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詩歌《雨巷》賞析

2020-12-12 約讀詩書
圖片來源網絡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圖片來源網絡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圖片來源網絡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悽清,又惆悵

圖片來源網絡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圖片來源網絡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圖片來源網絡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圖片來源網絡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圖片來源網絡

這首詩歌,幽默每次讀到,都會忍不住忘記時間,因為這首詩歌的節奏音律實在太美了,讀一遍,心裡總會有餘音迴繞,所以又忍不住想再讀一遍。

所謂知己難求,每個人都希望找到一個懂自己的人,每個人也都期望可以踏著七彩祥雲邂逅自己的另一半。詩人撐著油紙扇,獨自走在一個幽深的巷子裡,院牆隔絕了外面的一切,天氣小雨。這樣的環境不覺讓人覺得心情有些苦悶,寂寥。這時詩人開始期待邂逅心中美好的姑娘,在詩人想像中,她一定很完美,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裡是詩人對姑娘的期待,那麼結果是怎樣的呢?

當兩人碰面的時候,不可思議的一幕,大家可以想像,兩個裝扮、心情一模一樣的人,在一條冗長寂靜的巷子相遇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小雨滴在油紙扇上,詩人和丁香姑娘之間心臟砰砰砰的快速跳動著,兩人距離越是近,那種激動的心情就越是強烈。但是,兩人卻沒能像童話劇的王子和公主一樣幸福的走在一起。「她投出太息般的眼光,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這裡看得出姑娘實際是不願意與詩人分離的,但是因為一些原因,又不得不離開。詩人必須眼睜睜看著心中的姑娘遠去。無奈與不舍交織,詩人不得不目送丁香姑娘一步步走遠,到了籬牆,走盡這雨巷。

當小雨消散了丁香姑娘所有的信息之後,雨巷再次只剩下詩人一個人,孤獨,寂寥的獨自彳亍。詩人想再一次的遇見丁香姑娘,但也深知希望渺茫,所以最後他說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刻骨銘心的愛情,大概就是各自活在自己的空間,彼此思念吧。

這首詩的「丁香姑娘」指的是詩人的理想,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下,是作者對於理想破滅的哀悼。但詩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即使自己知道理想不得不破滅,但心中仍然「飄」著希望。

這就是幽默眼中的《雨巷》。不知道大家期待在「雨巷」邂逅的愛情是怎樣的?評論區留言吧,我是愚幽默,這裡是幽默愚見,喜歡加我關注。

相關焦點

  • 賞析詩人戴望舒詩歌《雨巷》
    賞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發表於1928年8月號《小說月報》上。據戴望舒的友人杜衡在《望舒草》的序言中說,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陶先生的推薦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雨巷》這首詩,寫一位沉醉於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獨自彷徨在悠長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盡頭,除了春雨打在油紙傘上的聲音,雨巷是寂寥的。
  • 戴望舒的《雨巷》賞析
    以我看,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純粹的愛情詩歌,是愛情孕育出的優美詩歌。一些比較正式的說法是「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這種牽強附會的說法無疑是中國文學泛政治愛國解讀的普遍現象的佐證之一,好像不帶點政治關懷,詩歌就不叫詩歌,文學就不叫文學,至少低人一等抬不起頭來。這是極壞的一種文學觀。
  • 讀戴望舒的詩歌《雨巷》
    陸放翁在《臨安春雨初霽》裡有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是在描繪江南的雨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這是劉禹錫在寫古金陵城裡富貴士族沒落成廢墟的晉代巷子;「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這是辛稼軒在懷念英雄劉裕的居住處的巷子裡。而近代詩人戴望舒的《雨巷》沿襲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婉約風格,書寫了詩人在臆想中的雨巷裡,與一位姑娘的偶遇。
  • 賞析詩人戴望舒詩歌《雨巷》
    賞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發表於1928年8月號《小說月報》上。據戴望舒的友人杜衡在《望舒草》的序言中說,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陶先生的推薦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雨巷》這首詩,寫一位沉醉於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獨自彷徨在悠長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盡頭,除了春雨打在油紙傘上的聲音,雨巷是寂寥的。
  • 戴望舒的《雨巷》賞析
    以我看,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純粹的愛情詩歌,是愛情孕育出的優美詩歌。一些比較正式的說法是「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這種牽強附會的說法無疑是中國文學泛政治愛國解讀的普遍現象的佐證之一,好像不帶點政治關懷,詩歌就不叫詩歌,文學就不叫文學,至少低人一等抬不起頭來。這是極壞的一種文學觀。
  • 讀戴望舒的詩歌《雨巷》
    陸放翁在《臨安春雨初霽》裡有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是在描繪江南的雨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這是劉禹錫在寫古金陵城裡富貴士族沒落成廢墟的晉代巷子;「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這是辛稼軒在懷念英雄劉裕的居住處的巷子裡。而近代詩人戴望舒的《雨巷》沿襲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婉約風格,書寫了詩人在臆想中的雨巷裡,與一位姑娘的偶遇。
  • 16·周末薦詩丨戴望舒:《雨巷》賞析
    雨巷/戴望舒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所謂現代派,是因編《現代》雜誌而出名,為首的是戴望舒、卞之琳、梁宗岱、馮至等一批人,他們寫現代生活,用現代辭藻,反映現代情緒。而為戴望舒帶來聲譽的是他早年創作的一首古典意味較濃的《雨巷》,以致於為其本人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作者當時22歲。
  • 詩人戴望舒詩歌《我的戀人》賞析
    賞析對於戴望舒,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那一首《雨巷》,而他也因此被譽為「雨巷詩人」,在當時的作家群中享有聲譽。其實,戴望舒在《雨巷》之外,也有許多優秀的詩歌,不過因其《雨巷》從意象和詩歌的整體性上都做到了高度完成,成為了現代詩歌的一種範本,加上我們從小接受到的現代詩歌啟蒙教育,反而讓人忽視了他的其他作品。
  • 戴望舒《雨巷》中「丁香一樣的姑娘」,遠去了
    穆麗娟多為人知的身份,一是詩人戴望舒的妻子,二是現代著名作家穆時英的妹妹。更為傳奇的是,作為哥哥的穆時英介紹兩人相識,可謂是戴望舒與穆麗娟的媒人。詩人戴望舒1935年,戴望舒極不情願地與相戀八年的施絳年分手,情緒低落到低點。穆時英把自己年僅18歲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戴望舒認識。
  • 戴望舒《雨巷》英譯賞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講述了一位徘徊於悠長、狹窄、陰沉的雨巷的獨行者,期待碰到一位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然最終卻與之擦肩而過,給人留下了朦朧幽深的印象,反映了詩人迷茫感傷又充滿希望的心境。該詩寫於1927年。
  • 簡介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的成名作是發表於1928年8月《小說月報》第19卷第8期的《雨巷》。詩作發表後,在當下廣為流傳,作者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這首詩典型地反映了30年代的知識青年苦悶、幻滅、彷徨而又對理想充滿期盼的複雜心態。
  • 名作欣賞︱戴望舒:雨巷
    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代表詩人之一。因詩作《雨巷》一度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著有詩集《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 戴望舒詩歌《雨巷》賞析
    圖片來源網絡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圖片來源網絡這首詩歌,幽默每次讀到,都會忍不住忘記時間,因為這首詩歌的節奏音律實在太美了,讀一遍,心裡總會有餘音迴繞,所以又忍不住想再讀一遍。無奈與不舍交織,詩人不得不目送丁香姑娘一步步走遠,到了籬牆,走盡這雨巷。當小雨消散了丁香姑娘所有的信息之後,雨巷再次只剩下詩人一個人,孤獨,寂寥的獨自彳亍。詩人想再一次的遇見丁香姑娘,但也深知希望渺茫,所以最後他說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刻骨銘心的愛情,大概就是各自活在自己的空間,彼此思念吧。
  • 雨巷之後,再無戴望舒?一首寫給蕭紅的悼念詩,改變了對他的認知
    戴望舒,字朝安,杭州人。中國象徵主義詩人,著名詩歌《雨巷》的作者。關於民國文人中的一劑春藥,戴望舒,我們熟悉的,往往只有一首美輪美奐的現代詩《雨巷》。在筆者的印象中,「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和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是不相上下的。
  • 最美現代詩,徐志摩《再別康橋》和戴望舒《雨巷》,你選哪個?
    古典詩歌的美,我們無需贅言。那種意境之美,那種簡潔字詞背後的無限悠長,只有中國人才能品得出來。唐詩宋詞然而到了近現代,古典詩詞幾乎被摒棄了。新文化運動、白話文更新使得原有的詩歌體系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在很多知識分子的支持下,白話詩歌開始在文學史上佔據主流位置。很多人對此很是不以為然,因為最經典的傳統文化的詩詞意境,都在古詩詞當中,今天的詩歌,即便是再有意境,再講究中西詩學的融合,也無法真正還原唐詩宋詞的魅力。古詩詞之美,今天的詩人很少能夠寫出來然而,現代的白話文詩歌,至少這兩篇還是可以拿得出手的。
  • 走出雨巷的戴望舒,在詩歌翻譯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這些說明:在三十年代後期,戴望舒已經走出雨巷,渴望用他自己所掌握的一點寫詩譯詩的本領,為反法西斯鬥爭服務。他已經清楚,在中國和在西班牙,進行著的是同一性質的鬥爭。戴望舒、愛呂亞、阿爾倍諦等人毫無疑問都是「現代派」,這也可見現代主義決非右派、法西斯傾向者的獨佔物。然而戰火和鬥爭是要過去的。經常使戴望舒傾心的則是那些有深刻的感受而又能用新穎的技巧把它們表達出來的現代詩人。
  • 16·周末薦詩丨戴望舒:《雨巷》賞析
    雨巷/戴望舒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所謂現代派,是因編《現代》雜誌而出名,為首的是戴望舒、卞之琳、梁宗岱、馮至等一批人,他們寫現代生活,用現代辭藻,反映現代情緒。而為戴望舒帶來聲譽的是他早年創作的一首古典意味較濃的《雨巷》,以致於為其本人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作者當時22歲。
  • 戴望舒:不僅是「雨巷詩人」
    作為一個木訥內向、生於江南,並沉浸晚唐五代詩風燻養,始終對詩歌有著敏銳感受的文學青年,戴望舒很早就認同法國象徵派的審美意識,並以之作為自己的詩觀。 成名作《雨巷》創作於1928年,在戴望舒23歲的時候,他成為了大眾熟悉的「雨巷詩人」。
  • 新詩賞讀 |戴望舒的現代詩歌賞析
    賞讀:《我底記憶》是戴望舒自編的第一本詩集,由劉吶鷗、施蟄存及他本人合營的上海水沫書店在1929年出版,包含其在1924—1929年間的26首詩作,分為《舊錦囊》、《雨巷》、《我底記憶》三輯。詩集「出版之後,在愛好詩歌的青年讀者群中,開始感覺到中國新詩出現了一種新的發展」(施蟄存《〈戴望舒詩全編〉引言》),顯示出三十年代中國新詩於革命詩歌的寫實主義、新月派的浪漫主義之外,作出現代主義的嘗試。創作於1927年的《雨巷》就帶有這種轉型色彩。此詩描寫了一場發生在雨巷裡的邂逅與追尋。
  • 「雨巷詩人」戴望舒: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詩人的由來1928年8月,還是大學生的戴望舒,在文學雜誌《小說月報》上發表了一組詩(共三首),其中一首為《雨巷》。詩的內容描繪了,在雨巷中,詩人和「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迎面相遇,又擦肩而過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