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巴金、鬱達夫都吃過這家!新雅茶室百年匠心,傳承經典!

2020-12-18 騰訊網

文 季純子

新雅茶室的前世今生要從1926年8月說起,原在上海四川北路,當時以經營茶室為主,但因二樓茶室裝飾新穎,環境優雅,故得名「新雅茶室」。

現新雅茶室,追尋歷史軌跡,煥然新生,帶著對美食的信仰,匠心傳承,再現經典。

「文藝沙龍」享譽滬上

在新雅茶室

巴金與蕭珊初次見面

魯迅與友人相約品茗

新雅茶室曾出現在巴金蕭珊之戀中,也活躍於魯迅的筆墨下,它是文藝名流的聚首之地,也是20年代上海的「文藝沙龍」

邵洵美、鬱達夫等諸多文人墨客皆為新雅的座上常客,時常在新雅聚會飲茶。新雅也逐漸成為上海文化界人士的相約聚會之處,從而常在文章中出現,名聲漸響,蜚聲滬上

吃在廣州,食在新雅

新雅茶室傳承傳統手作廣式點心,將「水滾茶靚,一盅兩件」的廣東早茶文化帶給食客。

百年傳承,匠心之作

新雅遵循「百年傳承,匠心之作」的品牌理念,帶食客朋友們一頭走進嶺南,領略廣州風味,所謂「吃在廣州,食在新雅」

傳統名菜,經典味道

新雅將匠心注入經典美味,如這兩道傳統名菜

古法濃湯花膠雞

■嚴選廣東清遠雞,原雞熬原湯,真正的濃湯底,濃縮原雞精華,湯汁色澤鵝黃,溫厚稠香。

■湯中的花膠素有「海洋人參」之譽,上等深海花膠營養滋補,富含膠原蛋白,為養顏臻品。

雞湯滾煮,香氣四溢,

雞肉滑嫩,回味無窮。

玻璃脆皮乳鴿

新雅茶室嚴格選用個頭均勻的乳鴿,精心醃製三小時,甘香入味。

玻璃脆皮乳鴿的玻璃皮,

色澤油亮晶瑩,

比傳統脆皮乳鴿更酥脆,

肉質緊實細膩,鮮嫩多汁,

透著絲絲香甜。

地址:

共和新路2008號大寧國際12座5F510

(廣告)

勞動報新媒體編輯:王文怡

相關焦點

  • 2家新雅茶室報到上海灘,92年前的「早茶界祖師爺」回歸!
    92年前,一家名為「新雅茶室」的兩層樓粵菜飲食店,在四川北路虯江路口悄然誕生。 巴金、魯迅、戴望舒、鬱達夫……眾多知名文人在此約會晤面。 92年後的今天,這家上海灘「早茶」界的祖師爺以全新的姿態回來了。
  • 黃浦:老字號恢復原貌 新雅茶室回歸
    1926年,在四川路虯江路開設的新雅茶室曾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有著上海首家文化沙龍的雅稱。1934年,新雅茶室搬遷到了現在的南京路步行街,改名為新雅粵菜館。近日,新雅茶室再度亮相,勾起了不少老上海的歲月記憶。
  • 92歲「新雅茶室」重開,老味道猶在
    東方網通訊員李珏9月3日報導:有著92年歷史的新雅茶室最近在南京東路重開,記載著上海茶館變遷的泛黃的老照片,花格地磚、彩色玻璃、灰色清磚等嶺南風格裝飾,蝦餃、蛋黃流沙包、開口叉燒包、皮蛋瘦肉粥等經典的廣式點心,勾起了不少老上海人的歲月記憶
  • 新雅茶室走出南京路 老字號開創新品牌 探索餐飲連鎖新模式
    新雅副牌今年發力擴張老底子的上海,雖然崛起了不少咖啡館,但文人墨客更偏愛茶室,新雅茶室就在1926年應運而生。它是滬上最早的「文藝沙龍」之一,魯迅、邵洵美、張若谷、戴望舒、鬱達夫、郎靜山等皆是新雅座上賓。而在清茶之外,西式飲料、廣式點心都有售賣,是中國餐飲業的一股新風。
  • 闊別80餘載,上海灘最有腔調和故事的廣式早茶茶室回歸
    上世紀20年代以新雅茶室為代表的一批廣東茶室則給上海人帶來了「吃早茶」的新風尚。  最近,有著92年歷史的新雅茶室重開開業,他們可是把上海人曾一度最愛的廣式早茶、粵菜點心做到了極致。  1926年8月在在四川北路虯江路上,由廣東人蔡建卿創辦了一家2層新雅茶室,以經營茶市為主,茶室設備新穎,環境幽雅,點心質量上乘,服務優良,博得顧客讚許,當時也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巴金與蕭珊、魯迅與許廣平,邵洵美
  • 新雅粵菜館推「副牌」餐廳,進軍便利店快餐市場
    不少路過的老上海人看到「新雅」二字,會不禁聯想到南京東路上的新雅粵菜館;但走進來看到就餐環境、品嘗過菜品後,又覺得與新雅粵菜館有很多不同之處。「新雅茶室」其實是新雅粵菜館推出的「副牌」店。去年,新雅粵菜館挖掘出有著92年歷史的老品牌「新雅茶室」,在南京東路總店重開,銷售井噴;今年1月又走出了南京東路,開到了潮人與白領集聚的豐盛裡與浦東張江長泰廣場。
  • 我們本來想去吃故事 沒想到吃成了事故……
    新雅粵菜館創建於1926年,原名 「新雅茶室」,舊時人稱「粵菜翹楚」。
  • ...上海人,新雅,茶室,上海,老字號,饅頭,醬菜,湖心亭,故步自封...
    有著168年歷史的老字號品牌杏花樓做起了外賣生意,93歲的新雅茶室在南京東路上重開,開在豫園商城九曲橋畔的百年老店南翔饅頭店請來香港設計師升級了店面……  上海的餐飲老字號,向來不愁生意,但它們並沒有故步自封
  • 當青年遇到現代文學經典,會發出怎樣的新聲?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與現代經典相遇,意味著什麼在大賽中評委主任、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的印象中,徵文大賽向來很多,但針對文學作品尤其是現代文學作品的評論比賽並不多見。「在上海舉辦這樣一個大賽也有特別的意義。因為上海是中國新文學的發祥地和繁榮地,我們也有傳承城市文化精神和文學血脈的責任。」
  • ...魯迅巴金曾來用餐,戰火中記者曾在此聚會,這家上海飯店的見證
    仗還沒打完,敵人環伺於側,卻能從旅客到茶房都紛紛捐款抗戰。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這家飯店,或許也不那麼特別。畢竟,就在捐款發生一年前的1937年,當淞滬會戰還在進行時,當中國軍隊已沿著蘇州河向西撤退,上海即將淪陷時,南京飯店二樓裡,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記者就懷著認真、熱切、積極的心成立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開始團結全國更多的進步記者,推動抗日和民主進步事業。
  • 老廣味道在魔都之二:魯迅吃過哪些粵菜(作者:沈嘉祿)
    相反,拿他們的在酒樓上的言行情態來佐證某件事的話,倒頗能知微見著呢。比如魯迅,與許多文人落筆之際的初衷很不一樣,他的日記倒是寫給自己看的,沒必要遮遮掩掩,那麼我們由此發現他的日常生活亦是相當有聲有色有情有趣的。魯迅生命中的最後階段是在上海度過的,他為何選擇在虹口居留,許多人寫過文章,一般認為這一帶居住著很多出版家和文學界朋友,走動比較方便。
  • 魯迅是一座山 張愛玲是一條河
    濃縮更多新見解和更深化的思考 在學界,許子東成名很早。他的著作《鬱達夫新論》一問世,就很驚豔——他率先從文學的體驗、從作者的個人氣質出發,捕捉到新的主題。這種書寫現代的方式、對現代文學的體會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路徑。如今,許子東又把很多新的見解、更深化的思考濃縮在《許子東現代文學課》中。
  • 名人故事:魯迅與茶
    適廬茶室、第一樓、天香閣、越明茶室是典型代表。它們是紹興人打發時間、談生意、玩樂的重要場所。時人發生糾紛,也像川人一樣去茶室進行調解,謂之「吃品茶」(川人謂「吃講茶」)。在陳設差一些的小型茶館中,每碗茶 3枚銅板,消費者多是底層民眾、市民與小商販。在周作人的記憶中,那個時代,在紹興開茶館的,多是胡適的徽州老鄉。民國時期,這些外鄉人一樣要上稅,交「茶碗捐」。
  • 鬱達夫王映霞的上海「小屋」在哪裡?
    鬱達夫好客,嘉禾裡「小屋」留下過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跡。  讓王映霞最難忘記的,是魯迅先生的造訪。1927年10月,魯迅偕許廣平定居上海後,魯迅一家與鬱達夫、王映霞來往密切。王映霞記得,她曾代鬱達夫寫信盛邀魯迅來訪,「那天他來後,就與達夫海闊天空地閒聊,但他們的閒聊也有一定的範圍,多半是屬於文藝界的事情。他們都是癮君子,半天下來,菸頭積滿了一隻菸灰缸。
  • 92年「老字號」茶室換新顏 上海最早的文化沙龍回歸滬上
    原標題:92年「老字號」茶室換新顏  東方網8月30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留聲機、老茶壺、菜名字畫,講述著老上海的故事;彩繪玻璃、卷鐵窗花、梅花瓶,洋溢著濃濃的西關風情。近日,有著92年「底蘊」的上海第一家文化沙龍———「新雅茶室」回歸滬上,以一席上海風情,將嶺南與海派風格相融,演繹中式風格的新時尚。
  • 魯迅在鬱達夫家中的一次小聚淺吟 鑄就了三首不朽詩篇
    被北洋政府解職,剛從北京返回上海的魯迅與柳亞子一起相聚在好友鬱達夫家中。本來親自操刀主廚的鬱夫人說好「莫談國事」,但是架不住幾杯酒下肚,便是豪氣幹雲,把對現實的不滿發軔於胸腔,付諸於筆端:不是樽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 炒腰花、辣魚粉皮……魯迅筆下的這些美食你吃過嗎?
    在魯迅先生的人生旅途中,北京和上海是他生活時間比較長的兩個城市。從1912年到1926年這十幾年裡,他在北京去過的有名餐館就有六十五家之多。四川飯店、中央飯店、西安飯店、德國飯店他去過,致美樓、東興樓、廣福樓、泰豐樓、新豐樓他去過,還有什麼廣和居、便宜坊、覽味齋、同和居、杏花村他也去過。所以,魯迅的日記,對於飲食界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份珍貴的資料。
  • 吃!了!
    拔草指南新雅茶室90多歲上海灘「早茶」祖師爺如今,悠閒精緻的早茶文化在延續……今昔對比翻開歷史,巴金、魯迅、戴望舒、鬱達夫……眾多知名文人在此約會晤面,妥妥的滬上「粵菜之冠」。說完點都德,當然少不了140歲的陶陶居,創建於1880年!在廣州早茶界獨領風騷!首次亮相便掀起「人潮攻擊」!陶陶居兩大廣府百年老字號相繼落滬,簡直是魔都人民的福音。餐廳延續地道老廣茶樓風格,全天供應,早午晚茶統統都有!康有為親題牌匾「陶陶居」,一代文豪魯迅、巴金,都是頻繁出入的座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