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通訊員李珏9月3日報導:有著92年歷史的新雅茶室最近在南京東路重開,記載著上海茶館變遷的泛黃的老照片,花格地磚、彩色玻璃、灰色清磚等嶺南風格裝飾,蝦餃、蛋黃流沙包、開口叉燒包、皮蛋瘦肉粥等經典的廣式點心,勾起了不少老上海人的歲月記憶。
據悉,新雅茶室首開1926年,最早是在四川路虯江路上,廣東人蔡建卿創辦,吸引了當時不少文人雅士,巴金與蕭珊、魯迅與許廣平均是座上賓,新雅茶室被冠以上海首家文化沙龍的雅稱。1934年,新雅茶室搬遷到了現在的南京路步行街,改名為新雅粵菜館,新雅茶室的名字就一直沒再拿出來用。
上海人到茶館飲茶可以追溯到18世紀。徐珂編的《清稗類鈔》記載著,早在清同治年間,上海就有茶館了。據上海美食家沈家祿考證,當時有三茅橋臨河而設的「麗水臺」、南京路的「一洞天」,福州路上的「青蓮閣」也是差不多時候建起來的。
廣東茶樓的興起則為上海的茶館帶來一股飲茶新風。上世紀20年代,隨著來上海創業的廣東人增多,鎖定廣東茶客的茶樓應運而生。小壺天、廣東樓、安樂園等都是第一批試水的廣式茶樓。
當年到廣式茶館飲茶是頂時髦的事。像新雅茶館,「除老廣東相約來此吃早茶外,青年人也趨之若鶩,廣東人總是爭搶頭啖例湯的,新雅因此生意紅火。」沈家祿說,到了上世紀30年代,上海的廣東茶樓已經達到相當規模,新雅、大三元、紅棉、東亞、大東、冠生園、嶺南等一批知名粵菜館也兼營早淨茶。據老上海回憶,廣東茶室環境清潔,茶點適口,收費公道,服務優良,要一壺香茗,孵上半天,肚皮餓時叫一碟馬拉糕、一碗魚生粥,所費不過塊把大洋。也因此,海上文化人將廣東茶室當作與朋友品茗會晤的首選場所。
菜餚與點心保持老味道,就餐環境上也有很大提升。留聲機、老茶壺、菜名字畫,隨處可見的小擺設講述著老上海的故事;彩繪玻璃、卷鐵窗花、梅花瓶,洋溢著濃濃的嶺南風情;門廳的玻璃櫥櫃,陳列著老式銀餐具、月餅模具和制餅手冊,向食客講述了上海茶室的歷史文化。
這兩年面對餐飲業競爭激烈與消費者喜歡嘗新的消費習慣,不少上海餐飲老字號正迎風而上,努力在傳承中有所創新。上海經營食品餐飲的老字號一直生意很好,像南京路的新雅粵菜館、杏花樓總店每到中秋、清明、春節等時令季節與節日,都會排起長隊;但如今餐飲業競爭激烈、消費者喜歡嘗試新鮮,不少上海老字號還是感受到來自市場的危機感。
不少上海餐飲老字號這兩年都在求新求變。去年,90多歲的老字號潔而精重裝回歸,原來老舊的中式裝飾變成了小清新風格的店鋪,環境一變,年輕食客就跟著來了。今年,以「海派川菜」著稱的上海老字號梅龍鎮酒家在南京西路上開出了一個新品牌「梅龍鎮·穎食」,目標人群是相對年輕的商務客。「在國際上,老字號老品牌在主牌之外推出副牌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