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糧食熱門話題:作為產糧大國,為啥還要依賴進口

2020-12-10 農家講堂

據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口糧食1億多噸,比上年同比增加24.9%,其中以玉米進口增幅最大,數量為667噸,同比增長72.5%,大豆數量為7453萬噸,同比增加15.5%。

據了解,玉米大豆進口增長,一是和我國養殖業蓬勃發展有關,特別是生豬行情火爆,養殖政策放開,對玉米大豆的需求增加。

二是進口和國產玉米大豆價格差異,在國內糧價一片上漲之際,國際糧價雖然也受大環境影響隨之上漲,但還是有不小差異,拿玉米舉例,進口玉米到貨價格依然和國產玉米價格每噸接近相差500元,這樣的利潤差,讓企業不進口玉米,想必不太現實。

專家表示,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國在實現穀類作物基本自給的前提下,確保了主糧安全,但玉米、大豆等其它糧食還存在較大的缺口,需要依靠進口來彌補空缺,特別是大豆,更是嚴重依賴進口。

主要進口國分別是巴西、美國及阿根廷,佔總進口量的90%以上,特別是在國產大豆種植依舊無法跟上的前提下,集中進口國無疑存在被卡的被動局面,好消息是我們也加大了對俄羅斯、烏克蘭及哈薩克斯坦等大豆主產國的採購力度。

對此,有人也提出質疑,我國作為產糧大國,又地大物博,既然能做到主糧100%自給,為啥玉米大豆及其它糧食做不到呢?

1、大豆產量低,受氣候及病蟲害影響較大,加之近幾年市場行情低及產量因素,使種植戶對大豆種植興趣降低,隨著玉米行情的上漲,大豆種植面積減少依然不容樂觀。

2、就玉米而言,和國外的轉基因玉米相比,無論是在產量上、種植面積上,還是種植管理成本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這也是為啥進口玉米去掉關稅的價格依然比國產玉米便宜的根本原因。

3、規模種植存在硬傷,有人說,我們也可實現玉米大豆等非主糧的規模化種植呀,但和歐美國家相比,我國雖說地大物博,但人口同樣眾多,這是土地流轉行不通的主要原因,這也是在東北、北方、西北等人口相對稀少的地區,能流轉到上千畝甚至是數千畝的土地搞種植,而在人口稠密的省份,這種優勢就不存在了。

在農村,以家庭為單位的種植戶,如今在機械的輔助下,即便是50歲以上的老人,也能輕鬆應付,由於自己耕種,人工成本忽略不計,一畝地年收入也能達千元左右,如想大面積承包,按目前500元/畝租金的前提下,大家顯然是不願意的,而花上千元的租金去承包土地搞糧食作物種植,這顯然又不現實。

4、過度重視經濟作物,當然,在口糧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對農民來說,種植經濟作物來提升種植價值,這無可厚非,但有人為了追逐利益,在毫無保證的前提下,動輒花高價租地搞種植,比如近些年比較熱門的中藥材種植。

除了普通種植戶湊熱鬧外,有些部門為了拉動當地種植效益,還給予補貼政策,然而,大部分中藥材市場都相對穩定,產量猛然增加,勢必會導致爛市的風險,以芍藥和牡丹舉例,若論產地,以安徽亳州為中心的周邊區域,是傳統種植之地,但如今放眼望去,全國各地、從南到北,貌似都能見到這兩種中藥材的身影,種植面積也是幾百畝,甚至上千畝的種植。

而市場行情呢?牡丹和芍藥如今已低迷至種植成本以下了,發展那麼多經濟作物種植,卻不能取得經濟效益,為何不踏實種植糧食作物?有國家保護價作為支撐,只要沒有大的自然災害,多少都是賺錢的,所以,盲目發展經濟作物,也是拉低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要素。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國的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未來依然需要倚重進口,畢竟如今市場全球化,對於需求企業來講,價位肯定是第一首選,他們不會因為愛國就完全使用高價糧食,從而失去市場競爭力。

對此,你認可這種現狀嗎?對於我們的非主糧生產不足現象,你又有哪些高見呢?歡迎大家積極討論交流。#玉米#

相關焦點

  • 2020年糧食熱門話題:作為產糧大國,為啥還要依賴進口
    據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口糧食1億多噸,比上年同比增加24.9%,其中以玉米進口增幅最大,數量為667噸,同比增長72.5%,大豆數量為7453萬噸,同比增加15.5%。據了解,玉米大豆進口增長,一是和我國養殖業蓬勃發展有關,特別是生豬行情火爆,養殖政策放開,對玉米大豆的需求增加。
  • 中國作為產糧大國,為啥還要進口糧食?農民不妨看看
    今天要分享的話題是:中國作為產糧大國,為啥還要進口糧食?農民不妨看看 如果土地是農民的根,那糧食就是農民的命,吃飯、做酒、養殖等等都離不開糧食,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每年糧食生產多達58957萬噸,小麥產量為12058萬噸,玉米產量多達383萬噸,基本上自給自足,可為什麼每年還需要進口大量糧食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中印兩國都是農業大國,中國為啥四處買糧食,印度卻能出口糧食?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不僅是因為中國的農民世界最多,而且中國的土地也很多,但是問題也就隨之而來,雖然說生產的糧食多,但是人口總數也是世界第一位的,所需的糧食總量也是驚人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看,2018年中國糧食進口總量1.15億噸,2019年1.06億噸,自2015年以來,我國每年糧食進口總量都在1億噸以上。看到這,肯定有很多朋友心存擔憂,我國每年都有向外進口這麼多糧食,是我們自己產糧不夠嗎,那如果遇到什麼自然災害會不會引發全國性的缺糧危機呢?小編可以告訴大家,這是不存在的!
  • 中國是糧食進口大國,還是農業生產大國?
    提要: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為何還是糧食進口大國?在2019年我國總共進口糧食1.0609億噸,而且從世界各國的糧食進口量統計數據看,我國是世界糧食進口第一大國,說中國是世界糧食進口大國一點也不誇張,而且也完全的正確。
  • 盤點世界上的糧食大國、肉類產出大國及石油儲量大國
    中國是世界第一產糧大國,近年來,每年生產5億多噸糧食,2018年中國糧食產量約為6.58億噸。中國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美國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年產糧食5億噸左右,是世界糧食生產第二大國。美國的糧食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年出口量約1.5億噸。
  • 「羅馬帝國糧倉」怎麼成了糧食進口大國?埃及究竟經歷了啥?
    今年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受到巨大衝擊。中國由於幾十年的農業建設,已經基本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不過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大量依賴進口糧食,受到國際糧食市場影響。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就深受糧食危機困擾。我們都知道古埃及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尼羅河農業文明,到了羅馬帝國時代也是地中海著名的產糧地,曾被譽為「羅馬帝國糧倉」。
  • 同是人口大國,為何中國要滿世界進口糧食,印度則是向全世界出口糧食
    那我國與印度同為人口大國,為什麼中國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糧食,印度確實頻繁的出口糧食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吧。 我國雖然有雜交水稻,是產糧大國,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我國的可用耕地面積在逐年下降,糧食的總產量達不到自給自足的水平,而且我國的山坡丘陵較多,為了保護環境,很少開發新的耕地,這種地形也不方便大規模的生產管理
  • 糧食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居安思危,中國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的隱患
    糧食戰爭離我們有多遠?中國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的隱患!中國不僅是一個農業大國,還是一個人口大國,擁有14億人口,吃飯問題就成為中國最大的問題,所以國家在前些年就已經提出18億畝耕地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不過18億畝耕地確實守住了,但是中國市場上的洋種子卻越來越多了,然而有的洋種子論粒賣,而國產種子只能認斤賣,這又是為啥呢?
  • 世界六大產糧國家,亞洲有3個,其他3個呢?
    2020年世界人口排名中,我國以14億人位居第一,作為世界上第一大人口國,每年需要消耗很多糧食,所以我國是非常重視糧食問題的,畢竟民以食為天,那今天就來看看全球六大糧食產量最多的國家有哪些呢?第一產糧大國:中國糧食總產量為6.18億噸,人均糧食產量為441公斤。雖然我國產糧世界第一,但是我國同樣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年進口量超過一億噸。第二產糧大國:美國糧食總產量為4.4億噸。
  • 2020,我們的糧食夠吃嗎?
    尤其是2019年全球旱災導致世界糧食生產大國的美國、阿根廷等國家主糧作物大幅減產;朝鮮等高度依賴進口的亞非拉國家紛紛預警糧食歉收。 澳大利亞作為傳統的小麥出口國,是世界上品質最高的小麥產地之一,是各國爭搶進口的對象。但由於嚴重乾旱使作物減產,2019/2020年度小麥總產量為1517萬噸,為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根據美國農業部3月供需報告顯示,澳大利亞2019/20年度小麥出口預估為800萬噸,遠遠低於四年前的3510萬噸。
  • 同為人口大國,為何中國要大量進口大米,而印度卻能大量出口呢?
    百分之六十六的人種植出來的糧食,除了養活自己以外,還要養活另外的百分之三十四的人。按照實際的糧食產量來看,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印度國內還會時常發生饑荒。 但是要維持正常的生活,家中只有糧食還遠遠不夠,衣食住行中還有三樣是需要另外購買的,這些錢哪裡來?只能依靠出售糧食去換,面對國外金錢的誘惑,農民第一時間會選擇賣出。
  • 都是人口大國,為啥印度向全世界出口糧食,而我國要滿世界買糧食
    導語:都是人口大國,為啥印度向全世界出口糧食,而我國要滿世界買糧食糧食問題是每一個國家都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在任何國家中,糧食安全都是第一位需要考慮的因素,尤其是對於中國和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要知道這兩國的人口就超過了全球人口的40%,同樣是人口大國,那麼糧食問題就是國家必須要重視的因素
  • 30年來第一次,我國從印度進口10萬噸大米!印媒:疑陷入糧食危機
    文/名譽主編:張平中國從印度進口10萬噸大米!最近一段時間,這中國從印度進口大米的話題成了大家所關注的事。印度有媒體表示,這是30年來,中國首次從印度進口大米。由於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水稻,所以印度的水稻產量非常高,印度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大米出口大國。而我國擁有14億人口,每年對大米的需求量巨大,幾乎每年都會從海外進口大米。不過此前,我國並未從印度進口過大米,原因是我國認為印度大米的質量比較差。而這次突然從印度進口大米,也讓印度沒有想到。一些印度媒體,甚至有了自己的臆測。
  • 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要來了,中國靠什麼獨善其身?
    結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做一個有趣的換算,「產糧大省」黑龍江糧食產量甚至可以「養活」16個自己。 策劃丨騰訊新聞 李彥麗 蝗災、疫情、水災、旱災……諸多不確定性令半年全球糧食生產蒙受陰影。
  • 都是人口大國,為什麼印度向全世界出口大米,而中國卻要滿世界買大米
    但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中國作為產糧大國,每年還要大量進口糧食,比如大豆,我國對它的依賴度超過了80%。反觀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明明隔三差五就鬧饑荒,人民根本吃不飽飯,他們卻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看地理位置,印度是我國的鄰居,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裡的印度人口數量約13.2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中國是第一大),雖然近些年來印度的經濟有了很大的提升,軟體、金融等服務業在世界領先。
  • 氣候異常導致南非變成糧食進口國
    非洲產糧大國南非也受到了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主要表現為乾旱少雨。南非糧食組織執行長德維利爾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南非今年經歷的大旱是1999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已造成糧食大幅減產,南非已經由糧食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  他說,今年至明年3月,南非要進口93.4萬噸玉米,以滿足國內需求。按目前國際市場價格,需花費1.37億美元。
  • 農業≠糧食,看發達國家都有什麼?
    例如很多國家的糧食主要靠進口維持,他們本國是不產糧食的,或者糧食產量非常低,不夠吃。像我們熟知的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還有非洲一些國家都是這樣的國家。新加坡就沒有農業,不產糧食,靠進口。日本糧食產量不夠吃,也靠進口。但這似乎沒有影響他們成為公認的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標配,是工業,不是農業。有農業的國家,農業是基礎,工業則可強國。世界上有很多發達國家,他們的農業也發達,但農業發達未必是糧食大國。
  • 國內水稻價格大降為何還要進口外國大米?國內稻農怎麼辦?
    東北水稻價格大降三分之一,為什麼還要進口大量進口外國大米呢?國內的水稻種植戶該怎麼辦呢?我們是否應該首先考慮國內農民的利益呢?東北農業觀察出品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產糧大國,但是同時也是一個,消費大國我們國家每年的糧食都需要從外國大量的進口。我們知道我們國家每年都要從外國大量的大豆,這也是我國進口糧食的主要主要品種。大米這些年進口的其實並不多。
  • 中國是農業大國嗎?為何每年糧食進口量排名在前?
    中國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糧食作物,並且排名在前。但在所有人的印象裡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糧食不論是在產量還是穩定性上都屬於出色的,那為何還要大量進口呢?難道是不能自給自足嗎?要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用數據來說話。
  • 中印同為農業大國,為何中國是糧食進口國,印度卻是糧食輸出國?
    我國作為世界上主要農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在幾千年以來的農業生產方式中,經歷了從原始農業到傳統農業再到現代農業的發展。如今,我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三位一體,共同有效支撐著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