國家相比,我國雖說地大物博,但人口同樣眾多,這是土地流轉行不通的主要原因,這也是在東北、北方、西北等人口相對稀少的地區,能流轉到上千畝甚至是數千畝的土地搞種植,而在人口稠密的省份,這種優勢就不存在了。
在農村,以家庭為單位的種植戶,如今在機械的輔助下,即便是50歲以上的老人,也能輕鬆應付,由於自己耕種,人工成本忽略不計,一畝地年收入也能達千元左右,如想大面積承包,按目前500元/畝租金的前提下,大家顯然是不願意的,而花上千元的租金去承包土地搞糧食作物種植,這顯然又不現實。
4、過度重視經濟作物,當然,在口糧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對農民來說,種植經濟作物來提升種植價值,這無可厚非,但有人為了追逐利益,在毫無保證的前提下,動輒花高價租地搞種植,比如近些年比較熱門的中藥材種植。
除了普通種植戶湊熱鬧外,有些部門為了拉動當地種植效益,還給予補貼政策,然而,大部分中藥材市場都相對穩定,產量猛然增加,勢必會導致爛市的風險,以芍藥和牡丹舉例,若論產地,以安徽亳州為中心的周邊區域,是傳統種植之地,但如今放眼望去,全國各地、從南到北,貌似都能見到這兩種中藥材的身影,種植面積也是幾百畝,甚至上千畝的種植。
而市場行情呢?牡丹和芍藥如今已低迷至種植成本以下了,發展那麼多經濟作物種植,卻不能取得經濟效益,為何不踏實種植糧食作物?有國家保護價作為支撐,只要沒有大的自然災害,多少都是賺錢的,所以,盲目發展經濟作物,也是拉低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要素。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國的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未來依然需要倚重進口,畢竟如今市場全球化,對於需求企業來講,價位肯定是第一首選,他們不會因為愛國就完全使用高價糧食,從而失去市場競爭力。
對此,你認可這種現狀嗎?對於我們的非主糧生產不足現象,你又有哪些高見呢?歡迎大家積極討論交流。#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