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猶如一座架設於現代文學經典與當代青年學子之間的橋梁,讓越來越多年輕人留下自己獨特的觀點與思考。
10月29日,「與20部經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年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獲獎作品發布會在上海作協舉行。大賽由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發起、主辦,上海市作家協會華語文學網承辦,《萌芽》雜誌社、上海市作家協會雲文學網協辦。經初評委、中評委、終評委評選,評委會複試,本屆大賽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作品共計25篇,入圍獎共201篇。
本次大賽的參賽對象為海內外可以用中文寫作的在校高中生、在校大學生,以及30周歲以內(以2019年12月31日年滿30周歲為限)的青年學子。與前兩屆賽事相比,本屆大賽把參賽年齡上限從25周歲放寬到30周歲。
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孫顒介紹,「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下文簡稱「大賽」)每兩年一屆,至今已舉辦到第三屆,六年來各獲獎作品已足以出一本書。「如今第一屆的參賽者已成為各條戰線的重要力量。如果他們日後繼續做文學評論,將對文學意義重大。」
10月29日,「與20部經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年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獲獎作品發布會在上海作協舉行。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與現代經典相遇,意味著什麼在大賽中評委主任、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的印象中,徵文大賽向來很多,但針對文學作品尤其是現代文學作品的評論比賽並不多見。「在上海舉辦這樣一個大賽也有特別的意義。因為上海是中國新文學的發祥地和繁榮地,我們也有傳承城市文化精神和文學血脈的責任。」
回顧過去,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幾乎所有重要的作家,都曾和上海這個城市發生過千絲萬縷的關係,魯迅、巴金、茅盾、鬱達夫、徐志摩、傅雷、柯靈、施蟄存……人們可以列出一個浩浩蕩蕩的文學大師陣營。
那麼,豐富璀璨的現代文學經典如何與當代生活連接?「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由此而生,號召當下廣大青年學子品讀現代文學經典。大賽品讀作品主要來自《海上文學百家文庫》,這套131卷的厚重「文庫」精選了19世紀初期至20世紀中葉,在上海地區出現的267位作家富有鮮明時代特徵和藝術特色的代表作品。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因此和前兩屆大賽相比,本屆大賽的品讀作品集中於五四時期的優秀代表作品。」大賽終評委、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王紀人表示,最終組委會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著名作家作品裡選出20部經典文學作品:魯迅的《狂人日記》、郭沫若的《鳳凰涅槃》(詩)、葉聖陶的《倪煥之》、茅盾的《追求》、鬱達夫的《茫茫夜》、王統照的《遺音》、廬隱的《象牙戒指》、鄭振鐸的《取火者的逮捕》、魏金枝的《奶媽》、蔣光慈的《短褲黨》、柔石的《二月》、沈從文的《菜園》(短篇)、丁玲的《夢珂》、巴金的《霧》、施蟄存的《春陽》、關露的《新舊時代》、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詩)、葉紫的《校長先生》、蕭紅的《小城三月》、何家槐的《竹布衫》。
他透露,本次大賽共收到1457篇參賽作品,基本上做到了20部作品(包括18部長中短篇小說和兩首長詩)都有評論。在入圍的參賽文章中,評魯迅《狂人日記》和丁玲的《夢珂》各佔4篇,評鬱達夫的《茫茫夜》和施蟄存的《春陽》各佔3篇,另有評葉聖陶長篇小說《倪煥之》1篇。「最終獲得一等獎的五篇,評的就是這五部。」
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說,與20部經典的上海相遇,這種相遇不是簡單地寫寫讀後感,還是一種思想火花與豐富內涵的相遇。「我們不僅通過作品回味一百年前的時代,也要結合當代人的心理,結合當下面臨的社會課題來回望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經典作品,思考它們是否給我們留下了提醒或答案。」
獲獎學子代表發言
青年新聲:經典與當下達成共振「總體上說,這一屆的評論水平比往屆更高些。」王紀人表示,青年學子的一些品讀與見解讓人耳目一新。
他們之中,有人對經典做出了新的解讀。比如一等獎獲得者、復旦大學研三學生楊兆豐品讀的是魯迅的《狂人日記》。這是一部為很多人知道的作品,尤其「吃人」二字一代一代地有生命力地傳播下來。
在楊兆豐看來,如果人們把《狂人日記》比喻成一棵植物,那「吃人」這個意象就好像是這棵植物綻放的妖豔的花朵,一百年來,它能夠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不論是研究者還是普通讀者,「但我們必須注意到,這棵植物還有很多沒有綻放的花朵,它們並非不存在,而是被搶了風頭。」
在這次大賽裡,他的品讀文章就是為一朵「還沒有綻放的小花朵」去寫的——《狂人日記》中「狂人」「赴某地候補」的這個結局的含義。「這個未綻放的小花朵在今天的欣賞者眼裡,可能是一個點綴之筆,而不是點睛之筆。但是當我們拿出歷史材料,回到《狂人日記》文本中所指涉的那個清末的語境時,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的讀者眼裡,這背後有豐富的革命寓意。」
相較《狂人日記》,澳門大學研二學生楊宇沁評論的魏金枝的《奶媽》冷門得多。周立民說,今天很多年輕人甚至已不知道魏金枝。
「《奶媽》不是評論界的寵兒,在網上幾乎找不到參考資料,但冷門也不是沒有好處,這意味著我擁有了對這個文本完全自由的闡釋權。」楊宇沁這次的評論獲得了大賽二等獎。
對於《奶媽》這個講述為革命犧牲家庭的女性的故事,楊宇沁認為看似離我們很遠,實則很近,就比如疫情期間人們捲入了各種有關「犧牲」的爭論,「從某種意義上,《奶媽》與當下的現實世界交錯相融,達成了共振。」
「文學是社會的象徵性行為,人們可能會忘卻歷史,但絕不會忘卻文學。」二等獎獲得者、華東師範大學大四學生程少波闡釋的是鬱達夫的《茫茫夜》。在《沉淪》《茫茫夜》《秋柳》等一系列構成互文性的文本背後,他看到了鬱達夫在「於質夫」這個小說人物中隱藏著的民族身份構建的意識,而這一人物形象也能成為理解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一把鑰匙。「所以,我們感謝這個大賽,讓青年人重新品讀經典、闡釋經典。」
獲獎學子代表發言
發現問題,也是大賽的意義這幾年上海青年評論家隊伍的成長受到了全國關注。大賽也希望發現新的苗子,充實上海文學評論的隊伍。
「賽事簡單說來就是兩句話,一是培養新人,一是接續文脈。」王偉表示,大賽評委會的規格在上海作協舉辦的活動裡並不多見,坐在他一邊的是孫顒、孫甘露這樣的著名作家,另一邊是王紀人、周立民這樣的傑出評論家,此外評委會裡還有陳思和、王曉明、郜元寶等人。
也因此,在給予青年學子肯定與鼓勵之外,評委會也提出了很多批評與建議。比如周立民認為參賽作品還是存在著不少「就作品談作品」的情況,可見作者閱讀面有待拓展;有的作品呈現出「感覺傾訴」或「學術概念闡釋」兩種極端,可見作者對作品的熟悉和深入程度還不夠;有的作品解讀缺乏了歷史感。
評委們也紛紛提到了參賽作品的題目,有些文章其實見解獨到,但題目本身太過陳舊。大賽終評委、上海作協副主席、《萌芽》雜誌社社長孫甘露說,目前大賽參賽者主要以大學生為主,因而也帶有比較明顯的學院論文寫作的痕跡。「我們既希望品讀成果有學術性,又希望有別於學術論文。其實這不僅是大賽的要求,也是文學評論與研究的要求,即既有學術含量,又是一篇漂亮的文章。」
「發現問題,也是大賽的意義。」周立民稱,在今天的場域下,青年人面對的環境跟當年前輩們的完全不一樣,在這樣的場域下怎麼建立溝通與理解也是今後大賽要承擔的一個任務,「這種理解不是把年輕學者按在前輩作品上,要求他們必須接受,這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想要的是形成一種對話關係,一種共擎關係。」
組織獎獲獎單位代表,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輔導員趙景瑋表示,大賽在學校裡很受歡迎,它一方面回歸經典,回歸文本,讓當代的學生以「在場者」的身份回到現代,另一方面也強調了一種很好的文學學習方法。她希望參賽的學子都能在文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共130多卷的《海上文學百家文庫》
附:「與20部經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獲獎名單(一二三等獎以總分按從高到低順序排列)一等獎李姝
學校:澳門大學
原著 / 作家:《春陽》/ 施蟄存
獲獎作品名:寂寞於「人底狂流」
楊兆豐
學校:復旦大學
原著 / 作家:《狂人日記》/ 魯迅
獲獎作品名:「候補」之謎——拓展《狂人日記》中狂人結局的讀解
廖偉傑
學校:復旦大學
原著 / 作家:《夢珂》/ 丁玲
獲獎作品名:試論《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煩惱、病態的主體形象
饒曉慧
學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原著 / 作家:《茫茫夜》/ 鬱達夫
獲獎作品名:鬱達夫《茫茫夜》的同性慾望書寫研究
方明
浙江省杭州市
原著 / 作家:《倪煥之》/ 葉聖陶
獲獎作品名:向內認知,向外求索
二等獎包麗芬
學校:南京師範大學
原著 / 作家:《菜園》/ 沈從文
獲獎作品名:安放生命荊棘的菜園
程少波
學校:華東師範大學
原著 / 作家:《茫茫夜》/ 鬱達夫
獲獎作品名:《茫茫夜》之作為民族指認的註腳——無意識壓迫新論
李俊保
學校:青島大學
原著 / 作家:《二月》/ 柔石
獲獎作品名:疏離與回歸:新時代知識分子在窺視與反窺視間的牴牾及潰敗
朱樂妍
學校:華中師範大學
原著 / 作家:《菜園》/ 沈從文
獲獎作品名:之間
姚雪林
學校:石河子大學
原著 / 作家:《霧》/ 巴金
獲獎作品名:愛而不得,空悲切
宋子蕤
學校:山東大學(威海)
原著 / 作家:《狂人日記》/ 魯迅
獲獎作品名:炬火與螢火——讀《狂人日記》有感
崔瑞琪
學校:復旦大學
原著 / 作家:《茫茫夜》/ 鬱達夫
獲獎作品名:自瀆與自尊——「零餘人」的內在危機
楊宇沁
學校:澳門大學
原著 / 作家:《奶媽》/ 魏金枝
獲獎作品名:在茫然與憤恨的群體之間站立
三等獎譚宇婷
學校: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
原著 / 作家:《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艾青
獲獎作品名:時代浪潮下的蘆笛——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梁鉞皓
學校:浙江大學現當代文學研究所
原著 / 作家:《春陽》/ 施蟄存
獲獎作品名:短程旅途的誘惑
丁傑
學校:湖北大學
原著 / 作家:《夢珂》/ 丁玲
獲獎作品名:黑暗落潮的漂泊無依:《夢珂》
王斐然
學校:華東師範大學
原著 / 作家:《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艾青
獲獎作品名:在這個冬天重讀艾青
胡爽爽
學校:華東師範大學
原著 / 作家:《取火者的逮捕》/ 鄭振鐸
獲獎作品名:用自己的力量支配自己
張偉南
學校:廣東培正學院
原著 / 作家:《鳳凰涅槃》/ 郭沫若
獲獎作品名:《鳳凰涅槃》的現代意識
李雅傑
學校:山東大學
原著 / 作家:《小城三月》/ 蕭紅
獲獎作品名:窺——讀蕭紅《小城三月》
李志雄
學校:華南師範大學
原著 / 作家:《取火者的逮捕》/ 鄭振鐸
獲獎作品名:舉舊瓶新酒,品殉道者與其身旁雙客——「魯迅風」式讀鄭振鐸《取火者的逮捕》
王文君
學校: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
原著 / 作家:《象牙戒指》/ 廬隱
獲獎作品名:沒有名字的女人、沁珠和走向革命的素文——《象牙戒指》與轉型期個體命運的低喃
符霖
學校:南昌大學(前湖校區)
原著 / 作家:《夢珂》/ 丁玲
獲獎作品名:流金滾燙,溫暖瑣碎
王幸逸
學校:華南師範大學
原著 / 作家:《夢珂》/ 丁玲
獲獎作品名:不可承受的愛情之重
吳詩雨
學校:華中師範大學
原著 / 作家:《狂人日記》/ 魯迅
獲獎作品名:人類的春日永不覆沒——讀《狂人日記》札記